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茶藝課程簡介

茶藝課程簡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5:00:53

❶ 什麼事茶藝課

大連茶藝師培訓學校茶藝師培訓簡介:
在本校開設的茶文化、茶藝學習班裡可以系統的學習茶文化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介紹中國六大茶類的形成和演變,較全面的講述茶的屬性、品種、栽培、加工、儲運、飲用、以及茶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並對各種茶的沖泡和飲用方式進行實踐。
茶藝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課程中學員可以親自操作實習功夫茶藝,在操作中加深對茶: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再加工茶以及相關重要用具:紫砂茶壺的認識,提高沖泡技巧,泡製出茶的真香真味,還對學員的茶藝表演藝術加以升華。學習後可以使學員掌握從事茶領域工作的技能。並可以參加國家級茶藝師的考試。

❷ 大高勇氣茶藝課程簡介

大高中國茶學校是在中國茶發源地中國運營的一間學校。本校設立於中國上海,竭力為大家提供學習本地中國茶及中國茶藝的優良環境。
2007年設立至今,學員人數已經超過1200人,作為講師活躍於各地的有130名。不僅可以學習中國茶,同時也通過中國茶構建一個茶人圈子,為成為講師的人提供活躍的平台。
主要課程有:1、茶藝課程;2、品鑒課程;3、中醫葯膳茶・茶療課程 4、少兒茶藝課程 5、講師課程等等

❸ 簡單介紹茶文化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於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這種香氣是純天然的,香氣成份極為復雜,不宜進行人工合成。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後甘。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為貴,飲茶後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於五臟六腑間,久不能去。
空:「五蘊」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靈為貴,飲茶後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以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為茶人美德。
時:知時而動。采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瀹之以時,飲之以時。
仁:生仁愛心。仁者「愛茶」,飲茶能使人生仁愛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凈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之香: 香有清濁,有沈浮,有短長,有陰陽,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約粗放之別。今略分為:濃香、甜香、幽香、清香。
濃香如姚黃魏紫,如太真浴罷(如太真浴罷),香氣馥郁(香氣馥郁)。
甜香如月下秋桂,如豆蔻梢頭二月初,其情最嬌。
幽香如空谷幽蘭,如瀟湘館裏黛玉撫琴,其韻獨高。
清香如夏荷初露,如西子曉妝,清芬襲人。
濃香、甜香、幽香、清香都有婉約粗放之別,婉約則香氣幽雅深長,粗放則粗疏短淺,茶香以婉約為貴,粗放為賤。

茶有九香:清、幽、甘、柔、濃、烈、逸、冷、真。

干茶有香,搖茶有香,潤(洗)茶有香,瀹(yuè) 茶有香,注茶有香,甌(壺)蓋有香,盞底留香,茶湯有香,茶湯涼後有餘香。一茶而得九香,最能益茶德,最能見人品,最能發茶真性,也最能起人幽思。

茶有八難: 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飲。

采焙不精,非造也;辯形認色,非別也;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諳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七情:喜、愛、哀、幽、寂、淡、真。
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使人生仁愛之情。
哀:起人哀思,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茶有六味:輕、甘、滑、嫩、軟、厚。
輕:入口輕揚,過舌即空;
甘:後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感。

茶有五性:清、潔、和、長、興。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澤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茶有四氣:生氣、靈氣、正氣、義氣。「氣」指茶人飲茶後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喉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為機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以養氣育德也。
生氣:飲茶後有股清新生動的茶氣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唯此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義大矣;
靈氣: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為靈氣;
正氣: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稱之為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義氣: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慨激昂的義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對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德者可得,唯有義氣,非胸次坦然、思兼濟天下者不可得。
茶十八功效:生津、和胃、消食、明目、養氣、益智、美容、減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消炎、防癌、抗輻射、降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茶道二十四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眾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歷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閑較斗水之輕重,細參一甌之甘苦,於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分述如下。
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凈。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火品:明、活、潔、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潔:無異味。
燥:無濕氣。

