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融合教育
首先教育本身就是個大方向的,課程是具體的方向,它的融合肯定是從很難到很有秩序的一個過程。
② 融合教育的融合的要件
1.課程與教學必須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須引導教學,須整個學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個學生的需求都應被顧及。
4.不斷的在職訓練。
5.設立融合班前應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以提供學生所須的服務。
6.融合只是一種選擇,除了融合應有其它安置的選擇,例如特殊班。
7.普通班級的調整必須合理及符合經濟效益。
8.老師應有參與的意願而不是強迫參加。
融合模式的設立及發展應由學校開始,而不是由上級訂出遵守的原則。
③ 傳統課堂向融合課堂咋轉
「隨班就讀是中國的融合教育。」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徐素瓊在研究中發現,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出現了殘疾人隨班就讀的個例,但里程碑的事件是1982年憲法和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1982年憲法賦予所有人教育的權利,1986年義務教育法則賦予了6—15歲左右的人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2006年,義務教育法重新修訂時,正式把「隨班就讀」寫了進去。殘疾人保障法的修訂則進一步把殘疾人義務教育階段的這種融合,擴展到0歲開始一直到大學階段。2016年底,我國正式出台特殊教育課程改革課標。
對這些基礎性工作,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曉鳴十分贊賞。同時,這位長期從事殘疾人康復研究的專業人士建言,要進一步拓展學科專業領域,做好提前布局,加強殘疾人方面的科研,爭取探索出一整套特殊教育的辦學標准,發揮新的引領作用。兩個典型的例子讓許曉鳴印象深刻。去年,北京某大學一名博士生,因為完全跟不上進度被要求退學,這個學生有高功能孤獨症,學校和導師很難掌握其特點,無法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在專業設置上形成偏差。另一件事,當年康復協會引進德國技術做了一款盲人打字機,叫好聲一片。但當配給盲校時,卻被拒絕了。一位盲人教師指出一堆問題,這些問題對製作工程師們來說很難發現,因為他們不是盲人,不知道盲人的需求。「好多專業對我國來說都是缺失的,比如關於殘疾人研究方面、殘疾人康復咨詢服務、資源教師培養、精神障礙類殘疾人教育、兒童康復等。」許曉鳴認為,殘疾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和優勢,如果能把專業設置和殘疾人結合起來,又服務於他們,那麼專業的作用就會發揮到極致。來源:中國教育報
④ 家長如何看待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特殊孩子後期畢竟的一個教育過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有好多機構都非常重視融合教育這一塊,但是融合教育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這需要我們所有特教工作著的共同女里,將來融合教育才會更有前景。
⑤ 如何實現stem教育的課程融合
深化教育信息化應用,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實現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建設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習個性化、終身化和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提供支撐,增強教育信息化服務效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創新信息化教學應用。全面加強和深化信息技術在各級各類學校課堂教學、課外學習、技能培養、家校互動、德育和社區教育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快對課程的數字化改造,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大力發展信息化環境下的探究、合作學習和多種方式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活動,探索建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新模式,促進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加快素質教育進程,師生信息化應用的習慣、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進程。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范化。按照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標准,建設、完善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並實現有效對接;建立以各級各類學校和師生為對象的教育管理基礎資料庫,通過省信息資源共享平台與其他相關部門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完善各級各類教育信息門戶網站,建設各級銜接順暢的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和電子校務系統,逐步建立全省一體化、區域特色化的教育電子政務、電子校務體系;建設智慧型校園生活服務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優化教育管理與服務流程,支撐教育管理現代化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信息資源,推進師生電子成長檔案建設和綜合素質評價,建設教育質量、招生考試、學生流動、資源配置和畢業生就業狀況等監管與動態監測系統、教育管理數據倉庫和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教育信息全程跟蹤;支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提高教育科學決策水平,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增強教育公共服務能力。
建設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聯盟。在中小學倡導網路校際協作學習和跨校課程選修,在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大力開展網路精品課程、公開課共建共享,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育國際合作;持續發展遠程教育,加快基於網路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面向行業的繼續教育課程共建共享,建立網路教育課程認證體系,建設覆蓋城鄉的一站式、多功能數字化學習中心和社區,探索中國特色高水平開放教育模式,建設全省公共終身學習平台,完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數字化教育服務聯盟。
⑥ 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有哪些異同
相同:都是在學科領域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綜合的課程形式,它們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界限,是舊的學科課程的改進和擴展
