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爾教育論文
1. 學前教育學碩土研究生畢業論文不能通過怎麼辦
試論學前教育的「營養性」 摘要:心理機能與心理內容構成兒童心理發展的兩種基本指向。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題是其心理機能的 不斷成熟,而不是心理內容的大量輸入。學前教育的基本路徑應始終指向兒童心理機能成長所需的營養供給,「營 養性」是學前教育應具有的基本價值屬性。 關鍵詞:學前教育;心理機能;心理內容;營養性 收稿日期:2008-11-10 作者簡介:苗曼(1970-),女,安徽碭山人,助理研究員, 碩士,從事學前教育研究。 人類擁有一定的先天心理機能,正是這些遠高於動物 的心理機能的存在,使人超越了動物而歸屬於人「類」。通 過心理機能對外部經驗信息的吸納與建構,人類建立起了 各式各樣的心理的「上層建築」,這些「上層建築」便是心理 的內容。心理內容通常以信息或概括抽象的觀念(idea)的 形式存在,並通過語言工具被表達。 一、機能與內容:兒童心理發展的兩種基本指向 心理機能與內容是構成人類心理活動的左右手,只有 兩者的整合,才構成了人類心理的完整圖景。機能,通過遺 傳的渠道內化於個體的生理層面;而內容,則是人類群體重 要生活經驗的文化形態,是外在於個體而後天習得的。機 能就像一列火車,它承載著心理的內容不停運行,但機能如 何「承載」著心理的內容,這仍然是一個過於復雜而未有確 切答案的問題。不過確切無疑地是,沒有心理機能的良好 發育或健康生長,廣博深刻的心理內容之承載是不可想像 的。 人類教育活動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心理的發展,這 一發展始終以心理機能的不斷優化升級或心理內容的不斷 深入擴展為其基本的主題。把群體智慧結晶的內容或觀 念,藉助語言這一高級工具,快速有效地裝載於個體的心理 機能之上,一直是人類文明繼承與發展的主渠道。可以說, 人類正是藉助觀念之光,才得以在今天的文明水平上漫步。 沒有觀念的積累與發展,人類的進步是無法想像的。因此, 無可指責的是,對於人類個體的成長而言,觀念的獲得是極 其重要的。對於以促進人類文明與發展為己任的教育活動 來說,更多地輸入給個體以更廣更深的觀念,便成為一個幾 乎難以更改的方向。雖然我們反對灌輸的方式,反對美德 袋,也反對知識袋,但無論何時,知識袋卻都不是我們可以 不要的東西。但內容,無論其如何豐富絢麗,卻也都無形地 凝結於機能的內隱倉儲里。觀念存於何處呢?在人類大腦 的結構中,並沒有某處可專供觀念存儲的區域。然而,正是 形形色色的機能,以不停運行的方式「承載」著形形色色的 人類觀念。然而,目前對個體心理機能的發展,卻一直是一 個沒有被人們充分重視的研究方向。 二、機能優先:兒童期存在的原本之意 「一切動物在發展的全部過程中,有一個特別階段叫做 『兒童期』。兒童期是發展旺盛之年,也是最適宜教育之 年」[1]28。換句話說,兒童期,是一個身體漸長而心理亦在漸 長的時期,隨著個體的成熟與接受教育,在其成年的階段 里,遲早會成為一個具有或多或少的知識袋或觀念袋的人 就像一列一直運行的生活列車,一路不停地被裝載上愈來 愈多的觀念貨物,而駛向其遙遠的終點。但兒童期的原本 之意,卻並不如此。兒童以其天真與懵懂,對外在生活經驗 的理解始終是稚嫩的。在成人眼裡,兒童的話是可愛可賞 但卻不可當真的。一句「小孩子懂什麼」便是成人對兒童心 理內容效度的最通俗評價。但兒童確是懂些什麼的,只是 他們的理解有其專屬的心理程度,還不能為成人生活所 「用」罷了。如此說來,「兒童期」的存在意義,恰是對心理承 載能力的不斷擴充與優化,他的這列「火車」尚未完全建造 好,尚處於不斷建造的過程中,因而只具備了初級的運行與 承載能力,但是這列「火車」,卻有著無限的承載潛能。只要 它的承載能力受到良好的保護與不斷的升級,待他成年時 其自身創生與承載的能力才會變得無限強大。因此,我們 認為,機能發展優先,而不是內容輸入優先,是大自然賦予 人類「兒童期」的天作與原本之意。 誠如我國教育家錢亦石先生所說:「教育不是從外面加 什麼東西到兒童身上———像喂雞喂鴨一樣,而是順其發展 的趨勢,將其內部潛伏的能力引申出來。」[1]29兒童期的教 育,是對其尚處於潛伏期的心理機能的開發。「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機能與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難以找到它 的穩態點。但如果我們把教育依年齡劃分為幾個階段來考 察,其間的關系或許就會明朗了很多。通過對學前教育階 段的考察,我們便可明確地指出,機能與內容之間,車輛與 貨物之間,其間的權重應該是不言而喻的。這是由兒童階 段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自從蒙台梭利發現人類的兒童 期,確認了兒童並不是一個預成的小大人,他是一個發展中 的個體,就像他的身體有一個體內孕育的胚胎期一樣,他的 心理也有一個體內孕育的胚胎期,這個心理的胚胎也是處 於日新月異的發展與生成之中的。換句話說,兒童的心理 機能是不成熟的,不健全的,他那尚未完全設計好的神經回 路,等待著時間和生活的經驗來補充它。由此,兒童所能承 載的具體內容的重量就是極其有限的,他是不應該過早負 重的。 三、營養性:學前教育應具有的基本價值屬性 學前兒童心理機能的發育重於也應優先於心理內容的 進入,機能發育期的根本需要是營養供給,學前教育最基本 的價值屬性首先應該是「營養性」。 眾所周知,營養最基本的含義是針對身體的成長而言 的。物質的營養之於兒童的身體,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 而對學前兒童的心理成長而言,其對「心理營養」的需求也 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教育所能提供的「心理營養」的數 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前兒童心理機能發育和 成長的水平。物質營養建構了兒童身體成長的基本元素, 心理營養則滋養著兒童發育中的心理機能。 1.營養性與消化性 營養來自消化與吸收,沒有消化與吸收,便談不上營 養。而吸收力,恰是兒童心理機能的本來功能,蒙台梭利早 已詳述過這一切[3]。其實,我們身體的消化與吸收機理頗 有些類似於兒童心理機能的消化與吸收特性。作為心理內 容來源的各種外部知識經驗,不過意味著各種食物,它並不 是營養本身,能不能消化吸收還取決於兒童心理機能的現 實水平和內在需求。我們可以准備好各式精美的食物,是 否進食卻仍然依賴於兒童的興趣。否則,端在桌邊的食物 是吃不下的,勉強吞下也常消化不良。「貧窮的中國,浪費 的教育」,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形容我們現實的教 育事業。我們花了巨大的代價,卻每每在准備著多少精美 的兒童不願吃也消化不了的教育食物呢?這些食物有來自 幾千年前先祖的遺訓經典,有來自與漢語語言迥異又距兒 童生活萬里之遙的英語文字,當然還有很多「藝術」、「科學」 等稱號之下的「潛能開發」,但這些所謂精美的食物里,到底 有多少兒童可以真實吸收得到的營養呢?這是在兒童教育 的「營養性」面前,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2.營養性與內隱性 營養提供的方式是內隱的,是潤物無聲的。兒童的學 習只有通過一種內隱的不自覺的方式,才能真正在「吸收」 的意義上獲取「營養」。近幾年來,內隱學習和緘默知識的 巨大價值,逐漸被心理學家所發現和認識,「並非腦的全部 操作都是有意識的」[4]。「人類的認知活動必定有相當部分 是以內隱方式存在的,這種內隱心理過程改變了人的行為 表現;但是作為心理活動的主體,人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到這 些內隱過程的存在。內隱學習已被證明是一種極為重要的 學習方式,尤其是在語言習得的領域」[5]。學前兒童意識世 界的混沌與主客難分,決定了內隱方式是其主要的學習方 式。當他能明確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時,那麼他所得到 的就只是材料而不是營養。營養的吸收,從來無法以一種 顯在的形式進行,中國教育傳統中的「陶冶教育」、「潛移默 化」、「潤物無聲」等都是對兒童教育的營養屬性的極好闡 釋。 3.營養性與差異性 人類大體相同卻又在個體的意義上彼此不同。正如格 賽爾所說:「大自然討厭千篇一律。大自然不願把『笨』的基 因淘汰掉自有它的道理。某些經過優化了的品種在疾病面 前不堪一擊,反而是那些沒有經過優化的『笨牛』得以生存。 因為大自然並不在乎把人類的每一個體『創造』得很完美, 而是要保證人類的整體效能。只有這樣,人類才足以應付 各種各樣的問題。」[6]個體的差異性具有合理性,也是客觀 存在的事實,這便要求不管是身體成長所需的物質營養,還 是心理發展所需的精神營養,都不應該是整齊劃一的。針 對不同個體而設的教育營養搭配和吸收,應成為有效教育 的基本原理。任何千篇一律的營養提供與評價要求,從根 本上講都是一種教育的掩耳盜鈴。因為畢竟教育最終是要 作用於個體的,物質營養的吸收和輸送,因個體內在的差異 性,尚存在吸收障礙的可能性,何況心理的吸收是一個比身 體的吸收要復雜得多的過程。