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京政教育
① 山西大學的在校學生想考教師資格證
3月29日 13:56 沒畢業就可以考,一般通過自學考試的途徑,考兩門課,應該是教育學基礎和普通心理學吧~兩門考過,拿到通過條。再去考普通話,二乙以上者,憑三樣東西到當地教委換取教師資格證~可能要交工本費。具體可以到當地自考辦和教委咨詢~
1、按照有關規定,除列入國家普通招生計劃的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的人員可以直接申請相應的教師資格證外,其他人員在具備《教師法》規定的相應學歷和經有關單位思想鑒定合格的基礎上,需參加教育學、心理學補修,經全省統一考試取得省教師資格認定教育學、心理學合格證書;經教師資格認定機構進行教育教學能力測試,成績合格;取得國家認可的二級乙等以上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經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還有一些地方要求試講(這一環節一般去學校應聘時,校方也會要求的)。這些項目每一項都不能省過,每一項都必須過關,否則,教師資格證就拿不到手。而每過一項,都要交數量不等的費用。教育學、心理學考試要交教材費47.5元、考試費60元;普通話考試要交教材費15元、培訓費10元、考試費45元;教學能力測試要交測試費230元;體檢要交體檢費60元。僅此幾項就需367.5元,還不包括參加各樣考試時所花的交通費、住宿費等。據說,這個費用還是對在職教師實行優惠的,如果是非在職教師要申請教師資格,費用還要高呢。另外,從開始報名到最後各認定機構發放教師資格證大約得五個月時間,猶如一場「馬拉松」。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位中學教師,原來只具有小學教師資格證書,要想獲得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證,哪怕他擔任初中教學年限再長,業績再好,身體再棒,榮譽再多,這些申報環節一個也不能少,費用一個也不能減。
申請教師資格證條件及程序
(一) 學歷條件:
申請認定幼兒園教師資格和小學教師資格者,必須具備中等專業、職業學校師范教育類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其他中專畢業學歷在資格認定中視為不合格學歷;申請認定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者,應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申請認定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和高等學校資格者,應具備大學本科學歷;申請認定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者,應當具備中等職業學校及其以上學歷,並應具有相當於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初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對確有特殊技藝者,其學歷要求可適當放寬。
(二)教育教學能力要求:
(1) 具備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2) 按照國家語委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標准》,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二級乙等及其以上水平;
(3) 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在初中及以上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人員須補修教育學、心理學,並達到考試合格以上水平;
(4)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三)教師資格申請:
(1) 申請人向戶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門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小學及幼兒園在縣區,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在市級)提出申請。
(2) 申請者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以下材料。
(a) 由本人填寫的《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一式兩份;
(b) 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
(c) 學歷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d) 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體格檢查證明;
(e) 普通話水平測試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f) 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考試合格證和復印件;
(g) 思想品德鑒定或者證明材料;
(h) 2寸照片兩張(同申請表同底版)。
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每年5月8日至6月8日,10月8日至11月8日各受理一次教師資格認定申請。受理申請期限終止後30個法定工作日內,做出是否認定結論,並通知申請人。
(四)教師資格認定機構
中小學教師資格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教師資格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有關主管部門認定。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師資格由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由委託的學校認定。
