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近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近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1-22 18:30:06

⑴ 一、填空 1 .在教育史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是由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所撰寫的 。 2 .學校教育的構成

1.在教育史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是由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所撰寫的《大教學論》。
2.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
3.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
4.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主要表現在:身心發展的連續性、階段性、順序性、 不平等性和差異性上。
5.當代有影響的教學理論包括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多元智力教學理論、反思性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等。
6.按評價的功能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7.最近發展區 ,是指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與經過他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
8.課程的表現形式包括課程方案、課程標准、教材。
9.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10.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11.古代學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它的階級性和專制性。
12.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復式教學則是教學的特殊組織形式。
14.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學習與自我發展的個體。
15.按照評價的基準劃分,可分為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⑵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一、時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歷史分期的一個階段。與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相對。歐美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7 世紀英國革命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國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840 年鴉片戰爭到 1919 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教育。

3、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二、教育特點:

1、古代教育特點:

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2、近代教育特點:

以大機器生產為背景,科學技術教育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普及義務教育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3、現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近代學校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⑶ 英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典型的

英國的教育自中世紀以來就形成了雙軌制,貴族與平民是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接受教育。現代的英國,中等學校仍然沿襲著雙軌制,學校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所謂的公立學校,包括綜合學校、現代中學和文法學校。

最初,英國只有現代中學和文法學校兩種類型。現代中學(secondary modern school)准門招收才智中平,成績一般的學生,到16歲時義務教育階段即告結束,進入社會就業。現代中學教育質量一般,在英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也比較低下,進入這樣學校學習的學生難免有自卑感。

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歷史悠久,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在英國,文法學校初創於12、13世紀。它一直是古典課程的堡壘,以教授古典課程為主。延至今日,雖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文法學校也不斷在增加教學內容,但仍然側重人文學科。總的說來,注重文化課,而不是實用技能是文法學校的特點。進入文法學校的學生,將來大多要升入大學進一步深造。文法學校教學質量優良,學制也較現代中學多兩年,學生一般到18歲離開學校。所以,文法學校是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頗高。進入文法學校的學生普遍有一種優越感,他們不僅自視高人一等,父母也覺得自己的孩子進入文法學校後為他們增添了光彩;當地政府也把文法學校視為本地文教事業的重要機構,給與多方關照。 由於文法學校與現代中學差異頗大,被批評為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因此這種事實上的雙軌制也存在著不得人心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60年代初,綜合學校便應運產生了。

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目前是英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招收一切適齡兒童,而不問成績優劣、智力高低。在低年級階段,所有兒童所接受的教育內容都是一致的,即共同學習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級,就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組,因材施教。有的學生側重學習學術與科學性質的課程,准備日後參加公共考試,進入大學深造;有的學生則側重工藝與技術的培訓,准備離校後就業。 20世紀80年代,英國有些地區還出現了一種所謂的"中間學校"(middle school),是介於中小學之間的一種學校,招收8-12歲的學生,學生一般在13歲時升入綜合學校。一般認為這是體現教育平等的精神。

第二種是獨立學校,也即私立學校。

英國對由私人興辦、收取學費的學校習慣上不稱"私立學校",而稱"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獨立學校的教學水平明顯高於公立學校,而"公學"(public school)又是獨立學校中的佼佼者,英國的中學,公認重點中的重點不是文法學校,而是公學。公學有自己的學制,較其他中學要長兩年,學生一般18、19歲離校,教學自成體系。

在英國,歷史悠久、聲望最高的公學,公認的僅有30餘所。如伊頓、哈羅、溫徹斯特、臘格比等公學,在世界上都是聞名的。

公學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多歷史悠久,許多公學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其穩定的優秀教學質量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認同;
(2)師資力量強,教師多出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師生比例較其他類型的學校要高,大約每10名學生即配有一個教師;
(3)有豐富的課外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開闊的思路,尤其注重培養學生具備上層社會要求的紳士一般的優雅風度;
(4)主要目標是向名牌大學輸送畢業生,進入公學,等於踏上了通往牛津、劍橋等名牌大學的階梯;
(5)管理方法獨特。公學學生全部住宿,宿舍並非按年級劃分,而是高低年級學生混合居住,學生選定宿舍後,一直到離校,不再變動。宿舍中由少數高年級學生負責管理低年級學生,使學生從中鍛煉領導和管理的藝術與才能。有人說公學的這種樓舍制度就是英國政界或上層社會的縮影,使學生從少年時代即對畢業後進入的階層和社會有所准備。

