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學校生命課程

學校生命課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4:01:38

Ⅰ 學校中的生存法則

初中,成績好就可以了,能排在年級前10更好,你上課睡覺老師都會慣著你.成績好的話,那些成績差的學生也不敢小瞧你,甚至會有求於你,比如抄作業,比如考試作弊.自然會形成一個以你為圓心的圈子.

其他都是假的.

Ⅱ 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學校「全人課程」介紹

研究與實踐背景
1.地域背景
東莞市過去是農業縣,2005年完成原有村辦學校向聯合辦學形式過度,提出向內涵式辦學轉型升級。2005年松山湖高新區規劃申報省級、國家級高新區,提出創建與高新區相適應的高品質學校。
2.課改背景
長期以來,課程處於國家大一統局面,學校只是忠實的執行者。2001年國家提出新課程改革,鼓勵地方、學校將「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課程開始「向學校回歸」 、「向學生回歸」。在課改回歸的實踐中產生了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難以操作;品德課程實效性不強、音體美課堂教學「博學無術」等諸多問題。
課程理想
人的生命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組成,生命發展就是追求這三重生命的和諧統一。通過三位一體「全人課程」體系再造,開琢自然生命,構建社會生命,塑造精神生命,培養成「完整的人」,點燃學生「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課程結構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以生命哲學為基礎,基於生命意蘊運用「整合與聯動」的方法和思想,構建起「融通式」的「全人課程」。
1.拓展型課程:由綜合實踐、地方及校本課程整合而來,是對基礎型課程的延伸和補充,指向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手硬筆好字:課程資源為語文同步寫字教材《天天練》
一些文雅氣質:課程資源為中華經典詩文讀本《含英咀華》
一種探究習慣:課程資源為《做上學》
一門興趣愛好:課程資源為《紙藝》、《葫蘆絲》
一項健身技能:課程資源為大課間活動手冊《文武秀》
2.體驗型課程:由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及班隊活動整合而來,劃分為品德主題活動和校園節文化,指向「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如何去」。
品德主題活動: 品德主題活動從一至六年級分別為:我與己、我與家、我與人、我與國、我與地、我與天。
校園節文化:每學期一個文化節,五月、十一月的最後一周為展示周。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依次循環進行,兩年一個周期。
課程策略
整 合: 以整合重建課程結構,聚焦生命成長;
聯 動: 以聯動重建課程教學,提升生命價值。
將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及校本課程整合為拓展型課程;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及班隊活動整合為體驗型課程;將基礎型課程的音體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踐行1+「X」教學。
基礎型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體驗型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整合與聯動」既是一種方式方法,更是一種思想文化。
學校課改第一個五年,以「學校課程再造」為工作抓手,運用「整合與聯動」方式方法構建起「全人課程」體系,解決問題指向課程理想和課程結構。第二個五年以「教師生態發展」為工作抓手,將「整合與聯動」內化為課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師群體實現了從課程認知、課程認同到課程自覺的嬗變,解決問題指向課程教學與課程文化。
過程與方法
「整合與聯動」是學校「全人課程」研究與實踐的主要方法。
第一個五年以學校「課程體系再造」為工作抓手,解決問題指向課程理想和課程結構。學校「課程體系再造」,強調是 「融通式」 而非 「拼盤式」或「加減式」; 「整體優化」而非某一學科、某一方面;生成性頂層設計,而非「圖紙式」;研究狀態實踐性而非「學問式」。
第二個五年以「教師生態發展」為工作抓手,解決問題指向課程教學和課程文化。
提出教師生態發展三大理念和五大策略,三大理念即自主發展彰顯「我要發展」和「為用發展」、群體發展超越「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詩意發展兼容「專業發展」和「身心發展」 ;五大策略即俱樂部策略、招投標策略、自駕游策略、領頭雁策略、腳手架策略等五大策略。
創生個性化課程管理機制:長短課結合、走班制、選課程、送創課等;
探索有效教與學模式:語文 「主題教學」研究 、科學 「現象教學」研究、音體美 「1+X」教學研究等;
「整合與聯動」從方式方法逐步深化為思想文化在實踐中運用推廣,逐步構建起「全人課程」體系。
研究與實踐效果
1.學術成果
專著《學校課程再造》、《教師發展生態學》以及校本教材《拓展型課程叢書》正式出版發行。《學校課程再造》、《拓展型課程的研究與實踐》、《音體美「二次課改」及其路徑分析》、《超越學科化思維的品德課程重建》等多篇課程研究論文發表在省級、國家級教育雜志上。《拓展型課程叢書》獲廣東省中小學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建設成果一等獎。學校應邀在第二屆中國當代特色學校發展高峰論壇、第八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論壇、廣東省校本課程研討會上進行課改專題報告。
2.實踐意義——解決五大問題
(1)解決了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不可操作性問題;
(2)解決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班隊活動的實效性問題;
(3)解決了體育、音樂、美術學科教學「博學無術」問題;
(4)解決了教師唯分數論問題;
(5)解決了教師創生課程的思想方法問題。
《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廣東教育》實地采訪進行專題報道;《中國教師》雜志在全國遴選課改典型,2016年二月刊,以47個頁面專題報道學校「全人課程」。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女士說:松山湖中心小學教育理念比較先進,在推進素質教育上,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還有一個特點,緊密地結合著我們東莞的人文環境,可以很好地總結一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郭元祥:太精彩了!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並不僅僅是單一地開展了校本課程開發。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乃至「體驗型課程」,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楊小微教授:他們富有「全人教育」思想智慧,在生命整體性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的頂層設計,同時又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將一個個課程理想具體化為教學實踐……