而對於應屆師范教育類畢業生,可以在其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由就讀學校統一辦理認定教師資格申請,在申請認定教師資格時需要提供下列材料:
(1) 本人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
(2)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證書(原件和復印件,或學校出具的學業成績單);
(3)《申請人思想品德鑒定表》;
(4)由本人填寫的《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一式兩份;
(5) 由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體格檢查證明;
(6)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對通過教師資格專家審查、符合認定條件的,在其取得畢業證書後,由教師資格認定機構認定其相應的教師資格。
2、公務員考試報考條件
報考公務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條件,即國家和主考機關規定的成為某職位上的公務員不可缺少的起碼條件。對此,國外公務員法中都有明確規定。
主要包括本國國籍,是否享有公民權,良好的道德品質,相應的文化程序,年齡要求,身體素質等等。
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第十四條的規定,報考公務員的有關人員必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權利
這一項要求公務員的報考者:
1、必須具有公民的政治權利
2、必須具有本國國籍。
3、這里所說的"政治權利",是個法律術語,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參加國家管理,擔任公職和享受榮譽稱號的權利。
4、沒有這種權利的公民不能報考公務員。
以下人員不能報考:
1、因違法犯罪而剝奪公民政治權利的人
2、因患精神病等疾病而無法行使公民政治權利的人,不能報考國家公務員。
3、非我國的公民,例如外國人、已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無國籍人,不能報考我國公務員。
(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
這一項規定的是報考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立場。這是我國公務員制度區別於西方文官制度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國的政治制度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在政治上與黨保持一致,必須擁護社會主義。報考公務員的人也必須符合這一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制度。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都在我國憲法中作了明確規定。因此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公民報考公務員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應當注意,要把反對黨的領導的人與批評、抨擊黨的某些組織及其領導人的錯誤言行的人嚴格區分開來;把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人與批評、抨擊現行體制中的某些弊端的人嚴格區分開來。在這方面,我們已有過深刻的歷史教訓。應當防止有人因報考人對黨組織和黨的幹部提過意見,對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進行過批評,就給報考人扣上政治上反對黨、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帽子、剝奪其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資格和權利。
(三)遵紀守法,品行端正,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這一項列舉的是報考者必須具備的法紀觀念和道德品質。國家公務員掌握著人民賦予的權利,依法執行公務。他們的言行不僅關繫到政府的形象,也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權利。因此,報考公務員的人必須具有良好的法紀觀念和道德修養。
考察報考人的品行方面的情況比較復雜,必要時還應由報考人原來所在單位和基層組織出具證明,提供必要的考察材料。
(四)報考省級以上政府工作部門的應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報考市(地)級以下政府工作部門的文化程度由省級錄用主管機關規定
這一項規定的是報考者的受考試程序。它照顧到兩方面因素:
一、是根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報考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要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二、是考慮到我國地域間的文化差異,授權省級政府人事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確保市(地)級以下政府部門錄用公務員所需文化程度。
(五)報考省級以上政府工作部門的須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國家有特殊規定的除外
考慮到中央和省級政府工作部門擔負著宏觀管理職能,要要求其工作人員具有基層工作經驗。這里所說的基層,一般是指各種類型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市(地)以下政府工作部門。但按國家有關規定,某些專業畢業生,如外語、計算機、財會和考古專業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中央和省級政府機關工作。
(六)身體健康,年齡為三十五歲以下
這一項要求的是報考者的身體善和年齡限制。其中,年齡限制經錄用主管機關批准,可適當放寬。報考人的健康狀況,需要由醫院開具體檢驗證明。報考人的實際年齡,出示戶口登記薄加以證明。這都是正式考試前必須履行的手續。
(七)具有錄用主官機關批準的其他條件