⑷ 與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學校教育相比較,美國近現代學校教育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美國大學教育與歐洲大學教育的差別,是紐曼模式與洪堡模式的區別。前者主廣,因此美國大學強調通識教育;後者主專,因此歐洲大學強調專才教育。我自己的感受是吸收兩者的精華,走丁字形的發展道路。一橫要厚實,因此可以有前瞻性,看問題上天有高度;一豎要尖深,因此可以有專業性,做成接地氣的事情。

⑸ 比較俄國和日本近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異同

日本近代教育:一方面具有崇尚知識和科學技術、廣泛吸取外國文化教育的資本主義氣息,另一方面:封建性和軍國主義。
俄國近代教育:保留貴族的等級學校,加強教會學校的地位,加強學校的宗教教育,堅持教學內容的古典主義方向,削弱實科學校的內容,加強對各類學校的控制等等。這些措施嚴重地阻礙了俄國教育的發展,使得俄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十月革命前仍處於十分落後的地步。

⑹ 學校教育產生於( )教育階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現代

學校教育產生於( 原始)教育階段。

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

(6)近代學校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學校教育制度是我國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而系統實施的,具體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個階段。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教育制度具體規定著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學制的建立為實施正規的學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⑺ 近代德國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德國教育所有的特點有哪些?據德國教育部去年的統計,嚴謹的德國教育制度在中學畢業後能上大學的人群中,只有26%選擇上大學,盡管大學免費,並可以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學校,而58%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上德國的職業院校或者專科學校。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特點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點就是「雙元制」教育。簡單來說,「雙元制」就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既在學校學習,也在企業實踐。在企業的實踐時間大概佔70%,在學校學習時間大概佔30%。學習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也可以說是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遇到了問題再到學校學習,上升到理論。有針對地學習,使得學生們很有目標。
第二個特點是,德國的企業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質量,要保證質量,人才是最重要的,德國的企業在他們的工作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要求是人才的培養。有了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基本上是訂單式的培訓。學生平常研究的就是企業提出的問題,學生畢業後就基本上可以「零過渡」地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個特點,德國的企業有大量的雙師型人才。他們主要是一些工廠或者企業里的師傅,在專業領域有很強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是一個教育家,能夠擔負職業教育的教學。
第四個特點,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由德國的工商會統一管理、安排、協調、命題、考試、頒發證書等等。工商會是企業的一個共同管理組織,由於它的參與,職業教育和企業的結合變得完美,工商會也能明確知道企業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同時制定標准。
在德國,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社會人員都能去接受職業教育,它對學歷沒有任何要求,門檻基本是沒有的,在企業能夠提供相應崗位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去他想學的專業。另一方面說,只要他獲得了企業的崗位,周邊的學校就必須接受他成為學生。如果學校學位不夠,你可以跟政府申請,提供幫助或增加學習位置及相應的資助。
但是,德國的職業學校實行寬進嚴出,在通過企業和學校的考試,要獲得專業技能證書以後,才能說明你真正畢業了。德國專業技能證書由德國工商會IH
K統一頒發。

⑻ 近代學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1.教育領導國家化
2.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3.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教育走向世俗化
5.施行班級授課制

