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加利福教育

加利福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23 08:05:21

❶ 美國教育的歷史

美國教育的歷史,從1636年哈佛學院建立算起,迄今不過300多年的歷史,卻成為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發展變化大致分為4個階段:

1、教育的移植階段。從17世紀至獨立前是殖民地時期,其教育是宗主國教育模式的移植。教會壟斷教育,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從初等學校一直到高等學校大多為移植宗主國的學校形式。

2、教育的改造階段。美國獨立後至南北戰爭前,是教育制度的初創階段。

3、從南北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美國教育的創新階段,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美國教育領導權實行典型的地方分權。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是美國教育大發展和大改革階段。主要有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60年代開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運動」,1971年的「生計教育計劃」,70年代中期的「恢復基礎運動」。進入80年代後,美國朝野教育改革呼聲強烈,但前景如何尚難預料。

(1)加利福教育擴展閱讀:

長期以來,教育公平缺失是美國民眾「痛感」最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近日,美國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大規模高校入學騙局讓這一問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根據法庭文件,33名家長通過一名招生咨詢顧問,以作弊造假的方式幫助孩子進入美國頂尖大學。

據路透社報道,目前,好萊塢女演員菲麗西提·霍夫曼已就被指控的共謀與欺詐罪等罪名發表聲明,對受控罪行供認不諱。

另外13名學生家長也作出了同樣表態。這一案件折射出美國教育體系的深層弊端。專家認為,美國大學現行的申請體系,正讓富裕家庭子女在進入優質大學方面擁有不成比例的明顯優勢,教育體系公平性缺失愈加嚴重。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入學騙局」。

根據檢方公布的文件,從2011年起,涉案家長向加利福尼亞州一家招生咨詢機構的經營者威廉·辛格提供資金,由後者出面賄賂高校體育教練和入學考試機構工作人員。

受賄者通過將子女包裝成運動員、請槍手代考標准化入學考試或篡改考試答案等手段提高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涉案家長則為這種「服務」支付高達數十萬美元的「酬勞」。

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入學騙局」。捲入舞弊案的高校包括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喬治城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多所知名大學。

共有包括家長和大學體育教練等在內的50人被提起訴訟,涉案資金達到2500萬美元。涉案的33名家長多為法律、金融等行業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士。

❷ 美國留學是去加利福尼亞州好還是馬薩諸塞州好

地理位置:CA氣候比MA好,LS幾個說的都沒錯~學校:CA那必然是UC系列的學校好多都不錯,內當然Stanford,USC,Caltech也都容很棒 MA的話除了MIT和Harvard兩個大牛之外還有Boston College,Boston University,Tuffs也都不錯環境:其實要看你去的學校了,因為在不同的城市環境還是不一樣的。個人覺得最好去大城市。 CA的話可以選擇灣區,有Berkeley,Stanford。 MA的話去Cambridge或者Boston。治安:大城市都沒有問題,晚上9點10點都還是沒事兒的~ 不過小城市就不一定了。
總體來說這兩個州是申請最熱門的。LZ加油~

❸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規定的高中學制是怎樣的

感謝您的提問,樂橋教育為您解答,美國中學的學制和中國的學制在劃分階段上有所不同,但整體就學年限和中國又是一致的,都是12年制教育。
在美國一半以上的州都採用三四制或四四制。這種學制下,中學階段為7年的,初中就為6~8年級,高中就為9~12年級;中學總共8年的,初中就為5~8年級,高中就為9~12年級。
附錄相關:
美國高中的選課制與學分制
美國高中普遍實行選課制與學分制。美國高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雖然叫必修課程,但靈活性又很強,例如同為數學必修課,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水 平選擇適合自己課程,你可以選擇普通的數學課,榮譽數學課, AP(Advanced Placement)數學課等。
美國高中採取學分制,不同課程對應不同學分。一般來講必修課一個科目一個學分,大部分學校的畢業要求是學生至少修讀22-24個學分才能畢業,也就是說在就讀的4年高中當中學生要修讀20多門課,一般每學期至少選5至6門課。
有關留學的相關問題,您也可以來樂橋教育詳細了解,我們的地址是北京市建外SOHO3號樓1205室,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期待您的來訪!