這一項所規定的情況是指,在上述所列六項基本條件外,還根據擬任職位的要求,規定一些特殊資格條件。如某些經濟監督部門要求其錄用對象應具備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某公安部門要求其錄用對象的身高要達到一定高度等等。這些特殊資格條件,必須經錄用主管機關批准才能有效。
《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規定了報考公務員的基本條件。在具體工作中,還有一些否定性條件。凡具有這些否定性條件的人不能報考公務員。它們主要包括:
第一,曾受過刑事處罰、勞動教養或行政開除處分的;
第二,曾因貪污盜竊、行賄受賄、泄露國家機密等原因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
第三,正在接受審查或受過處分未解除的;
第四,參加與"四項基本原則"相悖的組織或活動,存在嚴重問題的。
我國公務員制度,對報考公務員的條件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規定內容主要側重於報考者是基本政治素質,這當然與公務員作為國家權力執行者的具體身份和工作特徵相聯系。在其他方面,有關機關在遵守基本規定的條件下,必要時也採取較靈活的方式,以便選出更加適合所需填補職位要求的合格的公務員。
申請公務員報名
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法組織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的報名,是整個公務員錄用考試實施流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公開、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公務員錄用考試的報考於考試主管機關發布招考公告後進行。具體程序如下:
(一)正式報名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員應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領取報名所需的各種表格和報考須知資料,認真填寫好報名表並了解報考須知。
1.報名表的內容一般包括:
(1)個人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通訊地址、照片;
(2)考試法規定的要求事項,如:有無不良的嗜好,是否受過獎懲或刑事處分等;
(3)資歷、資格事項:文化程序、工作經歷、個人品德習慣、專長愛好、體格與健康狀況等;
(4)其他事項:婚姻狀況、家庭狀況、社會關系、個人負擔等。
2.中央國家行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報考須知的有關內容如下:
(1)報考對象
一般除部分京內緊缺專業及其職位允許京外具有城鎮戶口的全民所有制職工報考外,大多數專業及其職位均由京內城鎮戶口的全民所有制職工報考。
A.京內報考人員
其一,允許京內及地方黨政機關、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及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的在職職工報考。
其二,允許檔案存放京內有關交流中心,並保留全民所有制職工身份的職工報考。
其三,允許當年度春季畢業的外語、財會、計算機、考古專業研究生和有兩年以上工作經歷有關專業的北京高校研究生報考,有關京外生源研究生錄用後的留京問題,由人事部解決。
其四,允許國務院軍轉辦及雙(退)辦批准,1994年在京安置但尚未找到安置單位的營以下轉業軍官及復員軍人報考。
其五,允許集體、民辦、合資等單位中全民所有制職工報考。
其六,單位地處遠郊區縣的報考人員,須在報名時或招考過程中,按有關管理許可權,出具人事或組織部門同意報考的介紹信或信函,未能出具的,視其情況決定是否允許報考。對允許報考者,貯存到人事部"備選人員庫"中,待開來介紹信後,作為"備選人員"予以推薦。
其七,中小學及公安、勞改系統的報考人員,也須在報名時或招考過程中,按照管理許可權出具市、部級等所屬教育、人事部門同意報考的介紹信或信函。不能出具的,按前述"6"中的類似辦法處理。
B.京外報考人員
其一,面向京外招考的部門,其招考對象應符合有關規定中關於京內緊缺專業或特殊工作經歷的要求。
其二,京外報考人員均應為全民所有制在職職工。
其三,邊遠地區及中小學教師或某些特殊行業的京外報考人員,須出具所在省政府人事部門的介紹信。
(2)資格條件(上文已述)
(3)有關資格證書的認定:
A.對於報考人員學歷(證書)的資格認定。依照以下規定:
其一,在由國家教委承認的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自學考試並合格的,報考時予以承認;
其二,在由軍委批準的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並合格的,報考時予以承認;
其三,在中央黨校接受教育並合格的碩士研究生,報考時予以承認。
B.對於報考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職務(證書)的認定,依照以下規定:
其一,專業技術資格按國家有關規定由相應的主管部門評定的,報考時予以承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一般的須由省、部級主管單位評定。
其二,職務。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職務,如其能出具按國家有關規定評定並頒發的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時,報考時予以承認;企事業單位人員屬聘用幹部或擔任一定行政職務的,只要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報考時予以承認。
(4)報考志願
A.京內報考人員
其一,允許報考者填報專業相同、相近的三個志願,即第一志願部門(三個選擇職位)、第二志願部門、是否服從分配。
其二,對於填第二志願部門的考生,在其第一志願不能實現,而第二志願部門由於其報考者的考試成績達不到要求,報考職位可能出現空缺時,可以允許其參加第二志願部門的面試,繼續競爭。
其三,所有填報服從分配的報考者,由於考試成績或職位所限未能被錄用,並符合"備選人員庫"的人庫及推薦條件的,人事部將予以推薦。
其四,有時規定,考生只能報考一個部門的二至三個不同職位。
B.京外報考人員
京外報考人員只允許填報一個志願部門和是否服從分配。
(5)京外報考人員的考試與錄用
