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中國畫色彩教育的認識

中國畫色彩教育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0-11-22 06:43:03

Ⅰ 繪畫色彩學的內容簡介

《繪畫色彩學》,畫家對色彩的觀察、感受、認識和重視的程度,決定了他利用色彩的成敗。回顧中國畫的歷史,在唐宋以前,畫工、畫家對顏料的制、開發很重視,對色彩功能的認識比較深刻,中國畫色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高峰。

Ⅱ 什麼是中國畫色彩之美

形神之美:指造型藝術的外在物象和內在神韻
筆墨之美:力度美,節奏美,韻律美,動態美,氣勢美
色彩之美:清新淡雅,造型藝術中的色彩搭配完美

Ⅲ 中國畫的色彩是怎樣的

中國畫泛指中國繪畫,它與西方繪畫不同,更為注重的是意境,人們都說,欣賞中國畫其實就是在看故事,畫家通過那麼一幅畫展示出來的是很多意思,或高山,或流水,或草木,或飛禽走獸,等等,各種色彩的搭配與協調,構成了潑墨重彩的畫作,傳達出另一番風景。從戰國時期的帛畫開始起算,作為國粹之一的中國畫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可若是要從原始岩畫就開始考究,那麼中國畫已經經過了五千多年的洗禮。這是怎樣的文化瑰寶啊!中國畫在用色方面很是講究,它不會簡單地只是用某一種純色,但也不會亂七八糟地使用各種彩虹色,不求斑斕,但求絢爛。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跟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華夏民族骨子裡流動著的是低調卻也張揚的血液,這種傳承數千年的民族精神在中國畫中就有很好的體現。也正是由於中國畫這另類的用色之道,借色彩的完美配置表達各種藏於畫家心中的感情,注重色彩卻不限於色彩,所以它才可以歷經這么多年的風霜雨雪,今天才會在世界畫廊中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中國畫能夠綿延千年不絕,經歷各種各樣的戰爭與災害還能呈現在今人的面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不僅我們國人對中國畫有著深刻的感情,外國友人對它也是充滿了贊賞與崇拜之情。對於中國畫中色彩的運用,一直就是大家甚為重視的關注點,畢竟這種搭配不是隨便就能夠做好的,它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有不同於他物的特點。仔細研究中國畫,我們其實也能發現中國畫的用色特點。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它鮮明的藝術特點,這與中國畫的用色之道有關,先設色,後來才有水墨,而在設色中也是先有重彩,後有淡彩。換言之,畫家在繪畫時,不是為了畫畫而畫,更為注重的是突出它的藝術特點,打開一幅中國畫,迎面撲來的藝術氣息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還有,中國畫特別講究平穩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種色彩的和諧搭配,縱觀任何一幅中國畫,我們都能發現它在色彩方面不會有一些突兀現象,給人的感覺就是渾然天成,不會出現那種刺激性的視覺沖擊。

Ⅳ 中國畫的色彩特點

國畫做為中國的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有著自己明顯的與其它藝術形式不一樣的地方。 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 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 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 一般說來,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 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Ⅳ 素描色彩教育調查報告!

