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學習測量與維修的課程感受

學習測量與維修的課程感受

發布時間: 2021-01-20 13:34:09

① 工程測量學習心得

我也是學工程測量的,我認為要學好這個專業,必須具備以下素質:

第一,必須先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不要覺得我現在只是大一,還有幾年的學習時間,其實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我們要自學的話,都能搞懂,但是為了便於形成完整的知識網路,准確把握重難點,還是不要翹課的好

第二,要具備不派苦不怕累的意志,我們這學期最後三周都是實習,那幾天都在四十度左右徘徊,我們早上六點半出發,晚上八點多回來,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們每天要寫實習日記,苦死了 ,不過我們小組最後的地形圖質量最高了,想想也值了

第三,一定要抓住「准備」這個環節,他就像一座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牢,後患無窮。每次上室外課,都要准備充分。整個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及其注意事項
,走要做到心裡有數,不能騎率驢看唱本一一走著瞧。

第四,要培養自己認真仔細的良好學風。拿閉和線路表的計算來說,那是一環扣一環,數字還多,還涉及到正負號問題,所以不但要思路正確,還要有耐心,細心和熱心,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具備的生活作風

第五,每一小組成員的團隊合作意識要強,大家是一個整體,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助,盡全力在短時內高效完成任務,與此同時,隊員之間也增進了了解,這也是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的好機會,實習時我也深刻感受到樂這一點,我由於一時疏忽,把一下午的數據都整錯了,我很內疚,不停的在責備自己,但我們小組內每個人都來勸慰我,我很感動

第六,針對一些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想老師虛心求教,不能盲目向前,一個實驗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一招不慎,可能滿盤皆輸

② 學完電氣測量這門課有什麼感想學到了什麼

首先:確定題目(以有題目除外)
其次:一般都需要摘要(一兩回白字吧)和關鍵詞(答幾個)
正文:
首先把學科上的大概內容及寫出來,也可以談談它是個什麼樣的學科。然後,將其中給你印象深刻的一點或幾點的知識挑出來進行重點敘述,你可以寫寫它的歷史及發展,它的好壞,它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具體改變了你什麼,使你重新認識了什麼。你是怎麼運用它的…等等。如果你上課沒學到什麼,建議你去網上查查相關資料,使你能對自己所學的課程有所了解或了解更深刻。這樣你寫起來也能順手好多。另外,你也可以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並引用。引用的書籍將寫在文章最後的參考文獻內,老師便可看到。最後,你再寫寫課堂上老師的悉心教導,詳細解釋…對你的幫助。以後對這門科的展望呀什麼的。最後別忘了參考文獻以及格式。
至於具體格式,網上也很多。我就不上圖什麼的了,這需要你自己動手查閱和實踐,因為以後用到的機會很多,我主要給你提供的是寫作的導向和思路。你也可以和同學多交流。希望對你有用並採納。

③ 結合學習《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收獲和體會,請寫一個不少於1000字的課程總結。

劉老師,你莫嫩個鑽牛角尖嘛、。、、、

④ 大學工程測量,測量課程不及格原因

不去上課做作業看書學習,整天打游戲泡妞能及格嗎?

⑤ 專業課測繪學和測量學的區別是什麼

測量指專業課所以此處 測繪>測量,原因如下:
測量是從實地獲取數據,處理數據成圖,此為測版定;根據圖權上已有位置,在實地進行標注,此為測設。
測繪是獲取數據並經過處理而描述出來提供應用。
測繪專業分三個大方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這三個方向既可以做學術研究,也可以提供實際應用。

⑥ 測量測繪專業需要學習哪些課程

測繪專業,是測量與繪圖專業的簡稱。本專業主要研究空間、電子、信息、激光、慣性等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並研究利用這些技術測定地球與其它星體形狀、建築物(構築物)的三維特徵及其與指定參考系的關系、地球重力場及其內部物理特徵、運動物體的特徵及其多維參數,研究這些技術在工程、工業和人類生活中應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主要課程:礦山測量學、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大地控制測量學、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原理與應用、地圖投影、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等。

⑦ 自考 教育統計與測量課程做一份3000字左右的報告,會做的幫忙一下!

您好,158教育在線為您服務

根據您所提的問題,在網上未能找到相關的信息,詳細信息請登錄158教育在線進行咨詢了解!