Ⅲ 學校的生命線究竟是什麼

近來有一句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耳邊,而且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那就是校長們在近來的大大小小的會議上飽含憂患、大聲疾呼的——「教學質量永遠是學校的生命線」。乍聽之下,覺得真是絕對的真理,一個學校怎麼能不要教學質量呢?衡量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恐怕就是教學質量了。沒有教學質量,對一個學校如何評價?企業要產品質量,學校要教學質量,天經地義。但細細想想,又感覺不大對頭,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嗎?既然提到生命線的高度,那就很值得進行一番探討了。第一,教學質量指什麼?筆者才疏學淺,不敢私自界定,於是上網「網路」了一通,找到了一個自以為比較權威的解釋。現摘錄如下:什麼是教學質量?我們可以把教學質量定位於三個層面。首先是學生對學科教學所規定內容的掌握程度。這是我們最關注的內容,平時的檢測、考試、作業,所完成也大多是這部分的內容,這是可以用試卷測量的,也是直接有憑據可以來評價的。其次是對所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高點標准說,可以說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點標准說,就是知識、能力相互之間的通用性的聯結性的掌握。第三,也是教學質量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掌握與應用的基礎上,學生對學科的喜愛程度。這是與教師本人的修養與教學方法直接有關的教學結果。一個好教師,不僅能教給孩子知識,並且懂得用合適的方法讓他喜歡和樂於接受,能通過一定的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求知的慾望,更重要的是,老師會讓孩子在喜歡自己的學科學習的同時,還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摘自《章明工作室》)這里的教學質量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教學內容的掌握,知識的轉化與應用,對於學科、生活和人類自身的熱愛。而這其中有過半的東西是無法用試卷來檢測的,無法進行看似科學的定量分析,這似乎與我們當今普遍執行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相去甚遠。其實許多人都心知肚明,在我們的局長、校長心裡,教學質量指什麼呢?就是高考中考的升學率,就是學科競賽的獲獎人數與獲獎層次,就是在大大小小的聯考、質量調研的排名,就是那些做成了幻燈片在各級各類的教學質量評估會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第二,生命線指什麼?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比喻保證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性的因素。」看看其中的三個關鍵詞:「生存」「發展」「最根本性」,就不難體會生命線之何等重要。按照前面的命題推斷,學校降低了教學質量,就要弱校乃至亡校;一個學校,一個地區,如果不狠抓教學質量,那就要「岌岌乎殆哉」。第三,教學質量能不能成為學校的生命線?答案很顯然,不能。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不僅僅是對教學質量內涵的誤讀,更會成為應試教育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君不見,正是因為有那麼一些人打著教學質量的旗號,干著應試教育的勾當,讓我們的學生和教師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把我們的教育引向了一條極為可怕的歧途。應試教育,特別是近來愈演愈烈的對高考和中考的炒作,已經成為危害教育和社會肌體的毒瘤。朱大可先生說:「高考制度已經演化成普遍的應試教育制度,並且掉頭走向自身的反面,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大腫瘤。」「應試教育就這樣塑造了國民的畸形人格,不僅把他們變成滑稽可笑的考試動物,而且對未來民主制度的建構,形成最大的威脅。應試人格一旦進入民主程序,就會把民主當作考試,以應付考試的方式來完成投票程序,也即放棄民主的主體性,以順從威權的方式來應對票選,從而令民主理想和社會進步,化為水中泡影。毫無疑問,應試教育引發的不僅是教育危機,而且是國民和國族的政治危機。」第四,?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質量。衡量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的應該是教育質量,而不是教學質量。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學校教育的任務是保證人的生存和促進人的發展,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者和高素質的人才,而不是「定時上交一定的分數和人數」(某校長語)。