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技課程有哪些
㈠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教給幼兒什麼
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後欣喜地發現,自己會吃飯了,懂禮貌了,還會湊合著穿衣穿襪了,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了。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遠不止這些,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會唱幾首歌了,畫畫到什麼水平了,這些才是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有幼兒園也說,因為家長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增加一些教學內容。可是,幼兒園究竟該學些什麼呢?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也該好好學習一下,教給孩子什麼、教多少才是最適宜的。 幼兒教育是對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涉及體智德美方方面面。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包括五大領域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是根據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內容而定的。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哪些地方?作為一名即將成為家長的教師,我想說說我的觀點,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1、學會生活生存學會生存就是讓孩子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識,以及各種動作要領。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學會的生活能力有:會穿脫、折疊衣服,折疊被褥,會系鞋帶,會用筷子,會分發整理餐具,收拾桌子,會刷牙,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2、學會學習能力幼兒能自己探索、發現周圍的事物進行學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那麼對他今後的學習十分有益。而幼兒園各個領域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比如科學領域的能力有感覺、觀察能力,概括分類、數量、形狀、時空等數學概念……幼兒園重視幼兒親自參與活動,通過不斷體驗、經歷,學習知識技能。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開發。
3、學會良好習慣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包括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品德行為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等的內容。
這些能力是孩子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至於其他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來進行教學,不能以某一個孩子的標准,來要求其他孩子都來照做。幼兒園的課程是游戲,即便是教學內容,很多也是通過游戲來貫穿學習的,所以,我希望還孩子一片藍天,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快樂成長,沒有煩惱!
㈡ 幼兒園科學教育常用的游戲有哪些
常用游戲我列舉三個: 1、視覺游戲 「偽裝小路」。這是一個運用視覺的游戲,同時也易於幫助兒童理解「保護色」。游戲時,教師選擇一條十餘米的小徑,在沿途離小徑一米左右的范圍擺放或懸掛一些人造物品,看兒童能找出多少。(找到後不要揀起來,等走完這段路再讓他們告訴大家找到幾個,)所藏物品在10個左右,注意選一部分比較好找的,和一些放在自然環境中並不顯眼的物品(譬如生銹的粗鐵釘)。找完一遍後可以告訴幼兒一共有幾個物體,對沒有全找出來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再找遍。 「照相機」游戲。這是一個兩人合作的游戲。一人扮演攝影師,另一人扮演照相機。「照相機」要閉上眼睛,等攝影師尋覓到自然美景或趣味鏡頭時,就會按住「照相機」的耳朵3—5秒鍾,「照相機」此時立刻打開快門(睜開眼睛)。在極近的距離內,攝入眼睛的物體就像特寫鏡頭一樣會非常深刻地印入腦海。 2、聽覺游戲 「傾聽心跳」。這是體驗樹木的新穎游戲。樹木的心跳是樹木將大量的樹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枝椏的聲音。在早春時節,選擇一棵直徑15厘米且皮比較薄的樹來聽它的心跳。落葉樹比針葉樹聽得清楚,把聽診器緊緊貼要樹幹上不要動,以免產生雜音,多試幾個地方,就會找到最佳「聽點。」(這一游戲也可選取某種小動物做傾聽的對象) 「辨聲音」游戲。在樹林、草地上,讓孩子們安靜下來閉上眼睛,雙手握拳舉向空中,只要聽到一種鳥叫就伸出一個手指。看誰的聽力最好。無論是了解自然的聲音還是感受自然的寧靜,這都是一個好辦法。為了好玩,可讓孩子試試看是否默數到10都聽不到一聲鳥叫。也可選擇任何聲音---風聲、落葉聲、急流聲等。 3、觸摸角游戲 「我的樹」。這是調動觸覺和嗅覺的游戲。至少要兩個人一起玩。游戲開始讓同伴蒙上眼睛,然後帶他走過一段曲折的路途,來到一棵你為他選擇的樹前,讓他感覺這棵樹與眾不同之處,如讓他抱攏樹干感知樹的粗細,幫他把手放到在有疤痕或有苔蘚的地方等,當同伴完成了他們探索,就把他迂迴帶到出發地。這時同伴才能摘掉眼罩,讓他睜開眼去找剛剛摸過的那棵樹。他一定會發現,每一棵樹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
㈢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㈣ 幼兒園科學活動課有哪些教學方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㈤ 幼兒園的科學實驗課都有什麼內容
每節課都會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和探索,每次孩子們上科學課都會開心的不得了,孩子們課上通過操作打開了思路,學到了知識,(桿秤)這節課讓孩子們動手做稱,認識秤的各個部位。(牛頓的蘋果幼兒園)
㈥ 幼兒園大班公開課科學教案有哪些
活動目標:
1、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2、懂得健康飲食,保護消化器官,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人體奧秘的好奇心。
活動准備: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大圖、各消化器官的卡片每人一份、西紅柿每組一份、小勺每人一個
幼兒已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分析:
大班幼兒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發展,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和物品,對自己不太喜歡的食物就會排斥。因此,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暴飲暴食、挑食、厭食、狼吞虎咽、不愛漱口、飯後劇烈運動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他們不但愛問「是什麼?」還想知道「怎麼來的?什麼做的?」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感到非常神秘。尤其是:我的身體里都有什麼?它們各有什麼作用?食物是如何變成大便的?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們會刨根問底,往往家長缺乏耐心,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是草草地、枯燥的給孩子進行講解,使孩子似懂非懂。大班幼兒的小肌肉運動技能得到發展,雙手更加靈巧,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了,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夠滿足自己動手慾望的操作性活動。這時,具體形象的動畫展示和動手操作的探索性活動就為5至 6歲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海洋的大門。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 激發興趣
臉蛋圓圓像蘋果,
酸酸甜甜營養多,
可以把它當菜吃,
又能將它做水果。
師:小朋友,你們猜猜這是什麼呢?(謎底:西紅柿)
評析:利用形象的謎語導入,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大大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播放課件 鼓勵探索
師:今天,西紅柿要到奇奇的身體里進行一場神秘的旅行,你想不想知道它都去了哪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播放課件,幼兒欣賞。
2、認識消化系統,初步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A:西紅柿旅行的第一站到了哪裡?它有什麼變化?它是怎麼變的?