A.京外招考部門可根據職位的要求和待業特點組織面向社會的公開招考或面向本行業的公開招考。
B.京外報考人員經資格審查後,根據招考部門的要求,按照人事部統一規定的時間和考試內容,赴京參加考試或在京外考場參加考試。
C.京外報考人員經考核考核合格並報國家人事部備案後,由人事部解決有關的進京指標問題。
(6)招考部門、錄用人數及專業見招考公告。
(二)報考者於規定報名期間,攜帶工作證或身份證、學歷證明、報名登記表(報考人員單位推薦表)和本人近期同版免冠一寸照片兩張,到劃定報考點報名,並按規定交納規定的報名費、考務費和試卷費。
(三)報名結束後,各報考點要對報名情況進行統計將報名信息輸入計算機,然後於規定時間將報考資料上報考試主管部門。
詳見http://www.yuloo.com/gwyks/
該回答在3月29日 14:30由回答者修改過
揪錯 ┆
② 山西省2019年高一教材和2020年高一教材一樣嗎
山西省2019年高一教材和2020年高一教材不一樣。
2020年8月2日,記者從太原市教育局獲悉,從2020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起,太原市將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其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使用的是由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美術、體育與健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英語使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地理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音樂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通用技術由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信息技術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2)山西京政教育擴展閱讀
太原市教育局對教輔材料規定
要堅持「一科一輔」、堅持「省定目錄」、學生自願購買、學校無償代購的原則,與有關發行部門認真做好高一年級同步練習冊的發行使用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變相強制學校或學生購買教輔材料,不得進入學校宣傳、推薦和推銷任何教輔材料。
對擅自更換教輔材料、使用未經審定通過的教輔材料、強制或變相強制學校或學生購買教輔材料、不按規定代購、從代購教輔材料中收取回扣的單位和個人,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其糾正違規行為,按照相關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③ 京政教育怎麼樣
自己斟酌吧,有罵的,也有力挺的,說實在的,我在中青院呆了四年,有愛有恨,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也許還會到這兒——因為這是命!呵呵,有點唯心。成績好不能代表什麼,師資強也不能代表什麼,大學(特別是本科)不是來學知識的,是來學習思維和終身學習的技巧的……如果你真的一心想學知識,但願你選擇北京的其他高校,但是外地的就免談,因為北京的人文氛圍為全國之最;如果你是來體驗種種不如意的,來提早享受折磨和彷徨的,也可以來,這對成長是很有用的!還是那句話,中青院有得意的地方,也有失意的地方,自己擦亮眼睛吧!祝你好運!
④ 京政教育怎麼樣
只有在填報徵集志願時才知道那些學校的名額滿沒滿。
每批錄取結果出來之後的第二天,各省教育考試院就會發布徵集志願名單。
裡面會列明哪些學校的名額沒滿。
徵集志願是指對於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願錄不滿額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願錄取完成後,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的計劃。
⑤ 山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初試跟復試科目是什麼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61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④8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復試時考業務課毛澤東思想概論。
⑥ 中國高中教育制度
中國現代教育以20世紀初廢科舉、建新學為起點,正好大約一百年,並被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鮮明地一分為二。20世紀上半葉,現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紀下半葉,伴隨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的激烈變動,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斷調整,提供了一個相當特殊的個案。
一、20世紀上半葉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中國的現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國期間逐漸成熟的。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學制和北京大學的更新為代表,標志著近代教育的脫舊入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實行「以黨治國」,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同時使各項事業制度化、規范化。在教育領域,通過對1922年學制的修改和調整,構建了比較完備的教育法制體系,學制和學校教育系統逐漸成熟和完善。