古人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說明古人就知道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塑造人,完善人。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也明確規定,「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1972年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就提出,學校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如果我們把考量的標準定位在教學質量上,那麼,很可能是學校生存了,發展了,而我們的學生卻不能生存,不能發展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上生存、發展了。第五,在「五嚴」的形勢下,校長們為什麼還要大聲疾呼「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據筆者臆測,一是慣性思維作怪,二是權力尋租的思想作怪,三是指標壓力所迫。在此不想詳加分析,只想說一件事:《校長》雜志最近刊登了一組文章《應試教育的「共謀犯」》,行政官僚制度、出版商、老師、媒體、父母,都榜上有名,都是「共謀犯」,但究竟誰是「主犯」呢?這才是真正令人深思的問題。我想,即使現在暫不能給予明確的答案,但歷史終將會給予公正的判決。我們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若干年後,回憶我們的這段教育歷史,也許可能是中國教育史上最為荒唐的一段歷史,我們或許都是民族和國家的罪人。」聽來令人唏噓不已。第六,我們的出路在哪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出路在改革,應該說「五嚴」恰恰為我們推進新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更為真實、更為有效的改革環境,「五嚴」為新課程改革的真正推行和深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在全省都不延長教學時間,不搞題海戰役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如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成為一個學校著力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必將成為考評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地轉變觀念,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和學生生命的主動發展,才是現階段學校的生命線。願我們的教育一路走好!願我們的改革一路走好!

Ⅳ 學校應如何安排「三生教育」課程

一、充分認識實施「三生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所謂「三生教育」是指在各級各類學生中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簡稱「三生教育」),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過程。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

Ⅳ 學校生命道德教育意義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它應當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理解生命,豐富心靈,堅定信念。在新的形勢下政治課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價值。作為教育者,我們也應努力追求一種充滿生命體驗、感悟生命意義的教學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現代教育不可遺漏的一環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個體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地進行生存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質量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間,然而現實教育卻不知不覺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遮蔽了塑造人心靈的真諦:對純粹知識的追求、對實用技術的嚮往。其結果是使本來應當促進學生生命完善和人性豐富的教育,變成了壓抑學生個性、禁錮學生精神世界的機械訓練。教育界在近幾年提出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針對中學生生命意識的缺失現象,在學校中開展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命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急需拓寬。生命教育不能再僅僅局限於青少年,而應該成為全民教育、全社會教育。