如有疑問,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⑧ 談談你對工程測量課程的認識

簡單,就是干@

⑨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論文關鍵詞:互換性;標准化;精度設計;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中標準的貫徹、應用與精度設計的關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強調精度設計的同時不能淡化互換性和標准化的意義;目前本課程有多種教學模式,為保持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筆者認為本課程仍應單獨設置;實驗課應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與標准應用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圍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內容與體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將《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改為《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基於這一思路,不少教材壓縮和淡化了互換性標準的相關內容,力圖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以貫徹標准為主線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筆者認為這種思路應充分肯定,但對如何處理好互換性標准貫徹與提高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關系,筆者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互換性與精度設計在課程中的定位問題
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換性是指同一規格的零部件按規定的技術要求製造,不需經過任何挑選或修配就能夠互相替換使用,而且替換後能達到規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設計則要求經濟地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無論零件是否要求互換,必須規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則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則加工難度大。
互換性是對重復生產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統一的設計生產,就可實現互換性,互換性要靠公差來保證。互換性給定公差強調的是統一,精度設計給定公差強調的則是合理。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具有互換性高的特點,公差必須標准化,標准化是互換性生產的基礎。而精度設計不論從設計還是製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標准化的原則。所以,以標准化為基礎的互換性與精度設計是很難分開的。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尺寸公差、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應用的目標是在機械圖上合理標注。合理標注的實質是合理的精度設計,所以本課程的核心還是精度設計,新的教學體系應該加強精度設計的概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不過我們在強調精度設計的時候不能淡化互換性與標准化的重要意義。由於互換性在產品設計製造和使用維修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中一個普遍運用的原則。精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互換性標準的選擇與應用,即使不要求互換的場合,在設計製造等各種環節,也需要遵循互換性與標准化的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尤其關於互換性與標准化方面的內容,在生產實際中有著大量的運用,但在其他課程中鮮有介紹,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各項標准逐步與國際接軌,掌握標准化知識已成為時代的需要。這有利於開闊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對將來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不應將互換性與精度設計人為地分割開來,應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互換性原則和各項基礎標準的前提下合理地進行精度設計。當然筆者並不贊同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變成純粹的標准宣講課,而應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與標准應用能力,對原來的教學模式應當進行改革。
二、關於新的教學模式
目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幾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課程內容基礎上拓展提高、組合後仍單獨設課;二是將課程提高到機械精度設計的高度組合、拓展設置成一門課程;三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塊,穿插到《機械制圖》、《金工實習》、《機械設計》等課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1]。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以為:
第一種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體系主要內容,系統闡述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分析介紹了我國極限與配合的新標准、工程應用以及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這種課程體系把標准化與計量學領域有關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學科化特點,形成了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論文關鍵詞:互換性;標准化;精度設計;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中標準的貫徹、應用與精度設計的關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強調精度設計的同時不能淡化互換性和標准化的意義;目前本課程有多種教學模式,為保持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筆者認為本課程仍應單獨設置;實驗課應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與標准應用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圍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內容與體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將《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改為《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基於這一思路,不少教材壓縮和淡化了互換性標準的相關內容,力圖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以貫徹標准為主線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筆者認為這種思路應充分肯定,但對如何處理好互換性標准貫徹與提高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關系,筆者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互換性與精度設計在課程中的定位問題
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換性是指同一規格的零部件按規定的技術要求製造,不需經過任何挑選或修配就能夠互相替換使用,而且替換後能達到規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設計則要求經濟地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無論零件是否要求互換,必須規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則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則加工難度大。
互換性是對重復生產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統一的設計生產,就可實現互換性,互換性要靠公差來保證。互換性給定公差強調的是統一,精度設計給定公差強調的則是合理。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具有互換性高的特點,公差必須標准化,標准化是互換性生產的基礎。而精度設計不論從設計還是製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標准化的原則。所以,以標准化為基礎的互換性與精度設計是很難分開的。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尺寸公差、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應用的目標是在機械圖上合理標注。合理標注的實質是合理的精度設計,所以本課程的核心還是精度設計,新的教學體系應該加強精度設計的概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不過我們在強調精度設計的時候不能淡化互換性與標准化的重要意義。由於互換性在產品設計製造和使用維修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中一個普遍運用的原則。精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互換性標準的選擇與應用,即使不要求互換的場合,在設計製造等各種環節,也需要遵循互換性與標准化的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尤其關於互換性與標准化方面的內容,在生產實際中有著大量的運用,但在其他課程中鮮有介紹,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各項標准逐步與國際接軌,掌握標准化知識已成為時代的需要。這有利於開闊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對將來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不應將互換性與精度設計人為地分割開來,應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互換性原則和各項基礎標準的前提下合理地進行精度設計。當然筆者並不贊同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變成純粹的標准宣講課,而應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與標准應用能力,對原來的教學模式應當進行改革。
