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專家
A. 青少年教育
小屁孩,這么多麻煩,大人要累死的,別跟他太多廢話。
B. 青少年心理學方面國內誰是權威
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心理方面更應該注意心理成長,國內中歐國際心理咨詢,在青少年心理是最專業的,青少年心理通常是抑鬱,焦慮,社交恐懼,厭學方面出現問題。
C. 青少年教育專家陳默怎樣做好高中生的家長
想做好高中生的家長我的建議:最好的方法是鼓勵。批評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敵人。盡量強調孩子的優點,忽略他的缺點,孩子的自信心才會提高。這點中國父母要好好向美國父母學習。中國父母以批評為主,美國父母以表揚為主。因此美國孩子自信心比中國孩子強。
對於小孩子必須鼓勵他們才會進步才會做得更好。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我們要學會做給孩子鼓.掌的父母。
無論成績好壞不要督促。鼓勵和信任孩子會做好,孩子就會做好的。要讓孩子知道讀好書是他的責任不是家長的責任。前途和生活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父母如何愛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告訴他讀書好和不好的人將來到社會上的等級差別。告訴他你對他百分百有信心只要他努力一點一定有優異成績。不要具體督促讓他自己安排如果你具體督促就
喧賓奪主了。孩子會認為學習是你的事。即使是在你督促下做了但是是認為為你學習而不是為他自己學習.那麼一旦失去你的督促他就不學習了.你能督促他一輩子嗎?
相信孩子,不斷表揚,常對孩子說:「
孩子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你已經在努力學習了。希望再接再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有很大的潛力,要充分發揮。你是好樣的。」
D.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張勤:如何和孩子溝通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鍾,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獲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裏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系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系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系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系。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E. 家有問題少年,請資深有經驗的青少年教育專家
我建議你可以去咨詢下成都知心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專家吧 ,也可以去參加他們那裡的「超級少年」成長營,真的可以改變問題孩子!
F. 請問誰知道她叫什麼名字是育兒青少年教育方面專家。
李玫瑾,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
G. 北京大學有哪些老師是青少年教育專家
齊大輝教授,中國家長教育學科帶頭人
Jim (美國人),語言教育學者、跨文化溝通專家、壓力管理訓練專家
楊一波,企業傳承戰略方案專家、全人格教育專家,對青少年素質培訓方面有深刻的見解與經驗
H. 全國知名的家庭教育專家名單
全國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
孔宗雪 寧夏教育廳基專教處處長
王寶屬祥 北京教科院研究員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王啟萃 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王國琪 西安社會科學學院青少年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王曉春 北京教科所教育理論研究室研究員、高級教師
王繼起 天津市河東區立達職業專科學校德育教師
王小英 東北師范大學教科院幼兒教育系教授
王 凌 雲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王淑蘭 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王占偉 柒和關系系統創始人
樂善耀 上海教科院社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社區教育協會副秘書長
毛乃佳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系副主任
(來源網路)
I.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詳細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一、現如今的孩子 1、高孤獨感的獨子 上海90 後、 後的孩子,都是獨套公寓的獨子,隔離了與其他同齡孩子的交流,從而有了天生的孤獨感。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並不知道如何養育獨子。這些孩子既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獨子,又是情感上的獨子。一個人一旦孤獨,就容易沉靜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強。人一思考,就會涉及到終極關懷問題,而感到痛苦。有的孩子一個人在那裡發呆,可能就在思考「活著幹啥」「我不想活了」。 