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人生的關系
❶ 你的人生與父母的教育有多大關系
一個人的人生和父母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父母的言行舉止也給孩子造成了一種模範效應。
❷ 護理教育學 問題1:談談教育與人生的關系 問題2:簡述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用原則 問題3:
每一個問題都是很大的,要描述,每個問題都可以說幾千個字。如果用短句說,1.內涵與修養。2.表述與展示。3.見縫插針。4.人性丶理解丶順潮丶榜樣丶激發興趣。
❸ 教育哲學理性與人生的關系是什麼意思
「理性」其實是人脫離「自然的人」進而成為「社會的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同歷史時期,甚至不同的哲學領域中,「理性」的地位和意義各不相同。但其中也包含著共性的東西,那就是「理性」本身始終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同時它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形式。同時,作為人的基本特性,它所具備的歷史性也使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地在發展和重構
❹ 簡述審美與人生境界的關系(審美教育對於人生境界的
答:①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
②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並改造現實。
因此,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
❺ 淺談審美教育與人生
審美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其藝術修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青少年的審美藝術教育,我們應努力做到:(1)傳統教學手段與電化教學方式相結合.(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典型的藝術作品與普遍的美學原則相結合.(4)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程度與社會環境因素相結合.(5)受教育者與參與者相結合.(6)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審美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其藝術修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青少年的審美藝術教育,我們應努力做到:(1)傳統教學手段與電化教學方式相結合.(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典型的藝術作品與普遍的美學原則相結合.(4)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程度與社會環境因素相結合.(5)受教育者與參與者相結合.(6)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❻ 創業教育與人生發展的關系
經常聽到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提出:大學生創業不靠譜,社會經驗、資金、人脈都遠不能應對創業的壓力,折騰半天,真正成功創業的寥寥無幾,更談不上帶動多少人就業,還是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幫助大家找到好工作,才是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
我認為這種認識有失偏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某些地區對開展高校創業教育持消極態度。
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本質上都是高校人才培養工程的組成部分,二者並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定位本就不只是狹義的創業培訓,不僅僅鎖定為畢業後就創建自己的公司。創業是一個宏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職業發展的精神趨向,可以是人生大跨度的戰略目標,而不是急功近利,妄想一夜暴富的捷徑。
中央財經大學曾經設立過「創業先鋒班」,但該班畢業生最後並沒有馬上獨立創業,他們的指導老師周衛中博士很明確地講:我們培養的不是迫於生計的創業者,而是植入創業基因,領悟市場經濟內涵的現代人才,他們可能成為10年後創建偉大公司的企業家。李開復也曾經談到,他更提倡大學畢業生「合夥創業」,加入到更成熟的創業團隊中,就業和創業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要明確認識到,高校的創業教育不同於勞動部門的「創業技能培訓」,大學創業教育教學內容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介紹公司創立、經營、管理、營銷等基本知識,甚至也要開展一些模擬創業的實踐活動,但其更主要的立足點不是讓學生放下學習,盡快自主創業,是通過這種面向現實社會中真實經濟生活的商業挑戰,讓大學生走出書齋,放眼市場經濟的格局,強化創新精神和獨立自主的主動品格以及各種社會應對能力。這些在創業中不可或缺的綜合素質恰恰同樣是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當中同樣至關重要的。
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創業當然要賺錢,而「賺」字就是「貝」和「兼」的巧妙組合,做生意一定要與人打交道,要具備識人善任的團隊組建和管理的能力,也要學會和客戶,和上下游合作夥伴的協調能力,商界人士都知道「不會做人就很難賺錢。」同樣,今天幾乎所有的企業招聘時,也都非常看重求職者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調查顯示:人力資源部門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的方面就包括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可見,創業教育中人際交往、團隊建設、領導力培養等內容是完全可遷移的通用技能。
