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觀
⑴ 幼兒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
一、樹立良好的觀念 觀念是教師的靈魂,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長遠發展。 (一)、樹立正確兒童觀 1、兒童是獨立存在的人。兒童的各項合法權益、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權就是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幼兒園工作的出發點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比如:教師與幼兒對話時,微笑著俯下身來,目光與幼兒平視,他們會從教師的眼神、表情、話語和行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體驗到愛和尊重,老師很可親,從而受到鼓勵得到滿足。)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長大後獨立生存的人。 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捨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主動學習是與生俱來,孩子來自於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水平是不同的,同樣的事物或現象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要把孩子看做主動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教師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活動中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發現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實現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獲得經驗,提高原有水平。讓我們從習慣於「教孩子學習」、讓孩子的「學」適應教師的「教」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創設適應孩子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3、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獨特認知特點 幼兒的認知特點不同於學齡兒童,更不同於成人。最突出的特點是: *直接興趣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受興趣的直接影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積極主動性高,而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願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所教的東西變成幼兒的需要,使他們感興趣,調動他們探究和學習慾望。(讓孩子知道節約用水,老師講中國有許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們孩子經歷的,沒有生活經驗,那教師就要設計活動情節,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媽媽啦……,或水管哭啦,讓孩子把水管的眼淚收起來,看是什麼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淚水集滿一盆,怎麼辦?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經驗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必須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進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需求,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創設適宜幼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並接納幼兒的看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哪怕是錯誤的也要接受,但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 4、兒童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 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綱要》總則第五條:「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給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提供可供幼兒選擇的學習內容,促進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講,人的智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生活環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接受差異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發現其長處給予肯定、表揚、鼓勵,鼓勵其彌補不足。) (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綱要》總則第二條: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也就是所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幼兒教育,要為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那教師要調整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和「教與學」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學,而是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大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書山有路勤(玩)為徑,學海無崖苦(樂)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 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講」和「直接告訴」,不在是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和示範。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第十條內容)。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
⑵ 教師的教育觀包括哪些
教師觀 學生觀 教學觀
⑶ 教師觀是什麼
教師觀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本節旨在通過對現代教師觀的論述,使教師了解現代教師職責和特點,明確現代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是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教師觀,實現教師角色的准確定位。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作一位符合新世紀素質要求的教師。
(3)教師的教育觀擴展閱讀: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⑷ 如何樹立幼兒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正確的教師觀,兒童觀,能讓教師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推進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反之,則後退。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 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 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
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
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僅是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要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⑸ 新時期教師應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教師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迅捷變化,面臨許多挑戰:如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師生間的代溝的拉大,日益難以應付的雜事,以及快節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沖擊著教師。為了應付這些變化,教師必須付出代價,而付出代價往往因為無法獲得可觀的收益,這使教師常常疲憊不堪。面對這樣的形勢,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教育觀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新時期需要新的教育觀念,而更新教育觀念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教育理論學習可幫助教師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去認識教育觀念,獲得諸如教育的價值是什麼、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認識教育的對象、如何教、如何評價教育質量等科學的觀念定位,因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首先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在學習的理論過程中不能從本本到本本,停留知識記誦和機械地套用上,而鷹之翼理論與實際結合,這樣,才能有助於教師牢固地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其形成科學、先進的教育觀打下扎實的基礎。
⑹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6)教師的教育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⑺ 教師觀是什麼
請參考:
教師觀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版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權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關於教師
教師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把在社會實線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傳遞給下一代,由此產生學校。同時也就產生了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教師」。狹義的教師是指學校教育活動中的教師,即在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教師法》中指的教師以及我們平時所說的教師是指狹義的教師。教師的職業既古老又年輕,即平凡又崇高
學生觀是指教育者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著教育行為,決定著教育者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傳統學生觀把學生視為被動的客體,是教育者管轄的對象,是裝知識的容器;而現代學生觀則認為學生是積極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正在成長著的人,
⑻ 小學教師應該具有教育觀念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一、正確的人生觀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引領者;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是教育規律的研究者。其次,要樹立正確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個體,是可以塑造的人,他們是具有獨立的思想、觀點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和責權的主體。再次,要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在處理師生問題上,不能強調「師道尊嚴」,而要強調民主、平等、尊重和贊賞;在對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對待同行上,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相互合作,共謀發展。
二、良好的師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與其它的職業比較,教師的職業更具有其示範性、公眾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師德修養的核心主要體現在 「仁愛」,一個教師應該用心去教書,在教書的過程中尋找樂趣。因此,良好的師德修養,應該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教育、愛學生。你愛教育事業,你才會取得事業成功的樂趣;你愛學生,你才會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新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社會的進步,要求教育不斷的發展、完善,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不斷更新。那麼作為新一代的教師必須拓寬自己的視野,在掌握寬厚淵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了解現代化的科技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和態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刻苦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參與到教育科研當中,培養自己把理論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使教育科學理論真正發揮作用。在教育中勇於探索,創出一套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聽我們的課覺得有趣、有味,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地、認真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達到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的目的。
四、得體的言行,高尚的情操
小學生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言行的細節問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
⑼ 簡述教師必須樹立的正確的教育觀念
首先,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教師期望效應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的思想,即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長的願望,在環境許可的條件下都能夠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相信每位智力正常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進步的美好願望,都有可能獲得成功。教育者要對每一位學生充滿信心,視學生的潛能為教育的資源,給予每一位學生尊重、信任和期待。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內隱的潛質,而且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我,發揮自己潛能的慾望。這種潛質一旦被教師的期望和愛心所激發,就會或快或慢,或早或遲地展現其積極的方面,使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把學生當作學習和發展的主人,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要對學優生保持合理的期望,更要對學業困難學生保持期望。
其次,教師要樹立學生的發展觀。每個學生都處於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雖然行為表現和個性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對於個性尚未成熟、身心正在發展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其行為的可塑性很大,發展變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作為教師不能只看到學生在現階段的行為表現,並根據現狀而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作為教師,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有著發展的潛力,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變化,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期望學生。
再次,教師要樹立多元智能的觀點。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這里的智能不同於傳統意義上所指的解答智力測驗問題的能力,也不僅僅局限於語言和邏輯方面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七種同樣重要的智能,它們分別是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七種智能水平上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學生的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水平較高,更容易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但是這並不代表將來他們走向社會後就一定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而某些在學校里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的學生,並不意味著今後他們就不會有所作為。因此,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挖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因勢利導,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能力的信任。
此外,教師要科學認識教育的目標。教育的長遠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有健全人格的人,為學生的完滿生活做准備。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家長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將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發展的主要指標,只對優秀學生抱有較高的期望。從人的長遠發展來看,學生的能力、品德、人格的全面發展更值得我們用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