例:陳老師臨床研究經常遇見孩子想「既然80 歲也要成灰,那麼我現在就變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獨,就開始思考行而上的問題。而父母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從這個問題上教導孩子。理論上說一個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問題,而大部分實際上從這點來說是不成熟的。當成人在這個問題上不成熟時候,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孩子的這個問題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迴避這個問題。得不到答案的孩子會越加思考這個問題,便進入抑鬱狀態,孩子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現在的孩子閱讀量很大,章飛一絕祛斑液從大量的閱讀里去尋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覺得越來越糊塗。 天生的孤獨感的副產品就是特別的脆弱。 2、低物慾感的貴子 現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負擔,生下來以後6 個大人都對他很好,孩子受到了 6 個人的情感就會報恩。但是這 6 個人要求的報恩就是「好好學習」,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負擔,一定要好好讀書,要超過別人。相反,整個學習環境競爭又很激烈,要學習地出人頭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 現在的孩子又面對了空前的學業壓力,應試教育已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空前的學業壓力來自於: 1)、學校里考試成績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紙黑字地貼在那裡的,而讓孩子心裡非常難受。 2)、來源於老師的壓力,沒有一個職業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數點後一位。對老師的評價就是以班級考試的平均分來的。從而造成老師壓力很大,很焦慮。老師焦慮的釋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課堂上釋放給學生。例:學生告訴心理師,老師會因為教室里課桌椅沒有放好而發脾氣。 3)、來源於家長。在學校里遇到焦慮的老師,回家要面對一個更加焦慮的媽媽。聰明的媽媽看見孩子回家會抱抱她(對幼兒),或者聊聊開心的事(對少兒)。 3、第三隻籠子里的鼠 例:心理學實驗。第一隻籠子,鼠放在籠子里,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進來食物。由於食物有獎勵鼠打開籠子開關的行為,那麼鼠就會不停地打開籠子以尋求食物。第二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電擊,那麼鼠就不敢去打開籠子了。第三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送來食物,在打開籠子送來電擊,再次打開籠子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電擊,那麼這只老鼠會如何做呢?這只老鼠會發瘋,因為它不知道接下來會得到什麼? 現在的孩子就是這第三隻籠子里的鼠,這邊非常寵愛,就好像食物,另一邊嚴厲要求,要好好讀書,就好像電擊。出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分裂,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家長一定要更新觀念,我們的孩子是生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環境下,處於不同的壓力下的孩子,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下,才能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的觀念需要更新: a、孩子的長大時需要等待的!特別有的男孩子,可能要到初二才會真正長大。 b、孩子不是你的替代!你沒實現的事,就不要期望在孩子身上實現。如果家長要孩子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事情,這樣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還是心理把孩子當作你的替代品。甚至有更加惡劣的家長,把孩子當作家長去戰勝別人的工具,要讓自己的孩子去戰勝家長的朋友、同事、親戚的孩子。 二、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的心理任務 1、嬰幼兒的心理任務(0-1 歲,大概是最初的年齡) 小嬰兒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重,要信任別人、信任世界。所以嬰兒剛出生下來,會大哭,表達了恐懼害怕的情緒。母乳喂養對孩子有好處,沒有母乳喂養的孩子就沒有享受過這種溫暖的懷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覺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別人也是不可靠的,對待別人也不是真誠的。反映出來的能力缺乏就是社會交往能力缺乏。 例:心理學實驗,這還會影響成人將來面對困難的情況。用鋼絲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和一個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後就恐懼地躲得遠遠的。在用毛絨布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小猴子喝了奶之後會盤在那個毛茸茸的假猴子那裡玩。接下來再放入一個鋼絲做的假蜘蛛,兩個猴子看見這個從來沒看見過的假蜘蛛,嚇壞了。前面的猴子是逃到籠子上面吊著,後面的猴子是逃到絨布做的假猴子那裡,逃到媽媽那裡去,把媽媽抱緊。