❹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主要有哪些大學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主要有斯坦福大學 、加州州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蘭·斯坦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簡稱「斯坦福(Stanford)」,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南部的帕羅奧多市(Palo Alto)境內[,臨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園區矽谷,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斯坦福佔地約33平方公里(8180英畝),是美國面積第六大的大學。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簡稱:加州州大,英文: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縮寫CSU或Cal State)是美國加州的一個公立大學系統。它是組成加州公立高等教育體系的三個大學系統之一,另外兩部分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和加州社區大學系統,相對其他兩個系統,加州州大屬性上屬教學型大學,它與加州大學系統相比,加州州大學費較低,入學門檻也相對寬松。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為加州理工(Caltech),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東北郊的帕薩迪納市(Pasadena),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在世界科技界久負盛名,其優勢學科包括基礎理科的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等,位列2015-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物理學世界第5、化學世界第4、基礎理科綜合排名世界第6,還協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管理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簡稱伯克利,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學、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位列2016年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3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4 。伯克利是加州大學的創始校區,也是美國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學之一;該校學生於1964年發起的「言論自由運動」在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幾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伯克利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教學中心之一,ARWU理科排名世界第1 、工程及計算機均排名世界第3 、人文社科也長期位列世界前5,與舊金山南灣的斯坦福大學共同構成了美國西部的學術中心。

❺ 加利福尼亞美洲大學 是野雞大學不 還有他那個教育部認證是托關系辦下來了,網上查不到,有沒有作用。

去教育部網上查啊,被承認的美國大學都在那名單上,如果找不到這個學校,就是野雞大學,找得到就不是!

教育部認證?啥認證?說清楚,才好回答你啊!

❻ 美國的教育是怎樣的

美國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決定了美國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美國人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發展個人的天賦與能力。從19世紀早期開始,這種義務教育的理想便不斷得到群眾的支持。許多政教界的領導人物指出,美國的繁榮與強大,事實上是得力於教育之普及。1830年到1850年間,偉大的教育家如霍瑞斯·曼HoraceMann、巴納德HenryBarnard等人就不斷地四方奔走,以求得政府對初、高中教育的管理與支持。終於在1852年,麻薩諸塞州通過第一條兒童義務接受教育的法令。

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許多州開始成立公立初中與高中。州立大學與農業學院、技術學院方面也都有驚人的成長。20世紀初期,人人應接受高中教育的理想已經在美國獲得廣泛的支持。高中畢業後申請進入學院就讀的人數大幅度地增加,緊接著,大學及學院的選讀生人數也大大地增加。

今日,將近有600萬的美國人在學校,學院或是大學里就讀,其他數百萬的美國人則參加成人教育課程。幾乎所有的美國小孩最少都接受8年的教育,高中畢業的有75%,從四年制的學院及大學中獲得文憑的有25%。廣大的教育計劃已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受教育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只有1%的美國人不能閱讀及寫字。

中、小學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政府管理,多數州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各州學制不一,大部分為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美國的學校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由政府稅收支持,學生免費入學;私立學校多由教會支持,也包括那些合乎相當學院基礎的私立學校。在初中階段,約有10%的人就讀於私立或教會學校。在高中階段,同樣約有10%的人就讀於私立或教會學校讀書。約有20%的大學生是讀私立學校或教會學校。

所有的州都要求孩童入學,在大多數的州,孩童們在16歲之前必須接受教育。州把許多教育責任交給地方教育委員會,大多數的委員們是由地方學區投票選出。大多數的美國公立學校是由當地地方投資及管理,然而目前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卻在投資地方學校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學校按年齡階段分為以下四類:

1.初級學校:1-6年級(6-12歲)

2.初級中學:7-8年級(13-14歲)

3.中學:9-12年級(15-18歲)

4.大學(學院):一般為4年制的大學本科,也有兩年制的初級學院和技術學院,還有二至四年的「研究院」或「專業學院」,為大學畢業學生從事研究而設立。

美國大學目前實行准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分別代表本科和研究生兩大類教育4級不同的學術水平。由於准學士學位只是讀完2年初級或社區學院的資格證明,不是攻讀學士學位的必經階段,因此美國的學位制基本上還是3級水平結構。按學位性質,一般分為學術(研究)學位和專業(專科)學位兩種。此外美國大學還頒授榮譽學位,此種學位並不反映學術成就,而是對予社會有傑出貢獻者的承認。

美國的大學習慣上分為以下三類:

