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合作教育學的起源

合作教育學的起源

發布時間: 2020-11-21 20:57:43

教育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和教育學的生產與發展脫式,兩者相輔相成的,先有教育,然後之後才有針對教育的學習方法,那麼這就是教育學辯證統一的關系

②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是什麼

起源

從起源上看,英語國家的pedagogy、法語國家的pedagogy和德語國家的pedagogik(教育學)均源於希臘的pedagogue(教仆)一詞,意為照看、管理和教育兒童的方法。

19世紀末,英語國家的人們先後用ecation 和pedagogy。在我國,「教育學」是一個譯名,應是從日文轉譯過來的,時間大約在20世紀初。

希臘語的pedagogue(教仆)一詞,意為照看、管理和教育兒童的方法。教育學獨立的標志的出現前後經歷了約兩百多年的時間。因此,教育學的獨立是一個歷史過程,而非在一個瞬間完成的。

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中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

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多樣性;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教育學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2)合作教育學的起源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開風氣之先,成功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興民中學、石馬兩等小學等新式學校,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寶貴人才。隨後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

1990年代,中國的教育體系又有了較大變化,私人資本重新進入教育領域。

③ 教育學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是由誰提出的

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中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英國學者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出.

④ 什麼是合作教育理念

合作學習理論進行了比較和探討,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合作理念的實質與內涵。本文由七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對合作教育思潮各派理論的人際關系和基本主張進行了介紹和探討,並選取了蘇聯的合作教育學和美國的合作學習理論為兩大比較對象,提出了本文要探討和比較的主要方面:合作教育學與合作學習理論人際合作取向的不同以及合作理念的具體內涵的比較。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合作學習相關概念的理解。文章第三部分通過闡述兩大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教育背景,分析了合作教育學與合作學習理論人際合作關系取向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時,揭示出合作教育學體現的是教育的「個性」取向,而合作學習理論的教育價值取向更側重於「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文章的第四部分通過對比合作教育學和合作學習理論的師生關系、教學目標、組織形式、互動方式、學習動機、教學評價等教學過程的幾方面,對合作的教學理念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指出合作理念的實質是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文章的第五部分進一步提出合作理念的教學主體活動、主體交往、主體發展取向。文章第六部分是關於合作理念對我國教育教學實踐的一些啟示

⑤ 合作教育學的介紹

1986年10月,蘇聯《教師報》邀請邀請蘇聯著名的教育革新家,從事教育實驗的代表人物在莫斯科郊區進行了一次會晤。《教師報》用「合作教育學」作為標題發表了七人(雷先科娃、沙塔洛夫、沃爾科夫、卡拉科夫斯基、謝季寧、伊利英、阿莫納什維利)署名的一篇文章。文章呼籲:「我們需要與從前的教育學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學,這種新的教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特別注重使兒童樂意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師生共同的教學過程中來。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學稱為合作的教育學。」這篇文章本身標志著合作教育學的創立。

⑥ 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動物界也存在教育;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2 心理起源學說

主要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教育心理起源說是在對教育生物起源說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

主要觀點:孟祿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教育起源問題,認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生活的無意識模仿。

3 勞動起源說(社會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蘇聯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凱洛夫。勞動起源說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

主要觀點:

第一,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和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第三,教育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第四,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和生活經驗。

(6)合作教育學的起源擴展閱讀: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3)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

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質、能力。

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它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人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一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一個是個體的角度。

前蘇聯及我國一般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一般是從個體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著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對象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⑦ 簡述教育學起源論的三個流派

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四種流派:
1)生物起源論:認為教育是物種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人類和動物共有的本能行為。
2)心理起源論:教育最初起源於原始人類的那種具有教育意味的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論:勞動創造了人類和社會:勞動過程的復雜性要求通過教育把人類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證明:人類原始時代教育活動已經存在了,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
4)社會實踐起源論;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人的社會實踐或社會實際生活需要。

⑧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來芽階段自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學處於萌芽階段,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學記》,比國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還早三百來年。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並於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已經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三、20世紀以來的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教育學研究基礎的擴展
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多樣化
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密切
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
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

⑨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和教學法方面)