茶器品:質、朴、雅、素
質:質地純正。
朴:形制古樸。
雅:以秀雅為尚。
素:以素器為尚。

茶室品:簡、古、通、幽
簡:結構簡潔、明快。
古:形制簡古、樸素。
通:布局開放、通透。
幽:環境清幽、秀雅。

❹ 茶文化的介紹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❺ 茶藝的簡介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沖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漢族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2015年,「潮州工夫茶藝」標准化的技術規程出台,共有21道程序。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愛飲茶的人,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
茶飲的正式記載,要從「三國志」開始,才有較可靠的依據。此時茶飲僅流行於部分南方上流階層間,一般社會對於茶飲抱持著存疑態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為何物,嗜茶者多被視為「漏扈」、「水厄」、「酪奴」等輕蔑的字眼。
在北朝,達官貴人宴飲中有時也陳設茶飲,但多抱持著「恥不復食」的心態,只有江表殘民至北朝投順者,一時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習慣茶飲。及至隋代南北統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漸漸南方的飲茶風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開始習慣茶飲。因嗜茶人口日增,風氣逐漸形成,久之茶便成為日常大眾化的飲料。此 即為由嘗試至肯定的過渡時期。當時出現幾個承先啟後的現象:第一、茶葉由最初的葯用性質,至於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時代,茶已成為純粹的飲料;第二、從原本要到人煙稀少的山區,到引進茶樹於山坡地栽種,以茶謀利的茶農也逐漸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從原本不講究焙制、烹點、水質等方法的「茗飲」(當時的陸羽被他人視為玩物喪志而諷為「茶博士」),到人們逐漸重視茶道,而真正擁有飲茶的知識。

❻ 中國茶道的內容簡介

《中國抄茶道》內容簡介:中國茶道,融匯三教精華,心術知行並重。道心文趣兼備,養身養心合一。《中國茶道》將為您介紹中國茶道的源流、中國茶道與儒家、中國茶道與佛教、中國茶道與道家、中國茶道與美學、中國茶道與文學、中國茶道與藝術、中國茶道與茶藝、中國茶道與養生等眾多內容。

❼ 茶藝師基礎知識的內容簡介

為推動茶藝師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在茶藝從業人員中推行回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答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在完成《國家職業標准——茶藝師》(以下簡稱《標准》)制定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參加《標准》編寫和審定的專家及其他有關專家,編寫了《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茶藝師》(以下簡稱《教程》)。
《教程》緊貼《標准》,內容上,力求體現「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突出職業培訓特色;結構上,針對茶藝師職業活動的領域,按照模塊化的方式,分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5個級別進行編寫。《教程》的基礎知識部分內容涵蓋《標准》的「基本要求」;技能部分的章對應於《標准》的「職業功能」,節對應於《標准》的「工作內容」,節中闡述的內容對應於《標准》的「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茶藝師(基礎知識)》適用於對茶藝師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的培訓,是職業技能鑒定的指定輔導用書。

❽ 茶藝課程

三、教學特色:不按書上培訓。
1、參觀知名品牌的旗艦店,了解葉店裝修、櫥窗擺設、貨架整理、工作流程、沖泡技巧、喝茶心態等;
2、上茶山、上安溪縣茶葉大觀園參觀各品種茶樹,了解各類茶樹的特徵;
3、參與安溪鐵觀音茶葉加工,親臨體驗鐵觀音茶葉的加工流程與工藝原理;
4、上鐵觀音茶史博物館和三和茶博館參觀安溪鐵觀音茶葉的發展經歷和現代風格的茶歷藝術展示;
5、參觀安溪最大的紫砂壺展廳,全面了解紫砂壺的鑒別、定價、養護等;
6、帶領學員來到安溪最大的茶具配套中心,看茶具、茶桌、茶書、茶盤、茶寵等,為創業提供信息保障。

四、全面系統:零起點、全系統。
1、茶怎麼來的?
2、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是如何演變過來的?怎樣加工出來的?有什麼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來的茶葉如何鑒別其品質、等級、特性?
4、根據不同茶類、選擇不同茶具、水的溫度、浸泡的時間,讓茶發揮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壺好茶來。
5、茶葉如何賣?茶葉如何營銷?如何開店?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
6、茶葉店、茶樓、茶藝館禮儀(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養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許多人眼裡的茶藝表演(A、綠茶茶藝表演;B、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C、台灣十八道聞香杯茶藝表演;),另增加了當前較為流行的——干泡法,也稱為行茶法。

❾ 茶藝班級特色簡介介紹

和其他的茶藝班級有什麼區別,把區別寫出來就是特色了。

❿ 茶藝的內容簡介

《茶藝》主要內容簡介:千百年來,茶文化顯示了一種永恆的生命力,無論中囪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不使接觸者感受到它的魅力。奧秘何在?在於人們經由茶道獲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在茶的濃釅和醇厚中,浸潤著歲月的秘香,貯藏了時間的能量。茶是時間的醍醐,是光陰對細節的耐心雕琢;茶更是一種在時光流逝中的靜默,在這種靜默中,生活上升為藝術:茶還是一種頓悟,是一種用時間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禪一味的最好的注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