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課程英文
① 傳播學概論
媒介形象再現與社會真實建構
② 「傳播學概論」怎麼翻譯。。。在線等
傳播學概論
網路釋義
傳播學概論:Outline of Communication
書籍
書名:傳播學概論
作者:威爾伯-施拉姆(W.Schramm) / 波特(W.E.Porter)
出版版:新華出版社
定價權:1.20元
評分:8.8 / 10 (111人評價)
簡介: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最著名的著作. 該書第一版於1973年出版,原名為"Men,Messages, and Media: A... 詳細 »
搜索 傳播學概論
③ 傳播學概論 重點
書 名: 傳播學
概論 作 者:孫庚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5月 ISBN: 9787300119175 開本: 16開 定價: 20.00 元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編輯本段圖書目錄
第一章 人類傳播概述 第一節 傳播的定義 第二節 人類傳播的歷史 第二章 傳播學的誕生 第一節 傳播學的起源 第二節 傳播學的源流及發展 第三章 傳播的基本過程 第一節 傳播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傳播的類型 第三節 傳播過程模式 第四章 傳播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地調查法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第三節 控制實驗法 第四節 個案研究法 第五章 傳播學基本概念 第一節 信息 第二節 符號與意義 第六章 人際傳播 第一節 人際傳播的特徵 第二節 人際傳播的技巧 第七章 一組織傳播 第一節 組織與組織傳播 第二節 組織傳播的重要學派 第八章 大眾傳播 第一節 認識大眾傳播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九章 受眾 第一節 認識受眾 第二節 受眾研究經典理論 第十章 大眾傳播的社會控制 第一節 幾種重要的媒介控制理論 第二節 傳播的社會控制 第三節 傳播中的「把關人」 第十一章 大眾傳播媒介 第一節 媒介的主要傳播特徵 第二節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第十二章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 第一節 超強效果論階段和有限效果論階段 第二節 適度效果論階段 第三節 回歸強大效果論階段 第四節其他效果研究 第十三章 跨文化傳播 第一節 認識跨文化傳播 第二節 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技能
④ 傳播學概論的內容簡介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傳播學概論》是美國傳播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和專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廣泛的影屬響。
E.M.羅傑斯這樣評價施拉姆:「如果能夠以某種方式抹掉施拉姆對傳播學領域的貢獻,世界上就不會有傳播學這樣一個學科了。」
全書共15章,分別論述傳播的歷史、功能、過程、符號、代碼和途徑;傳播的媒介、渠道和影響;媒介的結構、功能、經營和知識產業;傳播者、受傳者和把關人;媒介的社會控制、顯著影響和隱性影響、媒介在兒童和成人社會化中的作用;以及信息革命等內容。
⑤ 自考課程:傳播學概論和大眾傳播學導論是一門課吧
課程編碼一致嗎?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門課程是專科階段的,另外一門是本科階段課程。例如:高等數學專科和本科在名字上差異不大,但是課程編碼不一致,難易程度不一致。
⑥ 求施拉姆的《傳播學概論》英文版,doc或txt格式,[email protected]多謝~
這里有PDF版的,來電腦上源看的話 ,PDF會更舒服,如果需要txt,直接轉存為就行。
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294882.html
⑦ 求施拉姆傳播學概論。。。
太長了,你可以留個郵箱,我發給你。我當初還列印出來過,有300多頁呢。
目 錄
序 言
第一章 傳播是怎樣發展的------------------ (1)
"傳播"的含義------------------------- (2)
傳播的開端--------------------------- (5)
語言的產生--------------------------- (7)
文字的產生--------------------------- (10)
大眾媒介的產生----------------------- (14)
第二章 傳播起什麼作用-------------------- (20)
人類傳播--三位心理學家的看法--------- (25)
傳播的社會功能----------------------- (31)
小結 傳播對人類的功能--------------- (38)
第三章 傳播過程-------------------------- (40)
信息的性質--------------------------- (41)
傳播關系----------------------------- (45)
傳播關系的雙向性質------------------- (48)
傳播契約----------------------------- (49)
傳播行為----------------------------- (54)
電路和行為--------------------------- (58)
小結 傳播怎樣起作用----------------- (62)
第四章 傳播符號-------------------------- (65)