中國的現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國家教育行政體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務包括「除舊」與「布新」兩個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稱「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軍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全國掀起興辦新式學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級各類學校的現代教育體制。由於提倡和獎勵出國留學,20世紀初年出現了中國留學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新政」時期教育變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和設立學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學部,為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正式的、獨立的和專門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建制。此後,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順利實施。各省設提學司,各廳州縣設勸學所,各縣官立、公立、私立的各類小學堂都歸勸學所主管,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採取緊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隸總統。教育部設總長1人,次長1人,下設三司一廳。此改革系蔡元培參照歐洲國家,本精簡原則,循民主集權制思想進行。機構極為簡單,除總長、次長為政府任命,其他工作人員概不呈請任命,均稱部員。此後,教育部組成幾經修訂。
地方教育行政的建設,主要圍繞教育機關的獨立設置及獲得較大的事權。民國初年,大多數省區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設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務。1912年12月,實行軍民分治後,省行政公署下設內務、實業、財政、教育四司,教育司設司長1人,由省長推薦,大總統委任。教育機關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後,教育司被裁撤,僅在政務廳下設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頒發《教育廳暫行條例》,規定各省設教育廳,設廳長1人,由大總統簡任;廳下設3科,各置科長1人,省視學4-6人,科員3人。
縣級的教育行政,經歷了一番從「裁局設科」到恢復設局的周折。民國初年各縣仍保留清末的勸學所。1923年頒布《縣教育局規程》,正式實行縣教育局建制,市鄉由教育局酌劃學區,每學區設教育委員1人,受局長指揮,辦理本學區教育事務。並規定縣教育局設董事會,為教育立法機關。董事會設董事5名,除縣視學1人外,其餘依據條件選舉產生。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實行了一項重大的教育行政改革,是實行大學院和大學區制。中央撤消教育行政委員會,採用法國制度組織「中華民國大學院」。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機構,下設以大學院正副院長、各國立大學校長、大學院教育行政處主任及專家學者組成的「大學委員會」,為最高評議機關。省市教育行政則實行「大學區制」。即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單元,每一學區內有一國立大學,由國立大學校長統理大學區內的教育行政和學術事宜。大學區設評議會為最高審議機關,由大中小學校長、教員、教育團體、學術界人士等組成。
這一由蔡元培發起的改革,反映其「教育獨立」的理想,旨在「以學術化代官僚化」,由學者主持學務,促進教育行政學術化和大學委員會民主化(採用合議制)。但這場改革實行一年多後即告夭折。1928年8月,蔡元培辭職,11月,大學院重新恢復為教育部。1929年6月,廢止大學區制度,恢復教育廳制度。有學者認為失敗的原因為理想過高而人謀不臧,欲使教育行政學術化,結果反使學術機構官僚化。地方反對大學區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以大學統率中小學,忽略中小學實際需要,削減中小學教育經費,導致中小學居於附庸地位,而遭中小學教育界激烈反對。」[2]大學院制和大學區制的改革,是20年代自由主義氣氛下比較浪漫的制度變革的尾聲,此後,社會逐漸納入權威主義的規范、嚴整之中。
教育部組織、職能的充實完善,從1928年12月公布《教育部組織法》起,至1947年公布的第10次《修正教育部組織法》而基本完成。確定的機構設置為:秘書室、參事室、督學室、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國民教育司、社會教育司、邊疆教育司、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總務司、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資料研究室。
教育部制度的特色之一是設置「專門委員會」。教育部專門委員會始設於大學院時期,《教育部組織法》將其列入編制,數量呈增多趨勢,如教育研究委員會、國民體育委員會、國語推進委員會、訓育委員會、國民教育輔導委員會、醫學教育委員會、學術審議委員會等。這些專門委員會根據需要建立,各有章程和條例,在教育部部長和次長領導下,規劃教育方案,「議復部長交議事項」。成員多為各領域知名專家,如按規定教育研究委員會有委員25人至40人,其中對教育研究有經驗之國內學者佔20人至32人,在華從事教育多年著有成績的外國學者5至8人,以助於教育決策的科學化。
1931年公布的《修正省政府組織法》,規定省政府行政組織采委員制,下設5廳,教育廳與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秘書廳並立,教育廳長為省政府委員。教育廳掌理的事務為:各級學校事宜,社會教育事項,教育及學術團體事項,關於圖書館、博物館、公共體育場等事項,其它有關教育行政事項。教育廳雖與民初直屬中央教育部不同,但機構較大,人員較多,職權和地位比民初有所提高。這一省區教育行政制度一直實行至1949年。
30年代縣級的教育行政,又經歷一番從「裁局設科」到恢復設局的變化。1930年公布的《縣政府組織法》,規定縣下設公安、財政、建設、教育4局;1933年後,規定縣政府「一律以設科為原則」。1939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時,重申改局為科,全國各縣教育局均改為教育科。縣長統掌教育大權,教育科僅為輔佐,不能單獨行文和獨立對外洽辦事務,造成教育地位明顯下降。此後,教育部及教育團體多次呈請行政院縣級教育局制;但直至1947年才恢復縣教育局。
