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

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21:31

①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 求論文 2000字以上

論文這種事要麼自己花錢去雇別人寫要麼老實點自己寫復制去Google翻譯翻譯結果

② 大學里所說的專業教育是不是一定對社會有利,請加以描述

專業教育也叫「專門教育」。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的教育。中國實施專門教育的機構為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以及進修班、培訓班等。專業教育一般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進行。
專業教育是要求執業人員具有從業必備的專業學習背景,所在學校及所學專業的辦學條件課程設計、教學過程、教育質量都要達到一定的標准,才能培養出所謂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才,這裡面存在一個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的問題。、
目前教育的社會需求: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基於國家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從表面上看,受教育是個人的行為,但受過教育的人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繁榮、進步做出較大的貢獻,教育也能給整個社會帶來較大的收益。社會需要教育為各行各業提供所需專業人才和勞動力,需要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遵守、保護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制度。因此,社會經濟越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就越大,教育不僅對個人來說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投資,對整個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投資。
目前教育社會需求的類型
按照需求主體的不同,教育的社會需求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國家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概念運用到整個教育系統,需求主體就是國家。國家對教育的需求是指國家基於本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和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機會與公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政府出於政治需要,為了社會整體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致力於這一矛盾的協調和解決。此外,在公共財政預算約束的條件下,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成本的補償力度,適度擴大教育規模,滿足人們旺盛的教育需求之外,還必須採取適當的學生資助政策以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與效率。
2、企業的教育需求。企業的教育需求是指企業為了適應技術不斷創新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企業的教育需求包括僱傭受過不同層次和種類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和為在職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兩個方面。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來支持,而這些人才都是由教育培養出來的,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又必須不斷地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這就要求企業定期要為其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使勞動者和管理者能夠不斷學習並及時更新知識,從而企業投資於教育,形成了對教育的需求。

③ 教育的社會需求

教育的社會需求: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基於國家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從表面上看,受教育是個人的行為,但受過教育的人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繁榮、進步做出較大的貢獻,教育也能給整個社會帶來較大的收益。社會需要教育為各行各業提供所需專業人才和勞動力,需要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遵守、保護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制度。因此,社會經濟越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就越大,教育不僅對個人來說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投資,對整個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投資。
(一)教育社會需求的特點
1、層次性和漸進性。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對一定質量和數量的人才的需求,從而也影響了社會對不同層次和類別教育的需求。一般來說,農業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程度較低,人們只需接收一定的掃盲教育或者初等教育就可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在工業社會,社會通常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至少需要接受中等教育才能成為合格的勞動者。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這需要人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層層遞進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2、持久性。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已經成為了潛在的生產力,而生產和傳播知識的教育則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社會要不斷發展,就必須依靠教育所培養的各級各類人才,而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所以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多樣而持久的。
3、可規劃性。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有其內在的決定因素,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計劃者,不能隨意確定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但它可以對教育需求做出規劃,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對教育的社會需求採取行政手段、制定某些政策去引導勞動力市場,進而對教育的社會需求做出調整。
(二)教育社會需求的類型
按照需求主體的不同,教育的社會需求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國家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概念運用到整個教育系統,需求主體就是國家。國家對教育的需求是指國家基於本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和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機會與公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政府出於政治需要,為了社會整體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致力於這一矛盾的協調和解決。此外,在公共財政預算約束的條件下,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成本的補償力度,適度擴大教育規模,滿足人們旺盛的教育需求之外,還必須採取適當的學生資助政策以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與效率。
2、企業的教育需求。企業的教育需求是指企業為了適應技術不斷創新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企業的教育需求包括僱傭受過不同層次和種類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和為在職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兩個方面。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來支持,而這些人才都是由教育培養出來的,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又必須不斷地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這就要求企業定期要為其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使勞動者和管理者能夠不斷學習並及時更新知識,從而企業投資於教育,形成了對教育的需求。

