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課程統籌

課程統籌

發布時間: 2021-01-22 08:58:39

㈠ 如何統籌安排學習時間

我覺得這得根據自身條件
以上看你的身體條件
要是白天效率高

那就白天多學
要是晚上效率高
那就晚上多學會

㈡ 如何鍛煉孩子的統籌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 ?
家長朋友們如果稍加註意,就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做家庭作業時,盡管一直埋頭在做,一點都不敢浪費時間,但做作業的時間總比其他同學所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其他同學可能是在晚上十點半鍾左右就能完成,而自己的孩子可能要做到十一點甚至到十二點。這樣,自己的孩子就比其他同學缺少睡眠時間至少在一個小時以上,而且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第二天上課時的效率,進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們為此很苦惱,家長們為此也很無奈。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這就是由於孩子的統籌能力不強所帶來的問題。
所謂統籌能力,就是針對千頭萬緒的復雜局面,能夠抓住關鍵問題、突出主要矛盾,並將各種任務都能妥善完成的一種能力。統籌能力不強的人,在做事情時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豬頭不清狗頭不了。孩子的統籌能力也是從小就得培養的。如果不注意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則不僅使得孩子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學習過程是一個很累的過程,而且,對孩子長大後的工作能力也是不利的。所以,家長應當注重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呢?
一、從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開始
正如前文所言,孩子有沒有良好的作業習慣,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的好壞有著很大的影響。當然,我這里所說的良好的家庭作業習慣更主要的是指孩子在完成家庭作業過程中的安排問題。有的孩子一回到家不是先復習一下當天所學內容,就開始直接做家庭作業;有的孩子做家庭作業時,是喜歡先做學得好的功課而不自己喜歡的課程的家庭作業安排在後面。我覺得這些習慣都不是一種良好的家庭作業習慣。
孩子在開始做家庭作業之前,應當首先對當天所學課程進行一個系統的復習,對當天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進行一次回憶、消化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開始做家庭作業,效果會好一些。
孩子當天作業涉及的課程比較多時,應當先做學得不是太好的課程的作業,將那些學得比較好的作業放在後面。這樣安排有兩個比較明顯的作用:一是可以利用思維比較清晰的時候做本身學得不是太好的課程的作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清晰的思維;二是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可以通過電話向老師請教。如果安排到後面完成這些作業,那麼當孩子遇到某個不會做的題目時,因為已經到了深夜,再打電話向老師請教顯然不太禮貌了。
我這里所說的是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的問題,孩子在完成家庭作業時學會了合理的安排後,他們的統籌能力也就會相應地得到提高。當然,孩子的家庭作業具體如何安排,還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另外,孩子在完成某一門具體功課的作業時,還是應當先易後難,不能因為某一道具體的題目而影響了整個完成作業的進度。
二、從細小的家務勞動安排開始
孩子雙休日或寒暑假休息在家時,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是應當的,而且家長也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來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例如,孩子一天當中要做這樣幾件家務事:1、掃地;2、整理寫字台; 3、擦寫字台;4、晾曬衣服;5、折疊被子;6、清洗茶杯。這幾件事應當如何安排呢?就存在一個是否科學和合理的問題。因為考慮到防止天氣轉陰,那麼就應當先晾曬衣服;因為考慮到早上起床後要讓被子透氣,所以不要一起床就立即折疊被子;因為考慮到在整理好寫字台之後能將寫字台擦得更到位,所以,應當在擦寫字台之前先整理寫字台;因為考慮到掃地可能會有灰塵,就應當在擦寫字台之前掃地(當然,如果寫字台上比較臟,在擦寫字台時可能會有很多的灰塵掉在地上的話,那麼也可以先擦一下寫字台然後再掃地);清洗茶杯的任務,可以放到其他任務都已經完成之後。
孩子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統籌」能力是孩子最弱的問題。如果你勉強要求,只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建議你耐心的和孩子進行探討,引導他去關注他沒有關注到的細節問題;或者培養他良好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經歷,才會促進自己的能力。不要怕讓孩子犯錯,只有犯了一些錯誤,孩子才會懂得下次要注意什麼。
說到家務勞動的安排,我想提醒一點的是,有的家長習慣於在上班之前對休息在家、仍睡在床上的孩子交辦「你今天要做這樣幾件事,……」其實這樣的交辦效果不是太好。因為這時孩子仍處在半睡眠狀態,盡管父母在說的時候孩子也聽到了,但當孩子真正醒來的時候,已經不完全記得父母交辦了哪些任務了。所以,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留便條的方式來交辦孩子當天所應當完成的任務。
三、從簡單的事情籌劃安排開始
培養孩子的統籌能力,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或者盡管孩子年齡已經比較大,但孩子的統籌能力不是太強的情況下,父母可以讓孩子從簡單的事情安排起。
一是在數量的安排上,可以由少到多。可以先交辦一兩件事,讓孩子鍛煉統籌能力。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統籌能力後,再適當增加數量。
二是在難度的安排上,可以先易後難。先讓孩子完成難度比較小的事項,讓孩子對統籌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適應過程。然後再交辦有一定難度的事情。