再比如,自力更生的主動性品格,創業者是沒有上級可以依靠的,經過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洗禮的大學生,普遍比一般同學更具主動性,他們遇到問題,不再是推諉塞責、消極應付,而是敢於承擔責任、大膽決策。同樣,在任何一家企業老闆都期待自己的核心員工具備這種擔當精神,這也是優秀員工所必備的一種彌足珍貴的「軟實力」。筆者翻譯出版過的《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就深受企業領導的青睞,數以萬計的企業都用它作為新員工入職培訓的讀本,其主旨就是倡導自動自發,主動負責的品質。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需要這種不等不靠的主動精神。
最重要的是「創新」、「創業」如影隨形,創新能力不但是新企業存活發展的題中之義,毫無疑問,同樣也是一個優秀人才的核心素質,這一點無語贅述。
從更深層次講,大學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還將形成一種對傳統的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倒逼」機制。創業是容不得半點迂腐的書生氣的商業博弈活動,最能體現一個人面對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黑板上是沒法創業的」。面向商業實戰、極具操作性的創業教育取向必然與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相悖逆,必將有力地促進、催生全新的「實效性大學教育模式」。
溫州一些高校就採用了別開生面的創業課程考評模式——學生期末成績不再是通過教室里答題考試打分,而是看學生開辦的電子商務網店營業額、利潤率。這就要求學生不再是封閉在學校的象牙塔中,閉門造車,而是要放下書本,融進活生生的社會經濟環境,獨立應對創業的挑戰,全面歷練、檢驗自己的創業本領。而那些書獃子型的好學生自然難以適應。
這種實踐型創業教育讓人們更清醒地看到:過去僵化的空洞無物的應試教育在創業面前何等無能。
總之,不能狹隘地看待高校創業教育的功用,它不僅僅針對極個別最終投資創業的大學生,而是對全體學生都大有裨益。一個人具備了承擔起創業重擔的素質,就更能在就業崗位上一展身手,大有作為。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並行不悖,其目標都是要培養符合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能夠學以致用的人才。
❼ 以 教育 為話題800字作文
捧著葉聖陶先生的《教育與人生》,細細讀來,我對「改變人生的方法—— 聖賢教育」這一點感觸頗深。
在《教育與人生》中,葉聖陶先生具體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認識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這三個教育與主體的人和客觀的世界構成的人生關系。三大觀點不僅體現著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跡,更是想告訴我們,在將來的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自身「人」的特性和客體環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義,明確心靈深處的真正訴求,而不僅僅局限於表層的物質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與人生》中所體現的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觀點讓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話「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當時讀完這句話並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葉聖陶先生的《教育與人生》,才發現葉先生的書,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註解。我也從書中體會到了教師的「教」的真正內涵。「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葉老說得很明白:「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也就是說,所謂「教」,重點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發、引導,培養能力。所謂「不教」,是在教師的引導訓練下,學生擁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了,能獨立探索實踐、解決問題。這也就達到了「教」的目的。
讀到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與人生》這本書真正的啟示意義,真正意識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認識其自身為前提,在認識自我和環境的基礎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確、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習慣和觀念,建立起新觀點。接著,學會用教育的成果來豐富成就自己的人生,發揮自身優勢,將有意義的人生境界變為現實,實現人生價值。我想這樣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義問題。
❽ 教育和人生的關系論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健康為根本,我覺得你也可以從這方向入手,論文在社會科學前沿上。
❾ 教育與人生作者主要觀點
葉聖陶:教育與人生
在討論教育與人生的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什麼是教育?什麼是人生?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許多人認為,教育是「成熟的人對未成熟的人,以一定的目的方法使能自覺」。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說不對,但總有些空泛。又如杜威所謂「教
育即生活」,舒新城所謂「教育是啟進人生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為社會創造自立的個人,為個人創造互助的社會;其方法在利用社會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刺
激,使受教育者自動解決問題,創造生活」。(見《教育通論》)這些理論也偏於空疏,沒有切實道破具體的教育的意義。
