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統考的教育基礎知識具體是指什麼內容
㈠ 教育教學文化基礎知識具體指什麼
教師職業應具備的教育專業基礎知識:
一般方法論知識教師知識結構的最上位層面是一般方法論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科學、邏輯學知識等。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科學的表達方法,才能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下從事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般科學文化知識教師知識結構中間層面的是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包括基礎知識、較為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良好的文化素養、文化科學發展史知識和文化科學的新發展和新成果三個方面。
教育學科知識要成為一位好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還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規律,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基本教育理論和知識。教育學科知識是關於教師「如何教」的知識。一名優秀的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論包括;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師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學及學科教學論、課程論、當代世界教育思潮。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又應包括學科教育學和教材教法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教師所從事的是具有的特定專業的實踐工作,只有具備一定學科專業知識水準,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有效教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教師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專業的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並且涉獵一些相鄰學科的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滿足學生廣泛的求知慾。
實踐知識教師的經驗作為實踐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教師知識結構中包含著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的因素,教師的實踐知識是一種多義的、活生生的、充滿柔性的知識;是憑經驗主動地解釋、矯正、深化現成的知識而形成的綜合性知識。教師實踐知識是來自教學實踐的智慧,是一種「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教師的實踐知識作為一種緘默知識也是一種個人化的知識。「教師的個人實踐知識主要關涉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如何處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識,是一種體現教師個人特徵和教學智慧的知識。
㈡ 教師招考中的公共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教師招聘和事業單位綜合類招聘筆試題目中都有公共基礎知識部分,而且考察范圍大致一樣,主要包括時事政治、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法規、省情省況、科技常識、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等內容。
拓展資料:
教師招聘考試
教師招聘考試或入編考試:是你具有從事教育行業的能力後(既獲得教師資格證。其中師范生從2016級新生開始不再發放教師資格證,同非師范生一樣也必須通過參加統一考試考取。),進行的競爭上崗考試。
教師招聘考試全國沒有統一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大綱,部分省份實行全省統一考試,但是大部分省份還是由當地區縣教育局根據當地區縣各學校招聘老師人員進行匯總,然後由區縣教育局和人事局統一組織招聘考試,考試形式一般分為筆試和面試,有些地區直接筆試,無需面試。
㈢ 您問你報的教師系統教育基礎知識考試的題型是什麼,單選還是多選在線等
單選多選都有,還有簡答和論述題。
㈣ 《教育綜合知識》考些什麼內容
一、教育學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教育要適應自然和「泛智教育」思想。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 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盂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收,國家、社會、家庭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連續性、(空間)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領會知識包括:感知、理解教材)這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 38、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⑧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方法恰當;語言藝術;板書有序;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 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1、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 2、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 3、知行統一的原則;
4、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7、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8、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中心環節是:組織和培養優秀班集體; 有效的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 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標志是: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 49、班集體的基本特徵:1、明確的共同目標;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則;
4、集體成員之間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氣氛。 ||| 50、教師如何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二、心理學
5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 52、心理過程:(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2)情緒、情感過程;(3)意志過程。 53、個性心理:(1)個性心理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態度等)(2)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54、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的實質: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
55、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
56、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性。
57、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於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58、需要的種類:(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5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60、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誘因。 6l、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事物、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
62、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63、學習動機的激發:(1)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 (2)設置合理的目標;
(3)培養恰當的自我效能感; (4)歸因訓練;
(5)表達明確的期望,合理利用外部獎賞;
㈤ 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指的是什麼
小學的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指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新課程改革、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公共基礎知識。
