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發布時間: 2020-11-23 16:34:36

⑴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 )。 A.哲學觀念 B.人性假設 C.理想人格 D.生產力和科技發展

應選D。
前三個都是主觀依據。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⑵ 淺析教學方法及其重要性

摘要:我們應該始終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正在成長發展的的鮮活生命體,依據生命的特徵,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靈動地運用評價策略,通過評價理念的准確把握,評價內容的明晰融通,評價方式的靈活選擇,評價語的靈活運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總體發展,使學生成為充滿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富有創造智慧的人。教師的評價對於學生來說,有一份獨特的力量,學生期待著老師中肯的評價。讓個性化的教學評價如種子般播進學生的心田,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生根發芽,開出自信的花朵,結出成功的果實,綻放生命的光輝。

關鍵詞:主體性;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淺談教師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從第一個工作日開始,作為一名新任小學教師就要全面承擔對其學生進行教學的責任,履行與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們同樣的職責。這些工作任務不是為了使其逐漸提高技能和知識而循序漸進地增加的,新任教師是一邊全面履行教學職責一邊學習提高同時,我們應該遵循「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重視學習」的基本理念。

小學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規教育的初期階段,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為獲得生存和發展而必須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就其對象而言,是面向全體兒童;就其目標而言,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就其內容而言,是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初級階段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石,具有「基礎性」的特點。

小學教師作為一種專業性職業,由於其服務對象和工作方式不同於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具有自身的專業特性。

從服務對象看,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獨立自主性較差,在他們進入小學後,會把對父母的依戀遷移到教師身上,對教師形成強烈的依賴感。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要求小學教師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學生。

從工作方式看,更強調技藝性。小學教育以綜合課程為主。我國《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中指出:「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引導小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小學生主體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一與式等教學方式;鑒別小學生行為和思想動向,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妥善應對突發事件。」小學教師應該知道不同年齡的學生適合學習什麼,採用什麼方法和步驟進行。

烏申斯基曾說過:「在教學中,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露出來。」小學教師由於各自的基礎不同,經歷不一,個性也存在著差別,在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人際交往方面表現不一。對自己是一種資源,對別人,甚至小學初任教師群體也是一種資源。尊重不同的個性,充分利用這種差異,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做到優勢互補,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就是一種提高。

小學教師不僅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而且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教師作為文化知識佔有者、傳授者的角色逐漸淡化,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幫助學生自主發現、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師生

⑶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 C 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總和 )

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⑷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會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呢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會受到的影響;
1.受社會生產力和科回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答約
2.必須考慮歷史發展的進程
3.要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
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教育目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又以客觀性為前提.恰當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須考慮到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要求,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所以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1)主觀依據:受哲學觀念的影響;受人性假設的影響;受理想人格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經典w作家關於全面發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確定的重要依據.
(2)客觀依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

⑸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每個時代亘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

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系,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

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

(5)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擴展閱讀:

1、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來規范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這會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於是教育的目標就變成了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備。這種荒謬錯誤觀念由來已久,而且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頂,彷彿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確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兒童教育理論。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尤其是兒童期。兒童階段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而實際上,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中,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就會以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借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如果只是適應現實,只要把孩子當成動物一樣訓練就好了。

⑹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會受到什麼影響

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教育目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又以客觀性為前提。恰當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須考慮到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要求,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所以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w依據是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1)主觀依據:受哲學觀念的影響;受人性假設的影響;受理想人格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經典w作家關於全面發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確定的重要依據。(2)客觀依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

⑺ 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觀和客觀依據主要有哪些

中國「特色」

⑻ 確立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有哪些

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及原則
[b]一、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
[/b](一)確立教育目的社會依據
1、現實依據
第一、教育目的要反映生產力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第二、一定的生產關系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制度是確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據。
2、 歷史依據
首先,教育目的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
第二,教育目的的確立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定社會或民族的文化積淀也是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之一。
(二)確立教育目的的哲學理論依據
任何特定教育目的的確立都有其內在的哲學理論基礎,哲學理論中對人、社會乃至對整個世界本質的看法都會決定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在此我們選取個人本位及社會本位這一維度的哲學基礎進行探討。
為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與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提供深層次理論支持的是個人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哲學。個人主義哲學認為,個人是原始自足的獨立實體,社會只是抽象的,只是一個虛名;個人先天地具有一個獨立、超驗的自我,在這種超驗的自我中,個人都有一種獨立於社會環境的沖動、興趣和需要,這些心理特徵普遍而固定;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是自給自足的,具有一種邏輯上先於社會中政治生活的固有特徵或品質,國家和社會的構成原則是從這種自然狀態下推導出來的。
與個人主義哲學相反,社會主義哲學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個人生活的一切均來源於社會,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個人」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觀念,社會才是真正存在的有機體,它並不是單個個體的累加與集合,具有超乎個人存在的性質。
(三)確立教育目的依據之三:人的因素
人作為教育目的得以確立的中介及最終的歸宿,它必然制約於人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是確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據。
第一、教育目的確立者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作用
第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對確立教育目的的制約作用
1010131413001發表於2010-12-4 19:30
確立教育目的的原則
(一)統一性原則
確立教育目的的統一性原則是矛盾對立統一律在確立教育目的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二)偏移性原則
在具體的社會現實及教育現實面前,教育目的所暗含的價值傾嚮往往會向一種傾向偏移。偏移性原則是確立教育主導價值的重要原則,根據這種指向,教育目的中價值傾向不能統一的前提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只能根據現實條件向其中一方偏移,從而在特定教育目的中體現出鮮明的主導價值傾向。
(三)時代性原則
教育目的的確立要體現時代的精神。所謂時代精神,應該是一定歷史階段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共同意志、共同理想的結晶,它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在其影響之下,整個國民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模式無疑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就當代來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這是時代對教育所培養人的素質所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育目的中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進而也構成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則。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