今天的造型藝術,以其多元的視覺形態沖擊著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的視覺神經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繪畫、攝影、多媒體、電影、建築、雕塑、裝置、服裝、表演、行為藝術等使造型藝術世界不斷擴大蔓延,甚至無法定義。
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後至19世紀中期,其藝術形式就不斷地翻新。尤其是出現印象派之後,立體主義、野獸主義、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直至今天的後現代藝術。其多元的形式令我們目不暇接驚愕不解。對於我們來說,由於生活的環境及歷史的原因,有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歡那樣的一種存在,但是沒有理由不去了解這種存在的原因。
藝術永遠是社會現實的反映。不可否認西方藝術的發展離不開那裡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與歷史,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觀念的反映,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所以,觀念的轉變是最重要的!
中國已進入了現代社會,雖然發展緩慢,人們的封建意識依然存有,但終究是回不到1840年以前了。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而藝術教育是該走在時代的前沿,因為藝術具有其前瞻性,我們的藝術教育怎能脫離這樣一個時代?素描教學的觀念作為藝術教育的基礎,怎樣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這是我們的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 素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素描的多樣性是在現代社會趨於多元化的觀念下形成的。過去的古典藝術,一個時期或一個地域的風格樣式基本接近,越成熟的藝術越具有程式化的特點。如: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的傳統藝術都有一套完整的技術程序和固定的風格樣式。其風格樣式的興衰變化大多是由政權的更迭、朝代的興衰決定的。
我們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古典藝術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藝術家是為皇帝或上帝服務的,那時的藝術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幾代人為表達一種情感錘煉一種樣式,虔誠得並不認為自己所做就是藝術。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精神得到廣泛傳播。人對客觀世界及對人自身的不斷認識,人,作為生命的主體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藝術家發現了潛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慾望以及發現與創造的歡樂,造型藝術再也不僅僅是宗教的圖解和宮廷的裝飾了,要求藝術和科學並列,造型藝術和音樂、文學是同樣崇高的藝術形式。進入現代社會,藝術家要通過藝術表現自我,藝術的精神在於創造,而當「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進入我們的生活時,當代西方藝術形式的豐富讓長期飽受封建意識壓抑的人們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素描的多樣性是在人的認識不斷發現不斷創造的過程中形成的,可以說,是在尊重個體人的創造才使素描的多樣性成為可能。
我們的教學,是以培養健康的人為前提的。尊重每一個人,發現每一個人的創造潛能,是教育者的責任。其實「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存在,我認為仍然是人本主義精神的體現。
由此看來,素描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素描教學的內容應更寬泛些,素描不僅是技巧與方法的訓練,也應是思想與觀念培養。

二. 作為基礎教學素描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種思維方式。克利說:用一根線條去散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涵義。我們看到歷史上中外藝術家的素描傑作,無一不反映了大師的思想及獨特的看法。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魯本斯、倫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大都要先畫素描草圖進行構思,即使現代藝術家塞尚、梵谷、馬蒂斯、畢加索也同樣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為素描是如此的簡便而直接。
從這一點上來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這個「素描」是什麼「樣式」的素描有待商榷。
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由藝術形式決定的,單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問題。而且,不同的思想觀念產生不同的素描形式,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塞尚、梵谷、馬蒂斯、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決造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解決觀念認識問題。如在一些新的媒體造型藝術中素描僅是一些輔助手段而已,並不一定需要有很強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類造型藝術對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建築設計藝術與純繪畫藝術對素描訓練的要求就不同。