(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重點說出牙齒嚼碎西紅柿,並請幼兒進行模仿。)
B:西紅柿被牙齒嚼碎後,通過哪個地方滑下來?食道像什麼?
(鼓勵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形象記憶來幫助幼兒理解食道的樣子和功能。)
C:西紅柿經過食道來到了哪兒呀?它在胃裡發生了什麼變化?怎麼變的?
小結:胃就像一個大口袋,胃會蠕動是為了把口袋裡的食物磨得更細更爛,便於人體消化吸收。
D:被磨成漿的西紅柿接下來來到了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在這里有什麼變化?
小結:小腸是彎彎曲曲的,就像一個加工廠,把營養和水分全吸收了。
(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就小腸的樣子和功能和教師形成互動式討論交流,及時讓幼兒做出補充和申辯,充分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表現,讓幼兒獨立描述問題並接納正確的補充意見。)
E:最後西紅柿到了哪裡?在這里它又有什麼變化?
F:大便通過什麼排除體外呢?(肛門)
評析:通過直觀形象的課件展示,讓幼兒就像看動畫片一樣欣賞食物通過人體各個消化器官的順序和變化,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加深了幼兒對人體消化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在全體幼兒和教師的討論交流中,本節教學活動的重點(認識人體消化系統)和難點(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迎刃而解。
3、交流討論消化器官的位置。
教師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大圖,幫助幼兒鞏固記憶各消化器官的名稱及功能。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討論各消化器官所在的位置,並在自己的身體上找一找,教師安靜巡視,進行適時指導。)
三、提供材料 嘗試操作
教師提供各消化器官的操作卡片,請幼兒按西紅柿旅行時經過的地方進行排列,教師進行安靜巡視,輕聲交流,適時指導。
(幼兒從小筐里取出消化器官卡片,按照消化系統的位置,擺放好各個消化器官,鼓勵幼兒對照自己擺好的消化系統圖片,用語言口述西紅柿旅行的全過程。)
評析:將人體消化器官製作成能夠拆分、組合的卡片形式,以此來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慾望,把幼兒記憶中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片,更大程度上鞏固了幼兒對消化系統的認識。
四、品嘗食物 延伸內容
1、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2、提供西紅柿,讓幼兒品嘗,感受食物旅行的奧秘。
評析:以品嘗西紅柿作為本節科學集體教育活動的延伸,調動了幼兒多感官參與的積極性,使幼兒通過欣賞、討論、交流、操作、品嘗等體驗,輕松地了解到人體消化系統的奧秘,使整節集體教育活動快樂地結束。
㈦ 幼兒園科學活動有哪些
幼兒園教學活動有五大領域:健康、語言、藝術、社會、科學。多以游戲活動回形式出現。答
從形式上來說,氛圍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集體活動,一般是由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所有幼兒同時進行的教育活動,它的時間比較集中和固定,組織比較嚴密。小組活動一般指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在同一時間,幼兒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自選不同的活動,教師則根據幼兒活動狀況,隨時進行指導以及與幼兒互動,幼兒在與一定的環境、材料、教師的互動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小組活動相對比較自由和寬松,教師能夠有更多機會關注個別幼兒。
個別活動,一般指針對個別幼兒的特殊需要開展的教育活動,如:針對有特殊才能或特殊需求的幼兒的特殊教育,針對性比較性比較強。
從性質上來說,又可以分為有自主生成的教學互動和教師預設的教育活動。這兩種形式主要針對教學活動來源而言,一般情況下,幼兒自主生成的教育活動,更能從幼兒自身的需要出發,能關注到幼兒的興趣點,但計劃性和目的性較隨意,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和把握教育契機的能力;教師預設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比較強,有充分的准備過程,強調教師的指導與組織。
㈧ 幼兒科學實驗、幼兒園科學實驗、幼兒園科學實驗有哪些
優勢說明:科學探究讓幼兒運用感官觀察,動腦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內發孩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容,有效的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創新能力,增強求知慾。
適合幼兒園童齡階段科學探究室,讓孩子持得懂的科學探究。
㈨ 大班幼兒的科學課對幼兒有哪些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