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煉文化課程復習綱要
⑴ 道家文化的相關知識
與儒家的倫理思想相比,道家的倫理思想無論是從表現形式上還是從表現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如果說儒家是以積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題,全面地闡述了其倫理思想,那麼,道家則是以消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題,闡明了其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道家的倫理思想雖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倫理思想同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
為了了解「無為」之為的內涵,我們先來看看無為和有為的含義。道家的無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使自然萬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道家的「無為」,強調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循,強調不能為了某種目的而人為地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目的。道家的無為,作為一種道德的實踐原則,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能違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應該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的本性,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與道家「無為」相對應的所謂「有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預自然的演化過程,違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達到人類的某種目的。作為道德實踐規范的有為,就是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希望在社會政治舞台上有所作為。他們固守於一定的道德規范,希望通過積極有為的行動,干預社會的發展過程,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根據道家的理論,無為和有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是否干預自然、社會的演化、發展規律。
所謂無為之為,就是像「道」一樣的行為,而道歸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家的無為之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人們的行為應該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為了確保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道家認為有一些道德規范也是應該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個重要命題,主張寬容和退讓。其二是以體「道」、達「道」為目的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為了像「道」那樣行為,人們要努力悟「道」,達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後,人們就會像「道」那樣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規律而行為。
道家倫理思想強調無為之為,即用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行為去實現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平衡,有其超越時代的積極意義。例如,在環境倫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張人類不能貪得無厭地掠奪自然,否則的話,就會破壞自然的和諧和平衡。這個話題是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都十分重要的話題。在人生修養方面,道家認為,如果人們在現實社會中能遵守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作為統治者就會以人為本,社會就會穩定和諧;個人可以以無欲、主靜養生,以退讓、寬容處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證。無為之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然,道家的這種倫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它以「無為」說立論,反對世俗道德規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它沒有意識到其「無為」說及其相關理論,其實質是一種具有自然主義和某種近乎倫理非理性主義的特點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由於過分強調自然觀和倫理觀的統一,而忽略了人倫的社會性特點。道家「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的片面性和消極性也是比較明顯的。
二、無知之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
在道家那裡,無知之知,作為一種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是指通過非理性的認識過程,達到對「道」的直接領悟。無知之知不是追求具體事物的小知識(「為學」),而是以悟「道」(「為道」)為目的的大智慧。道家提倡用一種神秘主義的直覺的認知方式去認識和體悟作為世界本原和道德根據的「道」,這個道德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道德修養過程。所謂無知之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作為道德的認識對象的道是不可言說的。老子明確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意思是說,「道」如果能夠說得出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是可以具體命名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這里強調的是關於「道」的知識是不能用日常語言來表達的。
第二,道德認識的過程是排除感官認識和理性思維的。道家的道德認識的過程是通過排除感官和理性思維,向內用功,達到「玄同」和「坐忘」的境界而直接體悟「道」。老子描述這一過程是:「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道德經》五十六章)莊子在《大宗師》里虛構了一段顏回和孔子的對話,詳細地說明了這一由忘仁義到忘禮樂,再到坐忘的非理性的認識過程。
第三,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的目的是體「道」和達「道」。老子描述這一過程是「致虛極,數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道德經》第十六章)這一體道的過程主要表現為:有知有欲的個體,通過體道,不斷地內在超越,臻於虛靜的境界,返樸歸真,達到無知無欲,便可歸於常道,與自然合一。當然,在道家那裡,道德修養的目標是根據不同的人,分為不同的層次。這樣一種「體道」、「達道」的理想境界,只有少數社會精英才能完成。這是一種「有智」的「無知」狀態,如在現實生活中為某些真正的聰明人所推崇的「難得糊塗」即屬於這一境界,這是一種大智慧,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達到的。為了社會的穩定,道家主張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使其真正「無知」的道德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愚民」政策,這是道家政治上的「愚民」政策在道德領域中的體現。