④ 求排一篇園林的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2000字論文

前些日子我發表了關於我的一些找工作的意見,不少人覺得我有點精英情結,我在此也不想辯解什麼。因為關於什麼是精英什麼是大眾的,大家沒有一致看法,所以硬說是精英情結也就沒有多少辯駁的餘地,現在我只想說,時代變了,我們應該以新思維來審視工作和職業了。

前些日子指導一個學生做了一些關於大學生創業的研究。研究確實表明大家都創業的積極性是蠻高的,也都認識到了創業的時代必須,只是感到還是有點盲動,於是就引申了出了創業教育的問題。但創業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只能做一些啟發,而不是傳統意義的教,也即培訓或灌輸。我認為,教育的意義也在於拓展個人的視野,啟發個人的靈性,從而感受自我的存在,使自我能夠與周圍環境產生一個互動,進而看到一個清晰的自我形象。當然,這個形象是自己設計出來的。這個設計是因為受到了教育,受到了感悟,才有了這樣的設計。

其實創業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傳統的就業觀念就是認為社會上有一個什麼樣的職位,我想法去了解它,然後去滿足它的要求,這樣就把職業和職位要求看成固定的了。我認為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不久以前我也是持這樣的看法,現在我則完全變了。我認為,盡管蠻高職業和職位有些基本的要求,但這些要求可以說是非常基本的,也可以說在各個工作崗位是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只是一些細節問題。但真正做到高標準的時候,就需要自己用心了,自己去設計了。到此,也就開始了創業。

當然這種理解是從意義上進行理解的,而不是從傳統的有沒有工作崗位、崗位需要不需要自己創造的角度去談的。傳統的把創業說成是被動的、無奈之舉,說實在的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創業與就業的不同就在於是享受安逸還是去實現自我,換言之是服從一種角色還是自己去設計一種角色,這就是根本的不同。

當然我也同樣不贊成去進行無謂的冒險。創業必定要冒險,但這要看個人的承受能力如何。有的人是不適宜於去冒險的,如性格比較文靜,比較內向,不善交往等等。但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善於合作,往往這些人是非常善於合作的,他們正好補足性格急噪、外向、不塌實的弊病。所以我這里講的冒險是指獨立冒險,和合作過程中的風險問題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人只要不安於現狀都可能去創業,去有一番作為。

其實找工作過程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舉動,因為你真的並不了解對方,即使有人進行介紹,但仍然存在風險因素。事實上,找工作過程就是你去博弈,你一下子找對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你認識對手的過程,你被接受是你戰勝對手的過程。因為他所需要正是他所不足的地方,你如果被接受說明你有他需要的地方。但這個並非是絕對的,因為雙方的認識都有誤差,誤差有多大是不容易估計的。為什麼會出現誤差呢?我們知道,博弈過程是激發各方潛力的過程,很多時候個人的上乘表現是在平時不易看到的,但這個是容易蒙蔽人的,所以要麼你被蒙蔽了,要麼你蒙蔽了對方。這種不了解底細狀況就產生了認識性的誤差。

不管如何認識,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總是會變化的,所以沒有人能夠認識完全的你,當然你也不可能完全認識別人。這就意味著誤差是永遠存在的。往往是環境變化改變了我們的氣質,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還改變了自己心情和設計。職場的新人總是有一種壓抑感,因為自己總是感到不被認識,不受重用,不能發揮自己所長,久而久之,要麼一天天沉淪下去,要麼重新設計自我,尋找心得發展機遇。前一種傾向的人比較少,更多的人選擇了重新設計自己的角色,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活法,並且使自己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過得比較開心了。這個時候你也被承認了,你也有所作為了,可能想起來自己過去是多麼地幼稚,發現這才是生活的真正含義,發現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創造。因此,你要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就必須去創造,也就是去創業。