㈢ 如何要注重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隨著國家利好政策的不斷出台,研學旅行市場將會迅速爆發,真正的競爭在於產品的競爭。內「研學課程容首先要主題明確,充分突出研學旅行的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其次要充分延展,打通活動前中後的環節設計,確保研學全過程的教育性、實踐性,為研學旅行活動形成系列成果素材,作為研學成效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最後關注學生未來發展,以傳統文化、愛國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為載體,助力學生生命成長。比如我們世紀明德研發的蘇東坡之路特色營,以蘇東坡一生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為主線,帶學生們實地走訪湖北武漢、黃州,浙江杭州,廣東惠州,海南海口、儋州四省六市,透過他留下的詩詞佳句以及史料,孩子們小組探究,探究景點背後的文化內涵,體會詩人當時特殊的心境,及其所處社會的歷史背景。到黃岡時,我們邀請語文特級教師在當地給孩子們系統地講授蘇軾在此處所作的詩詞,讓大家更好地學習、研究,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把校內所學融合進來,起到很好的效果。」世紀明德ceo王京凱說到。

㈣ 給學生排課表應按什麼原則該如何對課時進行統籌安排!能者多言啊

盡可能從上課老師喜歡的角度統籌安排。比如有哪些老師需要集中排課,有哪些老師喜歡分散排課。如果領導要上課,當然還要考慮領導的時間安排。

㈤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權威解讀

統籌推進立德樹人工作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制定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有哪些新的政策舉措,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這些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任務,教育部門一直在抓,這次為什麼要出台一個專門的《意見》?
答:《意見》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需要。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二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當前,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育人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來挑戰的需要。信息網路、多元文化使得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復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來,教育部組建了專門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統調研的基礎上起草文件。先後召開10餘次座談會,廣泛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召開了2次部黨組會、8次部長辦公會對《意見》進行專門研究和審議。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同意,印發了《意見》。
2. 記者:大家對立德樹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請問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立什麼德、樹什麼人」?
答:立德樹人內涵非常豐富。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意見》在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同時,突出強調要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力求使立德樹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更加鮮明。
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標,概括起來講就是「建成一個體系、確立一個體制、形成一個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二是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請問推進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二是以統籌改革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立足長遠,著眼全局,進行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點。聚焦人才培養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人才成長的瓶頸,大膽改革,重點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4. 記者:立德樹人工作涉及諸多方面,為什麼將深化課程改革作為切入點?
答: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關鍵是要找准切入點。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關鍵,牽動著學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證明,抓住了課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課改,掃清人才培養的重大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真正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5. 記者:這次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五個統籌」,為什麼這么強調「統籌」?
答:人才培養的規律性強,各個環節的關聯性強。實踐證明,單項的、局部的改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因此,必須統籌推進各項改革。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主要是避免學段間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主要是避免學科知識本位、內容簡單重復,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主要是糾正考什麼教什麼、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價教育質量的傾向,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調不一,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主要是改變各育人陣地之間聯系不夠密切的現象,營造課內外、校內外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五個統籌」涵蓋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體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從多個維度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6. 記者:「五個統籌」涉及諸多環節,跨度又很大,對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請問你們是怎麼考慮的?
答:圍繞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打好專業基礎,從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細化育人目標入手,研製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完善課標教材。二是理順教育教學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確保教育教學環節協調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點抓好教師能力培養、研究基地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四是加強監督檢查,要求建立健全課程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十項措施力求有效銜接、環環相扣,確保改革系統推進。
7. 記者:研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的重大舉措,請問重點要解決什麼問題?
答:構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是國際教育發展和變革的趨勢。研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通過構建這一體系,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8. 記者: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是深化課改的又一個重點,我們已經有了課程標准,為什麼還要研製質量標准?
答:研製學生學業質量標准,主要是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現行課程標准對學生學什麼、學多少講得比較詳細、清楚,但大部分學科對學到什麼程度要求不明確、不清晰,難以量化、分級。這樣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教育教學活動不好把握,容易出現偏難、偏深等教學問題;二是評價缺乏統一、具體、可操作的能力表現標准,各地各校評判教育質量的標准不一致。研製質量標准,將其有機融入到課程標准,使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對教學和考試評價都具有較強指導性的課程標准,有助於很好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9.記者:最近,中央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請問如何在深化課改中進一步落實?
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一是在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中,把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二是修訂有關學科教材,全面系統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三是強化實踐育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四是將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
10. 記者:《意見》出台後,如何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答:為保證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完善課程教材工作領導機構,統籌協調重大問題,研究確定重大政策,保證各項改革協調有序、順利推進。二是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事業單位、專業機構等的任務和職責。教育部專門制訂了實施方案,同時要求各地和學校也要制訂具體實施方案。三是強化專業支撐,充實完善有關專業組織,建立研究基地,為做好人才培養各環節的銜接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四是嚴格實施管理,建立課程教材實施監測評估制度,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檢查。

㈥ 科目和課程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科目:「教學科目」也稱「科目」。教學中將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范圍劃分為各個單位。如中小學的語文、數學、物理、音樂等;高等學校心理學系的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

課程: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是對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出處不同

科目:《舊唐書·李嶠傳》:「竊見 垂拱 二年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別准格敕令察訪者,又有三十餘條……今之所察,但准 漢 之六條,推而廣之,則無不包矣,無為多張科目,空費簿書。」

課程:「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

3、分類不同

科目: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

課程:古德萊德(Goodlad,1979)和凱珀(Kuiper,1993)詳細說明了理解和現實課程的不同形式:

理想的課程(Ideal curriculum):是科學家認為有價值的和有用的課程。這樣的科學家工作與領域的前沿,他們正在對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學生怎樣能獲得新開發的知識進行反思。

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詳細說明學習目標、相關領域內容、測驗要求以及必須要達到的成績標准文檔。書面課程的詳略程度,從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國家政府的官方文檔中——到課本和練習冊各不相同。

解釋的課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師對書面課程文檔的解釋。

實施的課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師建構內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學生應該解決的問題的方式所構成。

評價的課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徵著通過考試、正式測驗和態度調查表而得到的學生成績。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