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第一章試題及答案
A. 勵雪琴《教育學是什麼》第一章的總結
(一)走進教育學途徑
1、歷史途徑 即我們可以通過對經典的教育學著作的研究,看看「創始人說了什麼?」
2、現實途徑 即我們對現代的教育著作加以研究,看看「當代教育家們在做什麼?」
3、理性分析 即在閱讀教育論著中,在觀察教育實際時,開動腦筋找出「理性的指標是什麼?」
以上三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教育學。
(二)學會像教育家那樣學習和思考
「舉一反三」與「聞一知十」的啟發式教學經驗
古代有一部《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述他們的老師言行的著作。其中有這么一段:有一次孔子問他的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好些?」子貢回答道:「我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接著說:「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顏回從他的老師那裡聽到「一點」而能知道「十點」,那麼其中「九點」從何而來?當然不是從他的老師那裡得知的。因為老師只告訴他「一點」,「十點」中的「九點」是因為顏回自己思考而得。所以孔子自己承認不如他的學生,子貢自然也不如顏回。
孔子平常教導學生,要求「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物四角,教學生一角,其他三角則由學生推知,這里說的「舉一反三」和上面說的「聞一知十」都說明一個教學上的重要道理:教學不僅是授予學生以知識,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從自己思考中得到的東西,比從教師那裡聽到的東西要多得多,並且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獲得的東西,要更牢靠得多。
使學生聞一知一的教學,是一種「教書匠」的教學,「匠」的含義是墨守成規,不敢發揮創造性;而聞一知十的教學,則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是「教育家」的教學,教育家的教學和教書匠的教學,區別就在於能否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最早發明人。與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啟發式教學相對立的是注入式教學,注入式教學是禁錮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啟發式教學是使人聰明的教學,注入式教學則是培養書獃子的教學。
中國雖沒有自己的教育學,然而這個古老的國度,卻有自己的悠久的優秀的教育歷史,孔子就是首屈一指的啟發式教學的創始人,這一教學法深受中外名家的推祟,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的傑出的教育家之一。其實,中國不是沒有教育學,而是古老的中國教育學沒有作為一名科學從哲學獨立分枝而已。
B.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概念的詞源學研究
正如英國學者蓋列(W.B.GALLIER)所說,「有些概念在本質上錯綜復雜,必然引起爭論,人們經常使用這些概念,但對它們卻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3]教育正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能夠接觸到但是卻又難以闡述清楚的概念。從《孟子•盡心上》首次把教育連用,到《中庸》最早對「教育」做出闡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其中「修道」即為教,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本性,擴充天賦的氣質。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明確指出,我們如果對任何事務, 對政治或其他各問題, 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發生的端緒,我們就可以獲得最明朗的認識。[4]如此看來,我們要明白教育究竟是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追其源、溯其始。
肖川和胡樂樂的《「教育」概念的詞源考古與現代研究》中首先對中西教育做了簡要的介紹,然後從漢語詞源學角度對「教」、「育」、「教育」進行了分析,又從英語詞源學的角度對「ecation」這個詞進行了解析,接下來又對中西方學者界定教育的多種原因進行了探析。從對「教育」的中西詞源學的分析可知,對教育的最初理解和人性假設上的分歧導致了中西在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等上面的根本性差異。西方把教育的本質理解為把兒童內在的天賦、資質、稟賦、能力、智慧、美德等,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途徑、媒介引導出來的一個過程。主張兒童身心自由與和諧發展,兒童的內在天賦和資質通過教育者的積極引導而展現出來並逐漸加強和豐富。而中國將教育的本質理解為在成人的嚴厲監督、鞭笞與懲罰下,兒童外在於自己的知識、智慧、美德等,表現出文化所希望表現出來的,強調成人的示範和督導作用,亦即教師主導,學生處於不平等的被動地位。
此外作者還列舉了中外權威學者和國際教育組織給「教育」下的定義,其中有張栗原在《教育哲學》一書中所闡述的「教育乃是以自然現象、勞動現象及社會現象為其基本的范疇」;《中國教育辭典》(第六版)、《教育大辭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都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一般泛指能影響人身心發展的種種活動,狹義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學校教育。這些定義主要是從教育現象、教育者和社會層面出發,將教育視為一種社會活動,突出教育者和社會的地位,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地位。西方主要列舉了烏申斯基、杜維、桑代克、加里寧、斯普朗格、彼得斯、雅斯貝爾斯的界說。這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點,並且各有所側重。但相同的都是把教育說成是培養人的活動,能夠促進人身心發展。作者還指出了產生林林總總的定義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為教育本身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復雜概念,牽涉諸多的因素與條件,具有多種目的目標,可以以多種面貌、形態與內容呈現等等。二是因為定義者的主觀信念不同,譬如對理想教育的看法、哲學觀或意識形態,對教育目的與功能的看法不同等等。為了解決世界各國對教育的界定與理解上的差別,減少分歧,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先後兩次界定教育。1976年《國際教育標准分類》中這樣定義教育,「教育」不是廣義的一切教育活動,而是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授知識的工作。