建築設計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學技術手段,側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社會性視覺需求及實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訓練上更注重理解與分析,對形體的比例、透視、空間尤其是對比例、對數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礎課程設置:.約翰.伊頓與莫霍利的基礎教學就是一個重內在精神冥想,另一個則重實用技術的規范與秩序的代表。而純繪畫藝術比較注重個性化的直覺與感性的訓練,西方油畫與傳統的中國畫其對素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西方油畫的素描注重對客觀形象的分析與表現,尤其是古典油畫除有理想審美標准之外,還要有透視、解剖知識的運用,視覺真實可信是首要的;對於傳統的中國畫,沒有素描這一名詞,按素描的廣泛意義來理解,齊白石的蟲、草、翎、毛畫稿就是素描,《芥子園畫傳》就是素描手冊。
由於藝術觀念的不同也決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樣。中國古代論畫有「得意忘形」「以形寫神」之說,東坡雲:「論畫與形似,見於兒童鄰」;而西方古典藝術家們為了「形似」卻發現了解剖與透視原理。具象寫實的畫家與抽象表現的畫家其素描的表現如此不同,都是因為觀念影響了他的表達方式。
素描是一種思維方式,音樂是一種思維方式,區別文學與哲學是因為她們不是用文字語言去思考,而是用獨特的語言方式——視覺的或聽覺的圖象和聲音去思考。
素描是視覺的,是看法,也是技術方法。有什麼看法就有什麼樣的技術方法,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沒有焦點透視,中國畫家在畫一幅畫時不必站在固定的一點對景寫生,所謂「搜盡奇峰打腹稿」,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三遠法」;而西方的風景畫一定是固定的視點、固定的光線,即使不是對景寫生也要運用嚴格的焦點透視法則和具體的光線效果。最初西方藝術的透視法、光影法傳入我國是不被接受的,因為人們的習慣看法被改變了。
素描不僅是思想,還是一種技術。因為藝術的「術」字就不能迴避技術問題。中國畫講筆墨技巧,近千年的錘煉已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表現技術:勾、勒、皴、擦、染、點……,在國門被打開之前,人們覺得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而後的觀念變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樣,是「科學」影響了我們的看法。這時的我們想畫一張看上去「正確」的素描,還需要學習相應的解剖與透視知識以及光影變化的規律等技術手段。
素描教學技術訓練是基礎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這個技術訓練要有相應的思想觀念作指導。
藝術院校設置造型藝術基礎課由三部分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應用。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聯系,是一個整體的三個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訓練離不開工具材料及對色彩的感覺;同樣色彩訓練也離不開工具材料及對素描的認識;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藝術創造的物質基礎,這一點是應該明確的。選擇工具材料是觀念的問題,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個技術性問題。素描訓練在對「造形」的把握過程中,技術問題就擺到了前面。
任何一種形式觀念的素描都離不開可視的媒介載體——材料與圖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體的,有色或無色的紙或其它質地的基底,圖形是鉛筆、粉筆或墨水的痕跡等等,這些材料組合本身就有技術含量。想畫得有立體感和空間感,相應的技術和知識是必備的。構圖、形體與空間、畫面整體感的控制,點、線、面、影調與黑、白、灰的處理,解剖知識、透視規律的運用等等。由於專業的不同所需技術手段亦有所側重,但在傳達對形體的感覺過程中具體的技術手段是豐富的,需要我們去感受去發現。不能否認,有時對技術的探求也會帶來觀念的變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學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部分,其訓練的一開始就應介入到藝術的本質,不應僅僅停留在技術訓練的層面上。將素描訓練看作是人的知覺訓練、情感訓練、社會人的精神表達式。我們知道沒有感覺就沒有藝術,豐富而敏銳的感覺才是藝術的生命所在。因此,作為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教學應以開啟發掘學生天性為己任,發現學生不同的視知覺感受能力及獨特的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同時輔以相應的造型技術語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這才是素描教學應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體現出素描教學在基礎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三. 在實踐中把握素描教學
1. 素描教學應解決的問題
首先說是該解決認識問題,其次是表現問題。但素描教學的具體問題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是造型問題。復雜了說:素描教學應解決在色彩之外文字語言等其他媒介無法表達或表達無力時所需的視覺圖形語言。運用視覺圖形語言去思考、去表現視覺感受以及引導視覺感受是素描教學的核心問題。
(1).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思考的能力是基礎教學的出發點。在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力是首位的;

