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日本教育與中國教育

日本教育與中國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23 00:02:48

Ⅰ 日本和中國的教育體系差別

中國的近代教育是向日本學習的,分快慢班、搞課外補習這些東西中日都有,都比較注重淘汰的概念。但是其中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比如社團制度,日本從小學開始就在校內搞各種社團,類似於中國大學,一般是學生自己申請然後拉橫幅招社員的。雖然社團質量良莠不齊,但是確實是在做學生們自己喜歡的活動。

可以說在日本,由於學校社團的存在,學生涉足專業領域的門檻更低。如擁有足球社、籃球社的學校,就可以組織學生報名參加全國大賽,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都可以參加相應的組別。喜歡足球籃球、在這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也會在升學的時候優先考慮就讀那些足球籃球社團較強的學校,生源完全自由的流動。那些水平較高、在比賽中表現突出的選手也會入選日本的國少、國青、國奧隊,未來也會成為職業球隊的考慮對象。

而在中國,這方面卻是學習的前蘇聯的做法,把一些看起來有體育天賦的小孩挑選出來,進入專門的體校學習,沒有進入體校的孩子基本上就和專業體育無緣了。要知道小孩的可塑性是很強的,這樣的做法會遺漏掉很多未來的可造之才。同時,進入體校的孩子也早早的脫離了普通人的生活,體校對文化課的輕視在抑制了這些未來的運動員的整體「素養」的同時,也很難為這些人找到運動員之外的另一種職業,而普通學校的學生也失去了身邊可以作為榜樣的「運動健將」,導致中國學生的體質普遍低下。

不僅在體育方面,在日本,中學生會因為喜歡拉麵成立拉麵社,討論和學習拉麵的製作和創新,會因為從小的電影夢而成立電影社,學生們寫劇本、做導演、准備器材然後找到合適的學生出鏡,已經畢業成為導演的前輩甚至會給社員們提供幫助。這些東西,我們的大學也在搞,但是有多少是因為真心喜歡並且不僅僅是玩票呢?就算我們也有很認真的去做這些事情的人,但起步也比人家晚了好多年。

我們常常會有慣性的思維:

你為什麼讀書?

為了考大學。

考了大學是為了什麼?

---------------------------------------

日本的升學壓力同樣很大,中國學生因為學業而不考慮將來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有人說,本科教育時大學生應該廣泛學習,然後再發現並選擇適合自己繼續研究的學科方向或者職業,這話我贊成。但是我們的中學生就只能埋頭做卷子嗎?

(原創辛苦,請勿拷貝)

Ⅱ 日本和中國教育體系差別在哪

樓上說的不錯,但沒說出原因。
難道中國的教育者不知道開放式教育好?不知道培養學生的自主好?
但是問題是,在目前中國的環境下,無法實現這種教育方式,或者說
比較難實現。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中國的學生多,每個人都個性培養,
那學校豈不亂套?管理者豈不頭疼?
這固然和教育者有直接關系,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客觀環境的現實。

Ⅲ 日本教育和中國教育相比,哪個更好

日本教育更好,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能力,真的能做到讓學生勞逸結合。有時候也會在學校舉辦一系列活動,例如運動會、一些西方活動等,而且每個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眼裡都是有能力的、都是平等的,日本的家長和老師並不以學習成績來定論一個孩子是否是一個好孩子。而說到中國教育,在中國家長和老師,一個學生必須學習且只有學習才能有一個好的未來,中國學生每天都熬夜地去學習還要在周末、假期去補習班上課。中國的學校也不舉辦任何一個活動,每天都在為所謂的考試付出,把孩子徹徹底底地變成了一個就只知道學習、考試的機器。從小也沒有注重一種人格、道德方面的培養,這導致有一些中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知道感恩,遠離人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日本的教育比中國的教育優秀,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學習。