兩年制學院,又稱初級或技術學院,大部分為公立,多半為地方社區所舉辦,故一般稱為社區學院。社區學院提供的課程有兩類:一類為過渡性文理課程,相當於4年制大學的頭兩年,學生習畢可轉入4年制大學繼續深造;另一類為終止性職業技術課程,畢業生直接就業。社區學院頒授的學位是准學士學位。社區學院入學條件簡單,不限年齡,亦無須通過入學考試;學習時間靈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間課程的多種選擇,還有寒暑假開設的假期班;修業年限較短,收費低廉,而且針對本地區需要開設課程,便於就業,因此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

四年制學院,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文理學院或文科學院。基本課程包括人文學(語言、文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化史等)、社會及行為科學(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和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三大領域。另一類是獨立的專科學院,如機械學院、建築學院、工程學院、音樂學院、師范學院等,主要提供專科職業教育。上述兩類學院學制一般為4年。文理學院和文科學院向畢業生頒授的最普遍的學位是文學士和理學士,專科學院則授予專業學位。

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規模龐大、組織復雜、師資充實、設施完備,一般設有以文理學院為核心的若干學院,可修學位的課程除通常的文理課程外,還有工程與技術、商科、國際問題、衛生、教育、農業、家政、建築、傳播、新聞、圖書館學、旅館管理等。大部分綜合性大學注重研究工作,不僅擁有設備先進、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也設有以向高校和社會輸送教學和研究人才為雙重使命的研究生(論壇) 院,因此這些大學又被稱為研究性大學。此外,許多綜合性大學還設有若干高級專業學院,如法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管理學院等。進入這些專業學院學習,往往需要有4年制大學的本科學歷,學制通常為3-4年,時間長費用高。綜合性大學頒授學士、碩士和博士3種學位。

美國著名高等學府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杜克大學等

❼ 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各分校之間是什麼關系

伯克利為世界各地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

英特爾公司總裁 Andrew Grove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和 Moore 定律發明人 Gordon Moore 、 Sun Microsystem 創始人之一和公司總裁 Bill Joy 、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 Steve Wozniak ,這些人創辦的公司在不同方向和領域成為了全球 IT 行業的標准。他們都來自伯克利。世界第一個華裔宇航員 Lerog Chiao 、美國 20 世紀福克斯董事局主席 Peter Chernin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Earl Warren 等等也都是伯克利學子中的佼佼者。

伯克利和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一直聯系廣泛。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國學大師趙元任教授等等都在伯克利學習和工作過。年輕一代的包括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新星楊培東也成為伯克利的驕傲。

「比黃金更能給加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

19 世紀上中葉,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的迅速推進,「淘金熱」、「淘銀熱」席捲加利福尼亞等西南部地區,一股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為各自的利益拚命搏鬥、無情掠奪。豐富的寶藏遭到野蠻的吞食,遼闊的沃野充滿了雜亂與喧囂。目睹此情此景,加州有識之士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在挖掘礦藏之前,先要開發才智。」於是,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的聲音響徹西部曠野。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1868 年 3 月 23 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法令,將私立的加利福尼亞學院和公立的農業、礦業與機械學院合並,成立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址在舊金山海灣旁的伯克利( Berkeley )。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已經有十所分校,但伯克利分校依然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的旗艦。

時至今日,加州的工農業發展在美國 50 個州中獨領風騷。如果把它算作一個國家,它的工農總產值可以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130 余年後的今天,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全球聞名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為美國和其他世界各國源源不斷地培養著各級各界的人才。這所公立大學與私立的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共同支撐起與美國東部常春藤大學相比肩的西部學術脊樑。

毫無疑問,加利福尼亞州的創始者們對一個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的夢想在伯克利得到了實現。伯克利分校 130 余年的發展,是加利福尼亞州和美國西部發展的體現之一。早期的加州帶給人們金色的夢想,所以被稱為「金色之州( Golden State )」,今天的加州是世界翹首的高科技先驅。舊金山灣區的矽谷使無數 IT 科技天才實現了夢想,他們企業和發現改變了和改變著世界。在矽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伯克利分校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交融的校園