1997年,該文件對教育定義做了重大修訂,「教育是能夠導致學習的交流活動。」[6] 1997年的定義標准更加強調師生的互動和溝通,在師生共同構成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心5態開放、主體凸現、個性張揚,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與理解,教育活動同時也成為了教師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斯皮澤(Spitzer,L.)曾指出:「詞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和靈魂的變化。」[7]這樣的一種界定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客觀、全面、科學,而且具有前瞻性。
C. 幼兒教育學第一章幼兒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提出10個問題、答案必須是在書內 求救啊
買本書自己在書內找啊
D. 教育學 習題
第一章 教育學概述一、選擇題 1.標志教育學成為一門學科是 的出版。 A.培根的《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洛克的《教育漫話》 2.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是 A. 《大學》 B. 《論語》 C. 《學記》 D. 《禮記》 3. 「君子憂道不憂貧」 故孔子把請學稼、 , 學圃的樊遲視為 「小人」 。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B.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C.古代教育脫離生產勞動 D.古代教育形式簡單 。 D.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4. 「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有關教育的論述見之於對後世影 、 響極大的 A. 《學記》 。 B. 《論語》 C. 《大學》 D. 《孟子》 5.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思想家 就提出了「什麼是教育」的問題,針對雅典 關心培養具有什麼類型身心教養市民所發出的議論,道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題。 A.亞里士多德 B.柏拉圖 C.蘇格拉底 D.昆體良 》 。 D.林哈德與葛篤德 6.裴斯泰洛齊一生寫了許多教育論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學論 B.愛彌爾 C.教育漫話 的出版。 7.標志教育學成為一門學科是 A.培根的《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洛克的《教育漫話》 8.世界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人是 A.盧梭 B. 洛克 C.誇美紐斯 D.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 D. 杜威 。 9.主編第一部社會主義的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A.贊可夫 B.蘇霍姆林斯基 C. 凱洛夫 10. 「人類教育心理學化」 ,這一觀點是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首先提出的。 C.杜威 D.赫爾巴特 11.提出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體系的是 A.培根 B.格斯納 C.洛克 D.克伯屈 12. 「把一些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指的是 A.盧梭的《愛彌兒》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D.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13.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是 A. 《大學》 B. 《論語》 C. 《學記》 D. 《禮記》 二、名詞解釋 教育學 三、簡答題 1.西方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2) 2.為什麼說教育學是一門「成人」的學科?(19-20) 四、觀點辨析古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 中提出了「教學相長」 因材施教」 1.古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中提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等教 , 論語》 、 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較為完善的教育學論著。 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較為完善的教育學論著。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 《論語》中雖然有眾多對教育的論述,但是對教育的認 識有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一、 名詞解釋 1.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 有教育作用。 狹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主要指學校教育。 2.義務教育: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 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二、選擇題 1、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上層建築 D、科學技術 2、決定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的因素是(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上層建築 D、科學技術 3、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的因素是(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上層建築 D、科學技術 ) ) ) 4、我國奴隸社會的教育內容主要是( A、六藝 B、三科 C、四學 D、七藝 5、決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上層建築 D、科學技術 ) ) 6、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主要是通過( A、培養人 B、參與政治活動 C、傳播文化與科學知識 D、參與經濟活動 )表現出來的。 7、歷史上流傳的"狼孩"的故事說明,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 A、起決定作用 B、不起決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決定人的發展方向 8、"孟母三遷"的故事反映了( A、教育 B、環境 C、遺傳 D、家庭教育 )對人的重要影響。 ) 。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反映了下列哪種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 A、環境 B、遺傳 C、教育 D、社會活動 10、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 A、現實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 。 ) D、方向性 11、俗語"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說明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12、對正常發育的學生來說,遺傳素質對他的身心發展( A、不起決定作用 B、起導向作用 C、起決定作用 D、起一般作用 13、兒童身心發展的(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14、在影響人身心發展的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 A、遺傳素質 B、教育 C、環境 D、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 。 )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循序漸進。 ) 。 ) 三、簡答題 1.我國古代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內容是什麼? 我國古代的教育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我國古代的教育內容先後有「六藝」 ,即禮、樂、射、御、書、數,和「四書」「五經」 、 。 2.簡述知識社會中,教育的特徵 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終身化;教育的國際化。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名詞解釋 1.教育目的(狹義) 狹義的教育目的指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 它規定了學校教育應當培 養具有什麼樣品質的人才。 2.教育目的價值取向 是指人們在制定一定的教育目的時, 作為他選擇、 制定這一教育目的基礎的價值觀的傾 向性。 3.我國的教育目的 我國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 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選擇題 1.教育目的的結構層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以下位於最低位次的是(C) A、教育目的 B、課程目標 C、教學目標 D、培養目標 2.在確立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時,應注意方方面面的問題,下列屬於人本位價值取向特別應注 意的問題是(D) A、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C、局部和整體問題 B、適應與超越問題 D、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 3.以下不屬於教育的人本位價值取向的是(A) A、凱興斯泰納 B、薩特 C、裴斯泰洛齊 D、盧梭 三、簡答題 1.簡述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教育目的的新理念。 答: (1)重視教育參與者在現時教育過程中的生命價值 (2)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 (3)重視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4)重視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2.簡述教育目的的意義 答: (1)教育目的規定了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向 (2)教育目的制約教育內容的選擇 (3)教育目的制約教育方法的運用 (4)教育目的制約教育評價
E. 誰有現代教育學試題與答案(四川出版社版的)
導 論
一、概念解釋
1.《學記》——我國先秦時期的《學記》,是我國儒家學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總結出來的教育經驗和理論的概括,它闡明了教育和政治的關系,教育的目的、任務、制度、內容、原則、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等,體系比較嚴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2.《大教學論》----《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學巨著。在這本著作中,誇美紐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學校教育制度,論證了班級授課制,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高度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貫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討了「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3.教育學研究範式----範式這個概念代表了從事某一特殊領域研究的學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傳統、理論和方法。教育學的研究範式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教育學的研究範式不是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不是教育學的研究方式,也不僅僅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取向。
二、問題簡答
1.前教育學階段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參考答案:自從有了教育活動,就有了人們對教育活動的認識,但是在近代之前,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活動主要停留在經驗和習俗的水平,還沒有系統的理性認識,沒有成為教育之「學」。因此,可以把這一教育認識活動階段稱為「前教育學時期」。這一階段,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呈現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第一,對教育的認識有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第二,對教育的論述已經不少,但這些論述還散見在哲學、倫理等著作中,還沒有形成教育學的話語體系。
2.教育學形成一門學科的標志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說?