符號的性質--------------------------- (67)
非語言符號的性質--------------------- (74)
第五章 傳播代碼-------------------------- (86)
語言符號和代碼及沃夫--薩皮爾假設----- (89)
語言的若干問題----------------------- (94)
第六章 傳播途徑:誰同誰談話-------------- (104)
廣角鏡------------------------------- (106)
傳播途徑的幾種型式------------------- (108)
為什麼要這些途徑--------------------- (111)
有關選擇的公式包會什麼內容?--------- (116)
第七章 傳播媒介:大眾與個人的------------ (121)
渠道的樸素心理學--------------------- (123)
兩級傳播論--------------------------- (130)
麥克盧漢學說------------------------- (135)
結論--------------------------------- (141)
第八章 大眾媒介的深廣度------------------ (143)
大眾媒介的結構與功能----------------- (146)
媒介的財源--------------------------- (149)
媒介的延伸:知識產業----------------- (155)
第九章 發送者、接收者與挑選過程---------- (160)
新聞的選擇--------------------------- (161)
大眾傳播的傳播對象------------------- (166)
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
趣味的表現形態----------------------- (171)
教育與媒介的利用情況----------------- (174)
第十章 社會控制與大眾傳播---------------- (179)
有關控制的實際問題------------------- (189)
社會控制的某些其他側面--------------- (195)
第十一章 傳播怎樣產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 傳播怎樣產生效果(二)--------- (219)
亞里斯多德模式。--------------------- (219)
卡特賴特模式------------------------- (221)
霍夫蘭學說--------------------------- (225)
一種信息模式------------------------- (241)
對分析傳播效果的各種學說的概括------- (245)
第十三章 大眾媒介的潛在效果-------------- (248)
個人時間的使用----------------------- (248)
知識--------------------------------- (255)
社會化------------------------------- (261)
第十四章 大眾媒介較少潛在的效果---------- (267)
輿論--------------------------------- (267)
媒介人物----------------------------- (268)
媒介事件----------------------------- (272)
媒介議程安排------------------------- (275)
廣告--------------------------------- (279)
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287)
第十五章 信息革命------------------------ (292)
新時代的標志------------------------- (294)
過載的安排--------------------------- (299)
問題的社會方面的延伸----------------- (305)
計算機的特殊重要性------------------- (309)
第一章 傳播是怎樣發展的
當我在寫這幾行字的時候,把視線從紙上移開,抬頭就可以看見夏威夷那犬牙交錯鬱郁蔥蔥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線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島民登岸的地方。他們從石器時
代走出來,在一千二百年前乘著用最簡陋的工具製作的獨木舟到達這里。他們從東南亞出發,帶著信奉的神、孩子和食物,在浩瀚的大洋上,從一個島嶼飄伯到另一個島嶼,以我們今天無法想
象的生存能力與風、水和泥土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似乎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五千年漫長歲月的旅程於一千二百年前來到夏威夷。他們在這個熔岩的島上登陸,撒下他們的種子,播下他們的文化,把這塊土地歸為己有。
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已經是靈巧的傳播者。他們能夠看懂天空中和海浪中的信息,利用這種信息來航海.他們已有發展得很好的語言,雖然能在圖畫和雕刻中記錄下來某些信息,但實際上還不能把語言寫下來。不過,他們利用口語作為有力的工具,用口說的語言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政府和美滿的家庭生活。他們令人不可思議地表達了微妙的想法和關系。他們說服別人跟他們航海到很遠的地方去,在別人沮喪氣餒的時刻消除別人的疑慮。他們帶著所有的航海經驗知識,信仰、儀式以及他們想要保持和不用書寫的形式傳給子孫的生活習俗,他們在夏威夷登陸,感到地球的震動,看見山裡的濃煙和火焰以後,他們得到了幫助他們認識「火之女神佩萊夫人」的信息,因此他們還知道了怎樣通過祈禱以及祭祀和舞蹈同女神交流。
第一節 "傳播"的含義
但是,且慢。"他們知道同女神交流,"這是什麼意思?