伯克利分校佔地 1230 多英畝,它從伯克利城區一直延伸到林木覆蓋的伯克利山麓。校園內終年綠樹成蔭,草坪如毯,花開不謝。 80 多座巍峨的建築物散布其間,更顯得清幽典雅,讓人流連忘返。在校園深處德維內爾人文大樓後面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高塔,它就是伯克利分校的標志性建築薩瑟塔。薩瑟塔是仿照威尼斯聖瑪可塔的式樣設計的,塔高 307 英尺;塔內有 12 個大銅鍾,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達 4118 磅;塔頂建有一個 48 個鍾鈴的報時鍾。大鍾每天敲響三次,報時鍾 24 小時報時,鍾聲悠揚,在整個校區久久回盪,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塔樓,極目遠眺,但見舊金山市鱗次櫛比的樓群,水天一色的海灣,狀如長虹的金門大橋,一切都盡收眼底。

校園多元的建築風格和學校的氣氛都體現了」學識城市「的理想。最具代表性的鍾樓( Campanile )、大學圖書館( Doe Library )和希臘劇場,在建築師 John Galen Howard 的監督下,於 1902 年到 1917 年之間落成。由這位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體現了歐洲古典思想的優美、典雅和尊嚴,而其濃郁的人文色彩,與周圍其他建築風格較為現代化的大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並沒有使校園雜亂無章,相反,古典和現代風格的相互交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類智慧的多元性質。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夢想著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1997 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後,姜國華進入了伯克利來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姜國華已經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的助教授。在談起伯克利的時候,姜博士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他說,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姜博士介紹說,美國的大學分為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兩種類型。公立大學主要是由政府投資和提供財政來源;私立學校則主要靠校友的捐贈等,很多著名的大學如哈佛、斯坦福等都是私立大學。伯克利作為一所公立大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全體居民。她為任何一個有夢想的優秀學子提供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不分貧富,不分種族,不分地位。伯克利本科生的學費不到一般私立大學的一半,甚至更少,這就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創造了接受一流教育的機會。

伯克利的招生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給來自於少數族裔的學生更多的機會。近幾年來,伯克利在招生中除了考慮學生的成績以外,還考慮學生成長的家庭和社區環境,考慮到學生成長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及他們如何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情況。所有的這些政策都給更多的來自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的孩子帶來一個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姜國華說:「我在伯克利讀書的時候,他們有個說法:聰明並且家境好的孩子,可以去讀斯坦福;聰明的但是家庭經濟緊張的孩子呢,可以來伯克利。」然而,伯克利分校的質量與其他任何一所學校相比都並不遜色,該校為學生提供小班學習的環境和現代化儀器設備等一系列輔助教學的良好條件。

姜博士回憶說,伯克利歡迎來自美國其他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在那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還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不同國家的食品。事實上, 2003 年伯克利共有 33076 個學生,白人只佔 34% ,亞裔佔到 34% ,其中華裔就占學生總數的 16% ,其他多為非洲裔和南美裔。伯克利校園無疑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

「學術精神與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

1995 年,在每十年進行一次的美國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學術水平評估中,伯克利的 36 個學科中有 35 個在全國名列前十名。 18 位伯克利的教授和數目不少的伯克利畢業生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包括近年來獲得經濟學獎的阿克羅夫教授( George Akerlof )和麥克法登教授( Daniel McFadden )。此外,伯克利的教授中還有大批的美國各個科學院院士(如 127 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著名獎金獲得者(如 137 位富爾布賴特獎金獲得者)。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伯克利設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機構,其中有美國能源開發署的三個世界聞名的大型研究中心:勞倫斯伯克利實驗研究中心、勞倫斯弗莫爾實驗室、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其中,勞倫斯伯克實驗研究中心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研究中心,該中心規模龐大,擁有實驗建築群 54 個。僅這個研究中心先後有 8 人獲諾貝爾獎金!伯克利 1943 年創建的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研製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它對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物理學家、美國原子彈之父J.羅格斯·奧本海默就是這個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

所有的這一切成就與伯克利勤勉、寬松、自由、鼓勵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學術氛圍分不開的。在看似自由和散漫的文化背後,其實是嚴謹的教學和科研精神。姜國華講述了一件至今讓他記憶猶新的小事。

在姜博士學習的哈斯商學院里,年輕的助理教授們要把大部分周末和節假日用在工作上,這通常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面臨著證明自己的壓力。可是,許多有終身職位的教授們也經常在周末和節假日工作。「我每次和導師 Brett Trueman 教授約時間談研究進展,他總是迅速地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有一年的 12 月 30 日,我給他發郵件約見面,他也出乎意料地當天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我有些措手不及,本以為還有新年前後幾天時間考慮多些再談的,不想他 12 月 31 日還會來辦公室工作。」

