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教育
㈠ 你覺得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
這個可能copy要從100多年前的歷史說起,對於中國來說,在抗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時就已經產生了,弱國無外交的想法,那麼國力是怎麼變弱的呢,教育跟不上,人才跟不上,就導致了國力的日漸衰弱,所以從老祖宗起,國人就已經開始注重教育。教育才能興國。
㈡ 中國人真正的平均教育水平是多少
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與受教育水平有密切聯系,這是肯定的.
說到中國人的受教育水平,真不好說.不能說學生的素質不行,但至少有相當一批中學生在高中畢業時,沒有在高中階段學到任何知識,或者只是學了一些相當無用的知識.根本不能幫他們適應社會.
大學教育也不過如此,總的來說,一些稍微上進的學生,也就學到一些官本位教育.中國的教育就是官本位教育.看看社科院的院士評選,基本是領導當選.基層教育也是這樣,因為當上了領導,高級特級教師評上了,國務院,省市特殊津貼享受了.
㈢ 為什麼中國人受教育是為了這些
怎麼說呢,多數人首先是追求溫飽的,當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追求利,當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便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身份和地位,都是體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在這個社會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會得到認可的,如果你有這個理想,想去改變現狀,你首先要去獲得眾多他人的尊重,你的話才能夠分量,才能去影響,也許只是一小部分人。
朋友,你這句話有點絕對,或許你是遇見了一些人,他們就像你說的,不是,而只是。但請不要以偏蓋蓋全
㈣ 為什麼中國人還在用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小孩
我們的教育已經爛透了。我們的教育是一種系統化的殘害青少年的制度。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么糟糕的教育?關鍵在高考,高考是傳統科舉考試在當代的一個延續。而科舉的源頭在哪裡?在我們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目的是培養奴才。儒家思想始終是把封建社會秩序的穩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從來不鼓勵個性發展,也不注重社會進步。幾千年來,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倫」。「明人倫」的意義就在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以這個宗旨培養出來的人,只會有對上司的唯唯諾諾,而不會有對社會進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封建科舉制度,但顯而易見,它受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很大的影響。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學生做一個順從社會的人。這樣的教育目標,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系列難以改變的問題。下面我們擇其犖犖大者,試做一分析。 第 一、讀書為了做官,帶來學生的人格分裂與道德卑下。 儒家學說是一種偽善的學說,它明明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卻總是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這樣的偽善表現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讀書就是為了做官,但人們卻從來也不在公開的場合表露這一點。 如果不是為了做官,這樣的書有什麼好讀的。絕大多數的知識對我們來說都是廢物,都是在今後的工作中再也用不著的東西,教學方法又那麼刻板,不能激發人們探索的慾望,我們學它只是為了拿到一塊敲門磚。古人說「黃金屋」、「顏如玉」這樣的話,就表明了讀書的目的就在於做官。在中國,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裡去拿到「黃金屋」和「顏如玉」呢?而且還不能做清官。別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喝慶功酒的時候,只聽到大家祝願貴公子前途無量,沒聽說誰祝別人兒子將來做個包青天、孔繁森的。為什麼?做個清官還到哪裡去找「黃金屋」和「顏如玉」啊,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 但是這樣的話卻不能說出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中學和大學就入黨的那些人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上真正追求社會正義與進步的人,反正我遇見的幾個都是品質上很齷齪的,哪裡是為了什麼社會進步,純粹就是要尋找一種仕途上的終南捷徑。他們說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這樣的人,就是我們這個教育制度下的優秀分子! 目的是為了有一天去做貪官(也可以是個一般的官,反正決不能做清官),而口頭上又不能表現出來,這就造成了中國學生在人格上的分裂。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在眾人面前拚命表現自己,而實際上對社會卻極為冷漠自私。在中國的教育中,說謊是人生的第一必修課。你翻翻中學生的作文,裡面充滿了虛偽的感情,空洞的大話,和自己絕不相信的人生「哲理」。