兒童教育的營養性就是要最 大程度地尊重差異性,根據差異性來量身定製不同的教育 營養。 4.「營養性」區別於「工具性」 教育的工具性價值一直使人們趨之若鶩,利用教育來 達到個人和社會的實際目的,一直是人們所熱衷追求的教 育主旋律。學前教育的營養性卻要求對工具性價值予以重 新審視。營養性不追求任何工具性為目標,相反,營養性要 求以兒童的精神滋養為目標,以兒童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 為體現。任何束縛、壓抑、強求和灌輸等都是對滋養的背 離。營養性既然不是內容的輸入,其評價也就不能以內容 的輸出作為主要的落腳點。其實,任何一門學科內容,都不 外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一扇窗口。不管是科學、 藝術和文學,還是社會規則,提供給兒童時僅僅應該只是它 理解世界的最基本模式而已,這個模式也應該是最簡易的。 雖然所有的復雜與高精尖都來自最初的簡易,但簡易里也 有著最基本的精神。給兒童一雙眼睛,一雙可以看到各色 學科精彩理解模式的眼睛,而不是過早地讓他掌握一些學 科的內容景象。這樣的眼睛,需要教育的營養來滋養,需要 教育的營養來支撐。 總之,據上所述,兒童以心理機能的發育為其生活的基 本主題,真正有實效的兒童教育首先是「營養性」的,「營養 性」而不是「工具性」,才是學前教育的基本屬性。
2. 明塞爾簡介
明塞爾是出生於波蘭的猶太裔人(與薩繆爾森一樣),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在國民經濟研究局工作,1962年以後一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的一生頗為平淡,從事張學術研究,不像那些活躍於政界和媒體上的經濟學家那樣聲名顯赫。但他的成就在經濟學界是公認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經濟學會資深會員,2000年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明塞爾重要論著中的一本明塞爾的主要論著收入了兩卷本的《雅各布·明塞爾論文集》(第一卷《人力資本研究》,第二卷《勞動供給研究》,中文版已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這些論著提出了現代人力資本理論,全面奠定了這種理論的基礎,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經典著作。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是1974年出版的《教育、經驗與收益》(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明塞爾對人力資本理論的貢獻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並用這一理論解釋個人收入差別與人力資本之間的關系。他把個人收入差別歸因於接受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和工作中經驗積累形成的人力資本差別,並把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標准,建立了說明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之間關系的人力資本收益率模型。第二,用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勞動力供給問題,尤其是婦女勞動力供給的行為。他首先把勞動供給理論歸入家庭決策,證明了對婦女而言,工資增長的替代效應(用勞動代替閑暇)大於收入效應(收入增加,增加閑暇減少勞動),因此,婦女參工率提高。第三,工資差別與工作轉換之間的關系。他證明了,男性與女性工資差別不是由於性別歧視,而是由於婦女在生育期間工作中斷,由工作經驗積累減少而引起的人力資本增加慢於男性。工資增加率與工作轉換率反方向變動。明塞爾的這些研究既有理論模型,又有資料的實證分析,其研究結論影響到經濟理論與政策制定。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及影響使他有資格獲得諾獎。
3. autocad 3000字論文
CAD作為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計算機高速、海量數據存儲及處理和挖掘能力與人的綜合分析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對加速工程和產品的開發、縮短設計製造周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與創新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旋風I號所配的圖形系統算起,CAD迄今已有50年歷史;若以MIT林肯實驗室的I.E.Sutherland發表的人機通信的圖形系統博士論文為開始,也有36年的歷史了。 總體來說, 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次CAD技術革命——貴族化的曲面造型系統
60年代出現的三維CAD系統只是極為簡單的線框式系統,它只能表達基本的幾何信息,不能有效表達幾何數據間的拓撲關系。進入70年代,正值飛機和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時期。而當時只能採用多截面視圖、特徵緯線的方式來近似表達所設計的自由曲面。既慢且繁的製作過程大大拖延產了產品的研發時間,要求更新設計手段的呼聲越來越高。
此時法國人提出了貝賽爾演算法,使得人們在用計算機處理曲線及曲面問題時變得可以操作,同時也使得法國的達索飛機製造公司的開發者們,能在二維繪圖系統CADAM的基礎上,開發出以表面模型為特點的自由曲面建模方法,推出了三維曲面造型系統CATIA。它的出現,標志著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從單純模仿工程圖紙的三視圖模式中解放出來,首次實現以計算機完整描述產品零件的主要信息。為人類帶來了第一次CAD技術革命,改變了以往只能藉助油泥模型來近似准確表達曲面的落後的工作方式。
此時的CAD技術價格極其昂貴(也許還有人記得,曾幾何時,在國內租用一套CATIA的年租金即需15~20萬美元),而且軟體商品化程度低,開發者本身就是CAD大用戶,彼此之間技術保密。只有少數幾家受到國家財政支持的軍火商,在70年代冷戰時期才有條件獨立開發或依託某廠商發展CAD技術,主要應用在軍用工業。但受此項技術也吸引了一些民用主幹工業,如汽車業的巨人也開始摸索開發一些曲面系統為自己服務。曲面造型系統帶來的技術革新,使汽車開發手段比舊的模式有了質的飛躍,汽車工業開始大量採用CAD技術。
第二次CAD技術革命——生不逢時的實體造型技術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大跨步前進,CAE、CAM技術也開始有了較大發展。SDRC公司在當時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下,由美國宇航局支持及合作,開發出了許多專用分析模塊,用以降低巨大的太空實驗費用,同時在CAD技術方面也進行了許多開拓;UG則著重在曲面技術的基礎上發展CAM技術,用以滿足麥道飛機零部件的加工需求;CV和CALMA則將主要精力都放在CAD市場份額的爭奪上。
有了表面模型,CAM的問題可以基本解決。但由於表面模型技術只能表達形體的表面信息,難以准確表達零件的其它特性,如質量、重心、慣性矩等,對CAE十分不利,最大的問題在於分析的前處理特別困難。基於對於CAD/CAE一體化技術發展的探索,SDRC公司於1979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基於實體造型技術的大型CAD/CAE軟體——I-DEAS。由於實體造型技術能夠精確表達零件的全部屬性,在理論上有助於統一CAD、CAE、CAM的模型表達,給設計帶來了驚人的方便性。它代表著未來CAD技術的發展方向。
但是新技術的發展往往是曲折和不平衡的。實體造型技術既帶來了演算法的改進和未來發展的希望,也帶來了數據計算量的極度膨脹。在當時的硬體條件下,實體造型的計算及顯示速度很慢,在實際應用中做設計顯得比較勉強。由於以實體模型為前提的CAE本來就屬於較高層次技術,普及面較窄,反映還不強烈;另外,在演算法和系統效率的矛盾面前,許多贊成實體造型技術的公司並沒有下大力量去開發它,而是轉去攻克相對容易實現的表面模型技術。實體造型技術也就此沒能迅速在整個行業全面推廣開。在以後的10年裡,隨著硬體性能的提高,實體造型技術又逐漸為眾多CAD系統所採用。
第三次CAD技術革命 ——一鳴驚人的參數化技術
正當實體造型技術逐漸普及之時,CAD技術的研究又有了重大進展。進入80年代中期,CV公司內部以高級副總裁為首的一批人提出了參數化實體造型方法。由於參數化技術核心演算法與以往的系統有本質差別,若採用參數化技術,必須將全部軟體重新改寫。當時CAD技術主要應用在航空和汽車工業,這些工業中自由曲面的需求量非常大,參數化技術還不能提供解決自由曲面的有效工具(如實體曲面問題等),更何況當時CV的軟體在市場上幾乎呈供不應求之勢,於是,CV公司內部否決了參數化技術方案。
