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知識點
❶ 教育學中常考的知識點教育的社會屬性,你會嗎
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的永恆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恆的范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
教育具有永恆性的原因源於教育具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教育在任何社會都要承擔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力的需要;同時,也要承擔傳授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
范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關系的需要。正是因為教育具有這兩大社會職能,所以教育
具有永恆性。
2.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如我國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
很多方面與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反映。
在階級社會,教育必須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學校教育的控制權屬於一定的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為了使教育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必須把自己的利益、願望、要求反映到教育上。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或者新的統治階級代替了舊的統治階級,教育也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如
當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就要求教育也進行改革,以社會主義的教育代替資本主義的教育。
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但是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自己的相對
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任何一種教育,從其思想、制度、內容、方法等方面來看,盡管受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教育有著淵源關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自身的繼承關系,也稱教育的繼承性。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繼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
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2)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和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發生密切的聯系,受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等。一般說來,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現在教育觀點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內容上。正是由於教育受意
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在同一時代,當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別是不同的哲學思想時,也會出現不同的教育觀點。如孟子和苟子處於同一時代,孟子是性善論者,苟子是性惡論者,因此,他育觀點也有很大的不同,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保持人所固有的善性,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於用人為的力量去糾正人的惡性。
由於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傳遞社會意識,使年輕一代掌握社會所倡導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在教育內容設置上會選擇社會所倡導的社會意識形態。當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時,也會引起教育內容的變化。再者,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往往首先影響到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然後才引起教育觀點和內容的變化。可見,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常常要以其他意識形態為中間
環節來實現,這也是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體現。
(3)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雖然受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但是與政治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種情況是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即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改變,某些教育思想、內容、方法還能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阻礙作用。如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內容等,可是一些地方還存在著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些教育思想、內容等,它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起著阻礙作用,必須進行改革。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催生作用。即在舊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未被推翻前,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產生新的教育思想,對新社會起著催生作用。如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現使無產階級把教育領域的斗爭看作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推動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發展。
❷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❸ 教育學中有關杜威爾的知識點有哪些呀
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於1859年生於福蒙特州一個商人家庭,1875年進福蒙特大學讀書。後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於1884年獲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他的大學教授生涯,並逐漸成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1919-1921年曾到中國講學。
杜威從美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出發,謀求學校的改造和進步,成為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杜威的理論體系一直被當作美國資產階級思想方式的象徵,實質上成了美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我國正當五四運動時期,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道德展開了猛烈的抨擊,對民主、平等、自由及個性等資產階級思想做了深層的呼喚。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大致從1915年開始,中國教育舍棄日本模式,轉而向美國學習。以反傳統面目出現的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頗能迎合中國教育界的需要,為批判封建傳統教育提供了理論武器。在杜威弟子胡適、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提倡下,中國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教育思潮。
杜威從多方面論述過教育目的的問題,而最重要的是他關於「教育無目的論」的論述。杜威從生物進化的觀點出發,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就在於促使個人經驗的不斷生長,生長就是「向著一個後來的結果,逐漸向前發展的運動」。從「生長」含義引申出另一個概念「發展」——給兒童以適當的生長方式即提供適當的環境,引起適當的刺激與經驗並得到發展。因此,「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發展」,教育就是一個經驗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除這一過程自身外,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或者說只有「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而無「教育過程以內」的目的。「教育過程以內」的目的,即指由兒童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杜威把社會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總目的看作「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並指出這是一種外在的、虛構的目的。「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學過了杜威相關小知識點,下面考查一下同學們有沒有學會呢。我們來看兩道練習題:
1.屬於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的是( )。
A.杜威 B.榮格 C.斯賓塞 D.赫爾巴特
1.【答案】A。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以杜威、克伯屈為代表,以美國實用主義為基礎,是美國文化精神的反應。實用主義教育學對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2.「教育無目的論」並非主張真正教育無目的,而是認為無教育過程之外的「外在」目的。這是( )的觀點。
A.盧梭 B.杜威 C.赫爾巴特 D.塗爾干
2.【答案】B。解析:杜威持「教育無目的論」的觀點。
❹ 教育學都有哪些知識點
教育學知識點
1、 什麼是教育、教育學、學校教育?
廣義的教育泛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和身體健康,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所有活動。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學校教育的特點:對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任務是實現個體社會化;它是在受過專門職業訓練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 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有哪些?簡述各構成要素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學校教育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教育者是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教師是學校教育者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時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響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極其聯系得總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 什麼是學校教育制度?簡述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類型。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基本類型:雙軌制學制、單軌制學制和分支制學制。
1902年 「壬寅學制」第一個近代學制;1904年 「癸卯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1922年 「壬戌學制提出「六三三」學制
4、 試述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 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5、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分為原始形態的教育、古代學校教育、現代學校教育和學習社會的終身教育。
原始形態的教育特點:
(1) 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
(2) 教育沒有階級性。
(3) 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1)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 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
(3) 教育內容偏重於人文知識,教學方法傾向於自學、對辨和死記硬背。
現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1)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 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
(3) 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終身教育的特點:
(1)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之中
(2)社會能為每一位社會成員提供適當的教育。
6、 資產階級採取哪些措施建立國民教育體系?
(1) 國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統,加強對教育的控制
(2) 普遍實施義務教育
(3) 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7、 試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
教育終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術現代化。
8、 簡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連在一起的是孟子。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形成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1905年 廢除科舉
「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
❺ 教師招聘中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知識點有哪些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和心理學考核范圍及知識點需以報考省份教師招聘版考試大綱為權准。
以四川省教師招聘《教育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為例:
1)教育學
教育與教育學、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師與學生、課-程、課-堂教學、學校德育、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2)教育心理學
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與學習理論;學習的遷移,記憶和遺忘;學習策略與不同類型的學習;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個別差異與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