伯克利的教授都保持一種「大門敞開( open door )」的習慣,學生即使不預約也可以隨時到老師的辦公室談學術問題,教授們如果不是脫不開身的話,就會饒有興致地討論起來。

伯克利人崇尚民主、自由、獨立和批判。教授不會把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興趣強加在學生身上。作為學生,我們可以選擇和導師的研究方向不一樣的題目,而導師也會和學生一起學習這個題目。導師在指導學生時會反復強調「你的研究哪裡和別人不一樣」,「你的方法是否嚴謹」,「你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教授們不光對學生這樣要求,教授之間也是這樣,在每周一次的研討會上,教授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正是經過這樣的探討與批判,一篇文章才越寫越精。在伯克利,學術上的精益求精是一種彌漫的氛圍,讓每個人都受到感染。「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使任何一個教授,如果放棄或放鬆研究工作,就會感覺到來自周圍的無形的壓力。

伯克利的很多大牌教授非常平易近人,他們即使在外界頗負盛名,也依然平平淡淡地做著他們的研究。姜國華記得他選過麥克法登教授的課,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部分時間在做研究、寫文章,很少看他出去演講,或者做別的出風頭的事情。「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姜博士深有感觸。

「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

加州大學素以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著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伯克利,沒有來自保守傳統的約束,沒有不可逾越的清規戒律,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即使別人並不同意你的觀點。正是這種緣自西部開發的自由思想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孕育了無數的新思想和偉大的新發現。

伯克利的另一個傳統是對人權、民主與自由的不懈追求,這也是很多學子夢想伯克利的一個原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反越戰,這里成為了美國「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姜博士清楚地記得,伯克利校園旁有一個「人民公園( people's park )」,這個公園因為是反越戰的集會地點而出名。伯克利人也一直把人民公園當作一個「言論自由運動」的標志,引以為傲。在南非種族隔離期間,伯克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其他分校的師生一起斗爭,迫使加利福尼亞大學當局停止投資和南非種族隔離政府有關系的美國公司。

在伯克利大學的廣場,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集會示威活動。這些示威活動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示威活動是因為研究生生活補助太低,學生表示不滿;有的是因為國際局勢上的一些大事情,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時候,伯克利師生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華人的驕傲—田長霖校長

姜國華博士說,談起伯克利,就不能不提起曾經擔任過伯克利校長的田長霖教授。田教授不僅是伯克利的驕傲,更是華人的驕傲。 1990 年,田長霖成為伯克利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惟一在美國主要研究型大學里擔任過校長的華人。他祖籍湖北,武漢出生,在上海和台灣長大,留學美國,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伯克利工程學院教授。

田長霖校長對伯克利乃至華人社會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據說,剛到美國時田長霖在南方的一所學校讀書,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去上學時他發現汽車前半部分坐的是白人,後半部分坐的是黑人,他不知道自己該坐哪裡。後來,司機讓他坐在了前面。從那以後,田長霖寧可步行,也不坐公共汽車。這件事情對田長霖影響很大。他擔任了伯克利校長以後,即大力推動校園內的種族多元化。

今天,田校長的努力已經非常有成效,伯克利校園已經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很長時間內在招生過程中實行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主要為非洲裔和南美裔的高中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學名額。 1997 年,大學董事會取消了這個政策。田長霖校長為抗議這個決定,毅然辭去了伯克利校長職務,他的行動在美國社會中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香港回歸後,田長霖教授曾經應特首董建華的邀請擔任香港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席,為香港的發展政策咨議。

「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

姜博士說:「田長霖校長非常平易近人。有一次,我在伯克利一個餐館和幾個北大的同學吃飯,遇到前來就餐的田教授,聽說我們是從北大來的學生,他很高興地和我們聊了起來,還說起和我們陳佳洱校長一起上小學時的事情。」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4-09/02/content_1938078.htm

❽ 美國的教育制度

美國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決定了美國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美國人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發展個人的天賦與能力。從19世紀早期開始,這種義務教育的理想便不斷得到群眾的支持。許多政教界的領導人物指出,美國的繁榮與強大,事實上是得力於教育之普及。1830年到1850年間,偉大的教育家如霍瑞斯·曼HoraceMann、巴納德HenryBarnard等人就不斷地四方奔走,以求得政府對初、高中教育的管理與支持。終於在1852年,麻薩諸塞州通過第一條兒童義務接受教育的法令。