2、基本學制和學校制度
中國的現代學制從清末新政時的「癸卯學制」起,至1922年新學製得以基本成型。與此同時,學校制度、大學制度也完成了脫舊入新的轉變。
1904年1月,清庭批准了張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時稱「癸卯學制」。「癸卯學制」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學制,從而結束了中國數千年來辦教育無章程、學校無體系的狀態,確立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癸卯學制」的學校體系基本是模仿日本的。縱向分為三段七級,即初等教育段(蒙養院、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中等教育段(中學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通儒院)。規定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5年,中學堂5年,高等學堂(大學預科)3年,大學堂3-4年;即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約需22年左右。此外,還有最高等級的通儒院,學制5年。「癸卯學制」對蒙養院的規定,是中國幼兒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癸卯學制」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方針,但在教學內容上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局面,並突破了培養官僚精英的單一目標,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普通學堂之外均建立了師范教育和實用教育系統。小學堂、中學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種。該學制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滅。
民國之初,1912年9月頒布了一新學制,次年又陸續頒布各種學校章程修改和補充,史稱「壬子癸丑學制」。這一學制以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取代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各級各類學校全部廢除了經學;取消貴族學堂;體現男女平等的思想,初等教育實行男女同校,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實業教育可為女生獨立設校。學校系統基本延續「癸卯學制」,但各級學校的學習年限有所縮短,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學4年,大學預科3年,大學4年,則從初小至大學需17-18年,共縮短了3年。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1922年的民國新學製成為現代教育生長的標志性事件。它是由民間的全國省教育聯合會組織討論和制定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孟祿直接參與了新學制的討論和制定。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將此草案修改後交在濟南舉行的全國教育會第八次年會討論修正。1922年11月1日,以大總統令公布《學校系統改革方案》。
1922年新學制深受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和美國模式的影響。中小學學制由原先的七四制(小學七年、中學四年)改為美國式「6-3-3」制(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這一基本學制從1922年確定之後,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改變了原學制中相對獨立的實業學校系統,改為實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混合的「綜合性中學制」,即美國式的單軌制。明確中學實行學分制與選科制。高級中學分普通科和職業科。大學廢止預科,並採用選科制。1922年學制頒發後各級教育迅速發展,並造成學校教育比較自由、寬松的發展狀態。
作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產物,民國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視立法。1927年之後,國民政府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在《中華民國憲法》下有《教育法》或《教育基本法》,以及《教育部組織法》,部門法下面是各種「規程」、「條例」,以下是「規則」、「細則」、「辦法」,教育立法數量繁多。據統計,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間,國民政府公布的重要教育法規法令多達1200餘件;在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中,單高等教育法規就有335項。立法比較重視穩定性和連續性,如《大學規程》自1929年頒布後一直未變,直到1974年台灣當局才進行修訂。[3]
30年代教育立法的一個背景,是對20年代「放任主義」的糾偏,整頓辦學過「濫」之弊。教育立法、整頓的方向,是向著權威主義、「整一性」、「嚴格訓練主義」,一反五四之後的自由風氣和比較靈活、開放的美國式教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教育體制和嚴格訓練的教學模式。這些教育法規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總綱、培養目標、修業年限、課程、設置、設備管理、編制、師資、行政、經費、成績考查、入學、畢業等都作了詳盡規定,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標准,並將私人辦學和華僑辦學牢牢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學法》、《師范學校法》、《職業教育法》和1933年頒布的《中學規程》,改變了20年代建立的美國式的「綜合中學」體制,改為歐式的單科中學制,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和職業學校單獨設立,並取消學分制和選修制,實行嚴格的畢業會考制度。1933年頒布的《中小學正式課程標准》,確定完全實行學年制,學校的科目和課程整齊劃一,毫無通融餘地,教育的鍾擺又回到了從前。這既是在一定發展階段提高教育品質,規范、統一教育的需要,也包含國民黨整肅思想、加強控制的需要。