教育學 選擇
1教育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它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2《學記》中提出的教學原則主要有【藏息相輔、師道尊嚴、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學不躐等】
3教育的社會屬性主要包括【永恆性、相對獨立性、歷史性、階級性】
4、20世紀出現的幾大教育學理論流派主要包括【實驗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文化教育學、批判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5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環境、教育】
6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主要包括【個體思想意識社會化、個體行為的社會化、職業角色意識的形成】
7歷史上關於教育起源問題的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家庭起源論、神話起源論、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
8制約教育制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經濟、年齡特徵、知識水平】
9、1958年,我國對學制進行了改革,提出建立並發展三類學校即【全日制學校、半工半讀學校、業余學校】
10我國現行學制的結構是【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1現代學制的基本類型包括【西歐雙軌教學、蘇聯分支教學、美國單軌教學】
12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動的【標准、出發點、歸宿、依據、要求】
13教育目的的選擇和確立,通常包括【宏觀層次的選擇、微觀層次的選擇、中觀層次的選擇】
14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是【社會依據、人的依據】
15歷史上關於教育目的的主張的主要學派有【「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
16我國全面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
17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是【全體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諧發展】
18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全體性原則、基礎性原則、普通性原則】
19教師的專業態度主要包括【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專業情意】
20教師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課堂駕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21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選擇性、創造性、自我意識性】
22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應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專業技能】
23學生的受教育權主要包括【學習全、公正評價權、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權】
24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主要包括【通識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
25學生的人身權主要包括【隱私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26學生的人身權包括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和【身心健康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
27美國學者古德拉得與1979年提出的課程的層次結構式【理念課程、正式課程、理解課程、實施課程、經驗課程】
28從編制者或管理層次的角度劃分,課程的類型主要包括【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地方課程】
29經典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包括【行為目標、生長性目標、表現性目標】
30賽德歸納的課程實施研究的不同取向包括【課程實施的忠實觀、課程實施的互動適應觀、課程實施的參與制定觀】
31確定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應遵循的主要原則【基礎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差異性原則】
32、20世紀有代表性的教學理論主要包括【認知教學理論、情感教學理論、發展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3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基本環節包括【理解、鞏固、評價】
34直觀教學的具體手段主要有【實物直觀、語言直觀、模像直觀】
35班級授課制現代演繹的主要形式包括【特朗普制、開放教學、小組教學、小班教學】
36在教育發展歷史上,先後出現的有代表性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
37非智力因素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心理因素【動機、需要、興趣】
38我國中小學教學活動經常採用的原則有【鞏固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啟發性原則】
39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是【說理教育法、榜樣示範法、實踐鍛煉法、品德評價法、情境陶冶法】
40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品德評價法、情境陶冶法、指導自我教育法】
41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長的職業類別、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氣氛】
42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由【知、情、意、行】構成
43我國中小學校的德育原則主要有【知行統一原則、方向性原則】
44我國中小學校德育途徑主要包括【學科教學、道德教學、校外活動、班主任工作、班會】
教學法 選擇
1安徽省蕪湖鐵路中學馬章荀老師為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而提出的教學法是【「層層深入、引線穿珠」式】
2內蒙古達拉特旗民族中學樊向陽老師提出的教學方法是【引探式教學法】
3江蘇省姜堰市俞垛鄉翁如榮老師提出的教學方法是【三思三探式】
4山東省魚台縣實驗中學黃德臣老師提出的教學法是【六環節教學法】
5山東省齊河縣華店中學王岳老師提出的教學法是【導學式教學法】
6江蘇省揚州市第五中學陳玲玲老師設計的教學法是【審美教學法】
7內蒙古海拉爾市的校驗工作者經過幾年的改革實驗提出的教學方法是【「引疑五步」教學法】
8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董集鄉羅家小學該永勝老師提出的教學法是【五階段教學法】
9江蘇省徐州二十四中學徐亞平老師提出的教學法是【三讀式教學法】
10江蘇省東海縣中學蔣運生老師提出的教學方法是【「觀察、、論證、比較、應用」四步教學法】
11中小學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有【發展性、情感性、主體性、多樣性、技術性】
12影響教學方法內容和結構的前提條件主要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氛圍、教師素質】
13根據教學方法內容要素的不同組合,我們把教學方法分位以下類型【以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實物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14範例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原則是【基本性原則、基礎性原則、範例性原則】
15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是【優效性、參照性、可操作性、開放性】
16「八字」教學模式,即【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17嘗試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是【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18選擇與運用教學模式要考慮的要素是【目標、教材、學生、教師、時間】
19構建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是【創新的原則、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全程參與與全員參與的原則、突出學生主體原則、開放的原則】