過了一會兒,後面的猴子從媽媽身上下來,去惹、逗弄那隻蜘蛛,發現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還是只會恐懼地撲打。結論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將來面對困難會選擇逃跑。 2、兒童發展的心理任務 2-3 歲孩子會控制大小便後,就明白自己是能夠掌控的,有自主意識。如果全程約束這時候的孩子,4 個老人+保姆限制孩子的每個動作,剝奪孩子的自主感,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能動的,覺得自己無能,內在有很強的羞怯感,長大後他不敢面對別人講話。例:大學生到陳老師那裡治療,要把燈關了,膠泥,他躺在地上才能講話。老人帶孩子只有寶貝孩子的本能,但是沒有教育孩子的義務。所以老人只能完全地保護孩子,不能有一點兒差池,等於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意志脆弱。 4-5 歲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大腦飛速發展,很聰明,特別是很想去探究不知道的事務,打破沙鍋問到底。並且會去做破壞性的事情來探究,比如說把沙發弄壞,只是想知道弄壞以後會怎麼樣,而不是調皮搗蛋。但是這時候的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對待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會比較其他的孩子,你怎麼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麼做得那麼好。這樣的話,這樣的孩子就形成的內疚感,感覺自己是無價的,是別人不欣賞的,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成為果斷性、開創性的領軍人物。 4-5 歲孩子在心理上還會有戀父、戀母情結,就是希望父母當中那個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個異性的就完全被孩子佔用。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孩子長大後還是有這種情結,就會對他的婚姻不利。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最太平的,人一生中幸福指數是最高的。這個年齡容易種下自卑的樹。進入小學後,小孩子就會有社會評價,老師會給她社會評價。如果這個評價是負面的,孩子會把老師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評價。例:媽媽帶孩子來治療戀母情結,陳老師覺得問題不大,這個年齡是會有戀母情結。後來發現媽媽很痛苦,找來爸爸聊聊,發現爸爸是事業非常成功的,媽媽是小老婆,是公開的。但是媽媽覺得自己見不得陽光,心理痛苦。陳老師和先生說,你太太很痛苦。這位先生說我們倆有感情,婚姻以感情為基礎,那麼我們倆在一起對不對呢?如果有感情,一張紙有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為她提供的生活,全世界也沒有幾人能提供。物質上我能提供最好的,感情上也有感情,又何必拘泥於一張紙?陳老師認為這個先生很特別,他找兩個太太,並且需要讓全世界人都知道。陳老師認為根源應該是小時候種下的。他的身高不 高,小時候總是被男夥伴欺負,所以他發誓要很出色,來讓向別人證明。這就是小時候埋下自卑,將來不管有多成功,仍然會不自信。 小學階段,媽媽要做一塊橡皮,把老師的負面影響擦掉。老師說的負面評價,媽媽對孩子要說那是老師失控了,媽媽最了解你,媽媽認為你很好。學習是長跑,是馬拉松,誰跑到最後還不知道。小學老師有個特點,你去問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說不好的。老師不來找家長就好了,有事老師會馬上找家長的。老師看學生肯定看不順眼,你想50 歲的人看7-8 歲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順眼的。如果老師找家長,那麼家長一定要穿上鐵馬夾,把老師說的話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對小孩子說老師說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現在有很多老師非常焦慮,媽媽不能做老師的幫凶。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師的幫凶,那麼你的孩子會變得很焦慮,因為孩子都希望做一個媽媽眼裡的好孩子,但是由於他年齡段的特點,他做不到,那麼他就會焦慮。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態,你的孩子就會笑到最後。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的苛刻。比如說公交車上,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會找來家長的一頓罵,其實這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長大就不會這么做了,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 如果孩子小學的時候受到很多鼓勵,那麼將來孩子會很努力勤奮,能成功。但是現在又有過度的情況,如果這個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這個孩子為了要繼續做到大家眼中的好孩子,這個孩子就認為自己必須是最好的,自己把神經綳得很緊,這樣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潰。有很多小學年級組第一名的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願意讀書,崩潰了,讀書讀不下去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麼不要讓他受到老師過度的美譽。例:有個醫生的孩子,小時候非常好,不用家長操心。