參考答案:教育學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標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出版。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之所以被認為是教育學學科形成的標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普通教育學》這本教育學的巨著已經完全脫離了哲學的體系,形成了教育學自身的話語體系。其次,赫爾巴特還指出:「假如教育學希望盡快地嚴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並進而培植出獨立的思想,從而可能成為研究范圍的中心,而不再有這樣的危險——像偏僻的、被佔領的區域一樣受到外人治理,那麼情況可好得多。」總之,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這一論著中從一定的理論基礎出發,應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構了完整的獨立的教育理論體系,形成了赫爾巴特獨有的教育學話語體系和研究典範。
3.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參考答案: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和拉伊。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反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強調概念思辨的教育學,認為這種教育學對檢驗教育方法的優劣毫無用途。第二,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應用於教育研究,從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學化」。第三,把教育實驗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就某一個問題構成假設,然後根據假設制定實驗計劃再進行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應用於實際,以證明其正確性。第四,認為教育實驗和心理實驗的差別在於心理實驗是在心理實驗室進行的,而教育實驗則要在真正的學校環境和教學實踐中進行。第五,主張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發展過程的特點及其智力發展水平,用實驗數據作為改革學制、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實驗教育學所強調的定量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範式。
4.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參考答案: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和克伯屈。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准備。第二,教育即個人經驗的增長,教育在於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增長自己的經驗,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個人經驗的增長過程,其原因在於學校就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個在社會成長的過程。第四,學校的課程是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的,打破了原來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第五,教育教學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兒童的創造性的發揮,提倡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探討、發現。
5.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參考答案:教育學所關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問題,而且是已經意識到的現代教育問題。因為不管是教育現象、教育事實還是教育規律,只有當它們成為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時,才有可能成為它的研究對象。
三、觀點辨析
1.古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中提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較為完善的教育學論著。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論語》中雖然有眾多對教育的論述,但是對教育的認識有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在前教育學階段,雖然對教育活動的論述已經不少,但是在論述教育問題時往往還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簡單形式邏輯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論述比較深刻,也顯得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理論論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
2.教育現象也可以作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參考答案:所謂教育現象,指的是存在於社會中的有關教育活動的一種客觀實在。教育現象是客觀地存在並且融合在整個的社會現象當中,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教育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之所以說教育現象不是現代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一是因為不是所有的教育現象都能被人們意識到,因為教育現象是存在於社會客觀現實之中,但是這些教育現象有時和其他社會現象並沒有明顯的區別,人們並沒有把它當作是教育現象。既然不把它當作是教育現象,就談不上將它作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二是教育現象即使被意識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現象都是現代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因為現代教育學更關注的是現代社會的教育,更關注的是教育的現代特性。
3.對新中國教育學理論模式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教育理論。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對新中國教育學理論模式影響最大的是前蘇聯的教育理論。蘇聯的教育學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幾乎中小學教師人手一本,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就是當時中國教育學的代名詞,這一時期的教育學理論體系直到今天還留有深刻的痕跡。
四、理論闡述
1.試述教育學的發展歷程。
答案要點:前教育學階段—教育學形成階段----教育學多樣化階段。
2.簡述教育學研究範式的發展趨向。
參考答案: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史並不算悠久,但在它的發展進程中,教育學的研究範式卻在不斷發展。概括講,其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學研究範式逐步走向多元化。這一方面是指教育研究範式日益增多。隨著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教育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不斷拓寬,一些新興的理論和學派給教育學的研究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更主要的是給教育學帶來新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學研究新觀念、新做法不斷出現,教育學的研究範式逐漸增多,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教育學研究範式多元化的另一含義是指教育學研究中某一種範式「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多種研究範式共存的局面。傳統的、現代的、後現代的等等各種研究範式因為關注的重點和研究特點各不相同,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互為支持和補充,形成了一種個性張揚、多元並存的新局面。
第二,教育學的研究範式在不斷革新。在教育學的研究過程中,由於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已有的教育學理論難以對新的實踐起到指導作用,甚至難以對這些教育實踐中的新現象做出解釋,於是便要求教育學的研究範式不斷革新。