策劃參數化技術的這些人在新思想無法實現時,集體離開了CV公司,另成立了一個參數技術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開始研製命名為Pro/E的參數化軟體。早期的Pro/E軟體性能很低,只能完成簡單的工作,但由於第一次實現了尺寸驅動零件設計修改,使人們看到了它今後將給設計者帶來的方便性。
80年代末,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硬體成本大幅度下降,CAD技術的硬體平台成本從二十幾萬美元一下子降到只需幾萬美元。一個更加廣闊的CAD市場完全展開,很多中小型企業也開始有能力使用CAD技術。由於他們設計的工作量並不大,零件形狀也不復雜,更重要的是他們無錢投資大型高檔軟體,因此他們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中低檔的Pro/E軟體。進入90年代,參數化技術變得比較成熟起來,充分體現出其在許多通用件、零部件設計上存在的簡便易行的優勢。
第四次CAD技術革命—更上層樓的變數化技術
參數化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得它在90年前後幾乎成為CAD業界的標准,許多軟體廠商紛紛起步追趕。但是技術理論上的認可並非意味著實踐上的可行性。由於CATIA、CV、UG、EUCLID 都在原來的非參數化模型基礎上開發或集成了許多其它應用包括 CAM\PIPING和CAE 介面等,在CAD方面也做了許多應用模塊開發。重新開發一套完全參數化的造型系統困難很大,因為這樣做意味著必須將軟體全部重新改寫。積數年對參數化技術的研究經驗以及對工程設計過程的深刻理解,SDRC的開發人員發現了參數化技術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並以參數化技術為藍本,提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實體造型技術——變數化技術,作為今後的開發方向。於是,SDRC公司從1990開始,歷經3年時間,投資一億多美元,將軟體全部重新改寫,於1993年推出全新體系結構的I-DEAS Master Series軟體。
由於微機加視窗95/98/NT操作系統與工作站加Unix操作系統在乙太網的環境下構成了CAD系統的主流工作平台,因此現在的CAD技術和系統都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圖形介面、圖形功能日趨標准化。在CAD系統中,綜合應用正文、圖形、圖像、語音等多媒體技術和人工智慧、專家系統等技術大大提高了自動化設計的程度,出現了智能CAD新學科。智能CAD把工程資料庫及其管理系統、知識庫及其專家系統、擬人化用戶介面管理系統集於一體。CAD技術一直處於不斷的發展與探索之中,正是這種此消彼長的互動與交替,造就了今天CAD技術的興旺與繁榮,促進了工業的高速發展。
(四) 我國的CAD發展歷程
4. 浙江省2017年4月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業畢論文供選的題目有哪些
浙江省2017年4月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業畢論文供選的題目有334個,詳見如下:
(註:三位數字為選題代碼)
001
中國司法改革問題
002
中國法治建設問題
003
法律與社會問題
004
法律職業問題
005
中國法學問題
006
西方法律發展運動研究
007
發展權及發展權理論
008
革命與法律發展
009
法國律師職業組織及其自由主義思想的產生
010
美國律師協會與美國司法制度的變革
011
德國的律師協會與法西斯主義的關系
012
英國的法律職業中的政治保守主義與政治自由主義
013
發展中國家的司法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014
個案判決中的正當性問題研究
015
法律發現與法律論證的關系問題研究
016
立法過程中的法律論證與司法過程中的法律論證之比較研究
017
法律解釋的客觀性問題研究
018
法學中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劃界及比較研究
019
全球化對於兩大法系法律思維模式的潛在影響及發展趨勢研究
020
法治本士化的理論基點及方法論研究
021
法律的局限性研究
022
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的關系問題研究
023
霍費爾德基本法律概念的分析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應用性研究
024
法的本質問題研究
025
中國法律思想中的自然法問題研究
026
中國各家法律思想的共同文化原型比較研究
027
中國法律思想中的信仰問題研究
028
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問題
029
憲政與法治的關系之梳理
030
程序與憲政
031
作為政體結構的正義
032
市民社會、私法文化與法治建設
033
中國法治障礙的個案分析
034
當代中國司法改革及其反思(1952年司法改革運動反思)
035
從刑法或訴訟法的變遷看20世紀中國法文化的轉型
036
農民法律意識的嬗變(個案分析)
037
法官與行政官在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上的區別
038
法學教育、司法統一考試與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構建
039
論「活法」(living law)與中國法治進程
040
法官與審判輔助人員分類培養、管理研究
041
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研究
042
論社會法的精神
043
中國法治進程的條件分析
044
論作為公共產品的法律
045
論法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046
論專家在司法活動中的作用
047
論農村承包土地的流轉制度
048
社會保險(養老、醫療)立法研究
049
農村土地承包爭議仲裁製度研究
050
物業管理糾紛案件的處理
051
古希臘法律演進的特點及其背景分析
052
羅馬私法體系形成中的經濟因素
053
宗教與法律相互關系探討
054
歐洲城市法的性質及其作用
055
普通法的程序優先原則及對法治的意義
056
大陸法的成文法典法及對法治的意義
057
法系特點比較研究
058
部門法形成的條件及意義
059
法律職業的概念與特徵
060
對抗制與糾問制訴訟方式的歷史成因、異同及對現代訴訟制度的影響
061
律師在法治社會中的功能
062
從基本制度構件分析司法公正的條件
063
「不患寡而患不均」之我見
064
論復仇
065
論「准五服以制罪」
066
《韓非子·忠孝》篇讀後
067
「天人合一」觀念與「秋冬行刑」
068
論明代吏治的得失
069
從「葫蘆僧判葫蘆案」說起
070
論「官當」
071
論孫中山的「權能分治」
072
「治之經,禮與法」——論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影響
073
憲法訴訟制度探析
074
中國違憲審查制度探析
075
憲法解釋問題研究
076
制憲權問題研究
077
論人大對司法的「個案監督」
078
論憲法的經濟功能
079
選舉制度改革探析
080
論公民的遷徙自由權
081
平等權問題研究
082
歐美違憲審查制度比較研究
083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邏輯分析與道德解讀
084
行政訴訟確認判決適用范圍研究
085
行政立法中的聽證制度研究(從個案出發展開研究,比如貴州人大立法聽證)
086
論行政職權(運用實證分析法學方法展開研究)
087
行政補償的理論基礎(或憲政基礎)
088
行政訴訟領域舉證責任的配置(新的證據規則出台後的視角)
089
行政程序的功能解析
090
行政不成文法源探微
091
調解在行政訴訟中的生存可能及制度建構
092
對行政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的質疑
093
行政撤訴的社會學分析
094
論行政合理性原則
095
論授權行政主體
096
論行政強制權的設定
097
論行政許可的性質
098
論無效行政行為
099
論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
100
論行政侵權歸責原則
101
論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
102
論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拓寬趨勢
103
論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
