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人格課程
Ⅰ 幼兒園環境主題完善健康人格在衣食住行方面怎樣創設環境
創設幼兒園主題環境,是豐富幼兒園教育環境,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質量一個重要途徑,幼兒園主題環境已成為幼兒園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環境不再是一種背景,一種支持,而是一種活的課程。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行為中,豐富的內容深深吸引著幼兒,他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而且通過他們自己的參與布置和看看講講,從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認知上的發展和語言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孩子們在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究和學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創設主題環境時,我們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創設的環境要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創新幼兒的創新能力、讓幼兒參與其中實現互動。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的起始階段,對人的發展佔有重要的地位,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成為當今社會迫切的需求。為了適應快節奏的時代步伐,培養幼兒全面發展,園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已成為當前幼教改革的熱點,從而催生出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在主題活動中創設好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進行活動與思考,改變幼兒的認知和理解,使幼兒在活動中與環境進行互動,從而促進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高。 環境的創設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關注和思考,我們創設什麼樣的環境才能使之成為能與孩子對話的活教材,讓環境與幼兒相互作用,這不僅僅讓孩子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布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幼兒園環境創設能體現一個幼兒園的教育靈魂,特別是活動室的主題環境創設,對幼兒的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主題活動中的環境創設要避免按老師的主觀設想和意願將環境變成一種擺設、一種裝飾,幼兒與環境缺少應有的互動。我們老師應該遵循「以幼兒全面發展為本」的原則,從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積極創設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營造一種寬松、活潑的活動氛圍,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幾年來,我在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創設環境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點: 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原動力。幼兒天生好奇又好動,特別喜歡注意新奇事物,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不停的把玩,仔細的觀察,不停地提出有趣的問題。因此,在創設主題活動環境時,我始終抓住幼兒的興趣,以此為教學的切入點,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調動孩子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如在創設「好玩的磁鐵」的主題活動環境時,先用一個「直立的針」的小魔術,引起幼兒的好奇心,讓他們帶著好奇和求知的慾望來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了解了磁鐵能吸鐵的特性,並能根據獲取的經驗進行遷移、創新,如用磁鐵分離鐵製品與非鐵製品,用磁鐵讓鐵質的「小鳥」在「天空」中飛,讓「青蛙」在「池塘」中游等。這樣既讓幼兒對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思考、展開豐富的聯想,又滿足了他們探索的慾望,使活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創設環境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 幼兒對世界的感知是在「玩」中得到的,這里的「玩」就是實踐,幼兒主題活動,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主題活動創設情景,教師要改變觀念,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環境的創設,把環境的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那麼教師的角色就會從原先的直接動手動腦者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 首先,教師要多關注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點、觀察孩子的需求。激發他們創設環境的積極性,然後多傾聽孩子創設環境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發動幼兒討論最後共同定出環境布置的內容。
Ⅱ 第五人格為什麼叫「第五幼兒園
第五人格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恐怖游戲,然而卻有很多人說第五人格一點都不恐怖,簡直是「第五幼兒園」。因為現在的恐怖程度和內測時期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最後說一句,第五人格的抄襲黎明殺機一說已經澄清了哦,大家不用再糾結這個問題了哈~
Ⅲ 幼兒園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中學生創造性人格培養芻議 摘 要:人格因素對創造性的培養有著顯著的影響。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是創造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培養應當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意志等心理品質,營造創造氛圍,尊重中學生個體的個性特點,合理運用評價機制。 關鍵詞:中學生,創造性人格,培養 個體創造性的發展及其顯露,與其人格特徵存在密切的關系。創造力是能力的最高表現之 一,而能力作為人格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是和人格的其他成分處於復雜的聯系之中,它的發展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格因素的制約。因此,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創造性人格的培養。 對於中學生的創造性人格發展來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此,我們對中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進行一個初步的總結性的探討,希望能對中學生個體創造性的培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培養創造性人格的意義 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在個體創造性的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創造性人格在創造活動中起著動力和監控的作用。只有具備創造性人格,個體才能不為各種環境因素所限制,堅持進行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具有創造性人格的個體,在創造性活動過程中會隨時監控自己的活動過程,運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創造成就。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創造性人格的培養,使創造教育得到全面的開展。 美國心理學家Terman從1921年起對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兒童的成才情況進行跟蹤研究。30年後,他從研究對象中選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進行比較。結果,成就最大的一組成員的進取心、自信心、堅韌性等人格因素上與成就最小組的成員存在顯著差異[1]。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兩者的明顯差異不在於智力因素,而在於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養創造性人格的原則 創造性人格的培養不是隨意的,而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綜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應該遵循如下五條原則:早期教育原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原則,自我教育和終生教育結合的原則,主體性原則和社會性原則。 (一)早期教育的原則 發展心理學的許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開發、情感培養和意志訓練等將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如果忽視或耽誤了早期教育,將會給人格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也會影響到創造性人格的形成。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嬰兒期的撫養、幼兒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不同階段的早期教育側重點也不一樣,例如,新精神分析學派特別強調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會認知的培養和人生觀的確定則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點。 (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的原則 教育的統一性原則認為,人們在教育思想上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充分地認識到教育與學習是一項廣泛的社會活動,不僅是教師這類專業教育人員的言行舉止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會上的各類人和事,都可能對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教師、家長、親友以及社會人物的人格水平都會影響一代人的成長。另外,除了現實社會之外,歷史上所記載的人和事、媒體、文學藝術作品等也會給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帶來影響。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同起來。如果三種教育的標准不統 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心理沖突並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三)自我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原則 人格教育說到底是一種終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為前提的,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不斷地建構個體健全的人格結構。教育成敗的關鍵是如何能將他控轉化為自控。一個過早中斷了學習,放鬆了對自己要求的人就不大可能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結構。人格教育特別強調培養受教育者自尊、自愛、自重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為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會根據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生存系統中要素的改變進行觀念更新、知識更新、態度更新這些心理的自我調節與控制,更好地為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民族的昌盛而奮斗。因此,實行人格教育必須堅持自我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原則,創造性人格特點的培養也必須堅持自我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原則。 (四)主體性原則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人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一無 二,沒有雷同的。特別是在目前的社會關系中,人作為社會的個體,其突出特點就是主體性的凸現,這種凸現反映了每個主體不僅是作為社會或集體的主體,而且是作為個人的主體。每個人的人格都反映了他自身獨特的與他人有所區別的人格特點。現代社會給每個人以選擇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的機會,這是每個人所面臨的社會現實。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如果我們不注意培養主體的創造性人格,不幫助他們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這樣的個體在現代社會是很難發揮創造性,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在人格方面個體相互之間有些共同之處,這為我們找到培養創造性人格的共同措施提供了可能。 (五)社會性原則 創造性人格的培養還必須遵循社會性原則。人是作為社會的人,每一個人都會在學習過程中、在生產勞動、各種社會活動中、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人格的社會屬性。任何一個個體的人格形成都是在生物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是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經過個體的主觀努力而形成的。社會性因素對個體形成創造性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們這個時代,進行個體的人格塑造,也必須自始至終貫徹這一原則,要設法利用個體周圍的社會力量,去培養個體的創造性人格特點。 三、家庭及學校在創造性人格培養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主要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結構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現代社會中,家庭的普遍形式越來越趨向於夫妻與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在這種家庭形式中,家庭的經濟、政治等功能已逐步為社會所取代,而教育功能則不斷得到強化,內容也日益豐富。有關家庭持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長期望、出生順序對兒童創造力影響的實驗研究表明,家庭是影響兒童創造性人格發展的—個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在創造性人格培養中發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對兒童的智力、性格以及創造性人格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鍵期」的概念,兒童的一些行為如果錯過它們的「關鍵期」,就很難再在兒童身上出現。在對兒童的問題解決的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幼兒解決問題的特點在於他們以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早期的創造性的萌芽,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和培養。 學校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是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環境條件。學校教育作為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環境條件,包括許多因素,如學校精神、班級氣氛、教師特徵、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風格、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等。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日常教學活動,教師本人的人格力量,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與獎懲,教師對學生的期望等等。學校氛圍對於學生的人格發展也非常重要,學生長期處於學校的一個整體氛圍之中,長期受它的影響。此外,學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學生個人來說,同伴既是自己行為的強化者,又是一個可以模仿的示範者,還是將自己行為同別人進行社會比較時的參照標准。 當然,培養創造性人格必須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同起來。如果兩種教育的標准不統一,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心理沖突,
Ⅳ 幼兒園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活動中有什麼作用
魅力是一種特別的力量,他感染著人,吸引著人,使人羨慕,要人模仿。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要求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些都是在幼兒教師的潛移默化過程中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魅力作用的結果。三至六歲幼兒心理特點是感知覺逐漸完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對較復雜的空間、時間的認識較差。注意力很不穩定,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較易集中,但時間不長。記憶帶有很大的不隨意和直觀形象的特點。幼兒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為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情感容易激動、變化、外露並且很不穩定。這決定了幼兒學習的模仿性和情緒化。幼兒教師魅力與幼兒學習心理特徵相吻合,說明幼兒教師魅力在幼教中更具特殊作用。