第三,我國的教育學研究範式還處在引進和借鑒的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有影響的研究流派。如前所述,盡管我國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有悠久的教育歷史,但真正學科意義上的教育學在我國發展較晚,20世紀初才得以起步,而且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教育學的研究基本上還處在一個引進國外研究成果,借鑒他人研究方法的階段,對教育學還缺乏獨立的科學研究。80年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各種教育思潮湧入中國,一些研究者在積極吸納國外的一些理論成果的同時,也開始建構本土的教育學理論體系。
第一章 現代教育的本質
一、概念解釋
1.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我國儒家教育的經典文集。《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五經》是《易》、《詩》、《書》、《禮》、《春秋》。
2.終身教育----法國成人教育專家保羅•朗格朗最早提出終身教育理論,指出接受教育應當是人一生不斷、反復的過程;提出把工作與學習交替起來,把學校與社會、家庭聯系起來,把各種正規教育與非正規形式教育聯系,在人們需要教育的時候,能以最好的形式為人們提供最好的教育,使教育能貫穿全人生,從出生(甚至生命的形成時)到墳墓。
3.「產婆術」----「產婆術」是希臘大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來的一種教育方法。他認為教育即為施教者對受教者的引導,施教者只不過是學生新思想的「助產」者。教師就是「產婆」,其任務在於幫助學生「生產」----新思想、觀念的產生。
4.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教育作用、教育職能等不同的稱呼,它是指教育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或作用。
二、問題簡答
1.簡要評述教育的幾種起源論。
參考答案:(1)教育的神話起源說。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論。這種觀點是把人類教育的起源歸結於動物的本能行為,歸結於天生的生物行為,認為教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而非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教育過程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的傳授活動。(3)教育的心理起源論。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4)教育的勞動起源論。這種觀點認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教育產生的基礎。(5)教育生活起源論。這種觀點認為,生活與勞動是並列關系,教育不僅要傳遞勞動經驗,還要傳遞生活經驗,正是在適應和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論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間的聯系,認識到了教育源於生活,要求教育與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經驗性、實切性,豐富了教育實踐理性,賦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2.原始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參考答案:原始社會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徵:第一,基於低下生產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與宗教等活動密切聯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對象沒有等級的區分,教育無階級性。
3.古代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參考答案:古代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有:第一,出現了學校教育,教育目標狹窄。第二,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教育性質具有階級性。第三,以倫理道德/宗教經典為主要內容,教育內容封閉。第四,呆板的知識傳授、強迫的道德灌輸,教育方法機械。第五,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獲得了逐步的科學教育認識。
4.東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東方教育的特點:第一,東方教育重視教師教育中的主導甚至支配作用。當然,在其他民族的傳統教育之中,注重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強調教師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種佔主流的思想、行動。第二,東方教育重視系統的書本知識學習甚至偏於書本理論掌握。這一現象,一直到現在還濃厚地存在於東方教育之中,使得東方教育特別是中國教育中的學生在基本的知識技能方面具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第三,東方教育具有強制性。當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強制性的問題,但究其嚴格性與程度而言,遠遠不及東教育。
西方教育的特點: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強調熱愛兒童、尊重學生,教師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支配作用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師引導作用之特點。第二,學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體,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義教育思潮、學生中心論盛行之故也就在於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學生主體作用之特點。第三,教學的全部過程不能缺少學生的自動參與,包括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與方式等,教師只為學習環境的製造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自動者,教育中少有教師強制、嚴格紀律約束等現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動性之特點。
5.教育的基本屬性有哪些?
參考答案:根據對現有的研究材料總結發現,人們從教育的歷史事實、現實存在中抽象出諸多教育屬性。教育的永恆性,教育的生產性,教育的歷史性,教育的繼承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教育的長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
6.社會主義教育和資本主義教育各有哪些個性?
參考答案:資本主義教育因其教育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的制約,因而其教育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顧各個階層的需要。二是建立了體系比較完備的現代學校制度。三是不斷推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社會主義教育也受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的制約,因而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人才。二是倡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方法觀。
三、觀點辨析
1.教育不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早在人類出現之前,自覺的教育、指導和學習就已經普遍地存在於動物界。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只不過繼承和改進了動物界業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獲得了一些新的性質而已。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雖然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動物界類似教育行為之間的相似性,但其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類教育行為之間的差別,把動物為適應環境、求得生存而進行的本能性活動作為人的教育的基礎,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地、機械地還原為生物現象,忽視了人的教育與動物的本能性生物行為之間客觀存在的本質區別,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2.甲說:「教育就是為國家培養人才!」乙說:「教育就是為了學生個體的發展!」你認為呢?
