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中國近代教育開始於

中國近代教育開始於

發布時間: 2020-11-23 10:11:10

❶ 我國教育的近代化始於

我國教育的近代化始於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
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開辦同文館,派遣留學生,設立譯書局翻譯西書等,開創了我國近代教育的先河。
同文館的建立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蒙騙。
1861年奕䜣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後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
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後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❷ 請問中國近代教育是哪些人在什麼時候開創的

我認為是蔡元培,陶行知這一代人創立的,找了些資料,可以看看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緒年間進士,兩度留學德國。清末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上海南洋公學教習,創辦上海愛國學社和愛國女校,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辛亥革命後,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學制》;1915年在法國發起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及華法教育會,提倡留法勤工儉學。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後,任大學院院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一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努力奮斗,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下面擇要介紹其教育思想。

(一)體、智、德、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一文,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他說:「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者也。」[1]他認為,「軍國民主義為體育;實利主主義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於德育;而世界觀則統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發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文中,系統提出體、智、德、美四者和諧發展的主張。他認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健全的人格」。這種教育內分四育:「(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這四育是一樣重要,不可放鬆一項的。」[3]

他詳細解釋論述了這幾方面教育的內容。(1)軍國民教育即體育,既是強兵富國的需要,也是養成健全人格所必須的。(2)實利主義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種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有歷史、地理、算學、物理、化學、博物(包括樹藝、烹好、裁縫、金工、木工、土工等實用技術)、手工等。他認為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而且要訓練學生思維細密、對事認真的科學態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認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內容就是法蘭西革命所標揭的自由、平等、親愛,反映了他要以資產階級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的願望。(4)美育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4]。

蔡元培提出的體、智、德、美和諧發展的方針符合當時歷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種重大的進步,是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從人才培養上,這幾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規律,只是不同的階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學的原則,成為他發展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他任北京大學校長後的第一次演講,就明確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又強調:「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6]他認為,大學各種學術派別「常樊然並峙於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7]。直到晚年,他總結一生辦教育的經驗時還說:「我對於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並包。無論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8]

他還對「學」與「術」作了嚴格區分。他說:「學與術可分為二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各國大學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醫學,非但研求學理,並且講適用,都是術。純粹的科學與哲學,就是學。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礎,兩者並進始可。」[9]對中國來講,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學理,若一國內,練習技術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學的人卻很少,那樣的技術也是無源之水,發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張「以學為基本,術為支幹,不可不求其相應」[10]。根據「學術並進相應」思想,他主張學科溝通與融合,反對拘泥保守的課程與學習觀。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為指導,對舊北京大學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首先,聘請有學術造詣的各派人員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請了《新青年》雜志主編陳獨秀到北大任文科學長,請在學術上有突出造詣的胡適、馬敘倫、李仲接(四光)、任鴻雋、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後,李大釗、魯迅也在北大兼課。還留用了有業務專長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動的人,像積極擁護袁世凱但學術上與章太炎齊名的古文經學家劉師培、以復辟為己任蓄留長辮子但又精通英語把《四書》譯成英文的辜鴻銘。其次,將工科調北洋大學,努力把北大辦成以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綜合型人才為中心的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再次,改革系科、專業、課程和教法。打破文、理、法三科界限,變科為系,取消學長制,改設系主任;改年級制為選科制;組織各種學術團體,開設各種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專精與博涉相結合。

(三)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思想

這是蔡元培針對封建傳統教育無視學生特點,違反其身心發展的自然法則,束縛其個性發展而提出的教育主張。他說:「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11]他反對注入式教學,提倡發揮兒童個性,要學生自動、自學、自助,教師的責任只是在學生感到困難時,去幫助他們。按照尚自然、展個性原則的要求,他特別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學,尤其是要用實驗方法研究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教材教法以及學習歐美新教育思想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學。1914年留美,次年獲伊利諾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孟祿等教育家。1917年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1922年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學校長。同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創辦南京曉庄鄉村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國,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流浪兒童工學團,提倡普及教育。期間,創辦《生活教育》半月刊,並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編。1936年組織國難教育社並任理事長,提倡國難教育運動。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長。1939年在四川合川創辦育才學校。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主編《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創辦重慶社會大學,任校長。陶行知思想非常豐富。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普及大眾教育是陶行知畢生大部分精力奮斗的目標。他說:「這十幾年來,我有時提倡平民教育,有時提倡鄉村教育,有時提倡勞苦大眾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為我見異思遷,歡喜翻新花樣,其實我心中只有一個中心問題,這問題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沒機會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12]

陶行知認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學生關,消除兒童與成人、男子與婦女的界限,讓所有男女老幼都成為普及教育的對象。其次,要打破先生關。他認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發動全國的小學生和識字成人來開展普及大眾教育。再次要打破課堂關,普及教育必須適應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工學結合,時間安排和教學組織應靈活多樣,一定不能妨礙群眾生產。第四要攻破課本、紙筆關。他提出:「中國是個窮國,必須用窮的方法去普及窮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飯的教育,不用浪費的方法去普及窮人所不需要的少爺、小姐、書獃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從群眾經濟狀況出發,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學校關。他認為專靠學校很難普及教育,因此必須採用自學團、共學團、工學團、空中學校等組織形式,廣泛開展普及教育活動。第六要打破人口關。要普及教育,必須控制人口增長,節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則很難普及。第七要有立法保證,「勸導與強迫並行」,同時要使一切妨礙別人求學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陶行知一生為普及大眾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師任教時就舉辦了暑期學校,帶領留校學生教居民、車夫、商販識字讀書。1923年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編寫了《平民千字文》,舉辦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學校,教平民讀書識字。1926年後致力於鄉村教育運動,重點是普及大眾教育。1930年擔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編制委員會」義務教育組主任,與馬寅初、朱經農共同起草了《實施義務教育初步計劃》,成為當時政府推進普及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後又發起普及教育運動。在長期的普及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適合中國特別農村教育實際的寶貴經驗,為普及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響,源於對中國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於長期的辦學實踐。所謂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釋,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13]。「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繫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14]一句話,生活教育的實質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15]。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個有機聯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體論。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16]他認為「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17]。「現代的人,要過現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現代的教育。」[18]「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領域論。陶行知指出:「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19]「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動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20]其基本特徵是以「做」為教與學的中心,強調「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21]。