(2).研究人的普遍視覺需求。人的視覺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兩個方面,研究具體社會階層人群對圖形的感知能力是素描教學的重要課題;

(3).在具體的素描作業中畫面的組織結構是第一位的,我們所說的造型離不開特定的畫面空間。畫面的組織結構與構圖經營位置有相通之處,不同的是「組織結構」更強調畫面圖式內在的有機聯系,強調視覺形式具有生命的整體構成;

(4).形象感覺的表現與傳達。包括形象特徵、形體結構、質感與量感給每個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這里既有視、知覺的訓練也有表現技巧的訓練;

(5).工具材料的運用與發現,對材料工具的敏感是當代藝術家的重要特徵之一。素描的工具和材料是樸素的、相對簡單的,正因為簡單才留有發揮我們想像的空間;

(6).了解歷史與傳統。對中外歷史與傳統的了解與掌握是學習素描的重要途徑之一古今中外的素描大師是我們學習的參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2. 素描教學應有針對性
素描訓練是有針對性的。這是由教學的階段性不同、專業的性質不同、思想觀念的不
同決定的。
(1). 針對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首先是了解學生的生理年齡及專業年齡特點,以避免重復教學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浪費有效時間;
(2).針對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是不同的,為將來的藝術實踐打下寬厚堅實的基礎,不是先入為主的風格樣式的訓練,而是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同時能加以科學的引導;
(3). 針對特定課題的訓練。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要求,將素描藝術的形式因素分解剝離開來,有針對性的分別訓練,以強化對視覺形式要素的感受力;
(4). 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感、知覺技能訓練。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要求,了解專業特點首先是教師的必備素質。要讓學生多了解不同的造型藝術特點,了解各種造型藝術語言的經典與素描的關系,以避免學習素描的盲目性。 3. 素描教學的技術訓練
前面談了作為基礎的素描教學一開始就應介入到藝術的本質——精神的表達。將素描作為人的精神表達方式,就需要涉及到技術性問題,所以「技術性」是素描教學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們常說的藝術教學是教技術還是教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是要有清醒的認識。
(1)看的方法。視覺藝術離不開「看」,「看」本身並不需要技術,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知識的緣故,「看」就發生了變化。能夠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覺重要組成部分,人接受信息的80來自視覺,基礎教學就是要喚醒人的知覺。
有些人對「色」敏感,有些人對「形」敏感,有些人喜歡粗線條的大關系,不拘小節;而有些人則喜歡細節的羅列,不厭其繁。「整體的看」與「比較的看」,在教學中如何引導既是觀念的問題也是個技術性問題。
(2)工具材料的運用。一方面要多嘗試運用各類干、濕性材料,以便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為能充分表達自己做好物質的准備。教員就似個大師傅將各種菜譜擺出來,學生可以自由挑選,當然大師傅還應該是個營養師。
(3)理論知識的運用。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素描教學就是最初的結合點。透視學、解剖學、人體工程學、視覺心理學等都是造型藝術的基礎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在素描教學上的運用體現了極復雜的技術性,應分階段、分層次、分專業開設實踐應用課程,有重點的進行實際操作與演練。

4. 素描教學的實驗性
現代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其實驗性。在教學中探討素描表現的可能性是貫徹教學
實驗精神的具體方法與途徑:一方面是材料應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視覺心理接受的可能性,從這兩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們的視覺空間。素描作為基礎教學是有其相對穩定性的,但是,作為藝術教學,創造意識的培養是教學主要目的。沒有實驗精神就不會有所突破,墨守成規的技術訓練談何創造?
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藝術,開放的藝術需要開放的思想。實驗性是向未知挑戰,是面向未來。在素描教學中我們應該體會的是思想、是創造精神。

Ⅵ 對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的幾點認識

一 、 中國工 筆人物 畫色 彩發 展現 狀 地運用 於 自己的現代創 作 , 大膽借 鑒其他 藝術 , 包括 油畫 、 版畫 等, 大膽創 新和 改革 畫料 , 色 彩運用 明快清 麗、 優 美和 暢。從作 品畫面 中可看 出他用色 單純 , 善於 營造 氣氛 , 使 畫面 生動活潑 , 給人 以吉祥 、 圓滿之感 , 又可 以看到他 追求清 新秀逸 、 率 意疏 朗 中國畫的色彩發展過程是 : 從先秦 兩漢的萌芽 、 魏晉南北朝 的興起 , 至唐 五代 的繁盛 , 到宋元 時期 的衰 落。色彩的發展從簡 單 到復雜 , 又從 絢麗 多彩漸趨清 淡單一 , 以至於後來用 「 墨分 五 色」 替代 了「 隨 類賦 彩」 , 色彩被放 到 了次 要的位置 , 用色 處在相 對 薄弱 的環節。 隨著 時代 的變遷 、 觀 念的更新 , 藝術家對色彩 的 認 識也有所更新 。工 筆人 物畫在傳統 的基礎上 汲取 了世界范 圍 內的繪 畫特 別是現代 繪 畫流 派 的一些藝術 營養 , 從而形 成 了具 的新格 調 。王天勝 高度 重視 色彩 的造 型 與表 現功 能, 充 分顯 示 色 彩 的魅 力 , 使 線 與色彩 相得 益彰 , 從而增 強 了畫面的視 覺 張 力 。他 的作 品在 凝重 與鮮 活中求統一 , 在 統一 的色調下 求變化 , 具有一種精彩紛呈又洋溢著 內在美 的動人意境。 有 現代 審美特點 的新工筆 畫。在 當今 , 許多 畫家意識到 色彩是 繪 畫的生命 , 對色彩的研究是 中國畫變革的一個 重要突破 口。 四、 當代淡 彩 畫 的色彩 表現 淡彩相 對於 重彩來說 , 不求濃 烈, 而求色 彩的冷 暖、 筆墨 內 涵 的微妙 轉化 , 也強調 一種 筆 墨格 調 , 以色助 墨 , 以墨 顯色彩 。