教育專業是一個學科專業的稱謂。教育學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較強教育實際工作能力的中、教育學高等師范院校師資、中小學校教育科研。
教育學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較強教育實際工作能力的中、教育學高等師范院校師資、中小學校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科學研究單位研究人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5)教育系統考的教育基礎知識具體是指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
㈥ 事業單位教育系統考試具體內容都有什麼啊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陝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提示:事業單位教育系統考試具體內容要依據公告考試大綱為准哦,您可以參考一下2014西安市教育衛生事業單位考試教育基礎知識大綱:
「教育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高中教師崗位專業部分)
一、教育學
(一)教育學緒論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2.教育學的歷史發展
(二)教育的本質、起源和發展
1.教育的起源
2.教育的本質
3.教育的發展
(三)教育基本規律
1.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2.教育與人的發展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2.我國教育目的
(五)教師與學生
1.教師
2.學生
3.師生關系
(六)班主任工作
1.班級與班集體
2.班主任工作
(七)課程
1.課程的概念
2.課程理論流派
3.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
4.我國課程編定的原則
5.我國中小學的課程
6.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
(八)教學與教學過程
1.教學的概念
2.教學意義與任務
3.教學過程本質與基本階段
4.教學過程規律
(九)教學原則與方法
1.教學原則
2.教學方法
(十)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基本環節
1.教學組織形式
2.教學基本環節
(十一)教學質量與教學評價
1.教學質量
2.教學評價
二、普通心理與教育心理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1.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及其任務
2.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3.教育心理學——研究原則、方法與程序
(二)人的心理發展
1.心理的實質與心理過程
2.心理發展理論及其影響因素
(三)學習理論
1.學習的概述
2.學習的類型與過程
3.學習的基本理論
(四)知識的學習
1.知識的概述
2.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3.知識學習的策略
(五)智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1.智力與創新能力的概述
2.問題解決
3.創造力的培養
(六)技能的學習
1.技能的概述
2.智力技能的形成與培養
3.動作技能的學習
(七)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概述
2.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3.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八)學習品質與人格培養
1.學習品質的概述
2.學習品質的培養
3.人格與人格教育
(九)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學生學習心理問題及其干預
三、教師職業道德
1.道德的內涵、功能
2.職業道德內涵、特點、體現方面、意義與作用
3.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內涵、基本特徵、核心、基本原則
4.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特點、基本原則、基本規范
四、教育政策法規
1.依法治教概述、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則
2.教育法的基本理論
3.教育法律責任
4.教育權與受教育權
5.政府的教育職權
6.義務教育及義務教育階段的政府教育權
7.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教師、學生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㈦ 教師招聘考試中的筆試內容「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是指什麼學科還是教綜
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指的是包含了教育學、心理學、教心、新課改、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等內容的教綜知識。
筆試包括題型如下:
客觀題主要是指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等;
主觀題主要包括名詞解釋題、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活動設計題)等。
對於題型沒有固定的設置,不同地域的考試題型會有區別。
(7)教育系統考的教育基礎知識具體是指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在編教師擁有的編制為事業編,即在編老師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教師作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入職後享受事業單位工作待遇。
編制和非編制的區別
1、退休後有無正常的工資以及醫療、住房等保障等等一些福利待遇。
2、許多無編制的學校教師是合同制,不享受各種待遇,例如職稱評選以及獎金等等。
總而言之,有編制基本屬於事業單位,財政發工資,無編制的主要是學校發工資。
㈧ 教師招聘中公共基礎知識包括什麼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的考試內容一般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時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考試綜合知識就是公共基礎知識,要根據具體的考試而看,例如福建與四川的綜合知識考試內容既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又包括職業能力測試。
㈨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和教育基礎知識有什麼區別,考的內容是一樣的嗎
在一些教師的招考中,有的單位會選擇考教育綜合知識,有的考教育基礎知識,有的考公共基礎知識,還有的會考學科知識,不少考生就會咨詢這幾者的區別,區別在哪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
教育綜合知識
教育綜合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還包括教師能力、學科專業知識。德育,課程,教育法規和班主任工作這幾個塊,客觀題以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為主,主觀題以德育,課程為主。
從另一方面來講大致包括三大塊:
1、教育與教學理論及政策法規。
2、教學方式方法及教材分析。
3、課本上的知識。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三個部分。
教育基礎知識
主要內容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展、本質和基本規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展及其規律、人的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展包括現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現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公共基礎知識
主要內容有: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天文、地理、宗教、行政、文學、藝術、數學、歷史、科技等。
學科知識
一般學科知識是考察報考職位所在地區對應的高中階段現行教材知識及本專業理論知識。
㈩ 我想問下教育基礎知識考哪些項目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教育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教內育心理學容、教育法規、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教師職業道德:1.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意念所維持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道德現象:道德意識現象,道德規范現象,道德活動現象.3.職業:人們由於特定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並以此作為主要社會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教育法規基礎知識:依法執教——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法律素質,教育法律基本知識.
更多安徽省公務員考試信息,請關註:安徽人事考試網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