我以為教育應該指學校教育而言。所以教育是用學校作為工具,把舊有的知識系統傳授給繼起的青年,使他們養成一種適合於既成社會的人格,以維持和發展這個社
會。所以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
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所謂「人生」,系包括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言。各人對於人生的見解,就是所謂「人生觀」。
認為人生是快樂的,就是快樂的人生觀;認為人生應該獻身於國家與社會的,就是責任的人生觀。各人的環境不同,著眼點各異,因而各人的人生觀亦不一致。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系。
教育與人生的關系,大致有後列三點:
一、以教育認識自己。天下最可憐的事情莫過於自己不認識自己。有的人因為不認識自己的緣故,走入歧途,一切墮落,事業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這是何等的危險。
認識自己有兩方面:一為自己的主體,或稱「自我」;一為自己的環境,或稱「外物」或「客體」。單是自我,不會有正確的認識;單是被認識的客體,也不能認識自
己:必須明白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認識了環境,方能認識自己。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的就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與環境發生密切的關系:環境有支配或決定人
生的力量,同時又有引誘人生入於某種途徑的力量;我們受種種外物的支配和引誘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要認識了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才會有目標有意
義,不至於成為盲目的不正當的行為。
在認識環境之後,應當認識自己的本身。認識自己的本身,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地位。一個人能否盡自己的責任,就以認識自己的地位與否為先決的條件。各個人的地位
本來是環境的反映,但是對付這個環境因人而不同,不是機械的受其支配而已。所以對於環境,就有能否適應的分別。所謂適應,既非屈從,又非反抗,乃是恰當利
用環境之謂。要利用環境,除了認識環境之外,第一要注意自己所處的地位,第二是自己的能力,第三是自己的能力在所處的地位能夠發揮的作用。所以環境的認識
和自我的認識都是必要的。
認識客體的環境和自我主體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相當的知識學力,才能辨別是非,分清黑白。這當然是教育的責任了。教育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學力,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入正軌,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勢,本國的情狀,以及學生所負的使命和個人所處的地位。
二、以教育革新自己。既然認識了自我與環境,就應當從事於革新自己。革新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鏟除一切障礙物,如虛榮心、怠惰心等等。一般人很容易受這些魔力的支配,自己不能節制自己,這是人類本性上的缺陷。但人類的本性也具有許多優點,如仁愛、求知等等。我們應當發揚自己的長處,鏟除這些短處。
另一方面是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我們認識了環境和自己的地位,就應當鏟除以往的錯誤觀念,向新的路線上走去。一個人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較進步的人對
社會更有認識,這種種認識,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基礎。我們在認識了環境和自我之後,對這種種當然會有相當的認識。在我們的本能中雖然有除舊布新的成分,同時
也有迷戀過去的成分,所以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便非常重要了。
要鏟除一切障礙物,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必須在教育上下功夫。因為怎樣鏟除虛榮心、怠惰心,如何革新錯誤觀念,是要以教育力量為原動力的。
三、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這當然有研究的必要。我以為應當按照自
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性情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政治經濟的,就可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作去,是很容易成功
的。要使人們都能夠這樣成就自己,非藉助於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於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以上三件事,無論缺了哪一件,很難成為健全的分子。今後的教育應當從這三件事著手,尤其對於中學生,更應當特別訓練。希望負有教育責任的人注意。作文和做人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於能說會道。
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是有一位考生寫得頭頭是道,有理論,有發揮,准能得高分數。但是他離開考場,擠上公共
汽車,就搶著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白發老太太提著菜筐擠在他膝前,他只當沒瞧見,你說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該不該得高分數?依我說,莫說高分數,我—分也不
給。他連給老太太讓個座的起碼的好習慣都沒有養成,還有資格談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
也許有人說,你太認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試。對,是考試,在公共汽車上給不給老太太讓座,這才是真正的考試,他一分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