(三)創造教育思想

他指出:「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22],換言之,「『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23]。就創造教育而言;「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24]陶行知重視創造教育,不僅撰寫了《創造宣言》、《創造的兒童教育》和《創造的社會教育論綱》等創造教育專論,而且在其大多數教育論著中都論及了創造教育問題,尤其是兒童創造能力的培養;他在《育才三方針》中規定「向著創造生活前進」是其核心[25],在致育才學校全體師生的《最後一封信》中又以「為科學創造而學習」和大家共勉[26];他創辦重慶社會大學,強調創造新世界是社會大學「主要的功課」,「社會大學之道」首先要明白人民的四個大德,即:覺悟、聯合、解放和創造[27]。凡此可見,創造教育理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強調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即:(1)「治學」能力,即自動、自學和自得的政治學能力;(2)思維能力或認識能力,即觀察、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的能力;(3)「治事」能力,即手腦並用,能言能行,善待人,會辦事的能力。他主張創造教育應從兒童抓起。他撰寫了《創造的兒童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28],提出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❸ 中國近代的教育最早源於什麼運動

洋務運動

❹ 近代教育的誕生是在什麼時候

西方近代教育以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為誕生的標志,中國近代教育發軔於洋務運動初期創辦的京師同文館。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始。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各地興辦學堂是中國近代教育的真正起點。

❺ 中國近代留學教育始於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始於洋務運動,這是不爭事實。具體經過:
1870年,曾國藩往天津處理「天津教案,容閎當翻譯,有了和曾單獨接觸的機會,於是大膽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學教育計劃」。曾國藩非常贊同,立即與李鴻章聯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曾國藩和李鴻章計劃先向美國派120名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決定選10到16歲的幼童出國;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學年限為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1872年8月11日容閎帶著30名幼童由上海赴美,打開了中國官派留學生的大門。這120名幼童多數來自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這和當時中國的開放格局完全吻合。
SO,容閎被稱為中國近代留學第一人。

❻ 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是洋務運動。 洋務教育是洋務運動的重要內容,它由興辦外國語學堂、學習外國語言文字為開端,而後發展到創辦新式實業學堂,學習外國先進科技、軍事技術,再到派人出國留學,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進技術。洋務教育事業的興辦,首次改革了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培養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觀上為中國傳統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轉化作出了貢獻。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因為成立了京師大學堂。 中國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啟動的。 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實際啟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但作為承載中國教育近代化任務的洋務教育,在發展中表現為實踐上的沉重滯緩和指導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這既給在華教會學校留下插足發展的空間,同時也設置了障礙。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教育和技術現代化。

在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感到,辦這些新事業除了需要大量的資金外,還需要大量的人才。於是,他們仿效外國,興辦了一些洋務新學堂,以培養各類專門人才。據統計,至1896年為止,各地洋務派開辦的洋務學堂有34所。這些學堂大多是專門性的實用技術學堂,規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據一些資料估算,到甲午戰爭前後,各洋務學堂畢業的學生約計已有一千數百入。

此外,洋務派還通過派遣留學的途徑培養人才。如著名的鐵道工程專家詹天佑,便是洋務派派赴美國留學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原學航海駕駛技術,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後來成為著名思想家兼翻譯家的嚴復,也曾被派赴英國留過學。據統計,洋務運動時期派遣出洋留學的人數共有200餘人。此外,在洋務派所辦的現代工礦企業中,還鍛煉出了一批精通現代科學技術的工程人員,有的還成為最早向中國全面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傑出學者,如精通數學的華衡芳,精通化學物理的徐壽、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時,在洋務派所辦軍事、民用企業的近4萬名工人中,還鍛煉出了一大批掌握現代大機器生產的技術工人,成為中國無產階級中早期的技術力量。毫無疑問,上述在洋務運動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為稍後現代民族資本的發生准備了一定的條件

❼ 近代中國的教育革命始於什麼的興起

近代中國的"教育大革命"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動因·這場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時間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標不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但當時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採取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基本正確的,並且取得了不少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不僅對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當今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❽ 中國近代教育始於維新運動時期對嗎

洋務派最早提出了「中體西用」這一近代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的倫理價值觀,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開始向「現代人」轉化。為中國近代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管理經驗;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的階級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逐步成長起來。是中國軍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開端。

因此是洋務運動

❾ 近代中國教育的開端以什麼為標志

1、建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7月3日,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 A. P. Martin)任西學總教習。2、廢除科舉制: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慈禧太後下詔書,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開始廢除科舉。 光緒三十一年(1905),許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端方等人聯名奏請立停科舉。 八月,光緒帝下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自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樣,從隋朝開創的在中國實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至此完全廢除。

❿ 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於哪個時期

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始於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專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屬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常識教育篇。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