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中等職業教育的意義

中等職業教育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0-11-23 11:33:21

1. 為什麼說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

一、大力發來展中等職業教育源,是國家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中等職業教育已發展成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我國的初中生中,僅有少部分學生進入普通高中讀書,到中等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更少。如果我們不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把不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初中畢業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學習勞動技術技能,必將影響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目標的實現。

2. 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什麼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他們應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 你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看法與認識

我本身來講,中國的教育都那麼樣,畢竟中國的社會在這里去了,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教育模式,我們現在不滿,但有什麼用,難道你不上學了?
中國的大學是做什麼的!是為盈利而設的,不是為了教育!大學生們都在干什麼!談談戀愛,打打球,4年5年就這么過了!至於什麼大學是學自覺什麼的!誰都知道,那是無稽之談!也有人說大學就是進入社會的階梯!開什麼玩笑!這些都是人們自欺欺人罷了!
相反,我到看好職業教育!真的學一門技術,現在不需要全面的人才,因為全面的人才都是只懂表面的「材」,專業的才是社會更為需要的!
我們的學生現在花了多少時間學英語什麼的,我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嗎!你去買個菜,跟別人說,hao much?英語有用!但普遍的學!花那麼多時間去學,而現實生活又那麼少,大多數人回到社會中就只會個OK ,YES OR NO ,這就是英語!「不值得大力提倡的英語」。
如果有那麼多時間去學習一門技術,我想他不會為就業著難!英語要學,你也可以開設專業嘛!搞笑的是現在很多產品都有因文說明,但有幾個人能看懂?還不是看中文!我們有自己的語言,現在的孩子,學英語的時間恐怕比母語還多!真是悲哀。
這就是中國的教育,當然,我只是舉了個例,想大家都不乏對中國教育的認識。

職業教育,可行!如果我是職教老師,我會好好的做好工作,讓我的每一名學生都能學到一門硬本事,一門能吃飯的本事!,一門能立足於社會的本事,而不是紙上談兵。

4. 中等職業教育中我們必須認清的幾個問題

認清以下幾個問題:
1 、認清中職教育的形勢
隨著社會的巨大進步,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國家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倚重於科學的進步和技術人才的培養,這樣隨之帶來的就是行業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廣,技術層次越來越深……也就逐步加大了行業對一線操作人員的需求程度,尤其是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新型工業化必須依靠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國家下大力氣發展職業教育,政策上各地教育部門更是力爭將初中畢業生升學普高和職業學校的人數比(普職比)達到1:1。因此我們必須要認清中職教育的大形勢,在中職教育改革與大發展的浪潮中勇敢搏擊,快速成長。
2 、認清中職教育的導向
要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發展,而職業教育正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學生」的現代職教理念。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職業教育想與時俱進地服務於社會就必須面向市場,洞悉和反饋市場機制的作用,所以中職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我們在教育培養中如果存在閉塞和盲目,對市場信息不加分析,不採取相應對策,甚至不聞不問,我們就會遭到市場的遺棄,即學生不能順利就業。那樣的話與我們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3 、認清中職教育的對象
中等職業教育是介於初級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教育階段,既不同於職業的入門教育,又不等於職業的專業研究,它面向的是達到初中畢業的群體,即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初步的學習研究能力。他們的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要低於升入普高的學生,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反映出這一點:一是他們初中升學考試的成績要低於升入普高的學生;二是他們的學習等行為習慣不佳,甚至還有經常違紀的學生,其實升學考試成績不佳的絕大多數都是初中成績一直不好的,也從側面反映著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問題。
4 、認清中職學生難教的症結
根據一直以來中國教育模式發展的傳統,人們群眾都認定了初中畢業升學的「正統」是選擇高中,三年後考取理想的高校。受傳統的制約,我們早期的中職學校不受重視,重技能、重就業的優勢被所謂學歷低、崗位低的定論所掩埋。今天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被抬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解決了學校軟硬體,提高了學校整體實力,依然無法徹底扭轉學生及家長的觀念,因此,文化及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一如既往選擇了高中,加之前面提到的大專院校擴招,且呈逐年擴大之勢,大專院校擴招直接導致了高中擴招,一些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的初中畢業生可以有途徑進入高中,也就導致了中職學校的招生對象范圍縮小,質量下降。這樣說不是中職學校在逃避責任,先天的不足的確造成了中職學生難教難管的事實。
5 、中職學生怎麼教
中職學生正由於具備很多「特質」,所以我們採取剝筍的方式,層層打開包裹,直達他們的內心。首先,他們會覺得自己以前是差生,比不上普高的學生而在學習興趣上低沉。因此我們應該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也要指出來,表揚出來,使他們內心深處的榮譽感迸發,這樣他們自然而然會關注每一件能得到認可甚至表揚的事,進而摒棄那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其次,以前薄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會使他們專業上「不會」的東西很多,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他們以後的工作特點,講授以後經常使用容易掌握的內容和多安排動手操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興趣上來了,再給他們加深難度,相信能夠達到令人驚訝的成果。