請關注幾則案例:

《華西都市報》11月12日報道:今年剛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王豪,4個月找不到工作,覺得對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於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殺身亡。

「敬愛的父母:您們好!我十分感謝12年來對我的養育,可是學習壓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為作業太多。」一名年僅12歲的女學生恬恬在留下這樣一份遺書後,自縊身亡。

什麼讓孩子不想活?有專家分析,造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中小學生自殺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負擔重、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及感情問題。

從這些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折射出一個問題——獨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擔憂。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卻在家庭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訂的目標不切實際。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就輕則喝斥,重則打罵,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第二,家長過度嬌慣孩子。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賴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對孩子的溺愛,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這種孩子特別容易兩極分化,或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或過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點現實打擊,就會以自殺、自殘、報復等過激行為進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長與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孩子有心裡話從不敢向家長訴說,家長也無從知曉孩子心裡想什麼,需求什麼;

第四,家長對孩子缺乏賞識。看見的只是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話語常帶譏諷,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第五,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產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個性壓抑心理產生畸變。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作為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以身作則,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視對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導;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訴說,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試著化解內心的壓力。父母要培養孩子樹立自強的意識。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學會賞識孩子,使他們擁有自信,明確自己的責任。

二、學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實施者,也應引起反思

一是學校、教師應轉變育人觀念,因材施教。並建立合理的評價方法。要正確看待每一個孩子。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能把分數看得過重,我們培養孩子的不僅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適應社會、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學校心理教師的培養。目前許多學校大都無心理教師,有些學校雖然設有心理咨詢室,也只是迫於形勢,裝點一下門面。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一直呈上升趨勢,且低齡化問題嚴重。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學校不但要配備心理教師,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系統。構建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的結合。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非專門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強對學生生命的教育。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由於學生缺乏對生命的正確認識,造成一些學生對生命漠視;所以在中小學要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應首先致力於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幫助他們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四是加強責任心的教育。生命來之不易且只有一次,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讓孩子們懂得生命不只屬於自己,更屬於家庭、社會。培養學生不僅要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要成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長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有責任感的人。

五是加強挫折教育。教育給了學生認識自己生命的知識、能力,教育營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圍,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明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會經歷許多困難和失敗。不能一遇到困難和失敗就悲觀失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以自然地心態應對競爭,參與生活。公務員之家

六是要進行人與自然環境的教育。讓學生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規律,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以宏觀的視野去認識人類存在的意義,關心人類面臨的危機,共創人類美好的未來。

就學生本身而言:要有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學習一些心理教育知識,會正確評價自己,調整心態,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生命教育應該是一個逐步引導的過程。家長和老師應該作為朋友,從孩子的視角,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教會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困難和壓力,使孩子能在輕松、快樂、健康中成長。珍愛生命、積極地深刻體會人生的價值!

Ⅵ 思想品德假如你所在的學校已經開設了生命教育課在生命教育方面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學習好生命教育課程,掌握知識、技能,保護好我們的生命。因為生命珍貴,只有一次,在生命存續期間,我們要有所作為。

Ⅶ 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人的來生命只有一次,當如花的源生命逝去時,留給我們更多是遺憾。我們無從去抵禦天災,讓命運之神去眷顧我們,但我們可以珍惜現在,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加強未成年人生命教育,學校義不容辭。下面是幾所學校班會課的做法,相信它會給我們以啟迪。 一、向明中學 高二(8)班主題班會——聆聽來自生命兩端的聲音——「珍愛生命珍惜你身邊的人」 (一)構思設想 現今社會上,青少年自殺或是殺害親人的行為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給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些行為大多是因為青少年心理發展不成熟,對生命的認識不夠深入引起的。如何提高同學們的生命意識,如何讓大家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並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有所作為,干出一番事業,便成了我們這次班會的主題。再者,處於心理成長期的我們,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正在一個學習階段。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