批評家兼哲學家肯尼思•伯克一九三五年向出版社送去一部著作時。他提議用《傳播學概論》作書名。出版商否決了這個書名。他說,讀者看到COMMUNICATION(傳播)這個詞會以為是論
述電話電信的書!這就是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怎麼會定名為《永恆與變化》的經過。
我們不能責備一詞多用,尤其是一個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的詞語,但是,我們起碼應該弄清楚,在我們使用傳播這個詞時,我們說的是什麼。本書不是--至少不是直接--論述電話電信,不是論述運輸(如果是經濟學家寫的就可能是),不是論述閱讀和書寫(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里學到的傳播就是這個含義),不是論述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英語和演說(這是課余時間給人臨時照看孩子的大學生在名叫傳播的大學課程中學到這個詞時的含義),也不是論述成功的傳播(這是當我們說"哈里,真是入木三分!"這一類話時的含義)。確實,我們將發現傳播既有啟發和成功之處.也有一些失敗之處。
本書主要是論述人類社交的基本過程。傳播是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傳播一詞(COMMUNICATION)與社區(COMMUNITY)一詞有共同的詞根,這決非偶然。沒有傳播,就不會有社區;同樣,沒有社區,也不會有傳播。使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社會的主要區別是人類傳播的特定特性。
社會學家查爾斯•科利在七十年前寫的一篇雄辯的文章中稱傳播是"人類關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機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徵和通過空間傳達它們和通過時間保存它們的手段"。還有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爾在《社會科學網路全書》第一版中精闢地寫道:
雖然我們談起社會時往往好象它是一個由傳統所限定的靜止的結構,但是,從更本質的意義上說,根本不是這樣,而是各種大小和復雜程度不同的有組織的單位的成員之間部分的或完全的了解所組成的一個極其錯綜復雜的網狀系統 諸如,從一對情人或一個家庭到一個若干國家結成的聯盟,或者是報紙通過它超越國界的影響所及的人類中越來越多的人.都屬於這樣的網狀系統。
它顯然只是各種社會習俗慣例的靜止的總和;實際上,它正從參與這個社會的個人中獲得的帶有傳播性質的特定行為,被注入新的生氣或創造性地肯定。因此,不能說共和黨是照這樣存在.而只能說它的傳統經常不斷地被這樣一些簡單的傳播行為所維護。如約翰•多伊投票選共和黨的候選人,從而傳播了某種訊息,或者五、六個人在某時其地正式或非正式地開會。為的是彼此交流 想法以及最終決定許多個月以後可以在黨員集會上提出什麼樣的現實或設想出來的國家利益的觀點。共和黨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實體僅僅是使成千上萬這種具有某些共同的堅持不斷的關聯特徵的每一傳播行為抽象化。如果我們把這個例子擴大到每一個可以想像的領域,我們很快就認識到每一種文化形式和每一社會行為的表現都或則明晰或則含糊地涉及傳播。
社會是各種關系的總和,在這些關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我們要明確了解的一點是:人類傳播是人做的某種事。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它本縣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除非是傳播關系中的人使之成為不可思議。訊息本身並無含義,除非是人使之有含義。因此,我們研究傳播時,我們也研究人--研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與他們所屬的集團、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他們怎樣相互
影響;受影響, 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別人和受別人教;娛樂別人和受到娛樂。要了解人類傳播,我們必須了解人是怎樣相互建立起聯系的。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來到一起,試圖共享某種信息,他們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攜帶信息的標志在他們看來很可能不同。經驗愈是不同,他們理解的信息也很可能愈是不同。象"痛"和"餓"這樣的概念十分可能是我們都理解的,因為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即使如此,某種文化中"咬緊上嘴唇"的傳統,很可能被另一種比較公開表示感情的文化所誤解。
但是,象"自由"、"共產主義"和"道歉"這類的詞,由於人們來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來自不同的文化,顯然是會引起麻煩的。
但是,細地注意一下,傳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過言詞進行的。一個姿勢,一種面部表情、聲調類型、響亮程度、一個強調語氣,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發或不理發、八角形的停車標志牌,這一切都攜帶著信息。
這不是一種簡單的關系。金斯利•戴維斯早在一九四九年論述傳播關系的間接性時寫道,在傳播關系中,"一個人從另一人的行為推斷出另一人試圖表達的想法或感覺。他於是並不對行為
本身作出反應,而是去推斷想法或感覺。另一人接著又從想法或感覺--其背後的含義--的角度對他的反應作出叵應。"在進行看的這一切都是符號--文字、聲音或動作--而又總是必需去推斷其背後的含義的。並不是推斷這些符號意思是什麼,而是推斷這個人的意思是什麼。或者,更確切地說,被推知的是從這些符號的含義到表達的這個人的意思是什麼。因此,在傳播關系中,人們總是帶著"第三隻耳朵"傾聽的。
在這種關系順當的時候,其結果是某種"和諧性",這是人類奇異的經驗之一。在這種關系不順當時,其結果是誤解,有時候是敵對,而且往往做出與本意大不相同的行為。但是,這種關系
是起作用的,這就是使我們能夠在頭腦中構成印象觀測我們的環境和指導我們的行為的過程。
這個過程,我們利用它的方式.以及它對我們和我們社會的影響,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
⑧ 全國碩士生統一考試,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有關專業基礎課《新聞學基礎》和專業課考試《傳播學概論》的區別
每個學校對於新聞學與傳播學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為以後的研究方向不一樣,而且每個學校基回本會答採用自己的老師出的書,一般我們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新聞學是用李良榮的《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是用郭慶光的《傳播學概論》。
⑨ 如何把傳播學概論打造成網紅課程
外媒稱,中國一所大學正在開設教授學生如何成為「網紅」的課程,此舉招致學者們的批評。他們說,這樣一門不嚴肅的課程在高等教育中不應有一席之地。
一些學者認為該大學的做法是迎合低級趣味,另一些學者則贊揚這門課程順應了互聯網發展潮流並有助於學生就業。有媒體發表評論說:「我們需要打破常規的改革勇氣,鼓勵別具一格的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