⑼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紀的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法兩國。由於封建割據,教派爭斗,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德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像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那樣起來革命,而是屈從於封建勢力。18世紀70年代,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教育界出現了泛愛主義,擁護盧梭的思想,注重兒童的自由發展,並開展了廣泛的教育活動。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興起,古希臘文化和一切有用的東西受到推崇,促進了德國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初的普魯士與法國戰爭對德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開始經歷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德國的經濟、教育等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要落後於英國和法國。德國境內小邦林立,長期的封建割據使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資產階級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隨著工人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德國資產階級更是不敢進行反對封建貴族的革命斗爭。這是德國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當然,整個歐洲政局的發展和變化,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德國教育的發展過程。
一、強迫義務教育
德國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改革運動密切相關。首先從德國開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國(特別是在其北部)占絕對優勢。從路德派到虔信派,基於對新教勢力擴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響,得意志境內各邦從16世紀中期開始先後頒布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使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1559年,威丁堡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家長送子女上學;1580年,薩克森也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瑪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8到12歲的兒童都要到學校讀書。在眾多頒布強迫教育法令的公國中,普魯士的教育法令最為突出。普魯士於1794年頒布的《民法》中列有學校教育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包括大學)均系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國家的職責,學校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學校的設立必須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政府的監督,政府隨時可以派人對學校進行視察、督導。《民法》還規定:即使仍由教會辦理管轄的學校,或由政府和教會共同管轄的學校,也必須按照國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爭執,決定權在政府。《民法》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法規,但在德國,一般把它視為普魯士世俗教育的"大憲章"。此外,普魯士的幾任國王先後多次頒布教育法令,詳細規定了國家辦學、強迫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辦學經費、教師、家長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雖然其中的許多法令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但它們表明了德國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點。
二、文科中學和實科學校
在17-18世紀,德國中學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它相當於英國的文法學校或公學,17-18世紀是文科中學古典色彩最濃的時期。文科中學是完全反映貴族要求的一種學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這種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升學做准備,使貴族子弟以後成為社會上層職業者,如醫生、律師、牧師和官吏等。文科中學與初等學校無直接關系,早在17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不成文的法規,到初等學校受教育,是勞動者子弟的義務,而上文科中學學習則是王公貴族們的專權。只有文科中學的學生才有權升入大學,所以文科中學和大學有著直接的聯系,文科中學的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訓練一般的官員。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近代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文科中學相對的實科中學,並逐漸得到發展。實科中學的發展是因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比較緩慢,資產階級也較軟弱,但工商業仍有所發展,貴族獨享中等教育的現象對資產階級的成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專門訓練貴族子弟的文科中學,也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工商業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科中學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的性質,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因而發展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蘭克(1663-1727)在哈勒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以實科內容和直觀方法進行教學,以後又創辦了科學學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創辦了"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教育內容除宗教外,還有數學、物理學、機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圖等。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繪畫、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以求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開辦了"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是德國第一所正式的實科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先在預備班裡學習,然後各按志願選擇一項專科,如幾何、建築、物理、商品製造、貿易或經濟等。該校著有成績,還附設了工藝學習班和師訓班。此後,德國實科學校一直延續下來,到19世紀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科學校的出現,揭開了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斗爭的序幕,也體現了新的自然學科與舊的古典學科的較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斗爭,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對文科中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整個18世紀,實科中學的力量較之文科中學要弱小得多,它的社會地位比文科中學也要低得多。
三、泛愛主義教育
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泛愛主義為宗旨、創辦"泛愛學校"的教育運動。"泛愛派"的創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據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應培養學生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反對壓抑兒童發展的經院主義和古典主義教育,強調教育的最主要任務在於增進人類現世的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的健康、樂觀的人。和盧梭一樣,泛愛主義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要求教育者熱愛兒童,讓兒童自由地發展,他們還重視體育,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展 的必要基礎。因此,在泛愛主義者所辦的學校中,戶外活動佔有重要地位。巴西多還提出寓教育於游戲中的進步教育主張,並呼籲社會捐資助學。在教學上,泛愛主義者重視發展理性,重視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1774年,巴西多在德騷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泛愛學校招收6到18歲的學生,對其中准備培養成師資的那部分學生免收學費。這所學校雖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變德國封建教育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當時德國還開辦了另外一些泛愛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教授實科知識、本國語、外語、體育、音樂、舞蹈等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適應自然"的方法,以直觀性原則為依據,通過對話、游戲和參觀等方式,培養兒童的智力,讓兒童主動地學習。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泛愛主義教育家們還寫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間,巴西多出版了小冊子《初等讀物》。這是與誇美紐斯的《世界圖解》相類似的帶有插圖的兒童讀物,在當時很受贊揚和歡迎。在此期間,他還編寫了《教育方法手冊》。另外,後來開辦泛愛學校的薩爾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書籍,分別批評當時教育的弊病,闡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師資培養等問題。這對推動泛愛學校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進步教育思想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准備。在學科內容上,他減少了宗教神學課,增設了實用知識的學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識,使學生能學到廣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採用實物直觀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洪堡德還特別注意小學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改進和提高了師資培訓工作。他一方面從瑞士邀請了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席勒(1774-1847)到普魯士辦師范學校,另一方面還派譴18名教師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本人學習,以便在德國發展師范教育,培養小學師資。在此期間,先後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學習的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等人,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尋找改進教育的途徑。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建立了師范學校,去瑞士學習的人回國後,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辦法又開辦了許多師范學校,到19世紀20 年代至30年代期間,德國的師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有了較大的發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在德國辦師范教育的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此間,德國師范學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師范生的學習科目范圍較廣,包括德語及文學、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物理、教育學科(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也包括神學課,在教學上也採用了一些積極的方法。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多具有一定基礎的小學師資,促進了小學教育的發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教師的質量,都有了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育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把語文、數學作為基礎課程,還增加了地理、歷史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這樣,教學內容由單純的古典主義變為具有多方面的性質,古典中學比較接近於實際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規定,凡是要擔任中學教師的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以中學教師稱號。這項考試由國家委託大學辦理,考試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作為依據和標准。這改變了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打破了文科中學對僧侶依賴的局面,因為在此以前,文科中學的教師一般都是由大學神學科畢業和准備從事牧師職務的神學者擔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創建了柏林大學,採用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把著眼點放在高深的專業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學方法上,設講座,不用死記硬背,重視教授的演講,提倡師生的獨立研究和對學術方面的建樹及貢獻。在此基礎上,很多新大學都仿照柏林大學的模式先後建立起來,如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等等。原來留存下來的大學也盡力仿照新大學進行一定的改變。洪堡德提倡的大學辦學方向,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進和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⑽ 近代學校教育特點