大學制度在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12年,蔡元培作為民國政府的首屆教育總長親自製定《大學令》,確定了大學「以教授高深學問,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的教育宗旨,並明確建立「教授治校」的制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大學的改革,奠定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價值,以及「教授治校」的制度,實行民主辦學。北京大學逐漸成為現代思想學術的重鎮,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源泉。
南京政府時期,對高等教育制度進行多次修正改變。一方面是規范和引導。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以及《專科學校組織法》和《專科學校規程》,對高等教育系統重新加以修訂,規范大學、學院的設置,鼓勵發展理、工、農、醫等實科。從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計,教育部建立統一標准,統一學系名稱、統一課程,乃至成績評定,在抗戰開始後,加緊進行這一規范。如1938年公布《文理法三學院各學系課程整理辦法草案》,後制定《文理法三學院共同科目表》、《農工商學院共同必修科目表》等等。這一做法雖然有利於規范、提高高校的課程質量和教育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的自主權,削弱了大學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遭西南聯大等校的抵制。
為提高大學教育質量,嚴格規定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任職資格,提高教員薪水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講師260-160元,助教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簡任部長基本持平。在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模糊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4]
3、多元化教育格局
在國家和政府之外,民間組織的發育、「公共領域」的擴大,從而形成所謂的「市民社會」,是傳統社會向現代轉型的基本趨勢之一。
民初以來教育制度的設計,在民意表達、民主決策方面多有新意。例如在教育部設專門委員會,省教育廳設立教育參議會或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設董事會,以在教育立法、評議、咨詢方面發揮作用。各級教育行政機構均設置獨立行使職權的視學,發揮其視導與監督作用。在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實行民主辦學。而且,十分重視體制外的民間教育組織和教育機構的培育。早在1906年,清政府即頒布《教育會章程》,規定各省和府、廳、州、縣均可設教育會,作為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的襄助機關,推動教育組織的建立。民國之後,1912年,公布《教育會章程》、1944年頒布《教育會法》,建立省、市、縣、市區和鄉鎮的各級教育會,「以研究教育事業,發展地方教育,並協助政府推進教育政令為宗旨。」
民國時期結社組黨蔚為大觀,知識分子群體異常活躍,教育社團、教育組織更是如雨後春筍。據不完全統計,1911年至1927年,新成立的民間性質的教育社團有85個,而官方性質的教育團體僅為16個,民間教育團體的數量遠遠多於官方。教育社團創辦刊物之風盛行。據統計,在1912-1926年間,社團創刊最為活躍。由於國家分裂,中央權力衰敗,各級教育學會成為創辦教育期刊的主力,當時新創刊的101種教育刊物中,由教育社團創辦的達41種,政府機關22種,學校28種,書局等10種。教育社團的創刊力量居於政府、學校的力量之前。[5]這些民間社團對於現代教育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實際的推動力。從民初的教育重建到1922年新學制的制定,教育決策過程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是主要依靠知識分子教育家集團進行的,各項議案經有關教育會議討論、修改後,交由政府頒行。這些制度較多地體現了「民治」和教育民主的理念。當然,許多地方評議會、董事會制度並未能真正實行;大學院和大學區制改革的曇花一現,則顯示民主化是一個緩慢艱難的過程。
知識分子教育家成為一個現實的現代化動力集團,成為舉辦、傳播、推進新教育的主體。民國時期教育家的「譜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舊學出身、有科舉功名的士人,如蔡元培、黃炎培、梁淑溟、唐文治、蔣夢麟等,其中有些人又有留學的經歷。另一類是留學生群體,民國之後,留學生群體的作用日漸彰顯。對現代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陶行知、晏陽初、陳鶴琴等,均為留美學生。