到了高中讀書讀不下去了,崩潰了,他在學校里用拳頭打牆,把手也打壞了。他說我現在什麼都不要,只要把我的童年還給我。他長大後思考,用童年來換分數,換高評價有沒有意義。 3、青春前後期孩子的心理任務 12-20 歲青春期是心理學上非常麻煩的時候。人生有兩大時期最麻煩,一個是青春期,一個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 歲是脫毛期,找一張那時候的照片會發現很難看,身高長得很快,可能一年長20 工分,甚至可能長得比爸爸高。如果兒子長得比爸爸高,兒子就不會認命被挨打,還是反擊還手,這時候的爸爸一定要領得清,不能再靠打孩子來樹立威信。孩子身體長大了,但是心裡沒長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打人還是小孩。雖然心裡沒長大,但是像裝作大人的樣子,就是懶得和你說話,電報語,「做啥」「煩來」。這時候媽媽開始失落,疑神疑鬼,懷疑是不是又喜歡女孩子了。如果這時候媽媽反而粘著孩子,一定要孩子說話,反而引起孩子反感。媽媽的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孩子叫媽媽,媽媽馬上來幫忙,幫好忙就識相地走開。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人,我是否要成為我爸媽希望我成為的人。就好像車子買來校正好,可以開始上路跑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還要高考選擇專業,更加容易使孩子混淆。這個時候很重要,家長要幫助孩子整合好,讓他找到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整合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缺失忠誠度,對工作,對家庭都會缺乏責任心。例:有對夫妻來找陳老師,說要離婚。女的控訴男的,年輕的時候讀書,讀了好多書。後來又搞發明創造,搞了很多也沒搞出啥名堂。一直這么折騰來折騰去的。陳老師評價這個男的就是青春期沒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該做啥,不了解自己的強處弱處。 16-20 歲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一段時間,是尋找人生的伴侶,尋找親密感,有愛的能力。如果前面幾個心裡成長期都做得很好,那麼這個階段就不會有啥問題。如果前面幾個成長起長得不好,那麼青春期糾正一下有效果。就像老人常說身體沒長好,那麼長法頭里弄好有道理的。青春期里可以不但可以身體發邢台裝飾育上糾正,而且心理上也可以糾正。如果這時候恰好遇見了一位更年期的媽媽就討厭了,更年期的媽媽的特點就是希望別人關注她,所以表現得自己很可憐,一定要別人關注。這個媽媽沒有搞清楚到底誰是更應該被關注的對象。如果青春期也沒有糾正好,那麼16-20 歲這個時期就容易出問題。 一個家庭要和諧,三個人是等邊三角形,但是很難做到。大部分情況下,等邊三角形會變成等腰三角形,那麼這個銳角也有尖有鈍。假設 A 是媽媽, B 是兒子,C 是爸爸。三人的關系是爸爸在遠一點的地方,媽媽和兒子比較近。 AB 媽媽兒子是等腰三角形的那條底邊,爸爸C 是那個頂角。 那麼這個爸爸在稍微遠的地方,心裡肯定不舒服,就會選擇逃避,你們不要我,那我就跑開。爸爸去沉迷於工作、網路等。工作狂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逃避家庭責任或某種東西,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用依次來贊美自己。 因為爸爸比較遠,所以老看兒子不順眼,就一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樣媽媽心裡就難受了,兒子是媽媽管的,兒子不好就是媽媽不好。媽媽就開始管兒子越來越多,管得越多毛病就越多,毛病都是管出來的。不管沒毛病,像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多,沒人管,所以就沒有毛病。例:我們小時候也有毛病,有嗜好,比如愛喝茶,但是大人沒人管你的,就不出問題。 這時候媽媽很惱火,有兩種選擇。一就是批評爸爸,不管孩子只管自己。二是恨孩子不爭氣。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爸爸一直在很遠的地方,心裡不舒服,如果爸爸是個沒自信的人,內在缺乏安全感。而媽媽看著爸爸在那麼遠的地方,會猜疑,你的應酬那麼多,狐朋狗友那麼多,保不定還有女人插一腳。於是媽媽就會開始跟爸爸講兒子不好。爸爸一開始是不在意的,習慣了不管事,反正兒子讓媽媽管。但是媽媽越講問題越嚴重,於是爸爸覺得不行,就開始步入教育兒子的事情,這時候爸爸的角色開始拉近了,爸爸心裡覺得舒服了,爸爸一出場就是大舉動,可能會調用社會關系給兒子換學校啥的。這時候媽媽會有種久違的感覺,兩人共同攜手來處理問題,很舒服。兒子是啥感覺呢?兒子出母體臍帶被剪斷了,但是第六感覺還在的。比個例子,兒子從外面進入房間,媽媽不用正面看,就能知道兒子心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這就是母子親密關系。小孩子很聰明的,兒子知道媽媽需要什麼,需要兒子來拉近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兒子就會犧牲自己來拉近爸爸。陳老師說現在有太多犧牲自己來平衡夫妻關系的孩子,這種問題是非常隱蔽的,很難被發現,沒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根本都覺察不到。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母親身上,但是心理醫生會花很大的精力來治療孩子。心理醫生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打人不好好讀書等,但是問題的實質在媽媽身上,通過孩子母親的某種心理需要被滿足了。這樣的孩子很可憐的。陳老師提醒媽媽們,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母親是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 怎樣的母親才能養育出好孩子,能平衡等邊三角形關系。這樣的母親要能滿足下面三個條件:母親要大氣的。