所以,只要我們對生活是抱真誠的態度,那麼我們就想為生活增添一些美好的元素,但這個元素如何增加卻是你自己的創造。因為當你有一個美好的設想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當真,也許認為你在描繪天方夜譚。誰去證明你的想法是真實的、正確的?那隻有你能夠,別人是不可能的。但你的證明過程並非那麼簡單的,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是一蹴而就成的東西也不可能是什麼真正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往往存在於艱辛之處。那麼你要為自己的美麗的設想去進行周密的布置,去動員、去說服、去努力,這樣你就是在造就一番事業。其實創業的真諦就是如此。

因此,我說創業是普遍的,而不只是個別人的事情。傳統上我們把創業設想得太復雜了、太可怕了,在這種壓力下我們寧可安享安逸。安逸當然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在沒有外界壓力下都可能趨於懶散和不負責任,所以往往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奮斗。這樣就有了創業的無奈之舉的說法。如果我們換一個心情來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創業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選擇,只是主動和被動之別,准備充分與不充分之別,成功與失敗之別。但我們害怕失敗未必就不失敗,不怕失敗時候未必一定失敗,而一切皆歸於我們自己的創造。

人的幸福是什麼?就是一生中都有自己最熱愛的事情去做,做這種事情既能夠使自己快樂,也能夠使別人感到喜悅,為這種事情終生去努力奮斗難道不幸福嗎?但這個東西是什麼?它並不是明擺著的,它需要我們去尋找,這個尋找過程卻是對我們人性的考驗過程,當我們找到了也就找到了幸福了。我相信,你所找到的一定是最適合你的,正是你對自己的設計,是對自我的實現,因此你是最幸福的。

⑤ 以社會發展需求為教育的立足點是誰提出的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是成^教育發展的立足點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人民享有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展論壇宣言》指出:「成人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前沿陣地和實踐領域,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公民的一種權利。」這種建立在終身教育框架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2l世紀成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成人教育區別於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它鮮明的成人性、職業性。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在職人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職業需要。社會發展對於職業技能和知識更新要求是學員接受成人教育、選擇成人教育的專業和課程的根本出發點。
以人為本、以學員為本,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以職業對於成人學員的要求為本,以社會需求為本。只有將職業需求、市場需求、社會需求當作教育模式構建和專業設置、課程選擇的主導因素,將社會需求作為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才是成人教育的正確定位。同時。以社會需求為立足點的成人教育將由於其培養目標的針對性、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教學過程的速成性、教學方式的靈活性、辦學與社會需求的緊密性等特點,而作為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並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需求
在信息爆炸、知識經濟興起的今天,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持續更新成為所有人必須適應的時代特點。可持續發展是這個時代提出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方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堅持和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就是以人為發展的本體和主體,以人的持續發展能力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歸根結底,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需求就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需求。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持續進步,人作為一切意義和價值的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從根本上被樹立了,以人為本。以人的自身能力和自我意識為中心的發展觀、教育觀得到了確立。
第二,終身學習的知識更新要求。科技迅猛發展與教學資源日益豐富的現代信息社會是學習社會,不間斷的終身學習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會持續地學習已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習新知識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只有不斷進取,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三,市場導向的職業知識技能要求。教育的根本性社會定位是為人們進行文化知識和技能素質等的傳授和培訓,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生產能力,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保障。市場需要和經濟發展需要才是所有技能和應用型知識的最終歸屬。成人教育學員主要因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感到知識供應不足和技能力不從心,抱著充實自己和補充知識的目的而來,他們希望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能夠有效地在工作中得到應用,希望能夠對他們的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方式有著更大的實用性要求和市場針對性需求。