一、我國近代學制的誕生
1902年,清朝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 ,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系統完備的現代學制。但壬寅學制未實施,次年又頒布了一個新學制-《奏定學堂章程》,也叫"癸卯學制"。 "癸卯學制"以日本學制為藍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經正式頒布後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行的學制。該學制分為三段七級。該學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修業年限特別長,從進蒙養院到讀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辛亥革命後,"癸卯學制"被廢止。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壬子學制"。該學制依然以日本學制為藍本,主體結構分為三類三段七級。三類指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和師范教育三種類型。其特點是:縮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確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權利;相對提高了職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頒布"壬戌學制"。該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依舊按三類三段七級設學。其特點是:
(1) 初等教育年限縮短一年,中等教育則延長兩年;
(2)中學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3)小學修業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稱"六三三制"。"壬戌學制"後來幾經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動,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 我國近代學制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注重向發達國家學習,不是臨摹日本,就是抄襲美國。
第二,學校直系和旁系比較完備,各等各級之間相互銜接,構成升遷系列。
第三,修業年限逐漸縮短,分段分級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礎。
三、新中國學制的確立 1951年10月1日發布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指出原有學制的缺點:
(1)成人教育在學校系統沒有應有的地位;
(2)初等學校修業六年,廣大的勞動人民子女難於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
(3)技術學校沒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適應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要求。於是在保留原學制中的有用部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確立了新的學制。 1951年學制系統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還有各級政治學校、補習學校、函授學校、盲聾啞特殊學校和各種訓練班。 1951年學制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保證工農大眾有享受各級教育的機會;
第二,確立了各類專業學校技術學校和業余學校在整個學制體系中的地位;
第三,設置各種學校、訓練班和補習班,為人們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
第四,沒有提出義務教育,但是取消初等學校高低分級,以保證勞動人民子女能接受完全的初等教育。
第五,統一性與靈活性結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辦學。 1951年學制確立以後,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但是這兩次變革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訓。一次是1958年,要求改革學制,並提出了三個結合、六個並舉的改革原則:即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普及與提高結合、全面規劃與與地方分權結合;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農業合作社辦學並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並舉,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並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也與學校並舉,學校教育與自學並舉,免費教育與收費教育並舉。根據中央精神,各地對學制進行了改革,包括提早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多種形式辦學等等。由於左的思想影響,改革普遍存在急躁冒進和違背客觀規律的盲目行為。 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我國學制出現災難性的破壞。一是任意縮短學制,二是大砍各種中等專業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盲目發展普通中學,造成中等教育結構完全失調;三是高等教育結構混亂,專業設置不成體系,培養的專業人才比例極不正常。1978年以後,學制才逐步得以重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