104
論比例原則及其適用
105
行政法上不成文法淵源研究
106
論行政聽證及其適用
107
論卷宗閱覽權
108
論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
109
論行政確認判決
110
論行政迴避制度
111
論行政行為的撤銷
112
論受教育權的行政法保護
113
論行政資訊公開
114
論行政合理性原則
115
論行政法律保留原則
116
論行政許可制度
117
論行政知情權
118
論行政公開原則的法律實現
119
論行政聽證制度
120
行政強製程序法定化
121
WTO與中國司法審查的完善
122
WTO與中國行政程序法制化
123
論行政調查程序
124
論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
125
論罪刑法定原則
126
論犯罪概念
127
論犯罪構成
128
論正當防衛
129
論自首
130
論危害國家安全罪
131
論危害公共安全罪
132
論走私罪
133
論貪污罪
134
論賄賂罪
135
論金融犯罪
136
論侵犯知識產權犯罪
137
論涉稅犯罪
138
論違反公司法的犯罪
139
論危害環境與自然資源犯罪
140
論刑法中的不作為
141
論正當防衛
142
論共同犯罪
143
論危害公共安全罪
144
論綁架罪
145
論搶劫罪
146
論盜竊罪
147
論侵佔罪
148
論貪污罪
149
論受賄罪
150
論挪用公款罪
151
論刑事簡易程序
152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
153
論證人出庭作證
154
論被告人的口供
155
論律師辯護
156
論附帶民事訴訟
157
論立案監督
158
論上訴不加刑原則
159
論審判公開
160
論審判監督程序
161
論抗訴
162
論物證
163
論證據的收集與使用
164
論刑事鑒定
165
論不起訴
166
有組織犯罪研究的幾個問題
167
計算機和網路犯罪問題初探
168
城市化進程中的犯罪預防
169
試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特徵的界定
170
試論職務犯罪的預防策略
171
試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確立
172
關於沉默權的幾個法律問題
173
試論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174
我國刑事證據展示制度的建構初探
175
刑事訴訟中的刑事證明責任制度研究
176
論偵查程序中的人權保障
177
論刑事司法現狀制度
178
論逮捕
179
論無罪推定原則
180
論舉證責任制度
181
論刑事庭審方式改革
182
論一事不再理原則
183
論證明標准
184
論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185
無權處分及其法律效力研究
186
物權行為研究
187
論締約過失研究
188
違法性法律行為的效力
189
表見代理研究
190
公司法人格及否認研究
191
附條件法律行為研究
192
因人的死亡所引發的若干法律問題
193
物權行為理論的再探索
194
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重構
195
所有權與所有制關系的再認識
196
所有權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197
論我國抵押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198
論佔有
199
關於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關系的重構
200
論婚姻本質
201
論同居者的法律地位
202
論配偶身份權
203
論約定財產制的效力
204
論合立遺囑
205
論生育權
206
論人工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
207
論遺囑的有效性
208
離婚標准研討
209
論法定的夫妻財產制
210
論經濟法的本質
211
論經濟法的目標
212
論價格卡特爾
213
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214
論行政壟斷
215
論反壟斷法的價值
216
論反壟斷法的除外適用
217
論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
218
論限制競爭協議
219
論董事對第三人的民事責任
220
論股東代表訴訟
221
論股東出資瑕疵的責任
222
論股東資格的取得
223
論處罰性賠償金的適用
224
論我國稅法裁量權的合理運作
225
論產品缺陷
226
論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227
中小股東權益保護
228
股東出資的法律問題
229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研究
230
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231
公司犯罪問題研究
232
論股票與債券
233
企業轉制的若干法律問題
234
企業的設立、變更和終止
235
個人獨資企業的法律問題研究
236
合夥企業的若干法律問題
237
企業收購、兼並和股權置換若干法律問題
238
企業破產法的缺陷及其完善
239
破產責任與破產犯罪研究
240
論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
241
僱傭關系的法律調整
242
勞動法本質論
243
勞動法基本原則研討
244
勞動權的法律定位
245
再就業問題的法律對策
246
勞動合同制度研究
247
集體談判機制的法律探討
248
論完善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249
論改革我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
250
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251
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環境基本法的創新
252
環境侵權的公益訴訟研究
253
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254
排污權交易制度
255
綠色壁壘與我國的環境貿易中的法律對策
256
環境法的公眾參與原則
257
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
258
環境保護的刑事立法及其完善
259
入世對我國環境保護的影響及其法律對策
260
人口、環境、資源一體化法律問題研究
261
污染轉嫁問題及其法律對策
262
提單物權憑證研究
263
電子提單的流轉及安全性法律分析
264
海上貨物運輸承運人的責任制探析
265
海運欺詐及防治
266
共同海損制度的存廢
267
我國《海商法》的修改建議
268
無單放貨法律問題及對策
269
國際海運貨物保險利益探析
270
國際多式聯運法律問題
271
知識產權權利競合、權利沖突研究
272
WTO與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273
網路著作權問題研究
274
域名的法律保護
275
基因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276
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277
原產地名稱的法律保護
278
知識產權侵權賠償研究
279
商號法律保護研究
280
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
281
商業方法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282
浙江省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283
新世紀中的國家主權問題
284
WTO規則在國內法上的地位
285
NGO、公司及個人的在保護人權方面的國際法上的責任
286
世界人權宣言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287
論人權公約的實施
288
論反對恐怖主義的國際法機制
289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
290
論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
291
從國際法看「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