Ⅳ 日本的 教育 方式和 中國 式 教育 有什麼區別

日本教育的內容與中國的不同

隨著全球國際化的發展,中國在教育上應該與國際接軌才對。今年也是青島走出來的我中學同學郝平擔任了教育部副部長,負責國際交流,我相信這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博士,會很好的勝任這項工作。
教育是決定一個現代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這一點相信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作為國民教育的對比,大概可以分為體制、內容、目的以及對象等幾個方面,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其理解和實踐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現出的結果也有分別。比如同樣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別就相當明顯。
中國與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導致兩國近現代發展歷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說,日本之所以總是能比中國先一步實現國力的騰飛,不論是明治時代還是二戰之後,其教育優勢的作用最不容忽視的。
 那麼,中日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很簡單。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
 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長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他在書中寫到,日本的苦力、女傭、馬夫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著書看,盡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西方國家的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類似的觀感,其他明治時代來日的外國人也曾有過。事實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施了義務教育制。
 同時期的中國是何種狀況呢?康有為估計,清末的童生大約為300萬人,加上比此要少的秀才以上士人,則中國受過正規教育的文化階層在四億以上的總人口中,仍只能占據極少數。中國民眾的絕大多數是文盲、半文盲,而日本即使販夫走卒,也能夠識字讀書。以此來看,以國民當時的普遍文化水準比較,中國整體上不如日本。
 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後發優勢」,這個「後發」相對中國而言,即日本文化發展水平不如中國,所以能更加輕易擺脫過去的負擔。但日本國民總體教育水準的高於中國,無疑是針對上述說法的一個極好質疑。日本的文化水準優勢,還體現在「蘭學」的盛行。以西方科技文化為內容的蘭學,在江戶時代也一直蓬勃發展。蘭學學者受到社會各界的尊敬,收入也較高。
 另一方面,日本學者依田熹家在《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提到中國馮桂芬寫於1860年《采西學議》。馮桂芬稱「習於夷者曰通事」,「皆市井佻達游間,不齒鄉里……其質魯,其識淺,其心術又鄙……」依田專家指出,中國的懂得西洋事物者與日本的同類人地位差別非常之大。這也正是魏源的《海國圖制》在日本比在中國產生更大的轟動和影響的原因。(反駁所謂日本「後發」的又一個論據,《海國圖制》在具有蘭學基礎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讀者,而在中國,魏源只能慨嘆自己過於超前。)為何會有如此差距?依田熹家認為,根源是中國有科舉制,而日本沒有。
 科舉制的內涵是什麼?在於「學而優則仕」,教育和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追求緊密相連。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八股取士,更是將「學問」與仕途的關聯標准化、制度化。這種功利目的的極強的心態,是中國教育理念至今依舊存在的重大問題。
著名的廣告片《知識改變命運》,實際上繼續宣傳著同樣的理念。知識的增長,固然可能帶來命運的改變,但帶著為了追求命運改變的迫切心情,與靜下心來豐富提高自己素養的教育理念對比,前者無疑更容易出現偏差和失敗。
 北京大學的祝總斌教授在《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一文中,稱道八股取士因降低了學問門檻(只要掌握《四書》為主的八股文寫作),對於士人的數目從宋元的數十萬人提高到明清的幾百萬人功不可沒,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數增加了,「文明程度得到相當大的提高,推動著歷史的進展」。這是個似是而非的荒謬觀點。
前面已經提到了日本明治時代普及義務教育和中國八股取士的不同,八股取士人數縱然增長,仍然是一種精英意味十足的少數人教育,遠遠不如普及性地提升民眾整體文化水準。而士人人數的增長,和今天的大學擴招屬於同等性質,僅有人數的增長,質量卻出現下降。八股降低了門檻,但也培養出了眾多范進式的「知識分子」。與日本相比,八股取士並沒有帶來一大批如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福澤喻吉這樣的人物。
 祝文中寫到清代侍郎彭玉麟的故事。彭家務農,但全家辛苦勞動,甚至僱人來代替他耕地,勉強供他讀書,只為了要他考中秀才,「為宗族光寵」。祝文以為此例子說明了八股文「推動平民子弟讀書應試,提高其文化素質」,但忽略了彭讀書的前提是整個宗族、包括「伯叔父及諸昆弟」不得不放棄讀書的權利。這種期望一個人應試及第來光宗耀祖,改變命運的做法,是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最好體現。
 科舉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教育,能夠實現平民到仕宦階層的飛躍,不管出身如何貧寒,只要考試過關,就可以博得「功名」。因此,科舉在客觀上緩和了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有助於大一統國家的政權穩定。這一點,已有很多學者專門論述。但仍有必要指出,祝文所說的八股取士帶來「文明程度提高」和「歷史進步」論點荒唐。明清是中國傳統文明發展的下坡路階段,八股取士是政府為了緩解社會內部越來越大的壓力的重要手段,擴大人數的原因也在於此。