20範例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是【闡明 「個」的階段、闡明「類」的階段、掌握法則規律的階段、獲得一定的只是和經驗的階段】
21教學模式設計的步驟主要包括【設計預期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結構、設計教學方法、設計對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
22一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知道法】
23教學方法的評價標准主要有【科學性、主體性、創造性、時效性】
24贊科夫提出的教學新體系原則是【高難度教學原則、高速度教學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原則、是全班學生包括差生得到發展原則】
25講授法具體可劃分為【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講演法】
26絲巾男從他基本系列試驗中總結出了關於學習的四條規律是【習得律、條件強化、強化作用、消退作用】
27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程序是【明確目標、把握精華、比較分析進行篩選、綜合運用、反饋調控】
28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29常用的調研學習方法的形式有【參觀調查法、訪問調查法、查閱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
30讀書學習法的主要形式有【朗讀、默讀、精讀、略讀、速讀】
31時間學習法的主要形式有【實習作業活動、課外與校外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生產勞動活動、科學實踐活動】
32桑代克根據對動物的研究提出的學習規律是【效果律、練習律、准備律】
33課後復習的主要方法有【回憶、看書、整理筆記、看參考書】
34提問的意義與作用主要有【激疑啟思、集中注意、評價反饋、組織教學、師生交流】
35運用板書凡屬應遵循的原則是【規范性、迅速性、簡潔性、啟發性、審美性】
36現代教學媒體的主要特點是【信息性、交互性、智能性、虛擬性、網路性】
37運用導入技能應遵循的原則有【激發興趣原則、啟迪思維原則、激發情感原則、新奇多變原則】
38運用導入技能應注意的問題是【對象突出針對性、內容突出關聯性、語言突出簡明性、方式突出多樣性、藝術突出趣味性】
39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基本類型有【操練復習型、個別化指導型、模擬實驗型、教學游戲型、模擬探索型】
40導入意義與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41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基本特點【全面性、科學性、開放性、反思性】
42課堂觀察的基本特點是【系統性、自然性、直接性、主觀性】
43建立成長記錄袋應遵循的原則是【導向性、寬容性、全程性、多樣性】
44課堂觀察的實施步驟是【明確觀察的對象和內容、確定觀察的內容的基本維度、選擇觀察方法、准備觀察工具、觀察結果的處理】
45紙筆測試題的設計要注意體現【生活性、情境性、開放性、形式靈活多樣性、趣味性】
46紙筆測驗的特點包括【可操作性、可比較性、測驗范圍較廣】
教學法 名詞
教學方法:
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稱。
教學氛圍:
指的是對教學活動產生直接影響的課堂內外部氣氛、場景等。
教學模式:
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觀念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講授法:
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信息的方法。
練習法: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
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閱讀課本或課外讀物,以獲取知識、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一種方法。
談話法:
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得出結論獲得新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實踐學習法:
是學習者親自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踐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學習方法。
討論學習法:
是學習者與他人相互研討、切磋琢磨、相互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
調研學習法:
就是調查研究學習法的簡稱,它是指學習者親自去熟悉和了解學習對象的一種學習方法。
課程標准:
是關於各門學科教學目的、要求、課程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網路教學:
是基於信息技術支持的採用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教學形式。
教學媒體:
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傳遞以教學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教學技能:
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有關的知識與經驗,促進學生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或一系列行為方式
評價方法:
是指收集教學的信息,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時所採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總稱。
合作評價:
是指多個評價主體從多角度、多渠道獲取關於學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斷學生發展情況的評價活動方式。
成長記錄袋:
是顯示學生學習成就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
教育學 名詞
班級:
是學校根據管理的需要,把年齡相近、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分割成一個個小范圍的聚合體。
班級授課制:
也稱課堂教學,是按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以班為單位,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和課程表,分科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範的行為和英雄的事跡影響學生,形成優秀道德品質的方法。
德育原則:
是教育者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處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關系的准則或指導思想。
德育方法:
是為達到既定的德育目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參與德育活動所採取的各種方式的總稱。
復式教學:
一個教師在同一教室給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環境:
指的是人生活於其中,圍繞在人周圍並影響人的發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教育:
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教育學:
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教育目的:
是指國家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
教育方針:
是指一個國家或政黨發展教育事業,開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
教育理念:
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的理解基礎上所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教師: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教師資格制度:
是國家對教師實行的一種特定的職業許可制度,是國家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最基本要求。
教師聘任制度:
是指聘任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前提下,由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學崗位設置,聘請有教師資格的公民擔任相應的教師職務的一項教師任用制度。
教師專業化:
通常被用來指稱目前處於准專業性質的教師職業不斷地滿足一個完全專業性職業的標準的過程。
教學原則:
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目標:
教育者在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