292
試論國家主權豁免
293
WTO框架下中國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機制研究
294
國際私法基本理論(反致、識別、規避等)研究
295
國際私法各種法律適用(合同、知識產權、物權、侵權、婚姻、繼承等)研究
296
國際民事訴訟基本制度(管轄權、司法協助、訴訟費用擔保、判決域外承認執行等)研究
297
國際商事仲裁基本問題(仲裁協議、仲裁員、友好仲裁、裁決域外執行、紐約公約等)研究
298
WTO各種基本法律制度(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反傾銷、反補貼、爭端解決機制等)研究
299
論多邊投資協定(MIA)對國際投資法的影響
300
國際金融服務市場開放下的國際金融監管制度研究
301
巴賽爾體制的演變與跨國銀行的監管
302
WTO體制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
303
論一國四席態勢下的中華自由貿易區的法律框架
304
中國入世承諾中的非市場經濟問題研究
305
中國入世承諾中的選擇性保障措施制度研究
306
論WTO的透明度原則
307
論DSB對WTO規則的解釋
308
DBS報告的效力及其執行
309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問題研究
310
入世後中國涉外經濟法的發展
311
中國入世後產業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312
WTO的新議題研究(競爭政策、勞工標准、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等)
313
WTO非違法之訴研究
314
反傾銷法的公共利益問題研究
315
論外資並購中國企業的法律規制
316
我國海外投資立法的現狀與完善
317
WTO的貿易政策評審機制研究
318
產品責任訴訟的舉證責任比較研究
319
國際反規避規則研究
320
投資自由化趨勢及我國的法律應對
321
WTO的例外製度研究
322
WTO農業補貼規則及我國的對策
323
試論遷徙自由與中國出入境管理體制的改革
324
改革我國司法鑒定製度之我見
325
論貪污、賄賂犯罪案件的偵查
326
試論計算機、網路犯罪案件的偵防對策
327
試論走私、毒品犯罪案件的偵防對策
328
試論金融犯罪(洗錢、信用卡等犯罪)案件的偵查
329
國際移民法比較研究
330
WTO與中國公安工作改革
331
論黑社會等有組織犯罪案件的偵防對策
332
WTO與中國勞改、勞教、監獄管理制度的改革
333
論依法規范中國的「私人偵探」服務機構
334
試論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偵防對策
5. 為什麼教育很重要 英文文章
從前,賽爾和摩爾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快樂的生活在黑森林裡。 可是好景並版不長,一天,一個賽爾披上權隱身衣,偷偷地跑進了黑森林的禁地,打開了黑暗的枷鎖,放出了當初摩爾王與賽爾王一起聯手封印的黑暗魔龍,黑暗魔龍四處噴火,把黑森林給燒了,摩爾和賽爾四處逃離,可大火還是把他們團團圍住,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一位頭戴蘑菇帽的摩爾出現了,他指引著摩爾和賽爾從黑森林裡逃出來了,而這位頭戴蘑菇帽的摩爾卻犧牲了,摩爾們很生氣,從此以後沒有再理會賽爾了,而賽爾們很愧疚,就就幫摩爾在黑森林外建了一個庄園,然後就離開了黑森林。乘著賽爾號飛上了太空,此以後他們就在從太空上生活著,而摩爾呢,就在黑森林外賽爾幫他們...
6. 塞爾的訪問記
問:是什麼使您以數學為職業的?
答:我記得大概是從七、八歲時起喜歡數學的。在中學里, 我常做一些高年級的題目。那時,我寄宿於Nimes,與比我大的孩子住在一起,他們常常欺侮我,為了平撫他們,我就經常幫他們做數學作業。這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我母親是葯劑師(父親也是),並且喜歡數學。在她還是Montpellier大學的葯劑學學生時,只是出於興趣,選修了一年級的微積分課,且通過了考試。她精心保存了當年的微積分課本(如我沒記錯的話,是Fabry和Vogt寫的
)。在我十四、十五歲時常翻看它們並學習其中的內容。我就是這樣知道了導數、積分和級數等(我採用一種純形式的方式----可以說是Euler風格: 我不喜歡也沒弄懂ε和δ。那時,我一點也不知道做數學家可以謀生。只是到後來我才發現做數學也有報酬!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將成為一個中學教師:這在我看來是自然的。於是,在十九歲時,我參加了高等師范學校的入學競爭考試並取得了成功。一進「高師」,事情就清楚了,中學教師並不是我要乾的,我要的是從事研究的數學家。
問:您對其他學科,像物理或化學,是否有過興趣?
答:對物理不怎麼感興趣,但對化學有興趣。我說過,我雙親是葯劑師,所以他們有很多化學葯品和試管。我十五、十六歲時,在做數學之外,經常擺弄它們。我還讀了父親的化學書(我至今還留有一本很吸引人的Jacques Duclaux著的《膠體》(Les Colloides))。然而,在學了更多的化學後,我對其幾乎數學化的外表感到失望:有同系物的有機化合物,如CH_4、 C_2H_6等,看起來差不多都一樣。我想,如果你不得不跟同系物打
交道,還不如做數學的好!於是,我放棄了化學----但並不徹底:我最後與一位化學家結了婚。
問:是否有中學老師對您數學產生過影響?
答:我只有過一位很好的老師。那是在Nimes,我中學的最後一年(1943--1944)。他有個綽號叫「鬍子」(Le Barbu): 那個時候留鬍子的人很少, 他的條理非常清楚,要求也很嚴格; 它要求把每個公式和證明都寫得簡潔明了。為了參加名為「中學優等生會考」(Concours General)的全國數學競賽,他對我進行了全面的訓練,使我得了頭獎。 說到「中學優等生會考」,我還試著參加了那年(1944)的物理競賽。我們要做的題目完全基於一個我應該知道的物理法則之上,可我並不知道該法則。幸好,在我看來只有一個公式可能是對應那個法則的。我假定它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之上,做了整整6小時的題目。我甚至以為可以得獎了。不幸的是,那個公式是錯的,我什麼也沒得到----這正是我應得的!
問:在發現定理時靈感具有怎樣的重要性?
答:我不知道「靈感」的確切含意是什麼。定理和理論是以很富趣味性的方式產生的。有時,你只是對已知的證明不滿意, 力圖尋求更好的證明,使之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的情形。拿我來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我做Riemann-Roch定理的時候(大約是1953年),我把它看成是某種「Euler-Poincare」公式(我那時還不知道Kodaira和Spencer已經有同樣的想法)。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對代數曲線的情形給出證明----這情形一個世紀前就知道了!但
我想要一個獨具風格的證明。而當我沒法找到這樣的一個證明時,我記不得費什麼功夫就可以過渡到二維的情形(正好小平邦彥也已這樣做了)。六個月以後,Hirzebruch證明了完整的結果,並發表在他著名的獲取教師資格的論文里。 通常,你不是採取正面攻擊的方法,來嘗試著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是,你心中有了些想法,覺得它們應該有用,但又不確切地知道可用在何處。於是,你四處尋找,試圖應用它們。就像你有一串鑰匙,在好幾個門上試開。
問: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您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 當把它擱一段時間以後,一個突然出現的想法導致了該問題的解決?
答:是的,這種情況當然經常發生。例如,在我做同倫群方面的工作時(~1950),我自信:給定空間X,必存在一個以X為基底的纖維空間E,它是可縮的。這樣一個空間的確可以使我(用Leray的方法)做許多同倫群和Eilenberg-MacLane上同調的計算。但怎麼找到它呢?我花了好幾個星期(在我那個年紀, 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了),才意識到X上的「路徑」空間就是具有所有必需的性質----只是我改稱它為「纖維空間」。我這樣做了,
這就是代數拓樸中環路空間(loop space)方法的出發點:許多結果很快就跟著出現了。
問:您經常是一次只做一個問題,還是往同一時間里做許多問題?
答:通常是一次只做一個問題,但也並不總是這樣。我經常在夜間(似睡非睡到一半狀態)工作,那個時候你不需寫任何東西,這使你的腦子更集中,並易於轉換課題。
問:在物理學里,許多發現源於偶然事件,像X-射線、宇宙本底軸射的發現等等。在數學中,您是否有類似的經歷?