Ⅳ 幼兒期時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家長應重視哪些方面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健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從老師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開始。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方法,卻是眾說紛紜。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抓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下幾方面著手: 一、 家園結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後,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可以制定家園聯系表、家園信箱,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運用各種形式,使幼兒家長真正了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究竟有哪些內容,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於游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後,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麼做的,在家裡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榜樣激勵。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和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願洗手的壞毛病,老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用照相機拍照下來,然後在班級的小紅花園地里展覽。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臟的小手,一張圖為干凈的小手,然後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那隻小手?為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臟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里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干凈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三、科學引導。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教師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後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四、言傳身教。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啟蒙老師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教師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老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幼兒的表率,老師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突顯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如:教師看到書架旁掉了很多書,就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們說:「你們看,書本都掉在地上了,你們以後是想看干凈的書呢還是不幹凈的書呀?」然後當著大家的面把書一本一本地撿起來放回書架里。此後有這種情況出現,小朋友們都很自覺地爭著撿書本。類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到垃圾桶里。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範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五、強化鞏固。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如有的幼兒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的習慣,教師就要有意識一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後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教師要注意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評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對評比中行為表現突出的兒童在牆報上掛上小紅花,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由於幼兒年齡小,每天評比一次效果較好。如為了養成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常規要求,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一組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六、持之以恆。托爾斯泰說:「家長的責任是不能託付給任何人的,金錢買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們需要時間——家長的時間,大量的時間。教育的成敗貴在堅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可能一段時間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結果全盤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時間,需要原則,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恆。時松時緊的遷就結果只能是推波助瀾,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百害而無一利。在幼兒園日常的行為習慣教育中,老師也要持之一恆,對幼兒及時進行提醒引導,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人格,才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祖國才有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強化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這是父母及社會留給孩子最可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Ⅵ 為什麼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
在傳統幼兒教育中,我們往往把幼兒視作是接受知識、技能的容器。老師單純地教,幼兒被動地學。《細則》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這些要求鮮明地闡述了現代幼兒教育的先進兒童觀。 在傳統幼兒教育中,教師是教育方案的設計者、執行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者,是幼兒生活的保護者,是幼兒行動的指揮者。不管幼兒有沒有興趣,得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孩子,沒有創造可言。《細則》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新的教師觀引發出新的師幼關系,這是一種平等、友好、相互學習、相互作用、共生共長的互動關系。教師的主要價值體現在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理解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過去,我們在幼兒發展問題上常常陷入一些誤區,或者任其發展,或者拔苗助長,或者追求少數幼兒的發展。特別是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子心切,提出一些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及實際要求。《細則》強調了兒童的適宜發展、主動發展、均衡發展、和諧發展、個性和共性發展;強調既要滿足全體幼兒整體發展需要,又要滿足個別幼兒潛能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在看待幼兒的發展時,不能僅通過橫向比較,還應多通過縱向比較,在自身原有基礎上的發揮、發展;不能只看其現有水平,尤其關注其發展速度、特點和傾向。 傳統幼兒教育往往重結果輕過程,重死記硬背輕體驗、操作和探索。特別在繪畫活動中,評價幼兒作品時,誰接近老師的範例,這就是好作品,扼殺了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揮。《細則》指出,要「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展的樂趣」。