大氣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討論綠豆、天下事、關懷民族問題的母親,二是指母親有真正大度的胸懷,能接納親屬,有愛心的大度的母親,和學歷無關。母親要自然的。凡是把事情做過頭的就不是自然的母親。現在很多孩子面對的就是不自然的母親,媽媽講的都是正面的東西,積極的東西,媽媽的成功,但是媽媽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說媽媽是如何對待爸爸的親屬的。這個孩子的內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親還是看不起母親。媽媽既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媽媽既要告訴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訴孩子社會的不如意。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聽到完美的,看見不完美的。母親要輕松的。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母親本身有抑鬱症,經常發脾氣,無法情緒失控,那麼沒法養好孩子,因為孩子始終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現在除了要提倡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要給孩子輕松的心理成長環境。如果有沒結婚還在戀愛的小夥子,要把這個因素也考慮進去。 三、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 1、溝通方式 2、教育理念 3、實際問題處理 四大問題: 尋求關注問題。例:小學生偷別人的鉛筆,老師跟家長說孩子有品德問題。陳老師教育小學老師說小學生沒有品德問題,品德問題是後來才有的。小學生尋求關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從來沒有被關注過,例再婚家庭,母親出國去了,母親只管自己談戀愛不管孩子。二是長年累月處於被群體關注之中,例市長的孩子,總有人拍馬屁、說好話,到了學校孩子還需要一直得到這樣的關注。遇到這種問題,家長一定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後的原因。 權力征戰問題。一般來說孩子就出生在父母親非常能乾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從來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進好學校,父母也有辦法弄進好學校。孩子從小被剝奪自主權利,邢台整形美容感覺,從小沒有感覺過長大的感覺,等到青春期後孩子突然感覺害怕,原來我的這個家庭是不允許我長大的,甚至將來找老婆也沒有自主權。這樣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權利戰爭,表現為對著干。父母要孩子考重點中學,孩子就考職校,一直打到父母徹底退讓為止。陳老師對家長勸告,家長要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權力給孩子,不然會退而求次的。例:孩子說不上學,家長說只要你上學啥都好說。孩子說我不吃飯了,家長就說只要你吃飯,不上學也可以。孩子說我跳樓了,家長說你只要不跳樓啥都可以。打到後來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了。打到最後,家長說我不管你了。這樣打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無意識報復問題。孩子從小長大從來沒有開心過,心裡一直壓抑很多不滿,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報復,和權利征戰差不多。你哪裡痛,他就哪裡來給你刺一下。你最怕他考不進好學校,他就考差學校。你最怕他談戀愛,他就談戀愛。例: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壓抑孩子,逼著孩子讀書,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孩子壓抑很多年,感覺從來沒有玩過。整個高中階段,媽媽一直陪讀,孩子學習的內容媽媽都要學一遍,連老師都說可以很寬松地考進交大。但是他考進兩本的大學,氣死老媽。進了兩本之後,媽媽也安排了很多,讀啥專業。媽媽連孩子讀大學的書都有一套,自己學習劃重點,周末回家就要考察孩子學會了沒有。孩子繼續報復媽媽,進入大學一直玩電腦,直到留級。 假裝無能問題。你別要來指望我,別要指望我考清華北大。這樣的孩子往往老師公認很聰明,但是實際卻是中下水平。原因是有背景壓力,家長的學歷高同時家長高期望,對孩子有很大的壓力。孩子認為自己不如父母,就表現出來無能。例,陳老師有年夏天曾遇到四個孩子,都是假裝無能,一個是市委領導家庭,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集團公司老總,一個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這四個爸爸的四個兒子,兩個名牌高中,兩個名牌大學。四個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四個孩子現在讀書都不及格。這四個孩子只要爸爸一出現,這四個孩子就會低著頭,還怕爸爸。而四個爸爸是如何教育兒子的,就是通過講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這樣反而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老總是這么教育兒子的,老總說我的兒子應該是怎樣怎樣的,這樣兒子心裡就想做你的兒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學歷都很高,連奶奶都是碩士學歷,後來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背景壓力,兒 子考了三流大學,天天打游戲,後來自殺了。有時候家長要做一個有通透里的人,當孩子有個行為出來,家長要靜下心來想想行為的源頭是啥。