答:真正的偶然事件是絕少的。有時,你會感到驚訝,因為你為某種目的進行的論證恰好解決了另一方向的問題。然而,這稱不上是「偶然事件」。
問:代數幾何和數論的中心問題是什麼?
答:這我回答不了。你知道,有些數學家有著清楚的、目標遠大的「綱領」。例如,Grothendieck對代數幾何有一個這樣的綱領;而Langlands則有一個與模形式(molar form)和數論有關的表示論的綱領。我從沒有這樣的綱領,就是小范圍的也沒有。我只是做我立時感興趣的事情。(眼下我最感興趣的課題是計算有限域上的代數曲線中點的個數。這是一種應用數學:你可以試著去應用代數幾何和數論中你所知道的任何工具……,但做這件事不會十分順利!)
問:您認為代數幾何或數論在過去五年內最大的進展有哪些?
答:這比較容易回答。首先想到的是Faltings對Mordell猜想和Tate猜想的證明。還要提到Gross-Zagier在二次域的類數問題上的工作(基於Goldfeld先前的一個定理),以及用模曲線(molar curve)得到的Iwasawa理論中的Mazur-Wiles定理。 (模曲線和模函數在數論中的應用特別使人振奮:可以說是用GL_2來研究GL_1!很清楚這個方向將會涌現出許許多多的玩意… …,甚至有朝一日會得到黎曼猜想的證明!)
問:有些科學家在一個領域做了基礎性工作後,很快就轉到另一個領域。您在拓樸學上工作了三年,然後做別的東西。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里有一條連續的路徑相聯,而非跳躍式的變異。 1952年,在完成了關於同倫群的論文後,我到了普林斯頓 (Princeton),在那裡講我的論文(及其續篇「C-理論」)並參加了關於類域論的有名的Artin-Tate討論班。 爾後我回到巴黎。那裡的嘉當(Cartan)討論班正在討論多個復變數的函數和Stein流形。結果發現用上同調和層的語音,可以更有效的表示(以及更簡單的證明)Cartan-Oka之新近的結果。這是很振奮人心的,我在此課題上工作了一個短時間,把Cartan 理論應用於Stein流形。然而,多復變數的一個十分有趣的部分是射影簇(仿射簇的對立物--仿射簇在幾何學家看來有點病態) 的研究;因而,我開始用層論來處理這些復射影簇:在1953年, 我就是這樣得到了圍繞Riemann-Roch定理的一系列有關想法。 但射影簇都是代數的(周緯良(Chow)定理),用完全可能含許多本性奇點的解析函數,來研究這些代數對象是有點不自然。很清楚,利用有理函數應該就夠了----事實也正如此。這使我(1954年左右)進入代數閉域上的「抽象」代數幾何。但為什麼要假設域是代數閉的呢?對諸如Weil猜想之類來說,有限域更使人激動,且從那兒到數域有很自然的轉換……。這大約就是我 所走過的道路。 另一個方向的工作來自我和Borel的合作(及友誼)。他告訴了我他對李群(Lie群)的獨到的見解。這些群和拓撲、代數幾何、數論……的聯系非常迷人。我只給你們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在1968年左右意識到的): 考慮SL_2(R)的最明顯的離散子群Gamma=SL_2(R)。可以算出它的「Euler-Poincare示性數χ(Γ),等於-1/12(它非整數,是因為Γ是有撓的)。但-1/12恰好是Riemann-Zeta函數在點S=-1的值ξ(-1)(歐拉知道的結果),這並不是巧合!它可以推廣到任意的完全實數域K的情形,並可用來研究 ξ_K(-1)的分母。(正如後來所發現的那樣,利用模形式可得到更好的結果。)這類問題不是群論的,不是拓樸學的,也不是數論的:它們只是屬於數學。
問:數學中各種各樣的領域達到某種統一的前景如何?
答:我想說這種統一已達到了。上面我已經給出了Lie群、 數論等等互依互存、不可分離的典型例子。我再舉個這樣的例子(可以容易地舉出根多): 最近,S.Donaldson證明了一個關於四維緊致 可微流形的優美定理。此定理說這種流形的(H^2上的)二次型受到嚴格的限制:如它正定,則是平方和。證明的關鍵是構造作為某個(自然是非線性的)偏微分方程的解集的某一輔助流形(一個「配邊」)! 這是分析在微分拓樸中的全新應用。使之更引人矚目的是若去掉可微性假設,則情況完全不同:根據M. Freedman的定理,此時H^2-二次型幾乎可以是任意的。
問:怎樣才能跟上數學知識爆炸的形勢?
答:你實在沒有必要去跟。在你對某個特殊問題感興趣時, 你會發現只有很少已有的工作與你相關。若有些東西確實有關, 你會學得非常快,因為你心中有一應用的目標。經常翻閱《數學評論》(特別是數論、群論等方面的合訂本)也是個好習慣。你也能從你的朋友那裡學到許多:人家在黑板上向你解釋一個證明要比你自己去研讀它容易。 更令人擔心的問題是那些「大定理」,這樣的定理即非常重要又長得無法去驗證(除非你把生命中可觀的時間花在上面……)。典型的例子是Feit-Thompson定理:奇數階群是可解的。(Chevally曾把它作為討論班的課題,打算給它一個完全的闡述。 兩年後,他不得不放棄了。)如果不得運用這樣的定理,我們該怎麼辦呢?誠心接受?也許可以,但這不是很舒服的事情。 對有些課題,主要是微分拓樸中的,我也覺得不舒服。在那裡,作者先畫一個很復雜的(2維)圖形。然後,要求你接受它是5維或者更高維情形的一個證明。只有專家才能「看出」這樣一個證明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能稱其為證明的話。
問:您對計算機將往數學發展中產生的影響有何想法?
答:計算機早就為數學的某些部分做了許多好工作。例如, 在數論里它們就有多種用途。首先,自然是提供猜想或問題。但它也可以用數值例子來驗證一般性定理----這非常有助於發現可能出現的錯誤。 要對大量情形做檢查時,它們也非常有用(例如,假若你非得驗算10^6或10^7種情形的話)。有名的例子是四色定理的證明。 然而,這里也存在著有點類似於Fiet-Thompson定理中的問題: 對這樣的證明,人是無法親手去驗證的;你需要計算機(和非常精巧的程序)。這也同樣使人感到不舒服。
問:我們怎樣鼓勵年輕人從事數學,特別是對中學生?
答:在這方面,我有個理論,即首先應該勸阻人們去搞數學; 因為並不需要太多的數學家。但如果你們還堅持要搞數學,那就應該實實在在地鼓勵並幫助他們。 至於中學生,關鍵是要讓他們明白數學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僵死的(他們有一種傾向,認為只有在物理學或生物學中有未解決的問題)。講授數學的傳統方法有個缺陷,即教師從不提及這類問題。這很可惜。在數論中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十幾歲的孩子入能很好地理解它們:當然包括費馬大定理,還有哥德巴赫 猜想,以及無限個形如n^2+1的素數的存在性。你也可隨意講些定理而不加以證明(例如,關於算術級數中素數的狄利克雷定理)。
問:您是否會說過去30年的數學發展比在此之前的30年快?
答:我不能肯定這是真的,風格不同了。50和60年代總是強調一般的方法:分布、上同調等等。這些方法非常成功,而現在的人們則做更具體的問題(時常是一些相當老的問題:例如3維射影空間中代數曲線的分類!)。他們應用已有的工具;這是很美好的。(他們也創造新的工具:微局部分析(microlocal analysis)、超簇(supervariety)、交截上同調(intersection cohomology)……)。
問:面對數學的爆炸性發展,您是否認為開始讀研究生的學生能夠用四、五或六年的時間吸收大量的數學知識,然後直接開始做開創性的工作?