這是怎麼來的,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了。一年級的小朋友就知道,哪些話可以講,哪些話只能放在心裡,可以做卻不能講。 中國孩子道德的卑下與心靈的麻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2005年中央電視台《對話》節目邀請中美兩國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做一次訪談。這些學生都是兩國高中生中的頂尖人物。在價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別給出了智慧、權力、真理、金錢和美的選項,美國學生幾乎驚人一致地選擇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國高中生除了有一個選擇了「美」外,其餘全部選擇了財富和權力,卻沒有一個人選擇真理和智慧。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有的儒教徒說,這說明我們更要抓道德教育,要讀經。這只能是屁話,因為這些孩子的問題正是儒教的偽善造成的,只要不能清除儒家的偽善,我們就沒辦法真正搞一點像樣的道德建設。 第 二、教育的出發點是要求順從,所以不鼓勵創新。 中國的教育是極為刻板的,因為在中國教育首先意味著對權威的順從。在中國的這種教育制度下,撐死也出不了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的,因為中國的學生只敢去想老師教過的知識,老師沒教過的知識,那是從來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麼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試卷上顯擺一下,馬上就會被打上一個紅紅的大叉。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有許許多多的大笑話。比如中學的現代文閱讀,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華)他的一篇文章被選做了現代文閱讀題的材料,他的兒子被題目難住了,就讓爸爸幫著做,結果爸爸全做錯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們立馬去弄一份高考的試卷,把現代文閱讀做一下,憑你什麼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馬翻!你就是魯迅、郭沬若來了也白搭。我有一個朋友參加過高考語文改卷的,他對我說:「只要你沒答出答案所給的幾個關鍵詞,就判錯,這叫踩點給分,你說你有自己的見解,沒用。」老師的答案是不容爭辯的。還有我們的政治課,那哪裡有一點嚴肅可言,簡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義詞。真難為這些老師這么些年是怎麼教過來的。就是自然科學,它的死板與教條也讓人難於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現過的題目,只要是高考曾經定下的答題標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動,明明你是對的都不行!真的,真的出現過這樣
㈤ 中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有多大
圈子裡有一個國內高校過來的訪問學者,帶著她四歲的兒子一起到美國朋友家聚會。吃飯的時候兒子往凳子上一坐,媽媽便拿來一個漢堡包,把漢堡撕成塊,一口一口地往他兒子嘴裡送。盡管也常見國內家長追著孩子喂飯的行為,但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的這種喂飯行為還是讓我看得目瞪口呆,好意問問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吃,媽媽嘆氣說:「在家裡太多人搶著喂飯了,讓他自己吃就不吃了。」
中國人總是怕孩子著涼,於是大熱天也會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被捂得慌當然會不斷啼哭,父母或者祖輩會以為他還冷於是再加一些衣服,孩子啼哭不止,於是只得抱著搖啊搖啊,直到睡著,直到習慣了要穿很多衣服……在美國,有時候天氣稍冷,一些美國人還穿著短袖,但中國人卻很多棉襖都出動了。中國的孩子總是捂得嚴嚴實實的,而美國的孩子卻都是輕裝上陣。其實從科學上來講,孩子是比大人還怕熱的,一般給孩子穿衣服,合理的穿法是要比大人穿得少一點。
在現代「6+1」的育兒家庭模式下,很多孩子長期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懷抱下,所受到的保護更是無微不至。往往是孩子還沒有表達他自己的意願或想法,父母或祖輩便已經把他想要的東西拿到他的面前。這就讓孩子缺乏獨立能力,什麼事都依賴他人幫他完成。寬寬的幾個中國玩伴中,有一個叫豆豆(化名)的小女孩,因為爺爺奶奶和媽媽都長期在家帶她,她的獨立能力明顯比其它小朋友要差。我們幾個媽媽常常聚在一起,把小朋友們往玩具房裡一放,然後媽媽們都到廚房去做吃的。唯有豆豆的奶奶寸步不離跟著豆豆,豆豆想玩什麼玩具,還沒開口奶奶便已經把玩具送到她面前;要出門前豆豆只要看一眼奶奶,奶奶便會馬上為她穿上鞋子戴上帽子;豆豆摔倒了,奶奶馬上把她抱起來呵護,而並沒有受傷的豆豆卻會哭得昏天黑地……這樣的結果只會是豆豆什麼都不願意自己做,也不太喜歡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她有任何需求,只要看一眼奶奶便可以得到滿足。自從大量獨生子女出現在中國家庭後,便有千千萬萬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有時我看在美國的一些獨生子女留學生,往往是如找房子買傢具甚至掛窗簾之類的小事都必須打電話給父母尋求幫助,有的父母便會在國內電話遙控,花高價找人幫孩子處理這些瑣碎小事。而因為孩子在海外的一丁點事情,便匆匆從國內飛來幫忙的父母也不計其數。