Ⅶ 中國畫的色彩運用技巧有哪些

其運用色彩的原則是在單純中求變化,在對比中求調和,在淺淡中求厚潤。
掌握好冷暖調子的諧調之外,強化墨色的運用技巧尤其是關鍵所在。墨色是極色,屬於中性,它對色彩塊面的中和、調解作用十分突出。墨線對色塊的分割和滲化加之恰到好處的留白,會使畫面產生出色彩斑斕、氣韻變幻的色彩效果,而這一切會使畫面很自然的處於統一和諧之中。這就是中國畫家運用傳統技巧和特殊的材料(白的宣紙、黑墨和顏料)所演化出的神奇的畫面效果。

Ⅷ 中國畫色彩語言分析

「畫」這個詞是一個概念,一是意識的抽象理解,一是具體形象的理解,某種具體藝術可以創作、改造、或毀掉,如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等;作為藝術這個抽象概念則不能改造、毀掉。藝術存在是永久的,它屬文化層。老子說:「頹然吳名,充遍萬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還說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三者不可致詰,實又存在。具體的畫是一種心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畫家落筆則有,放筆則無,瞬間即成,瞬間即逝。從「畫」這個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它無完形,永遠逝胎兒;它無定數,永遠是一。又出於無,無存在有,畫無畫,於畫者其所欲也,由畫家自覺產生,自由把握。
畫者其所欲也,心師造化二演萬物,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萬境由心造」。由心造,有一個物質的轉化過程,還受理事的、時代環境的、文化層次的、人的個性的約束,物質與精神兩者的促進。自古以來,中國畫重臨池、重遊歷、重學養、重繼承。所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種畫外功的重要可以說成於斯,敗於斯。
歷史在變化,事物在變化,知識要變化,人的思想要變化,形式和內容都在變化重,今人與古人對照顯然有區別。畫沒有固定不變的形象,畫風無論時代、或一個具體的畫家都有區別。這種變化結果,雖然可以設想,單不可以斷言。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中國畫有始有終,生生不息。構成中國畫的道,只要宇宙還存在它就同在,是不會消失的。
縱觀美術史,遠在張僧所畫凹凸畫、曹不興畫佛像到郎世寧時代,那時代不但情況產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畫家。艾啟蒙以中西畫法融合,受影響的有冷枚、唐岱、陳枚、羅福昱等。吳歷晚年信奉耶穌教,有人說他的畫參用西法,他反對如此說,他還有鄙視西畫的意思。他說:「我之畫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筆亦不相同」。郎世寧雖然盡量吸收中國畫寫意,中國人不成人,外國人說背棄本源,使之進退維谷。那時中西畫沒有合二為一,那種畫法現在也沒有確立傳統繼承,這是一個歷史記載的事實。
反思中國畫歷史,中國畫事實存在確實又在不斷變化,只不過千變萬化都圍繞著一根中軸線就是民族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不統一,各種學術思想相應顯得活躍,繪畫藝術由於佛教的促進,卻成了一支生機勃勃的鮮花,產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歷史、過程中大放光彩並受稱道的畫家,顧愷之就是其中最偉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劃時代人物。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畫題材的作品,《畫雲台山記》這部構思文稿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啟示。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包括敦煌壁畫在內,正因為有很多山水創作,產生宗炳《畫山水序》和《畫敘》這類理論著作流傳,提出了透視比例「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萬里之回」。「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同時提出了「暢神」及「畫之情」這類美學思想。這些對山水畫獨立成科起著鳴鑼開道的作用。
隋是山水畫走向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唐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昌盛的時代,繪畫藝術空前繁榮興旺。山水畫的皺法有了發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為集大成者。吳道子、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法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後期又有王洽的潑墨更發揮了水的性能。張操善用禿筆,創造新的渲染法,並提出影響深遠的「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學說,對中國畫創作主客觀關系作了辨證的依據。山水畫標致成熟,獨立成科。王維《山水訣》中的透視比例理論,體現中國畫理論的完善。王維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給後來文人畫開了先河。唐代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構成中國畫精髓的這類技法齊全而成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同,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這類既科學又實用的思想理論和技法理論對中國畫發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貢獻。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為我國繪畫確立了東方藝術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後千百年來,一直享受使用著豐富的寶貴遺產,憑借這些遺產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使花鳥畫在宋代興起並成熟起來。