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許多州開始成立公立初中與高中。州立大學與農業學院、技術學院方面也都有驚人的成長。20世紀初期,人人應接受高中教育的理想已經在美國獲得廣泛的支持。高中畢業後申請進入學院就讀的人數大幅度地增加,緊接著,大學及學院的選讀生人數也大大地增加。

今日,將近有600萬的美國人在學校,學院或是大學里就讀,其他數百萬的美國人則參加成人教育課程。幾乎所有的美國小孩最少都接受8年的教育,高中畢業的有75%,從四年制的學院及大學中獲得文憑的有25%。廣大的教育計劃已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受教育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只有1%的美國人不能閱讀及寫字。

中、小學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政府管理,多數州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各州學制不一,大部分為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美國的學校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由政府稅收支持,學生免費入學;私立學校多由教會支持,也包括那些合乎相當學院基礎的私立學校。在初中階段,約有10%的人就讀於私立或教會學校。在高中階段,同樣約有10%的人就讀於私立或教會學校讀書。約有20%的大學生是讀私立學校或教會學校。

所有的州都要求孩童入學,在大多數的州,孩童們在16歲之前必須接受教育。州把許多教育責任交給地方教育委員會,大多數的委員們是由地方學區投票選出。大多數的美國公立學校是由當地地方投資及管理,然而目前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卻在投資地方學校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學校按年齡階段分為以下四類:

1.初級學校:1-6年級(6-12歲)

2.初級中學:7-8年級(13-14歲)

3.中學:9-12年級(15-18歲)

4.大學(學院):一般為4年制的大學本科,也有兩年制的初級學院和技術學院,還有二至四年的「研究院」或「專業學院」,為大學畢業學生從事研究而設立。

美國大學目前實行准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分別代表本科和研究生兩大類教育4級不同的學術水平。由於准學士學位只是讀完2年初級或社區學院的資格證明,不是攻讀學士學位的必經階段,因此美國的學位制基本上還是3級水平結構。按學位性質,一般分為學術(研究)學位和專業(專科)學位兩種。此外美國大學還頒授榮譽學位,此種學位並不反映學術成就,而是對予社會有傑出貢獻者的承認。

美國的大學習慣上分為以下三類:

兩年制學院,又稱初級或技術學院,大部分為公立,多半為地方社區所舉辦,故一般稱為社區學院。社區學院提供的課程有兩類:一類為過渡性文理課程,相當於4年制大學的頭兩年,學生習畢可轉入4年制大學繼續深造;另一類為終止性職業技術課程,畢業生直接就業。社區學院頒授的學位是准學士學位。社區學院入學條件簡單,不限年齡,亦無須通過入學考試;學習時間靈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間課程的多種選擇,還有寒暑假開設的假期班;修業年限較短,收費低廉,而且針對本地區需要開設課程,便於就業,因此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

四年制學院,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文理學院或文科學院。基本課程包括人文學(語言、文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化史等)、社會及行為科學(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和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三大領域。另一類是獨立的專科學院,如機械學院、建築學院、工程學院、音樂學院、師范學院等,主要提供專科職業教育。上述兩類學院學制一般為4年。文理學院和文科學院向畢業生頒授的最普遍的學位是文學士和理學士,專科學院則授予專業學位。

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規模龐大、組織復雜、師資充實、設施完備,一般設有以文理學院為核心的若干學院,可修學位的課程除通常的文理課程外,還有工程與技術、商科、國際問題、衛生、教育、農業、家政、建築、傳播、新聞、圖書館學、旅館管理等。大部分綜合性大學注重研究工作,不僅擁有設備先進、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也設有以向高校和社會輸送教學和研究人才為雙重使命的研究生(論壇)
院,因此這些大學又被稱為研究性大學。此外,許多綜合性大學還設有若干高級專業學院,如法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管理學院等。進入這些專業學院學習,往往需要有4年制大學的本科學歷,學制通常為3-4年,時間長費用高。綜合性大學頒授學士、碩士和博士3種學位。