5. 職業教育中,中等職業有什麼特點

1、授課內容豐富多彩,易激發學生興趣。職業教育一般都是學習各行業內容,將行版業知識用一些淺顯得權語句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2、授課方式靈活多變,學生邊玩邊學。職業教育授課方式不局限於課堂授課,還可以通過實訓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就業方向明確,目的性強。職業教育本就是為了讓學生培養一技之長,學習畢業後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直接就業,比較受學生推崇。

6.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一、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承擔。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包括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部制定的《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職教生應該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通過對新時期「中專、技校、職中」的培養目標的分析,可以發現其有如下特點:
第一,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落腳點是「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作為一類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有必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但它是「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是為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服務的;作為一類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有責任承擔就業、升學雙重任務,既要為生產、服務和管理的第一線培養實用性人才,又要為高一級學校特別是高等職業學校輸送合格新生,但它的「雙重任務」是有輕、重、主、次之分的,它的主要任務是為就業服務。我們不能對雙重任務平等看待,更不能重升學輕就業。
第二,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側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隨著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行集約化經營,勞動分工從單一工種向復合工種轉變,就要求勞動者具備跨崗位的能力。要解決專業的定向性與未來職業(崗位)的不確定性的矛盾,學生唯有拓寬知識基礎,掌握多項技能,增強就業適應能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第三,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側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職業教育以培養各行各業的高素質勞動者為主旨,畢業生中的大多數都直接走向社會,不再繼續深造,所以實施就業與創業教育就更為重要。職業教育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職業不斷變更轉移和自謀職業的能力。
二、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崗位培訓(技術短訓班)培養目標的比較。
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規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說明職業教育要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勞動能力和生產技能為主,使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在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為社會創造價值。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提出:「職業教育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鑽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技術工人的教育和培訓,在為其後面的專業化或提升打下寬的基礎時,應該以未來就業所需要或可能需要的實際和理論的技能與知識為導向。技術員的教育和培訓應強調具體職業的技術內容,而不忽視實踐技能和所包含的知識」。「為進入職業領域作準備的技術與職業教育,應為工作能力強、愉快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它應該:a、使學習者獲得某一領域內的若干職業所需要的廣泛知識和核心技能,使個人在選擇職業時不致於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b、同時為初次就業包括自謀職業,及就業後的培訓提供充分的專業准備;c、在知識、技能和態度諸方面提供一個基礎,以便在個人職業生涯中的任何時候能夠接受繼續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則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義務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個階段。前面的規定充分說明普通教育要以培養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質為目標,為其他各類教育和繼續學習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要以培養理論型、研究型人才為目標。
通過對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培養目標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其異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從屬於「教育」這一上位概念的類屬概念,都屬教育的范疇。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於它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它們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專業性與基礎性的區別。職業教育既要為學生終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學業基礎,又要為適應將來的就業提供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教育具有雙重的培養目標。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職業教育的雙重目標(學業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是並重的。 職業教育雖也承擔著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素質的任務,但由於受教育者的主要去向是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第一線的操作崗位,故實施專業教育是主要培養目標(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將來能從事專業工作)。而普通教育以培養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質為目標,為其他各類教育和繼續學習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
第二,實踐性與理論性的區別。職業教育以培養具備某一職業或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術能力為目標,應是教育與實際的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為生產和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的應用型的技術、技藝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規格上,要使學生既能動手、又能動腦;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既有學歷證書,又有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復合型人才的特徵,以適應生產一線職業崗位人員知識技能結構多樣化的需要。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職業教育中的雙重能力(理論、實踐)也不是並重的。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以培養一線工作崗位上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要求在一定理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加強受教育者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強化受教育者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熟練使用生產資料的能力。因此,實施專業實踐技能的教育和培訓是其主要任務。而普通教育以培養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目標。
第三,實用性與通用性的區別。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最為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二部分也指出:「推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職業教育應該始終處於動態之中,通過校、企結合和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與企業、服務、科研單位建立廣泛的聯系,及時把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和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等信息反映到教育教學中來,同時把學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信息傳遞出去,推廣出去,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7.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他們應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8.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1.辦學多元化,走集團化發展道路的趨勢。我國高職教育的多元化體現在幾個方面:辦學主體多元化,經費籌措多元化,辦學模式多元化,服務功能多元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多元化等。《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積極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有的高職院校之間、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加強合作,聯合組建了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職教集團,採取大學聯盟等非營利合作的組織形式,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用先進的理念統一辦學標准和管理規范,做到校企雙贏。
2.人才培養與職業、行業要求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推行雙(多)證書制度,促進就業。按照國家職業標准與專業教學計劃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同時,使學生考取一種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不僅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3.狠抓內涵建設,建設一流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從適應社會需求和促進自身發展的角度,正視現實,立足其位,高瞻遠矚,明確定位,在高職領域爭創一流。國家已經啟動了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決定重點支持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目的就是通過示範建設,帶動全國高職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兩批共70所高職院校被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
4.辦好高職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高職教育將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不是終結性教育。隨著經濟、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以及人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的內涵及外延處於不斷發展之中,為了滿足如上這些要求,必須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同時,要開放辦學,促進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未來高職教育將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人才資源的支撐;為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人口素質貢獻力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