⑥ 高校專業為何要調整與社會需求共生共長

日前,浙江省教育廳發布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有關事項通知,鼓勵高校增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相關專業,嚴格控制增設限制類專業。浙江省力推的信息、環保、健康等「八大萬億產業」,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緊密相關專業成為「香餑餑」,尤其是鼓勵增設鄉村振興、健康中國、人工智慧等領域相關專業。而對於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前景不好、重復設置過多的專業,則亮起「紅牌」限制設置。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趨勢看,中國即將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其最主要特徵是多樣性,以最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意味著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並不是只有匹配就業或匹配經濟產業發展一個目標,而是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些人群接受高等教育並不是以就業為目的,也有不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後願意從事自由職業,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再到高校接受繼續教育,高等教育都應滿足這些需求。在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已經很難用一種全知全能的規劃思維去界定到底哪些專業是急需或哪些專業應該被限制。如果是這樣,文史哲的很多專業都會被限制,因為不符合經濟產業發展需求。但是,事實上這些專業的大量存在又自有其合理性需求。美國很多以通識教育為主打的文理學院就發展得非常好,很多美國本土考生在本科教育階段選擇讀文理學院而不是常青藤大學,這便反映了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後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需求是非常多元化的。

總而言之,盡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於高校專業設置更加積極進取,但只是在計劃性的框架里,做出更快的反應而已;最為根本的解決思路還是應當擴大並落實高校調整學科和專業的自主權。國家和政府層面,主要制定戰略框架和質量標准,具體而微的專業設置應該是由高校決定。相信市場的力量,更要相信高校自身根據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的能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⑦ 教育社會需求

教育的社會需求: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基於國家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從表面上看,受教育是個人的行為,但受過教育的人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繁榮、進步做出較大的貢獻,教育也能給整個社會帶來較大的收益。社會需要教育為各行各業提供所需專業人才和勞動力,需要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遵守、保護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制度。因此,社會經濟越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就越大,教育不僅對個人來說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投資,對整個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投資。
(一)教育社會需求的特點
1、層次性和漸進性。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對一定質量和數量的人才的需求,從而也影響了社會對不同層次和類別教育的需求。一般來說,農業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程度較低,人們只需接收一定的掃盲教育或者初等教育就可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在工業社會,社會通常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至少需要接受中等教育才能成為合格的勞動者。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這需要人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層層遞進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2、持久性。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已經成為了潛在的生產力,而生產和傳播知識的教育則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社會要不斷發展,就必須依靠教育所培養的各級各類人才,而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所以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多樣而持久的。
3、可規劃性。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有其內在的決定因素,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計劃者,不能隨意確定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但它可以對教育需求做出規劃,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對教育的社會需求採取行政手段、制定某些政策去引導勞動力市場,進而對教育的社會需求做出調整。
(二)教育社會需求的類型
按照需求主體的不同,教育的社會需求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國家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概念運用到整個教育系統,需求主體就是國家。國家對教育的需求是指國家基於本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和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機會與公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政府出於政治需要,為了社會整體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致力於這一矛盾的協調和解決。此外,在公共財政預算約束的條件下,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成本的補償力度,適度擴大教育規模,滿足人們旺盛的教育需求之外,還必須採取適當的學生資助政策以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與效率。
2、企業的教育需求。企業的教育需求是指企業為了適應技術不斷創新的要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企業的教育需求包括僱傭受過不同層次和種類教育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和為在職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兩個方面。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來支持,而這些人才都是由教育培養出來的,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又必須不斷地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這就要求企業定期要為其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使勞動者和管理者能夠不斷學習並及時更新知識,從而企業投資於教育,形成了對教育的需求。

⑧ 求一篇關於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論文

風景園林的寫過兩個,給你好了

⑨ 體育教育專業在社會中有什麼需求

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各類體育專門人才的一種特殊的體育教育。這種教育是隨著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近代學校的出現而興起的。早期體育專業教育機構(如1804年成立的丹麥體操師范學院、1814年成立的瑞典「皇家中央體操學院」、1848年成立的德國「中央體操教師養成所」等)幾乎都是培養體育教師的,可以視為當時的「體育教育」專業。在歐洲,工業革命後,教育中強調「三育並重」,體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體育師資有著較為廣泛而穩定的社會需求。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