美國著名高等學府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杜克大學等。

❾ 有沒有人了解美國的教育方式!美國大學都有什麼專業呢以加利福尼亞為例。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專家,但是,這些年看到國內的教育,特別是我自己從小在中國受教育,然後又去了美國,自然有許多觀察和體會。到目前為止,我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學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縣開始上小學,1979年讀完高中在長沙上大學,1986年去美國讀研究生,1990年畢業以後至今一直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我有兩個女兒,一個15歲,一個13歲,她們在美國出生、長大,這些年看著她們在美國上學。
1.大多數中國人在美國只能做些技術活
同時,也因為我跟國內的一些大學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國內同行和教育界學者、業者每天的運作目標。這些經歷和觀察讓我確實感觸比較多, 特別是這些年看到這么多從國內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么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麼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
由於國內教育體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絕大多數中國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術活,難以在美國社會或其他非華人社會出人頭地,這些都很悲哀。原來沒有全球化時不知道這些,但現在中國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競爭優勢與劣勢了。這些問題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學校教育、家教和社會文化教育。
我們說,中國社會現在處於轉型時期,尤其是經濟領域面臨很大的挑戰。現在提得比較多的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這一點大家都講。但想想中國為什麼建設不了創新型國家?為什麼這么艱難?光靠在街上掛很多橫幅、標語,在核心報紙上發表一些社論,就能把這個國家建設成創新型國家?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少。比如,講到中國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廣東,還是其它省份,都很難建立品牌。所以,難以通過品牌賺更多錢,而只能製造一些玩具或者說製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機器和電腦,只能是賣苦力。
為什麼難以建立品牌、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原因當然包括法治制度、產權保護以及國有制的問題,但也與中國教育體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關系非常緊密。
2、本科畢業就成了專家,是一種失敗
中國經濟今天以製造業為主體,這當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學要培養很多的工程師。相比之下,美國的服務業佔GDP的85%以上,所以美國的教育體系側重點就不同,是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
在中國和日本變為世界工廠之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一些工程學院都非常側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國的大學一樣側重理工訓練。但是,我發現 過去的四五十年,特別是三四十年,隨著製造業向日本、韓國和中國轉移,美國大學的教育內容經歷了一個全面的轉型,轉向通識教育。
所以,在耶魯大學,我們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 任何一個在耶魯讀完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因為我們不希望四年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領域裡面投入那麼深,而忽視掉在其它更廣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我們不主張他們在某個工程領域、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在大學時期就成為專家。如果有學生在大學四年時真的成了專家,我們不以為那是一種成功,反而會是一種失敗。
當然這也跟耶魯這些年出了那麼多總統有關系,以至於我們的歷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這么多總統,說不定今天在校的哪個學生以後也會成為總統,怎麼辦?於是我們就開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一年長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型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
中國的教育則側重硬技術,由此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即使想要從製造業往服務業轉移,也難。產業結構也受到教育內容約束。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大學、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強調死記硬背為考試,強調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技能,特別是科學和工程幾乎為我們每個中國家長、每個老師認同,這些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使中國差不多也只能從事製造業。
為了向創新、向品牌經濟轉型,就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只為考試;就必須也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而不是只看重硬技術、只偏重工程思維。離開市場營銷、離開人性的研究,就難以建立品牌價值。
3、美國從幼兒園就開始人文、通識教育
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的學校是如何辦的呢?
我有兩個女兒,老大現在讀高二,老二在讀初二。她們的經歷大概是這樣:
首先,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四年級前,沒有家庭作業,下午放學就放學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擔心學習。老師如果布置作業給學生,很多家長會抱怨,說「你怎麼給我的女兒、兒子這么多作業,那他們還過不過日子了? 他們一生的幸福是我們更關心的,你不要讓他們回家後每分鍾都花到作業上,最後他們變成了人還是變成了機器?」
所以,學校與家長談判的結果,往往是這樣一個結局:美國的幼兒園、小學四年級以前都不會布置作業。有沒有考試呢?初一之前沒有考試。而這一點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可能覺得奇怪,沒有考試學什麼東西?你放心好了,美國學生學的東西很有意思,比如,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他們的課程安排往往比較廣泛。
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女兒她們每年都會有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面的內容,一共有三四門課程 (註:這我們介紹過:國外孩子從小就開始上 「社會研究」課,他們到底在學些什麼?)。每門課程完全由老師決定用什麼教材,教什麼內容。比如,在人文社會課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點了解一下亞洲不同的國家,以前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 從幼兒園到小學,講的深度會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兩年會繞著五大洲兜一圈,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了解。