過度保護不單在行為上,還會表現在精神上。有的父母或者祖輩很害怕聽到孩子哭,只要一哭就什麼要求都可以答應。還曾經見過有一些祖輩,孫子做錯事遭到批評哭了,奶奶馬上上前去,拿出小板凳就使勁拍打,說:「不是寶寶的錯,是小板凳的錯,都是小板凳不好,小板凳做錯事了,寶寶沒做錯,我們打小板凳……」這樣做以後孩子便不哭了,但是這樣做的後果,當然便是孩子以後做錯事不會負責任,並且很快學會推卸責任。我也曾經見過一個小女孩,因為一丁點要求沒得到滿足,於是便把自己身上的所有衣服都扒光,然後躺在地上翻滾。其父母見狀,趕緊什麼要求都答應了,還要對她千哄萬哄的才能讓她止住嚎哭。
有一次我在美國超市Costco見到一個美國孩子哭鬧著想要某樣東西,其媽媽在講完道理沒用後,徑直就推著購物車往出口走。孩子見媽媽要走,趕緊追上,一邊哭一邊跟著媽媽走,媽媽卻半點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所有人都盯著這母子看,如果換是中國媽媽估計會覺得很丟臉,於是趕緊滿足了孩子止住啼哭算了,但這位美國媽媽一點不介意別人的看法,仍然自顧自往外走,孩子則一邊哭一邊跟在屁股後面……
有時候我很難明白為什麼大多美國的寶寶能三個月大就單獨睡一個房間,六個月大睡整覺,一歲半開始自己吃飯,兩歲開始自己穿衣穿鞋收拾玩具,三歲的時候說起話來感覺她跟你是同齡人。而中國孩子很多夜間需要抱著搖著睡,到三四歲還會躲在父母身後,或者會產生一些離奇的撒嬌方式,上小學了做作業要父母坐在旁邊監督。那是因為中國人有太多的「不捨得」與「太在乎」,總是害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作業完成得不夠好,不捨得孩子哭不捨得孩子受苦受累,於是中國父母寧願自己做牛做馬也要讓孩子當皇帝,於是造就了不計其數的小皇帝大皇帝。中國人當父母便累死累活,孩子大學畢業了擔心他找不到工作要幫他先鋪好路,找到工作了擔心孩子買不起房子所以幫他買好房子,買了房子擔心他還貸款壓力大於是傾盡家產為他還清貸款解決後顧之憂,還完貸款擔心他找不到對象趕緊張羅為他找對象,孩子結婚後還擔心他帶不好孩子於是搶著幫他全職帶孩子……中國人當父母是一輩子的辛苦命,不像美國人那樣養孩子到成人便可以撒手不管,老兩口環游世界。
當然這跟文化差異也有關系,但我始終覺得,中國人對孩子的態度,始終比不上美國人灑脫,於是容易養出「奶瓶男」或者「啃老族」之類的孩子。而無論從體質上還是從獨立性上,中國孩子都比美國孩子要差一些,因此我們真的得反省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是要騰出一些空間,讓孩子學會獨立成長了。
㈥ 中國人受教育的比例是多少
中國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約為人口為1億2000萬左右
這個數據不準確:首先,作者只統計了1978年以後的本科畢業人數,忽略了1978年以前的大學畢業生。其次,作者關於本科和專科對半分的假設也不準確。這個數據更大的問題在於它的分母:13.9億總人口。這個數據不準確:首先,作者只統計了1978年以後的本科畢業人數,忽略了1978年以前的大學生。
對於22歲以前的人口,許多人還在中學或者大學就讀,他們雖然暫時還未獲得本科學歷,但那隻是因為時間未到。因此,更有意義的指標應該是成年人口或者主要勞動年齡人口(20-59歲)中本科學歷的比例
㈦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重視教育
因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同時也是個人成長成功道路上的階梯。現代社會沒有學歷就只能做些簡單的體力勞動,有了學歷的人就完全不一樣,可以進入更高層次和領域。
㈧ 為啥說「很多中國人有教育沒教養」
此話雖然難聽些,但說到點子上了,細想一下不是嗎?我們應當正確地面對。中回國這些年經答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依然被看不起,為什麼?論教育我們這些年不能說是不重視,年輕一代,最起碼接受中學教育,可是我們的素質提高了嗎?不要說外國人了,就連我們的老一輩多數都搖頭。不守規矩,不拘小節,不守公德,似乎成了共性的東西;缺乏責任心,做事不敬業也成為對國人普遍的印象。我們也經常聽到關於要進行素質教育的提法,可是究竟收效多少呢?只能說不大。看來國人對這個問題還缺乏普遍的認識,重視的程度還不夠,需要有識之士,長期不懈的努力。以企改變中國,改變外人對國人之印象。
㈨ 關註:為什麼中國人適合簡單粗暴的教育
首先根據國情來看,我國要想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需要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現在我國也在實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但依現狀來看,改變程度並不是很大,現階段為什麼是應試教育呢?為什麼不學學其他呢?我想我們這就要考慮到我國社會性質、人口、歷史、經濟、科技發展以及文化普及等眾多因素,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經濟、科技發展以及人口這三個問題。這些都是和其他國家不相同的,但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很少部分教學方法,只是極少,但最終是不能與其相比的,為什麼不能與美國比,舉個簡單的列子吧!我國才成立60多年,而美國已有200多年了,你說這怎麼比,當然更不能與西方國家比了,你應該學過歷史吧,那原因我就不太多說了,然而以上什麼人口啊,經濟等種種客觀條件因素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最後客觀因素上達到一定的提升,才能致使人們用主觀意識去改變形式,所以我國要想從根本上實施素質教育還需要一個過程,也許應試教育是有一定的弊端,但我認為這是我國要想過度到素質教育的一個必經階段,你要相信一個國家是永遠為自己的名族利益而出發的,我相信隨著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這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㈩ 中國人的教育
這輩子你也就會拿這說事兒了!
那這個當作你平庸的借口。
殊不知真正勵志改變這一局面的人早已淌進了渾水,
開啟了漫漫征途,
而你只能在岸上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