答:為什麼不能?對某個給定的問題,你通常並不需要知道很多----再說,常常是極其簡單的想法打開了局面。 有些理論得到簡化,有些理論退隱了。例如,我記得在1949年我曾感到沮喪,因為每一期Annals of Mathematics上都有一篇比以前更難懂的拓樸學文章。但是,現在沒有人再瞧它們一眼;它們被遺忘了(應該這樣:我認為它們不包含任何深刻的東西……)。遺忘是一種很健康的行為。 當然,相對來說,有些學科需要更多的訓練,因為它們需用大量的技巧。代數幾何就是這樣,還有表示論。 無論如何,某個人要是說「我准備搞代數幾何」或類似的事情,這是不清楚的。對一些人來說,最好就是去參加討論班,幻讀東西並向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然後學習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那些理論。
問:換句話說,首先必須著眼於某個問題,然後去弄清楚解決這個問題所需的無論什麼樣的工具。
答:有點這個意思。但既然我知道我不能給自己提出好的忠告,我也不應給他人提什麼建議。我工作時是沒有現成方法的。
問:您提及那些已被遺忘的文章。您認為已發表文章中的百分之幾能存活下去?
答:我相信不會是零。畢竟,我們還在愉快地讀著Hurwitz、 愛森斯坦(Eisenstein)甚或是高斯(Gauss)的文章。
問:您是否會對數學史發生興趣?
答:我早有興趣了。但這絕非易事;我不具備掌握例如拉丁文和希臘文等語言的能力。而且,我能理解寫一篇數學史文章要比寫一篇數學論文花更多的時間。還有,歷史是非常有趣的;它把諸事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
問:您是否相信對有限單群的分類?
答:又信又不信----信的成份多一些。如果有朝一日發現一個新的散在群,我會覺得有趣,但恐怕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更重要的是,這個分類定理很了不起。現在只要查一查列出所有群的表格,就能查到許多性質(典型例子:n>4的n-可遷群(transitive group)的分類)。
問:您對完成分類後有限單群的生命力怎麼想?
答:你是在暗指某些有限群專家在實現分類後士氣低落;他們詛(大概跟我說過)「以後將無事可做。」我覺得這是荒謬的。 可做的當然多著呢!首先,自然是簡化證明(此即Gorenstein說的「修正主義」)。也可以尋找其在數學其它部分中的應用,例如已經有把Griess-Fischer的怪群(monster group)和模形式聯系起來的非常奇妙的發現(所謂「月光」(Moonshine))。 這正像問法爾廷斯(Faltings)關於Mordell猜想的證明是否結束了曲線上有理點的理論。不!這僅僅是個開端。許多問題仍待解決。 (當然,有時的確可以扼殺掉某個理論。有名的例子是Hilbert第五問題:證明每個局部歐氏的拓樸群是Lie群。當我還是個青年拓樸學家時,我確實想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未能如願。是Gleason和Montgomery-Zippin解決了它。他們的解幾乎扼殺了這個課題。還能在這方向上做點什麼呢?我只能想出一個問題:p-adic 整數群能否有效地作用在流形上?這看上去很難----但我所能預見的是,即使有了解答也沒有任何膀用。)
問:可以這樣認為,數學中的大多數問題都是這樣的,即這些問題本身可能很難且富有挑戰性,但在解決後,就沒有什麼用了。實際上,只有很少的問題能像Riemann猜想那樣,早在解決之前,就知道有許多推論了。
答:是的。Riemann猜想是很美妙的:它孕育了許多東西(包括純粹的數值不等式,例如數域的判別式)。但也有其他類似的例子:Hironaka的奇性消解定理(desingularizationtheorem) 是一個,當然還有上面討論過的有限單群的分類。 有時,一個證明中所採用的方法有許多應用:我確信Faltings的證明屬於這種情況。而有時,問題本身確實並不意味著有應用,而是對已知理論的一種經驗,它促使我們看得更遠。
問:您是否仍回過頭來搞拓樸學中的問題?
答:不。我未去掌握新近的方法,我也不知道球面的同倫群pi_{n+k}(S_n)已算到什麼地步(我猜測人家已經做到k=40或50。 我只了解大約到k=10的情況)。 但廣義地說,我仍然在使用拓樸學中的思想,諸如上同調、 障礙、Stiefel-Wiltney類等。
問:布爾巴基對數學有什麼影響?
答:問得好。我知道把什麼事(例如「新數學」)都歸罪於Bourbaki是很時髦的,但這並不公正。Bourbaki沒有責任,只是人們錯用了他的書。這些書決不是為大學教育寫的,中學教育就更談不上了。
問:也許本來應該給一個警告性的信號?
答:事實上Bourbaki給出了信號,這就是Bourbaki討論班。 此討論班的內容根本不像他們的書那麼形式化。它囊括了所有數學,甚至一些物理。如果你把討論班和書結合起來看,你就會有更適當的看法。
問:您是否發現Bourbaki對數學的影響正在減弱?
答:影響與以前有所不同。四十年前,Bourbaki有一個目標,他要證明有計劃地系統闡述數學是可能的。現在,這個目標已經達到,Bourbaki勝利了。其結果,他的書現在只有技術方面的重要性;而問題只在於他們是否給出了那些課題的良好闡述。 有的他們做到了(關於「根系」的那本書已成為該領域的標准參考文獻);而有的並不如此(我不想舉例,這更多地同各人的口味有關。
問:說到口味,您能否談談您最喜歡什麼風格(對書或文章) ?