不同:①相關課程是由一組相互聯系和配合的學科組成的課程。編制相關課程要使各學科教學順序能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既保持原有學科界限,又要確定科際的聯系點,如理化學科教學所需數學知識,需事先在數學課中進行教學。 ②融合課程亦稱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合成的新學科。融合比關聯更進一步,它是把相關學科內容融合為一門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 ③廣域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等。
⑦ 融合課程與廣域課程的區別
1、學科組成不同
融合課程亦稱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合成的新學科。融合比關聯更進一步,它是把相關學科內容融合為一門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
廣域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等。
2、綜合范圍不同
融合課程是把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合並為一門新學科,通常是把同一學科領域的某些學科加以合並,最早見於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倡議。例如,把物理學和地理學的某些領域合並成地球科學課程。
廣域課程是一種較為綜合化的課程組織形式,一般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識分支,也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分支中的內容。是將各科教材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有系統的教學,與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
3、合並科目性質不同
融合課程是指把有內在聯系的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合並後原來的科目不再單獨存在。
廣域課程是合並後原來的科目還是單獨存在,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把物理、化學生態、生理、實用技術總合成「綜合自然科學」。做個比喻的話,這些學科都是「鄰居」。
⑧ 實施融合教育後的心得體會
香港「全校參與」的融合教育模式及啟示縱觀香港「全校參與」融合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政府的直接干預、教育立法和經費撥款,成為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核心支持,因而,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法規,從宏觀上加強指導和管理,同樣是深入推進中國大陸「隨班就讀」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前提條件。此外,透過香港「全校參與」融合教育的基本思想與學校特色,給中國大陸「隨班就讀」的發展以如下啟示:
整合調適普教與特教課程,開發設計滿足兒童特殊需要的融合課程
我國普通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過,2007年2月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背景下,三類特殊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出台,它不僅充分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並具有自身的特色與亮點,而且將進一步豐富和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然而,隨班就讀的課程設置卻完全是普教課程的拷貝,強調了入學機會的平等,而忽略教育質量的提高,強調了面向全體,而忽略了個別差異,強調了均衡性,而忽略了特殊性,強調了滿足正常兒童的發展需要,而忽略了特殊兒童的個別需求,迫切需要將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課程進行整合、調適,開發設計適合於隨班就讀中特殊需要兒童的融合課程,改變隨班就讀實際上是隨班「混」讀或隨班就「坐」的狀況。
培養融合性師資,推動教師教育的變革與提高
「融合性師資是指在融合教育這個環境中實施教育的師資,他們擁有適應這個環境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8]「隨班就讀」要求普通學校接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是融合教育在中國實踐的獨特方式,隨著其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未來的普通學校都將發展成為融合學校,這就要求有一定數量規格和質量要求的既懂普通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專業隊伍來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了解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的個別差異和不同需求,並採取相應措施,具體實施所有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疏導與康復工作。此外,以後的一般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到封閉式、隔離式的特殊學校從事特教工作,而是更多地到普通學校從事正常兒童與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9],但目前我國學歷合格和具有專業水平的特殊教育師資嚴重匱乏,專門的融合教育師資培養基本上屬於空白,教師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而隨班就讀學校的普教教師轉型為融合性師資是當前一種推進融合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徑。
①職前與職後的融合。高等院校不僅是職前新教師的培養基地,也是在職教師進修學習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教育新體系的構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小學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多重需求,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合格的融合教育教師,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研究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現狀和存在問題,找到職前、職後的銜接點和連續點,實現職前與職後的融合。
②特教與普教的融合。融合教育需要普通教育和教師教育在指導思想、培養目標、管理方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同時,高等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或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從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到招生方法、課程設置等也應在融合的理念下有新的設計和思考。做到「特普融合,追求雙贏」。
③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不論是特教人才培養還是在職教師培訓,既要具備扎實的特殊教育理論基礎、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又要培養獨立從事特殊兒童的診斷鑒定、咨詢服務、教育訓練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
④數量與質量的融合。特殊教育師資的培養不能僅僅只是為了招生規模的擴大和文憑學歷的提高,更應該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確保數量與質量的協同提高。
實施同伴作用策略,拓展融合教育的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