正如今日之大學擴招,其目的並非在於興辦教育,只是為了拉動GDP增長。但是,科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將教育徹底功利化,使之更像是一種以回報率高低評價得失的投資。在舊話本小說中,表達類似觀念的「格言」很多,最典型的,莫過於「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 日本的情形則完全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社會,一直採用著世襲和血統制,社會階層分隔明顯,也沒有科舉這樣的制度能夠將其打破。然而,在江戶時代,幕府為緩解社會矛盾,鼓勵並支持社會各界鑽研學問的風尚,對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農民也好,商人也好,下級武士也好,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愛的知識,但即使掌握了知識,其身份也不可能改變。知識的唯一好處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可以說是日本人教育理念的核心。
 從表面上看來,超越階層隔閡的科舉制似乎比日本的血統世襲制更加文明、科學,但判斷一項歷史制度的利弊,必須要把它和當時的現實環境結合起來分析。科舉制度在唐宋和在明清的意義截然不同。
八股取士確實具有合理性,卻是維持一個文明苟延殘喘的合理性,從文明需要新生的角度講就成了不合理。日本的血統和世襲制不合理,激起下層社會的反彈變為變革的動力,就成了合理。
 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國過於強烈的功利色彩,卻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說孔子的「有教無類」,其真正內涵應該只是強調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異而有別,並沒有從中選拔的意思。
中國過去的教育制度雖然看起來是「無類」,貧民也有中舉當官的機會,可這個「出人頭地」的結果正好是對「無類」的破壞。至於今天的中國教育,則連表面上的有教無類也難以做到了。
 前面提及的日本的階層分隔,使得社會各階層學習知識也都以本階層實用、常用的優先。農民自然關注農學,商人則琢磨促進商品的銷量,工匠揣摩技術改良……中國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作品都曾在日本備受重視。這個優良傳統至今在日本仍然得到了保持,特別是那些人數龐大的畢業於專業學校、甚至依靠自學的熟練技工,成為日本國力兩次騰飛的最核心動力。
而中國方面,科舉的功利性質使得民眾產生狹隘的心態,只把應試的知識當做學問,別的則不受重視,甚至把「沒用」的學術就不當作學術。特別是八股取士,更是將士人的精力限制於有限的典籍之中,雖皓首窮經卻脫離實際。今天,中國應試教育尤其發展到了畸形的地步,其「重點學校」制度赤裸裸體現出「為了中舉的選拔」(依田熹家語)的明確目的,由此產生了「對不優秀者沒必要進行充分教育」的錯誤後果。
在學習的目的上,依田熹家聽到很多日本農民說,教育「對於提高常識是必要的」,這點和中國人「從單純的日常需要出發」大不相同。在沒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外語教育在中日兩國的狀況最能夠說明問題。中國的外語教育是和應試、升級、評定職稱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連的,有些時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日本則更注重外語教育對於個人素質的裨益,雖然也有一些資格考試,但僅限於有必要的相關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業餘外語學校NOVA和中國的「同行」新東方。後者把應試型外語教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前者的學員是社會各界對某種外語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前者的終極夢想是能夠輕松應對外國的偏狹的語言測試,拿到出國通行證和全額獎學金,後者的宣傳材料上卻寫著,最高目標僅僅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國電影」。
然而,一個上市公司外語教育產業年營業額達到615億日元,整個日本的業餘外語教育產業營業額竟達1500億日元。這個數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對素質教育的持久熱情。目前,日本正在進行的是推進「終身教育」。在老齡化的趨勢下,以退休老人為教育對象的各種產業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學習熱情,當然沒有什麼選拔和目的,但這種素質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國人汗顏。
 一種功利當先的教育理念,一種素養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現林林總總,每一種都恰好是中國的弱點和日本的長處。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

Ⅳ 美國教育,日本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區別在哪

一、為誰而學不同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

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陞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二、育人目標不同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

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三、課堂不同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

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Ⅵ 日本教育制度與中國教育制度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的教育是主要以學校教育即社會教育為主的。而日本包括美英等教育發達先進的國家,都是實行以家庭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的教育制度。

Ⅶ 日本教育與中國教育的比較

我覺得日本教育與中國有點類似!但比中國全面!中國教育是一種知識灌輸性的教育!不強調社會實踐,道德,活動!只要你看著書就行!
日本雖然也注重知識!但日本教育體系也類似西方!活動很多!讓學生多方面發展!高考選擇也很多,想去哪所大學,就去那裡報名參加那裡的自主考試!可以一次報很多個,命中率就很高!

Ⅷ 日本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為何有人力挺日本教育

日本無非就是更接近西方的教育方式一些而已,確實比中國的應試教育更有綜合性、更多元化。但沒必要去神化它,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中國現狀的,等中國真正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了也許會有變化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