五代由於政治上的分裂,影響中國畫的部同風格,北方的荊浩以雄強之勢影響深遠,著有《筆法記》一書。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對「六法」有所發展,關??是荊浩的繼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風格影響久遠。巨然繼承了董源的衣缽。他們一直影響到後來各各時代,以至發展成南北宗說。
鄭振鐸先生說,談中國繪畫史應以宋為中心,宋代中國畫科目齊全,百花爭妍,輝煌盛隆,空前絕後。宋徽宗開辦畫院,設立「畫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國家美術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畫風起了開端。
宋初的李成、關仝、范寬他們的畫派統治畫壇,中國畫史評「三足鼎立,百代標程」。北宋中期,文人畫家異軍突起,提倡水墨寫意畫,與院體畫對立。代表任務為蘇軾、米芾。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成為寫神趣的意象畫銘言影響到現在,這個觀點和畫法還對中國畫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號。蘇、米兩人的藝術思想又成為文人畫的典範和指南。由於文人畫和院體畫的對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風形成,出現了梁楷的水墨大寫意畫。但蘇、米沒有研究和總結,只是提出了問題。《林泉高致集》、《山水純全集》、這兩部理論著作是由畫院畫家完成的。
元代文人畫最重要人物是趙孟頫。他提出「書畫同源」,並加以發揮,把書法的功力運用到繪畫筆墨中,由此畫家必能書,書家也能畫的遺風流傳書畫界。有人還說,書從畫中來,畫理在書中。元代又是一個轉折點,畫風驟變,文人水墨畫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青綠重彩、工筆畫界那時雖有絢麗機構之作,如精湛的永樂宮壁畫,但以接近晚年。明代初,「浙派」曾在畫壇一時活躍,後被吳門畫家取代。董其昌因南北宗說引起畫壇密鑼緊鼓熱鬧了兩百多年,雖有是非之爭,也有一派認為他的成績是主要的。陳淳、徐渭是劃時代的人物,特別是徐渭影響既大又久遠。鄭板橋、齊白石也都欽佩他。從明到清,能書能畫,宜書宜畫,詩書畫合壁;金石學大盛,詩、書、畫、印章融為一體,中華民族這一偉大輝煌的藝術以其完備、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畫種莫及。
從歷史看,發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繼續往前走。雖說此時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發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時代。那時社會內外關系發生變化,畫家的生活、世界觀、藝術觀、技法、學術,給我們留下了既珍貴又現實是藝術瑰寶和經驗的全面及豐富,流派分呈、藝術爭妍。有數不清的大師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畫派」、「黃山畫派」、「揚州畫派」,首創指墨畫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奉獻者、創造者、也有個人犧牲者,殉難者。
從歷史看,中國畫什麼時候不再變化和發展?事物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運動,繼往開來,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舊事物的許多因素。莊子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中國畫的發展,傳統總是起積極的作用。沒有傳統的東西,就沒研究的根據,沒有根據怎麼說發展。在發展中優秀的、精華得到繼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其成也, 毀也」。變有自然規律,規律在變化過程中,人們可以認識和運用。但是,中國畫變成今天的大潑墨、大潑彩,王維、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們提供了依據。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具體的。——「其分也,成也」。畫作為實踐,有形有象;作為概念,無形無象。有形無形,無形有形,在運動過程中轉化,畫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運動結果,不期然而然,產生於無形,不以畫家的意志為轉移。「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紙上之竹,紙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無拘束的潑墨、潑彩畫法,縱情疏狂的意趣等。再說精神和物質自古就屬個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為社會的文化,人類的文明。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個預料到了呢?現在人有的在摹漢磚圖紋,有的在摹敦煌壁畫,有的在摹民間藝術,有的在摹兒童畫,都在不同的作歷史的反思。也有人大叫「反傳統」,「窮途末路」,「合二為一」,中國畫向西畫靠攏才有前途。也有大叫「反傳統」的人在偷偷地偷襲傳統。中國畫有如其他傳統文化那樣,在一定時間遭到否定,一定時間又得到重新估價;在一定時間被埋沒、毀掉,另一時間又重新得到復興。西畫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學院派強烈的攻擊,印象派曾激進地打著反傳統的旗幟,它後來又成為傳統。印象派畫家之一德加說:「對自然的研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繪畫是一種傳統藝術,去學會跟著荷爾拜因那樣來畫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