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理論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36:01

『壹』 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對教育教學有什麼意義

青少年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校教育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就必須遵循其發展的規律。

一、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既具有順序性,又具有階段性

(一)順序性(生理\心理)

從量變→質變

從低級→高級

例如:嬰兒動作的發展

認知的發展

(二)階段性——年齡特徵

六階段劃分

乳兒期(0―1歲)

嬰兒期(1―3歲)

幼兒期(3―6歲)

童年期(6―12歲)

少年期(12―15歲)

青年期(15―18歲)

(三)教育上的要求

1.順序性——教育工作的順序性

2.階段性——區別對待「年齡特徵」

3.銜接性與連續性

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發展的不均衡性

(一)連續性(生理\心理)

每一階段既是前一階段的連續,又是後一階段的准備。

例如: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二)不均衡性(速度)

1.同一年齡階段,身心發展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均衡性;

2.不同年齡階段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三)教育上的要求

1.連續性——「循序漸進」「積極促進」

2.不均衡性——把握「最佳教育時機」

三、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

(一)穩定性:指身體發展的某些自然屬性外,在社會和教育無根本性改變的條件下,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與順序,以及各階段的發展速度與年齡特徵等,大體上是相同的。

(二)可變性:指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教育下,同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速度、水平、內容和特點等又會有所不同。

(三)教育上要求

既要掌握青少年身心發展每個階段較穩定的共同特徵,又要把靈活多樣的教育與傳統教育很好的結合起來。

四、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個別差異

(一)共同性:指青少年發展的基本階段是共同的,每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年齡特徵是基本相同的。

(二)個別差異性:指同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個人身心發展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於他人的某些個別特徵。

(三)教育上要求

1.面向全體學生。

2.因材施教。

『貳』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教育。它關注少數有心理疾患的學生,重視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矯治,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要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和其他各方面素質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提高其正確認識自我、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並助其充分認識和發展心理潛能。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分為發展性、預防性和矯正性三個層次,重點是發展性任務和預防性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來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學理論的教育。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謹慎使用測試量表或其他測試手段,不能強迫學生接受心理測量。所用量表和測試手段定要科學,不能簡單靠量表測試下結論。對心理測試的結果、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嚴格保密。

『叄』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補充教育含義: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涉及一個爬坡的過程,即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中學生已進入同一性混亂與否的時期。
上述的觀點已經闡明了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時什麼,那麼究其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意義,我們認為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何在以往階段順利通過的前提下形成社會自我同一性穩定,如何擺脫獲得社會認同感是極其重要的

埃里克森指出:"成長中的青少年面對內部生理發育的飛速變化及擺在他們前頭的成年人的任務,此時他們主要的是在別人面前的形象與她們對自我的感受進行比較,以及如何將早期培養起來的技能與角色於這個時候的典型職業聯系起來......

自立的關鍵是社會性認同(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埃里克森指出,及早培養社會能力,社會技巧,豐富知識和經驗是關鍵。青少年的自我選擇處於認同不認同的矛盾期,也就是說個人選擇和群體意義的矛盾。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很重要

所謂個人對個人整體的感知和確定就是我們要引導的,而上述問題的解決是目的
他的理論填補了自我認知教育上的空缺,將內在確定和社會性自我和諧提上了日程,具有非凡的意義。

另外,埃里克森雖然也強調一種潛在的發展模式,但是卻和其導師弗洛伊德顯著不同。其理論中涉及的人生選擇別具一格。

通過不斷的學習,以及社會經驗和社會自我的形成,同一性逐漸確立。屬於存在性發展的一類典型理論

『肆』 簡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或者影響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健全人格是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貫穿人的一生的。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基本觀點是:

1、人格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結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時期以及老年時期,人格還在繼續發展。

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會性發展的八個階段。

3、在心理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個體都會面臨一個需要解決的心理社會問題,該問題引起個體的心理發展的矛盾與危機。

4、人格發展由環境決定,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有自我、社會文化等,

5、如果個體能解決每一階段面臨的矛盾與危機,就會對個體心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心理學家埃里克森關於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如下:

1、嬰兒期(0——1.5歲),這一時期是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3歲),這一時期是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3、學前期(3——6歲),這一時期是主動感對內疚感。此時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積極主動,孩子做事或者對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錯,受到大人的批評與指責,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內疚感。

4、學齡期(6——12歲),這一時期是勤奮感對自卑感,此時的孩子已經進入到學校,開始進行知識的學習,有了學習能力,開始體驗自己勤奮學習,獲得知識,獲得成功的快樂。在這一時期,孩子如果發現自己不能獲得知識、不能獲得成功,就會產生自卑感,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樣就可能產生懶惰、自私、不思進取的不良心理。

5、青年期(12——18歲),這一時期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此時的孩子相當於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在尋找自我,確立自我,會想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思想有點矛盾。這時,老師要重點研究學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點,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及人格特點的教育。

6、成年初期(18——24歲),這一時期是親密感對孤獨感。這時的孩子,他們開始建立兩性的親密感,要承擔社會責任、社會義務。

7、成年中期(25——65歲),這一時期是繁殖感對停滯感。他們通過關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顯示自己的創造力。這個創造力不僅意味著生兒育女,也包括通過創造性勞動使自己事業成功,發展任務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頹廢遲滯,體驗著事業與家庭主角的現實。

8、成年晚期(65——人身終老),這一時期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沖突。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很多人感到滿意和幸福,也有的人會感到絕望,自己一生事業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時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兒童時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階段和第一階段首尾相連,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生命周期。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在每個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積極品質的發展,就算完成了這一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自我同一性

1、自我同一性是有關自我形象的一種組織,它包括有關自我的動機、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貫經驗和概念。

自我同一感

2、自我同一感指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有何地位,將來會怎樣等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歷程的體驗。比如初中階段的學生,喜歡照鏡子,端詳自己:我長得怎樣,在別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樣的形象,有何地位,將來自己會成為怎樣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於先前各階段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勤奮感有直接的關系。

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於職業選擇、性別角色和人生觀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內容:性別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同一性。社會角色同一性明確自己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擔的責任、在行為上恰當地表現。比如一個五十歲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鬧,這就不符合他的性別角色。

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論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注重社會文化因素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體現了人終身發展的觀念。比較符合人格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理解兒童的人格發展階段,告訴每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那個年齡階段形成,給人反思的依據。

2、個體的發展是一個充滿危機的過程,個體的自我需求與社會規范之間往往存在沖突,教育應該培養個體應對危機並且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失敗時,教師要幫助他們處理好這些問題,正確面對這些問題,幫助學生渡過這一危機,實現自我人格的發展。

3、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身發展造成障礙。因此,教師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幫助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機會,促進其發展。

4、教師給兒童創造更多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獲得嘗試新事物的信心,發展自我的滿足感,不要羞辱學生。比如,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課外任務時,適當多布置一些學生一個人經過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給媽媽洗一次衣服,在家裡煮一次飯,在家裡拖一次地板等,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信心,達到自我滿足。

5、盡量讓兒童自己做決定,自由選擇,培養兒童對自己的肯定,自我認同,確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學低年級競選班委幹部時,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願意決定競選那個職位,並說出自己為什麼競選這個職位,從而培養兒童的自我同一感。

6、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因此,教師及父母應該考慮每個兒童的生活經驗及心理滿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

7、通過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在活動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解決好每個階段的問題,順利渡過危機,以免兒童的人格發展出現障礙或者遲滯。

『伍』 什麼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包括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個分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科是心理學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發生與發展,以及人類學習與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在促進個體心理發展變化中的心理學問題。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二級學科,主要以人們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研究重點是大眾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咨詢對各種心理困擾進行心理干預的理論與方法。重點研究為:不同的心理咨詢理論流派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現象,如何發展適合中國人心理特點的心理咨詢理論與方法等;心理咨詢對於不同人群的應用和研究;對於一些特殊心理問題,如學習障礙、人際困擾、婚姻危機、家庭問題、職業選擇、自 殺等心理干預的研究。對心理咨詢效果評估的研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並重,注重實際應用,直接為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服務。

『陸』 結合實際談一談為什麼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心理學論述題)