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很有教育別人的資格的,非常堅持自己的理論,很難改變。當時陳老師就問他,你父親小時候怎麼管你的,他說有6 個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陳老師就說因為你父親從來不管,所以你能成為黨委書記。而你的兒子成為不了你,因為他有一個和你的父親不一樣的父親。 四、孩子問題的發展機制 1、早期養育 2、環境影響 3、家庭結構 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模式: 家長百般討好孩子,不僅物質上而且精神上。這樣的家長養育出來的孩子會很輕視父母,出言不遜。 當家庭夫妻關系出問題後,很容易出現拉攏問題。比如母親跟女兒說父親的壞話,無非想女兒面前表達自己付出很多,而父親啥也不做。拉攏子女並且詆毀對方。這樣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為家長講的話。孩子都會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為這個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長。例:母親拉攏兒子,說父親壞話。兒子就會打父親,幫母親。但是母親反而會罵兒子打父親的行為。這樣下來兒子很痛苦。例:女兒抑鬱很多年,已經工作了找到陳老師。他的父親很不好,確實是壞人,已經在監獄里。母親一直跟她說父親很不好,而且母親改嫁後繼父也說她的親身父親不好。這個女兒一直抑鬱,到後來甚至不能上班。陳老師對女兒說,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監獄看看爸爸,她從初中開始就沒有再看見爸爸了。女兒說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壞人。陳老師說壞人是法律評價的,子女對父母的評價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對你的父親有任何的附加條件,這所有的附加條件都能被一個條件所抵消,那就是父親把你帶到了這個世上,給了你生命。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這點,父母 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這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很多對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陳老師建議她去監獄看爸爸,並且如果可能的話,跟爸爸說,出獄後她來養他。看爸爸會怎麼講。因為陳老師發現她內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愛,因為她一直缺失父愛。他去看爸爸,父女倆抱頭痛哭。父親一直在懺悔,說他到這地步是她母親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兒頭一回也聽到了母親的不好的地方。離開監獄的時候,女兒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輕松多了。一個人的基礎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雙親的基礎上。 孩子的行為永遠是父母嘴巴里挑剔的內容。這樣的父母本身有焦慮問題,有強迫人格。這種挑剔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孩子會在外面,比如學校里去釋放這個壓粉砂岩力。 4、父母關系 文化不是學歷,每個家庭有自己的文化。 孩子成長的真正的養分實際上就是愛。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給孩子很多的東西,但是孩子感覺這並不是愛,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為為父母想要的那種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到充分的愛。愛就是無條件的接納。陳老師常問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心態,哪怕孩子是個腦癱兒,你也會好好地養大他。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麼為何你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不能忍受。這樣就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你愛他是有條件交換的。你愛他,一定要他好好讀書,成為好學生。小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他挑釁你,他就做壞學生,看你是不是還繼續愛他。如果你不愛他,那麼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來了吧。所以家長很關鍵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靜靜,沒有災難。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那現在就不會過度焦慮。例:上海的教授到美國教授家裡做客,美國教授的大兒子是很年輕的教授,小兒子是搞園林的,從小喜歡的。上海教授就一直在表揚大兒子,年紀輕輕就成為教授了。美國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何你不表揚我的小兒子。我們覺得小兒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很好。另外,很多支離破碎的家庭,就會有愛的缺失。離婚的家庭,一定要給孩子比較充分的愛。而現在很多的情況是整個家族會把另一半批評地很壞,而孩子心底里潛意識里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有親情血緣的。 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一直在鬧不和,要鬧離婚,就相當於給孩子頭上懸一把劍,這把劍啥時候落下來不知道的。