答:精確性和非形式化相結合!這是最理想的,就像講課那樣。你會在阿蒂亞(Atiyah),米爾納(Milnor)以及其他一些作者的書里發現這種令人陶醉的溶合。但這極難達到。例如,我發現許多法文書(包括我自己的),有點過於形式化,一些俄文書又不那麼精確……。 我進一步想強調的是,論文應含有更多的注記、未解決的問題等,這常常比精確證明了的定理更使人感興趣。哎,大多數人害怕承認他們不知道某些問題的答案,結果克制自己不提這些問題,即
使它們是很自然會出現的。這太遺憾了!至於我們自己, 我很樂意說「我不知道」。
塞爾(Searle,John R.;1932~ )
美國分析哲學家。曾在牛津大學受教於J.奧斯汀、P.斯特芬森等人,195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回美國任加州大學 伯克利分校 哲學教授。他以研究言語行為理論而聞名,認為語言交流的最小單位不是指號、詞或語句,而是某種言語行為的完成。他把言語行為分為3種,即命題行為、以言行事的行為和以言取效的行為。著有《言語行為》等。
7. 第一次看3d電影巜賽爾號》觀後感700字作文怎麼寫作
雷神崛起,從此小賽爾們不再重要;雷神崛起,從此孩子們心中更加明確了國產英雄;雷神崛起,是一個時代的興起與另一個時代的結束。
是時候為賽爾號系列畫上一個「溫情」的句點了。
遙想賽爾號1時雷伊作為小賽爾們終極尋找的目標出場時,影院中所有小孩子們像小賽爾們一樣掀起一陣歡騰;遙想賽爾號2時賽小息與他父親的關系描寫堪稱中國動畫影史上對家庭關系最動人的一次描述。那樣以小賽爾為主人公的賽爾號已經永遠告別了我們。賽爾號3直接為觀眾帶來四大戰神,賽爾號4則為穆斯的出場做足了文章,再到賽爾號5,在小賽爾們打了圈可有可無的醬油後,就看英雄聯盟的超凡表演了。
這部電影以賽爾號中人氣最高的英雄——雷伊的自我覺醒為情節,完成了從「賽爾號系列」向「戰神聯盟系列」的正式轉變。影片中英雄們的平民幫助者角色竟然寧願外請一位小女孩和一條狗,都不願意讓賽小息和阿鐵打他們充當。可見後者連唯一的價值都已經有了替代品。
小米化身成了新的英雄,與英雄聯盟五人組並肩在一起,它似乎是小賽爾們和英雄聯盟中唯一的橋梁了。不過當它被聯盟收編後,賽爾們就只會留存在其相冊中了。
影片用雷伊找尋自我過程中的兄弟深情,掩蓋了拋棄小賽爾們的無情。畢竟面對票房壓力和殘酷的競爭,也只好犧牲小賽爾們了。所以,影片這種「溫情脈脈」反而讓我有點「冰冷冷」的感覺。
難怪我們說電影是快餐文化,賽爾號進化得確實快。因為描寫一個像賽小息這樣的平民英雄,讓他被人們崇拜,是非常費腦筋的,它的故事往往是一道精緻的拼盤;而描寫一個像雷伊這樣的超能力英雄,讓它被人們崇拜,是相對容易的,它的故事往往是一個夾餡漢堡包。觀眾的觀影心理需求或許根本無意品嘗拼盤的精緻,反倒是對漢堡包的簡單粗暴情有獨鍾。
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市場進化。我也想鄭重地建議片方實施賽爾號完結計劃,正式轉入戰神聯盟計劃,就讓小賽爾們留存在觀眾的記憶里吧。不要再勉為其難地讓他們可憐地毫無戲份強出場了。
8. 寫賽爾號的文章
我和我的里諾 第一章——初入賽爾號
這里好奇妙,我好喜歡這里。這里是賽爾號。——導讀
我是一個機器人,曾在宇宙中像無頭蒼蠅一樣飄盪。地球毀滅後,我們這些忠誠的機器人便被遺忘了。「嗨!你好!」我第一次聽見有人叫我,這個世界,我第一次見到了和我一樣的機器人。「你好。」我轉過頭去。「我叫秋米拉,出來逛逛,見到了你,飄盪了好久吧?」秋米拉問我,我點了點頭。「我告訴你,有個飛船叫賽爾號,專收你這樣忠實的機器人,記住57604668。這是邀請碼,你趕快過去吧。我的編號是13009055。有人問你你就說這個。我要去別處逛逛,那先再見了!」那個機器人指了一下遠處的光芒,我聽從他的,走了過去。
來到傳送艙里,聽見飛船廣播,叫新來的去機械室報道。我誤打誤撞的跟著那些新機器人走。
「小賽爾!你是新來的吧?」我抬頭一看,茜茜正看著我。
「我......」我語無倫次,不知說什麼好,這是我第一次說話,我希望可以早點度過這個時期,這個什麼也不認識的時期。
「來報告?還是參觀?」茜茜再一次向我發問。我壯著膽子,響亮地回答道:「我是新來的賽爾,我來報道。」我竟流暢地說出了這一連串的話語,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是嗎?你的塗漆是黑色的呀!」茜茜說著有點前後不搭邊的話,然後拿出本子記錄著:「黑色塗漆,新來的賽爾,沒有精靈,通過......」記到這時,茜茜抬起頭來問我:「通過誰的邀請進來的?邀請碼是多少?」我再此語無倫次,我是個害羞的賽爾,但我還是大膽地說:「我,通過32056446的邀請進來的,邀請碼是:57604668。」茜茜又記上了,並在後面又寫上了:「姓名:」然後又問我:「叫什麼?」我迅速答道:「米其卡,大米的米,其實的其,卡車的卡。」「好名字,就是難記。」茜茜寫到「米其卡」。記完了這些,茜茜發給我一張地圖,介紹道:「這是張神奇的地圖,可以帶你去賽爾飛船、星球的每個角落,別弄丟了。」茜茜又一在囑咐我用的方法。「你去船長室吧!我已經把你的資料傳給他了,他會歡迎你的。」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不知怎麼用那張地圖,只能在樓道里徘徊,並問問路。
好不容易見到一位賽爾哥哥了,趕快過去,問道:「哥哥,請問船長室怎麼走?」那哥哥轉過來,我發現那是邀請我進來的——秋米拉。「秋米拉!我總算找到你了,我來了。」我抱住他,這是我見到的第一個熟人,也是我在賽爾號的唯一的朋友。「米其卡,我找你很久了,怎麼?不會用地圖?」秋米拉高興地抱著我,說。「不會,茜茜講的我不懂。你再給我講講?」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好吧,我來教你。把手放這,對了,然後按『GO』就可以了。」秋米拉簡略地講了一下,我就完全明白了。
立刻前往船長時的我,心中既緊張又有點興奮。我左腳剛進門,就聽背對著我的船長說:「米其卡嗎?進來吧!我等候你多時了。」我帶著奇怪的語氣問:「船長怎麼知道?」「秘密,看看這本書吧!還有,叫我羅傑就可以,船長可以省去。」羅傑遞給我一本書,上面寫著《飛船手冊》。我翻開看了看,原來賽爾號是那麼的神奇,我簡直愛上這里了。羅傑見我看完了,轉過來,對我說:「去實驗室見見博士派特吧!」
又向實驗室奔波,「博士。」我叫了一下,把正在研究的博士給叫轉了頭。「你是?」博士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我記得茜茜告訴過我你叫什麼呀!叫......尼奇卡。尼奇卡,來選只精靈吧。」我反駁道:「我叫米其卡,不叫尼奇卡。」「哦,沙其卡呀,來選精靈吧。」博士又一次叫錯了,我生氣的吼道:「是米其卡!」「米其卡,記住了,來選精靈吧!」說著博士拿給我《精靈手冊》。我隨意翻了翻,那三隻精靈實在沒有我喜歡的,如果非叫我選一隻,還真做不了決定。
「決定沒?」博士問我。我雖然還沒有決定,但是博士叫我選的話,我只有隨手指了一隻「伊優」。「要這只呀!喏,給你,叫精靈出來時投一下就可以了。」博士演示了一遍,我照做了一遍。「去找茜茜吧!」博士急於把我趕走,因為他還要做實驗 。
「回來了?給你新手裝,來一場比賽吧!」茜茜很快就向我發出了邀請。我也就與她戰鬥起來。「伊優,用拍打!」我只知道伊優有這招,不過茜茜的精靈等級低,我很快就贏了。「不錯嘛!米其卡,這幾個膠囊和體力劑送你啦!JB1311是你的基地,去看看吧!」我拿了東西,走了。
「小子,挑戰嗎?」一個不知明的賽爾問我。「不了,我練練級再說。」我落荒而逃。只聽那人在後面追,邊追便喊:「膽小鬼!來一場嘛!」我害怕,跌跌撞撞的點了地圖的某一處,然後進入到火山星……
預知後事如何 請聽採納後分解
(樓主採納吧啊 啊啊 ))))))
9. 赫克塞爾1919年發布了怎樣的文章
1919年,赫克塞爾發表了關於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影響的重要文章。文章里著重分析了李嘉圖比較成本差別背後的事實,並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修正。赫克塞爾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極大興趣,這促使他把很大精力集中於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1922年,俄林在向卡塞爾提交的博士資格預選論文里,第一次提出了自己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初步大綱。這個大綱成為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