你想一想,如果這些小孩以後出去做服務業、做市場營銷、做外貿,如果他們對其他的國家一點都不了解,怎麼能行?而有了這些從小學到的知識,今後到哪裡去「全球化」,都不會有問題。當然,沿著這種方式去培養,很容易讓我們說:「他們怎麼能夠做工程師、做專家呢?」但這也沒關系,美國本身不需要這么多工程師,因為製造業已經由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勝任了。因此, 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其教育知識的結構,反過來,教育知識結構又會決定其經濟的產業結構。
4、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也始於幼兒園
思辨能力的訓練在美國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
這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自托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
另一方面,就是科學方法這項最基本的訓練, 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這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作為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准備.
我們別小看科學方法訓練的重要性,因為即使到現在,我經常碰到國內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謂的科學家,從他們做研究、思考問題、寫論文的方法上,很難看出他們真的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和基本做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女兒她們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麼,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
她們就學到,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步是根據提出的問題去找數據,第三步是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偽,第四步是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結論是證偽了當初的假設,那麼,為什麼錯了?如果是驗證了當初的假設,又是為什麼?第五步就是寫報告或者文章。——這個過程講起來抽象,但是,老師會花一年的時間給實例,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註:這方面我們也有過介紹:這些小孩比別人早10年懂得了什麼叫科學思考方法,因為他們在用Science Board )
這種動手不是為考試,而是最好的學習,讓人學會思辨,培養頭腦,避免自己被別人愚弄。這種動手所達到的訓練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問題,這非常出色。
實際上,如果按照我女兒她們在小學四年級就學到的科學方法標准去判斷,國內經濟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類學報上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沒法及格,因為許多論文只停留在假設的層面上,然後就把沒有經過數據實證的假設當成真理性結論。這些都跟我們沒有從幼兒園、從小學開始強化科學方法的教育訓練有關,跟沒有把科學方法應用到關於生活現象的假設中去的習慣有關。
在小學沒有考試,學生還做什麼呢?
我女兒她們每個學期為每門課要做幾個所謂的「項目」,這些項目通常包括幾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針對自己的興趣選好一個想研究了解的題目或說課題。第二是要找資料、收集數據,進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第四是給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鍾的講解。 這種項目訓練差不多從托兒所就開始。我覺得這一點很有意思,剛才講到品牌跟市場營銷很有關系,因為品牌、市場營銷都跟表述技能有關。(關於項目化學習,我們也做過介紹:為什麼國外孩子能把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得比較好?因為他們在做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關於研究性項目,我的大女兒在五年級時,對北京的氣候感興趣,她在社會課上對其做了一項研究,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歷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計算歷史上每個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計算每個月溫度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然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況的關系,寫好報告以及講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學前講她的這些分析結果。我覺得這樣的課程項目研究與講解是非常好的一種訓練。
實際上,她在小學做的研究與寫作跟我當教授做的事情,性質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網要找資料,而她也是為每個題目上網找資料、做研究,她寫文章的訓練也已經很多。 這就是美國教育厲害的地方,你看一個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經這么成熟,以至於到現在,我跟我女兒說,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國內,一些本來很聰明的人即使到讀博士研究生時期,還不一定具備這些研究素養、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連做個研究助理可能還不合格。
5、有思辨能力,方有經濟轉型
正因為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現在我跟女兒討論問題時,她們一聽到任何話,很自然地就會去懷疑、審視,然後就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站得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是對於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畢業以後,特別是大學畢業以後,不只是簡單地聽領導的話的機器,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開端。
當然, 思辨對於美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時候我也想,美國這個社會真的蠻有意思,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還是沒有能力的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什麼事都會有一番高論。
正因為這樣,美國100個人里,隨便挑80個,那80個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賣的東西表達得很清楚,能夠給你足夠多的說服力。這也是為什麼市場營銷這門學問是在美國出現、發生和發展的。
美國教育體系給每個人都提供了那麼多自我表述的機會,等他們長大後,特別是念完MBA以後,在他們介紹產品和自己的研究與想法時,至少不會站在一班人面前就發抖,沒辦法說出話來。
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人才、思辨型人才。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中國恐怕只能繼續是給世界提供勞動力的工廠。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