很多孩子都跟陳老師說,我爸爸媽媽肯定會離婚的,即使現在不離,將來也會離的。例:有個媽媽找陳老師說,老公怎麼不好,我要離婚。陳老師就很坦白地跟她說,那麼你就離吧。我來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為了孩子我不會離婚的。你根本就不會離婚,那麼你就不要搞了,不要動不動就把離婚這個話放在嘴邊,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要想孩子讀書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定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給孩子營造好的心態。現在很出名的那位韓國媽媽,養育5 個孩子8 個博士的媽媽,曾經說了一句話,夫妻和睦才能養育出好孩子。 問:陳老師剛才說了很多要給孩子輕松的環境,那麼如何做才不會過頭反而變成溺愛? 答:問得太好了。孩子的教育有幾種模式:嚴厲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守規則,但是沒有創造力。放任性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做生意的,孩子物質能滿足,但是精神不能滿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與父母不親密,也發展不好。溺愛的父母,生怕孩子有一點點不高興,特別是年紀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變成洞里老虎,且極度依賴。長大後很善良,不會害人,但是沒出息,太依賴。心理學有個要求,對於低齡的孩子,要有延遲性。比如孩子要買文具,你不要馬上買回來。你說等媽媽哪天路過文具店去給你買。孩子要吃蘋果,你不馬上給她拿,你說媽媽先去洗衣機把衣服洗了再幫你拿。例:心理學實驗,給小孩子一人一粒巧克力,說老師待會回來,如果巧克力不吃的,老師會給你再加巧克力。老師走後,大部分孩子就吃了,少部分孩子能夠自己克制住,等待老師回來。跟蹤調查下去,這些等待的孩子將來都成為精英。另外,還有一個民主性教育,比如你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去請家庭教師。這種民主性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很有出息。 問:與老人同住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矛盾如何解決?比如孩子喜歡玩米,老人不贊同。孩子晚上要出去買東西,老人騙孩子說外面的店已經關門了。 答: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清楚,孩子的問題是否有邊界,如果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就讓老人學習,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邊界的,那麼私底下和老人說好,生活聽老人的,教育聽父母的。那麼遇到這種問題就要和老人說好,然後讓老人照做。 問:我學過很多育兒書,但是發現行為沒有效果。比方晚上很晚,我好好跟她講,她不肯睡覺。但是阿姨跟她說外面有大灰狼要把你吃掉,孩子馬上就睡了。所以我比較困惑,這些理論怎麼和實戰經驗相結合? 答:你根本把自己的實戰機會讓給阿姨了。一個孩子晚上媽媽陪著睡覺很重要的,特別是3 歲以內,這個權利不能給別人。你既把這個權力給了別人,又想得到運用這個權力下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是人最恐懼的時候,特別是小生命,她最需要母親,然後你把這個權力又讓給保姆了,怎麼行,水利機械。做媽媽再累也要晚上陪孩子,辛苦三冬三
J. 什麼是PSRC青少年教育體系
PSRC青少年干預體系,是平等青少年教育構獨有的一套系統,根據孩子情況分成四部分,徹底解決孩子問題,以及作為父母該怎麼引導和教育孩子,成為智慧型的父母。
第一提升,就是父母的提升,讓家長學會孩子在小學階段怎麼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等,到中學階段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獨立健全的人格,以及如何社交,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提升解決問題的抗壓抗挫折能力等,家長需要有一套獨立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不管孩子在哪個階段出現問題家長都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第二矯正,就是針對現在孩子的不良行為,運用一些應用心理學行為療法來實現快速的矯正,短期內改變目前的不良行為。
第三咨詢,就是在矯正之後,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問題,對孩子心理進行清理和重建,讓孩子懂得自律,抗壓能力,對未來的目標感和責任感等,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培養綜合能力。
第四督導,就是家庭關系的處理和經營,我們需要關注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以及每個成員的狀態。
整個方案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解決孩子現在的問題,以及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讓家長學會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指導系統。第二家庭教育,保持家庭關系和諧穩定,徹底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直到成年。
我們PSRC系統是綜合性的,包含了兩者。家庭教育和解決孩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