如:製作面具,讓幼兒自己探索製作的順序、方法,動手嘗試,發現其不足的地方。幼兒積極性高,效果好。教師只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動的參與者,幼兒的支持者。由此可見,《細則》提出的幼兒教育過程不再單純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教師引導幼兒參與活動、激發幼兒興趣、培養幼兒好奇心,讓幼兒樂於觀察、樂於嘗試、樂於體驗、樂於合作,形成師幼積極互動的過程。 父母們都在生活上對孩子十分關心,細心呵護,但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看待,不少父母卻做不到。我們經常看到大人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說話,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孩子,當孩子與客人交談時命令孩子閉嘴等等。孩子感到自己得不到足夠尊重,他也不會尊重他人,這就影響到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我班有個叫鬆鬆的小男孩,是個出了名的調皮蛋,愛打架,常欺負班裡的小朋友,讓帶他的老師很頭疼。通過與他媽媽交談,我了解到,鬆鬆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媽媽也很忙,平時沒有多少時間管孩子,而鬆鬆又比一般的孩子好動、調皮,媽媽管教兒子的辦法只是一味地訓斥、打罵,但收效甚微,鬆鬆的壞習慣不僅沒有改掉,而且只要媽媽打罵了他,他一定會打別的小朋友。而對這樣的孩子,我感到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尊重,要用老師的愛去溫暖孩子的心。通過觀察,我發現鬆鬆特別喜歡恐龍,一說起恐龍,他馬上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什麼冠龍、優甲龍、鸚鵡龍「頭頭是道。於是在一次討論「地球上的生物」活動中,我特地請他當一日小老師,給小朋友講一講恐龍。至今我還記得他當時的表情:開始不信任的看這我,好像在說:「這是真的嗎?」我向他點點頭,示意他這是真的,鬆鬆馬上變的興奮起來,非常認真的給小朋友講了起來。這天,鬆鬆一直高興,還主動幫助可露撿起掉在地上的手絹。這使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對他有了信心,每個人畢竟都有自尊心,都是愛面子的。於是我更多地關注鬆鬆,只要他有一點點的進步,我都會認真地肯定和贊揚他,慢慢地,鬆鬆變得和小朋友友 善了,也懂事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在人們對他的肯定與尊重中可以學會自尊、關愛,也學會尊重別人,愛別人的。
Ⅶ 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這個階段,父母想培養他優秀的人格,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優秀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Ⅷ 第五人格叫什麼名字(別說第五幼兒園和戀與監管者)
第五暖暖,這個沒錯,戀愛換裝游戲。
Ⅸ 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及危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這正如還沒有長出牙齒的嬰兒,非要他吃堅硬的食物一樣,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
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游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游戲中進行。
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於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范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症狀的產生,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學前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准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
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學前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
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後更有潛力。
(9)幼兒園人格課程擴展閱讀:
國家教育部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范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提出了全方位的標准和要求。
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
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對於幼兒園布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予以治理。
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針對幼兒園不能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要引導幼兒園園長、教師及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堅持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學習興趣和需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促進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踐操作進行自主游戲和學習探究。
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
對於未按規定創設多種活動區域(區角),未提供充足的教具、游戲材料和圖書,缺乏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強健體魄、自主游戲的教育環境的,要調整幼兒園活動區域設置,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
並配備必要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具、游戲材料、圖畫書;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和自然資源,遴選、開發、設計一批適宜幼兒的游戲活動,豐富游戲資源,滿足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基本需要。
Ⅹ 如何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兩個綱要都極力強調對幼兒和學生的人文主義教育,強調以幼兒和學生為「主體」,尊重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創造和發展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相信他們的力量,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以深厚的感情來對待和教育他們。毋庸置疑,兒童也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使人感到溫馨、親切、和諧的氛圍,讓幼兒對進入幼兒園學習、生活有一份歸宿感,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實施新《綱要》的根本。 結合幼兒教育實際,反思傳統的「師道尊嚴」、「你通我打」等陳腐觀念以及折射到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我們認為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保證幼兒擁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意志和獨立追求,是當今教育者的責任,我們要從幼兒的生活活動、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入手,實施平等教育,把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放在首位,把平等與尊重精神滲透到各種活動中,達到傳統教育模式所達不到的效果。 一、關注幼兒日常言行,保證幼兒生活愉快 在日程生活中,有的教師對待幼兒猶如製造盆景一樣,扭扭這枝,彎彎那葉,按照自己的設計來「改造」孩子,幼兒稍一越軌她們即認為「太調皮」、 「不聽話」;經常把「你住嘴」、「靠邊去」、「站在那裡不許動」、「再撓人剪掉你的手指頭」等厭煩、恐嚇的話語掛在嘴邊;更有甚者,幼兒園丟失東西,教師不經家長允許翻動幼兒的書包、衣兜等。有的教師表面對待孩子很好,心裡卻有著嚴格的等級觀念,幼兒幾次呼喊「老師,我穿不上鞋子,」教師既不彎腰相幫也不授之以漁,置若罔聞,這都是不尊重幼兒的表現。 新入園的幼兒由於分離焦慮而哭鬧,教師先哄再誆最後嚇唬關小屋。這些言行,從根本上限制了幼兒的自由,造成了幼兒的心理壓力,嚴重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由於長期受教師管束,有的孩子在家裡本來是有說有笑,又蹦又跳,但一踏入幼兒園的門檻,即心情緊張,噤若寒蟬,行動畏縮,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又遭呵斥;內向一點的孩子就哭鬧不堪,拒絕入園,對教師產生一種懼怕心理,夢中都在喊「我不上幼兒園,」更不願意接觸某些老師,對某些老師的態度是「問也不說,說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