在新教育的現實發展中,形成多元化教育格局。1932年和1933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小學法》、《小學規程》及《小學課程標准》,小學分為市立、縣立、區立、坊立、鄉鎮立、聯立、私立等類型。種類包括修業年限為6年的完全小學、修業年限為4年的初級小學、三年制的簡易小學和一年制的短期小學。大學分為國立、省立、市立、私立四種。此外,還有規模很大的教會教育,成為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教會教育的廣泛影響、社會對出洋留學的推崇,民國政府對教會教育的態度十分寬容。據統計,出席第一次國民黨會議的600名代表中,基督徒佔十分之一。[6]據另一個統計,20年代初,外國人辦理的學校學生數約佔全國學生總數的30%,其中初等學校為4%,中等學校為11%,高等學校達80%.[7]至1925年時,教會大學的學生人數為3500人,約占當時中國大學生總數的17%.[8]1922年後,聲勢浩大的「收回教育主權運動」和「教育獨立運動」,致使北京政府規范外國人辦學管理,以及教會教育「中國化」的變革。
4、新教育的推進
晚清在口岸城市由外國教會舉辦的女子學校,為中國近代女子教育之始。1907年頒布《女子小學堂章程》及《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女子教育開始取得合法地位。1919年初,教育部頒令,允許高等小學和部分中學男女同校,女性進入學校接受教育逐漸增多。1920年2月,北京大學沖破女禁,錄取9名女生入學旁聽,開創中國大學男女同校首例。同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在陶行知倡議下招收女生。此後,所有大學都開始招收女生。
義務教育的概念,最早見於政府法令的,是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中的《學務綱要》:「蒙養院、初等小學堂,意在使全國之民,無論貧富貴賤,皆能淑性知禮,化為善良」,「初等小學堂為養正始基,各國均任為國家之義務教育。東西各國政令,凡小兒及就學之年而不入小學者,罪其父母,名為強迫教育。蓋深知立國之本,全在於此」[9].學部成立後,1909年擬定的分年度的工作計劃,預定在宣統七年(1916年)「頒布強迫教育章程」,宣統八年(1917年)「試行強迫教育章程。行各省學司、所有廳、州、縣中、小學堂兼學官話。」[10]但兩年以後,清政府就滅亡了。
1935年,經行政院批准頒行《實行義務教育暫行辦法大綱》,決定分三期,用十年時間實現四年制義務教育。為此,大量增設短期小學和三年制的簡易小學,學生數增長很快。1929年,全國初等教育各類學校數21.2萬所,學生數888.2萬人;到1936年,學校數增至32.0萬所,學生數則為1836.5萬人,分別遞增了50%和106%.[11]從1928年至1930年,中學數由954所增至1874所,學生數則由18.9萬人增至39.7萬人。到1936年,中學數達1956所,學生數為48.3萬人。[12]
在二三十年代特定的政治格局中,國民教育成效較著的,一是在閻錫山控制的山西(見第二章),一是在桂系軍閥控制的廣西。
20年代的山西省成為社會穩定、教育發達的「模範省」。民國之後,閻錫山執掌山西軍政大權,1917年起任山西省長。他對於發展教育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認識,採取「激進主義政策」推進義務教育,使得山西教育後來居上。閻錫山在從事的村政建設,整頓鄉村秩序的過程中,將推行義務教育作為開啟民智、改良風氣的重要手段。從1918年起,山西教育便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超過了清末教育最為發達的江蘇省。
30年代,廣西以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為代表的新桂系軍閥提出「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在教育家雷沛鴻的領導下,推行以救亡、救貧、救愚為旨的國民教育。從1936年起,發布《廣西各縣實施強迫教育辦法》,全省出現設校辦學高潮,取得顯著成效,取得「模範省」的美名。
但對新教育的批評一直存在,最集中的批評是指它的「城市化」和「食洋不化」。新式學校教育比舊式教育更為昂貴,增加了普及教育的困難;其帶來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城市,而與中國農村社會的現實較脫離,致使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同時,根深蒂固的舊傳統,使得學校內在的教育價值、教育精神尚未更新,成為「假教育」、「無用的教育」。陶行知明確將自己的使命歸納為「反洋化教育」、「反傳統教育」,反對以城市為中心、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小姐、少爺、書獃子的教育。
5、黨化教育
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另一個教育變化,是1927年之後,國民黨實行的「黨化教育」。
1927年5月,蔣介石提出「黨化教育」的思想,提出「以黨治國」,「以黨義治國」。192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制定《學校實施黨化教育辦法草案》。1928年5月,決議廢止「黨化教育」,代之以「三民主義教育」。在各級學校進行三民主義教育,小學設置三民主義、黨童子軍課程,中學開設黨義、軍事訓練科目(1932年後,「黨義」改為「公民」或「公民訓練」),高等學校也將「三民主義」或「黨義」作為必修課程。
1928年,教育部公布《教科圖書審查規程》、《審查教科圖書共同標准》,規定教材內容必須「適合黨義,適合國情,適合時代性」,強調「以三民主義為教科書的中心思想」,「以管、教、養、衛的真義為教科書的一貫系統」,在三四十年代建立起嚴格的教科書審定製度。同時,在各級學校實行訓育制度,建立訓導制度。30年代初,制定《各級學校黨義教師及訓育主任工作大綱》、《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等一系列文件,規定中小學校長和訓育主任需由國民黨黨員充任。1930年國民黨中央公布的《學生團體組織原則》和《學生自治會組織大綱》,規定學生團體「以在學校以內組織為限」,「以不侵犯學校行政為限」,成立學生團體「必須呈請當地高級黨部批准」,從而將學生社團置於國民黨管轄之下。伴隨國共兩黨斗爭,在抗日戰爭時期這種反民主的控制尤為強烈。這種中國長期專制統治的遺留,成為現代教育制度發育中的負面因子。
⑦ 京政教育培訓到底怎麼樣我弟弟報的協議班,說好不過退費的,結果只退了三分之一。這不是坑人嗎
不可能,應該是小的競爭對手在故意詆毀。我是京政老學員,山西省考筆試和面試都是在京政上的,去年上的岸,我的很多同學都是在這兒考上的。據我所知京政是一家很講信用的良心機構,師資非常不錯。
⑧ 京政教育咋樣,打算報培訓班
京政教育,良心機構,師資好通過率高,我是京政上岸老學員,很有發言權
⑨ 太原有哪些好的公務員培訓機構
京政教育還好吧,以前有個朋友去過,說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