參考答案:這兩種說法都不完全正確。我認為在論及教育的功能時首先是要堅持發揮教育的基本功能。即發揮教育對人的影響、選擇教育對人正面的影響---促進發展功能,即在目標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內容上實施全面的教育內容,在過程中完成個體社會化與社會個體化過程,使人趨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視教育的擴展功能。即發揮教育培養社會人才,通過所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而促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進步;並充分發揮教育對社會的科技支撐與文化服務的功能,使社會朝著文明、富裕、和諧的方向前進。
四、理論闡述
1.試述現代教育的共同特徵。
參考答案:當大機器生產替代手工生產、工業經濟替代農業經濟、民主政治替代宗法專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系統的全面變革時,世界教育也表現出許多共同性。
第一,不斷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現代教育面向全體公民,培養具有相應智能與品格的勞動者就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時,現代社會教育還重視教育的公平性,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樣的機會和服務,努力做到受教育的機會均等,把傳統教育目的觀由精英教育轉變到精英教育與大眾並重。
第二,教育密切聯系社會,教育性質具有生產性。現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教育挑戰與現代教育的社會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功能,使得教育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教育功能在與社會高度聯系中得到體現,現代教育的生產性日漸強大。
第三,學習內容極為豐富,教育內容具有開放性。現代社會的教育內容,無論是從教育內容的時代分類,還是教育內容種類劃分,都是十分廣泛的,為古代社會教育所不能比的。現代教育的內容富於變革性,不斷地調整課程、編寫新教材,刪去或壓縮原有課程、教材中陳舊的部分,把當代科技的新成果補充到教學內容中。
第四,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民主政治、以法治國、教育的生產性、普及教育等因素促使了教育立法的發展、以法治教的實施。重視教育立法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徵。
第五,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現終身化。由於科技創新速度加快、社會急劇變革,要求人們不斷地接受教育訓練,因而終身教育越來越成為普遍的觀念。法國成人教育專家保羅•朗格朗最早提出終身教育理論。當然,終身學習是受教育者個人的認識、態度問題;終身教育是實現個人終身學習的教育保證,而學習化社會則是實現終身教育的社會保障。
第六,重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具有國際性。現代教育的國際性是指現代教育應該從態度、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培養受教者從小就為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做准備,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現代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也要使他們具備從事國際業務的意識、知識、情感和技能。
第七,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具有科學性。同歷史以經驗指導教育相比,現代教育則注重科學指導,由此使得教育科學研究獲得重視。
總之,從總體看,現代教育比之於古代教育,富於高度的革命性。
2.給出教育的概念並說明之。
參考答案: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它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活動。對此「教育」概念的界定,做如下說明:
第一,此概念注意抓住教育的基本矛盾----人類自身欠成熟與社會要求既成熟的矛盾。教育中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個體化之活動,其目的就是要解決自然人(人類自身永遠不能完成而又必須不斷趨於完成的未完成性,表現為身心發展的欠成熟)與社會人(為一社會所預期要求的社會成員,表現為身心較為發達、自然性與社會性均較為成熟)之基本矛盾;此概念界定對此教育基本矛盾的把握使得該概念的界定與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保持一致。
第二,此概念凸現教育的目的----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個體化。通過個體的社會化,完成共性的形成;通過社會的個體化,完成個性的形成,作此目的之概括,拋去了具體社會化與個體化的內容,使概念更為抽象,更具概括性。此概念的界定中,兼顧社會和個體兩個方面的要求。
第三,此概念展現了教育的過程----完成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個體化。教育對象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知識技能、法律道德的個體化,作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的,揭示了教育的過程性;此概念界定也能涵括過去的經驗—操作式定義,揭示了「教育」概念的抽象性、教育活動的實踐性。
第四,此概念揭示了教育活動的諸多屬性----交往性、動力性、社會性。教育作為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個性化兩個方面的耦合,把教育看作是「個體⇌社會」的交往過程,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個體與社會影響之間的作用是互動的,突出教育的動力性特徵----施教者的引導與受教者的主動,教育對象的發展就在此過程中通過社會性的/主動型的交往而得以實現。
第五,此概念的界定也涵括廣義與狹義教育的層次性:廣義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影響人身心發展的一切活動,包括各級各類的教育;狹義教育則專指學校教育,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者施加系統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的活動。
F. 教育心理學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的題目及答案
第一章基本不會出現大題,考的都是一些細碎的知識點,以下是我的總結,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心理學的概念: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五要素、三過程
五要素 教師、學生、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教學內容
三過程 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
布魯納1960年提出「課程改革論」
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其中實驗室試驗對條件控制最嚴格
(2)觀察法 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3)調查法
(4)個案研究法
(5)測驗法
(6)教育經驗總結法
(7)產品分析法
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描述、解釋、預測、控制
(1)幫助教師准確的了解問題
(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的行為
(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教育研究
基本就這么多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要是考招教可以買山香的試卷做做
G. 教育學(第一章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學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學生。
教育影響:即教育過程中教育都作用於學生的傲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的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教育的發展:(1)教育與生產勞動日趨結合( 2)現代教育的普及性 (3)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4)教育具有商品性 (5)教育具有科學性 (6)教育具有發展性 (7)教育具有階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