二、關於新的教學模式
目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幾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課程內容基礎上拓展提高、組合後仍單獨設課;二是將課程提高到機械精度設計的高度組合、拓展設置成一門課程;三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塊,穿插到《機械制圖》、《金工實習》、《機械設計》等課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1]。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以為:
第一種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體系主要內容,系統闡述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分析介紹了我國極限與配合的新標准、工程應用以及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這種課程體系把標准化與計量學領域有關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學科化特點,形成了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論文關鍵詞:互換性;標准化;精度設計;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中標準的貫徹、應用與精度設計的關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強調精度設計的同時不能淡化互換性和標准化的意義;目前本課程有多種教學模式,為保持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筆者認為本課程仍應單獨設置;實驗課應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與標准應用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圍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內容與體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將《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改為《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基於這一思路,不少教材壓縮和淡化了互換性標準的相關內容,力圖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以貫徹標准為主線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筆者認為這種思路應充分肯定,但對如何處理好互換性標准貫徹與提高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關系,筆者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互換性與精度設計在課程中的定位問題
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換性是指同一規格的零部件按規定的技術要求製造,不需經過任何挑選或修配就能夠互相替換使用,而且替換後能達到規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設計則要求經濟地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無論零件是否要求互換,必須規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則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則加工難度大。
互換性是對重復生產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統一的設計生產,就可實現互換性,互換性要靠公差來保證。互換性給定公差強調的是統一,精度設計給定公差強調的則是合理。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具有互換性高的特點,公差必須標准化,標准化是互換性生產的基礎。而精度設計不論從設計還是製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標准化的原則。所以,以標准化為基礎的互換性與精度設計是很難分開的。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尺寸公差、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應用的目標是在機械圖上合理標注。合理標注的實質是合理的精度設計,所以本課程的核心還是精度設計,新的教學體系應該加強精度設計的概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不過我們在強調精度設計的時候不能淡化互換性與標准化的重要意義。由於互換性在產品設計製造和使用維修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中一個普遍運用的原則。精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互換性標準的選擇與應用,即使不要求互換的場合,在設計製造等各種環節,也需要遵循互換性與標准化的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尤其關於互換性與標准化方面的內容,在生產實際中有著大量的運用,但在其他課程中鮮有介紹,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各項標准逐步與國際接軌,掌握標准化知識已成為時代的需要。這有利於開闊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對將來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不應將互換性與精度設計人為地分割開來,應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互換性原則和各項基礎標準的前提下合理地進行精度設計。當然筆者並不贊同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變成純粹的標准宣講課,而應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與標准應用能力,對原來的教學模式應當進行改革。
二、關於新的教學模式
目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幾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課程內容基礎上拓展提高、組合後仍單獨設課;二是將課程提高到機械精度設計的高度組合、拓展設置成一門課程;三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塊,穿插到《機械制圖》、《金工實習》、《機械設計》等課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1]。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以為:
第一種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體系主要內容,系統闡述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分析介紹了我國極限與配合的新標准、工程應用以及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這種課程體系把標准化與計量學領域有關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學科化特點,形成了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論文關鍵詞:互換性;標准化;精度設計;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中標準的貫徹、應用與精度設計的關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強調精度設計的同時不能淡化互換性和標准化的意義;目前本課程有多種教學模式,為保持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筆者認為本課程仍應單獨設置;實驗課應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與標准應用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圍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內容與體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將《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改為《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基於這一思路,不少教材壓縮和淡化了互換性標準的相關內容,力圖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以貫徹標准為主線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筆者認為這種思路應充分肯定,但對如何處理好互換性標准貫徹與提高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關系,筆者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互換性與精度設計在課程中的定位問題
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換性是指同一規格的零部件按規定的技術要求製造,不需經過任何挑選或修配就能夠互相替換使用,而且替換後能達到規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設計則要求經濟地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無論零件是否要求互換,必須規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則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則加工難度大。
