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簡史試題及答案
『壹』 全國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外教育簡史試題的答案
答案在網上是找不到的
只能自己做完題後拿著書一個個對答案
試卷好找,在你所在省的自考網上都能找到.上面有個叫例年試題庫的
裡面全都是例次考試的試卷
『貳』 中外教育簡史自考真題答案
現在很多網上的試卷都沒有答案的,只有試題沒有答案的!
建議你還是去買一份中外教育簡史的歷年試卷吧,裡面既有試題又有答案,很方便的,也很便宜!
希望能幫到你!
『叄』 中外教育簡史試題科舉制對後來的封建教育有何重大影響
古代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教育發展的影響:(1)科舉制培育與維系了中國傳統文化.科舉制將儒家思想全面推進到社會各層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科舉制強化了讀書尚文的文化傳統,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2)科舉制也制約和局限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科舉制耗費了士人幾乎全部的精力,讀書作官成為知識階層的最終目標,造成傳統文化畸形發展;科舉制極端維護了專制王權.在專制王權的高壓下,科舉制蛻變為扼殺人才的工具.科舉制強化了讀書尚文的文化傳統,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中國古代向來重視教育,重視歷史文化知識與語言文學的藝術性.在科舉制度下,考試是選官的基本途徑,考試的內容是儒家經籍與詩賦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過寒窗苦讀,才能實現躋身於社會上層的願望,因此與科舉考試相銜接的學校教育在古代被看做是科舉人才的預備場所.「學而優則仕」的古訓在唐宋之後的科舉選官制度中得到真正體現,因而也就造成了中國人重視教育、勤奮讀書的傳統品質.唐朝科舉考試中最重視的是進士科,進士科主要試詩文,在詩賦取士的利益驅動下,唐人創作熱情高漲,詩唐的形成確實與科舉制度有相當的關系.而在宋朝,科舉考試由重詩賦轉向重經義、策、論,以古體散文寫成的策論成為科舉考試決定性成績.散文大家歐陽修就曾通過科舉考試發現和提拔了一批才情橫溢的古文作家,古文創作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自唐代中期開始的古文運動,至此取得了勝利.唐宋時期是科舉製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唐時,隨著科舉的擴大,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韓愈、劉晏等大批才學之士湧入仕途.宋代時更加推重科舉制度,士子的地位和待遇空前提高,出現了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蘇軾、司馬光、黃庭堅、程頤、沈括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從上面可知,科舉制對唐宋文化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科舉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和局限科舉制在中國古代曾經是個公平合理和積極有效的選官制度,它在維系民族傳統文化,保證中國統一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負面因素日益突出,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桎梏,蛻變為扼殺人才的工具.在王權政治之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無不受到權利的制約,政治地位是一切社會地位的根據,科舉考試給人們,特別是寒門子弟提供上升的可能,於是讀書、應試、做官成為一般讀書人的理想之路,雖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題名,但大部分士子卻是經歷著終老科場的失意.明代將八股文作為標準的考試文體,全文分為八個部分,總字數不得超過七百,並須遵照儒教經典著作中優美文章的即定風格,科舉考試變成了一種僵化的依照老式正統觀念的練習和死記「規范」經典,必須按照八股文形式機械刻板地進行論述,完全扼殺了想像力和創造性.漢以來眾多的著名文學才子也常常名落孫山,考試落榜率急速攀升,因為制度本身缺少靈活性來容納日漸增多的有志之士.另外,經學、文學和史學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於是,廣大士人用心學習的范圍便不出這幾個學科,而跟社會民生緊密相關的藝術和科技門類的知識文化由於遠離科舉而遭冷遇,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薄弱造成民族文化長期停留在經驗與實用的層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發展的動力與活力.科舉制是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隋朝確立至清末1905年廢除歷經1300餘年,深深地根植於封建社會的歷史土壤之中.科舉制對當時及後來的中國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都產生了極為深刻地影響.尤其是當科舉制與學校教育結合後,使學校教育淪為科舉制的附庸,這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可以說中國古代教育自隋唐起就是科舉的教育.科舉製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使用時間最長、制度化最完善、影響范圍最廣的取士制度,它的出現無疑是中國官吏制度史上的重大成就.但是科舉制本身就有其弊端,尤其是在明朝後期的八股取士可以說它不是以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為終極目標的,而是以培養「順民」「奴才」為目標的.它用嚴格而僵化的內容規定和特殊繁瑣的文體將廣大知識分子的思想才華匡定在封建綱常和禮教之中,消耗於空洞無用的格式之上.「科舉必由學校」使的學校教育完全淪為科舉制的附庸,從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更為直接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