學校教育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導因素
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遺傳、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在現代社會,系統的學校教育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導因素。這是因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的教育能夠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包括心理發展)起「定向、強化和加速」的作用。學生的人生中有1/4 是在學校度過的,大部分的文化知識,甚至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是通過學校和老師培養和塑造的,因而現學校教育的得失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
一、教師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
在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諸因素中,教師的作用為最重要。教師是對兒童進行社會化的專職實施者,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技能,並能按照預定的目的對影響兒童的其它一些環境因素進行調節和控制,作出取捨,引導兒童朝預定的方向發展。教師不僅通過言傳身教有意識地、系統地實施對兒童的教育影響,而且以自身的人格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學識才華、精神會感染、激勵學生對知識、事業的渴望和追求,教師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學生的心靈。對有威信的教師,學生會產生敬仰的心情,願意接受教師的要求,將教師作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體現在教師身上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品德。
二、教材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學校教育活動對兒童施加影響是以一定的教學內容為中介的,教材實質上是文化的一種選擇結果,教學內容不僅向兒童揭示特定社會的價值觀、行為准則,進行文化的灌輸,更重要的是為兒童提供了仿效的模式。
教材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很大,所以各國都十分重視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我國現在也是從關注人的發展、對學生終身幸福負責的全新理念進行新的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教材不只是關注學科,更關注人的發展,教材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目的是:全面發展,面向全體,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校園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受到重視
環境育人是學校教育早就重視的課題,整潔美觀的校園環境能培養學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質,使學生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文明習慣。有一句話叫:文明的環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環境孕育孩子陽光的心理。
四、校風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無聲的行動命令。兒童進入校園後,在良好校風的感染下,能比較自覺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採取符合教育要求的從眾行為方式,校風是一種不成規章的行為准則,不成條文的心理契約,良好的校風能陶冶師生的心靈,鼓勵上進,增強師生的集體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歸宿感。

『柒』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及教育建議

生理發育高峰
人的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直接相關,青少年期是身體發育的一個黃金時期,而心理發育比較慢,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狀態。比較明顯的現象就是:

1.身體外形的變化,身高快速增長,體重快速增重,頭面部也向成人體貌特徵發展。發際線提高。

2.性的發育和成熟。性的成熟是人體最晚的,性的成熟一般就標志著人體生理發育的完成。青少年期性器官明顯發育,第二性徵出現。

2
性意識覺醒
隨著生殖系統的發育,性器官逐漸成熟,伴隨而來的是逐漸覺醒的性意識。青少年開始萌發對異性的興趣,想要接近異性,卻又由於害羞以及社會因素反而導致兩性之間的距離拉遠,進入高中後情況緩解。

3
心理發展的矛盾性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跟不上身體發育的速度,導致身心發展失衡。他們身體的成熟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成人感,而心理發展卻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兒童水平,處於半成熟狀態。比較常見的表現是:反抗性和依賴性,閉鎖性和開放性,勇敢和怯懦,即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心理充滿矛盾。

4
青春期的社會性發展
1.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開始強烈的關注自己外貌和體型;非常總是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績,認為這是自己的價值;重視自己的個性發展,凸顯自己的個性。

2.情緒不穩定,常常難以自控,容易躁動,經常會出現抑鬱,沮喪等負面情緒。

5
人際關系的發展
1.同伴關系。在青少年期,開始形成各種各樣的小圈子,要好的朋友只有一兩個,一般都是同性別的,與自己相似的人。男女同學關系也是先疏遠,後接近的行為模式。

2.與父母的關系。青少年的獨立意識發展,不再完全以父母為榜樣,不會完全順從父母,反抗的情況越來越多。對人的評價越來越客觀,慢慢能夠看到父母的優缺點。

3.與教師的關系。青少年不再像小時候,把老師看成是權威,不再盲目接受一切的老師,會選擇哪些自己喜歡的老師,並好好學習相應的科目,對於不喜歡的老師他們還會取外號等方式來嘲笑。

『捌』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理論有哪些理論

他們處於成長的特殊發展階段,,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情緒不穩定,易產生心理矛盾,心理沖突.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學業的壓力,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過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著他們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另外,學習,交友,戀愛等方面的挫折常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忍受. 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對他們自身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心理)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