互換性是對重復生產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統一的設計生產,就可實現互換性,互換性要靠公差來保證。互換性給定公差強調的是統一,精度設計給定公差強調的則是合理。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具有互換性高的特點,公差必須標准化,標准化是互換性生產的基礎。而精度設計不論從設計還是製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標准化的原則。所以,以標准化為基礎的互換性與精度設計是很難分開的。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尺寸公差、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應用的目標是在機械圖上合理標注。合理標注的實質是合理的精度設計,所以本課程的核心還是精度設計,新的教學體系應該加強精度設計的概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不過我們在強調精度設計的時候不能淡化互換性與標准化的重要意義。由於互換性在產品設計製造和使用維修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中一個普遍運用的原則。精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滿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互換性標準的選擇與應用,即使不要求互換的場合,在設計製造等各種環節,也需要遵循互換性與標准化的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尤其關於互換性與標准化方面的內容,在生產實際中有著大量的運用,但在其他課程中鮮有介紹,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各項標准逐步與國際接軌,掌握標准化知識已成為時代的需要。這有利於開闊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對將來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不應將互換性與精度設計人為地分割開來,應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互換性原則和各項基礎標準的前提下合理地進行精度設計。當然筆者並不贊同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變成純粹的標准宣講課,而應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與標准應用能力,對原來的教學模式應當進行改革。
二、關於新的教學模式
目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幾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課程內容基礎上拓展提高、組合後仍單獨設課;二是將課程提高到機械精度設計的高度組合、拓展設置成一門課程;三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塊,穿插到《機械制圖》、《金工實習》、《機械設計》等課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1]。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以為:
第一種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體系主要內容,系統闡述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分析介紹了我國極限與配合的新標准、工程應用以及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這種課程體系把標准化與計量學領域有關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學科化特點,形成了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但隨著新的教學要求的提出及課程教學學時的減少,原來模式中認知性內容多、創造性內容少、以介紹基礎公差標准為主的教學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發展要求,應該進行改革與創新。目前本課程一般只有30多學時,其中還包括幾次實驗。在有限的學時內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筆者認為標准方面的內容可主要從應用的角度去講,其構成原理可適當簡略,重點還是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為主。有了這些基礎,其它章節均可略講,學生可通過練習、實驗和綜合實踐環節進一步提高精度設計能力。
第二種模式是針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設置成一門課程《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該課程已有多種版本的教材,從筆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來看,大多在緒論中已強化了幾何精度設計的相關內容,並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幾何精度設計綜合應用實例,但大部分章節與原教材體系沒有實質變化。也有的版本對原教材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基本擺脫了以介紹基礎公差標准為主的教學體系,但這種形式目前無論從教學還是學生自學角度看都還有些難度,幾何精度設計離不開公差標準的應用,脫離互換性標准講授幾何精度設計,不利於標准化的貫徹與應用。
第三種模式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塊,穿插到《機械制圖》、《金工實習》、《機械設計》等課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筆者感覺這種模式雖然避免了原來模式中各相關課程之間的交叉與重復,但打破了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也增加了各相關課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難度,較難保證分塊教學後的內容銜接與教學質量。
三、實踐性環節的改革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應用性很強,機械類圖紙中大部分符號都與本課程有關,對學生今後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尤為重要。本課程必須很好地把握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在講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應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從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看,學生對精度設計與互換性標準的實際應用能力普遍較弱。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不知道怎樣正確地運用國家標准進行精度設計;圖樣標注五花八門、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蘆畫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課程教學內容缺乏應用性實踐環節,學習內容沒有通過相應實踐環節消化、鞏固。受學時數限制,課堂教學只能講一些精度設計與標准運用的基本原則,學生對所學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鍛煉,主要靠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後續課程。而後續課程隨著教學內容與重點的轉移,無論後續課程教師還是學生都難以對先開課程給予特別關注。
針對這一問題,已有高校探索本課程專門增設實踐性教學環節——精度設計檢測一條龍課程設計[3],但上述方案存在時間安排與課時的矛盾。因此筆者贊同把機械零件課程設計與幾何精度設計內容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課程設計。機械零件的課程設計題目一般是減速器設計,這類課題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設計的內容,是理想的精度設計課題。但在單純的零件課程設計中學生往往忽視這部分內容,不求甚解。如作為綜合性的課程設計,明確提出精度設計的具體要求,學生可通過一個課題,得到完整的設計能力的鍛煉。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中,實驗課佔有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公差理論,初步熟悉某些計量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這些實驗可使學生較快獲得有關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理論的理解,並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這些實驗與精度設計的聯系還較少,主要是學生聽老師介紹儀器,閱讀實驗指導書,按規定的實驗步驟操作,從而獲得測量結果。這種驗證式實驗,沒有很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設計能力的鍛煉。
為了適應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應對實驗課程進行改革,加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鍛煉。在原來實驗的基礎上可設計一些綜合性實驗項目,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裝拆、測繪、精度設計等,得到相關標准應用與設計能力的綜合鍛煉。

⑩ 測量工程專業的學習內容和重點是什麼

測繪工程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面測量、海洋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U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陸海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測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空間精密定位與導航的理論,城市與工程建設的基本知識及其測量工程的設計、實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攝影測量與圖像圖形信息處理的理論與技術,各類地圖設計與編制的理論與技術。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測繪工程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兒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面測量、海洋測量、空訓測量、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海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技術;

3.掌握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和圖像圖形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方法;

4.掌握使用各種信息源設計、編制各類地圖的理論與方法;

5.具有從事國家大地控制網的建立,陸地、海洋、空間精密定位與導航,大比例尺數字化測圖與地籍圖的測繪及其信息系統的建立,各種工程、大型建築物的各階段測繪及變形監測.資源(土地、礦產、海洋等)合理開發、利用及環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了解現代大地測量、現代工業測量、空間測量、地球動力學、海洋測量等領域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礦山測量學、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大地控制測量學、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原理與應用、地圖投影、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以及專業和專業基礎課集中實習等,一般安排4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測繪工程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遙感科學與技術 勘查技術與工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