道家認為,有知之「知」(智)是對自然和人類本性的破壞,都是對天下的安寧和人心的擾亂。只有達到「無知無欲」的心理狀態,才能「無為而無不為」。在這里,既沒有正常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又無需必要的道德教育,而這正是以老、庄為代表的道家所要復歸的人類道德生活的「本然」或理想境界。老、庄道家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的突出特點是在強調朴、真的價值的同時,否認人類文明、智力開發的意義,它片面誇大了道德與知識、道德與文明的對立性,帶有一定的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
三、無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
所謂無我之我,在道家那裡指的是經過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而得「道」的理想人格,是從有「己」、有「我」到無「己」、無「我」;從有「待」到無「待」的個人,是超越了個體小「我」,而達到與「道」同一的至人、聖人和神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無我之我的內涵:
首先,無我之我是超越世俗情慾和知識的「我」。為了達到與「道」同一的理想,道家比較傾向於否定感性的自我,而肯定超現實的精神自我及其自由。如莊子寫道:「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游》)所謂無「己」、無「我」,就是泯滅自我的好惡之情,以至達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莊子又稱之為「喪我」,也就是「坐忘」。而「喪我」之後的我,才有資格在「無何有之鄉」中「獨來獨往」。莊子所理想的人生自由,不是現實的感性自由,而是超現實的精神自由。
其次,無我之我是超越有「待」而達到無「待」的精神自由的「我」。所謂「猶有所待」(有待),其意思是說,對世俗事物有所依賴。如果對外物有所依賴,則必然為外物所役使、所牽累(為物所役),就不能獲得逍遙自由。與之相反,「惡乎待哉」(無待),如果不依賴於世俗之物,就不能為外物所累——「不物於物」,就可以游無窮,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不僅如此,「惡乎待哉」(無待)還可以變「為物所役」為「物物而不物於物」,主宰外物而不為外物所主宰。達到「無待」的自由境界,不僅可以在「無何有之鄉」中「獨來獨往」,甚至具有某種常人所不具有的神性。由此可見,莊子的自由,是自我通過對客觀必然性的內在超越而獲得的自由,而不是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在對客觀世界進行物質改造中所獲得的自由,這種自由只能是想像的內心神遊。
再次,無我之我是游心和順世、理想和現實統一的我。我們通過對道家的思想,特別是其倫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家既不主張「出世」,也不主張一般隱士的遁世,而是要在亂世中處世。他們生活的重點是今生今世。他們生活的目標是如何在亂世中求生存,並獲得精神的愉悅和自由。莊子以精神上的超現實的逍遙游和現實的順世處物的統一來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莊子主張「與時俱化」(與物俱化)、和順外物。莊子的處世態度可以概括為「虛己游世」,「與時俱化」。「虛」與「化」是順世態度的本質內涵。在莊子看來,「唯道集虛」,(《莊子•人間世》)「萬物皆化」。(《莊子•至樂》)所以「虛而能和」,「化而不僻」,是得「道」者的處世態度。
莊子的順世態度在作為一種得道的精神境界的體現時,就不再僅僅是對外在力量的被動的順從,並由此換得生命的安全,而是在消除了這些外在力量與主觀上的對立情況下,獲得的自然方面的吻合和精神方面的自如,如同「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必有餘地」(《莊子•養生主》)的游刃那樣自如。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這樣從任何必然的縫隙里頑強地尋找自由。當然,莊子「順世」的人生態度,在現實社會中有可能發展為「滑頭主義」或「混世主義」,甚至可能發展為見風使舵和同流合污的行為,但這不是莊子的本意。總之,莊子追求的自由,盡管是有很多限制的自由,也不可能真正解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個體存在和獨立人格以及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在缺乏自由主義傳統的中國倫理思想中,確實是獨樹一幟的。
⑵ 道家修行詳細的入門
一、丹田內氣功 為了通周天,必須積聚一定的丹田內氣,如果內氣不足,通周天不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長,適得其反。一般丹田內氣功分靜功和動功兩類,現分述如下: ●靜功心法 練功者採取一般的坐姿,放鬆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輕閉,頭身中正,含胸沉腹,默運腦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虛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個空間,意念雙目神光朗照這個空間,達到「萬念俱寂,一靈獨覺」。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丹田真陽自然萌生。
(2)擴容法。練功時充分放鬆入靜,意念與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門、會陰、尾閶這一區域看作一個容積,使之逐漸擴大容量。呼氣時使臍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擴張,吸氣時氣收丹田。這樣持續練功,就會加大丹田的活動能量,起到快速積聚丹田內氣酌作
(3)壓氣法。呼氣時用意念將內氣向丹田、尾閭部催壓、貫沖,使整個下腹部的氣機都活躍起來。尾閭—定要充分放鬆。當真氣向上沖時,呼氣往下壓,腹部壓力增高,真氣自然溢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處,均經元氣疏通修補。
(4)轉圈法。放鬆入靜後,兩手在腹前意想抱著一個紅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輕輕旋轉,意想火球在兩手的帶動下轉動,待兩掌之間的氣球實感形成之後,再用意念將火球送入臍內,兩掌配合動作,然後兩手輕貼於臍部。稍停再作丹田內氣的轉圈運動。
(5)聚散法。在呼氣時,意想氣由丹田向周圍空間成圓形幅射狀擴散.同時身體也放大;吸氣時,意想氣由周圍空間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為寬闊無邊的大海,呼氣時如石擊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圍成圓形擴散,吸氣時收聚丹田。吸氣時宜配合輕微的提肛動作。
(6)景觀法。練功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個紅色的太陽,或一朵金黃色的蓮花,或——個發亮的電燈泡,照亮照透整個腹部及全身,溫煦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內景生輝,意念的高度積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內凝聚真陽元氣。
二、小周天功 ●真氣運行法 這是一種分階段逐步打通任督脈的功法。這個功法的最大優點是每個階段都有具體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學易記。 真氣運行法共五步:
(1)呼氣注意心窩部。入坐後,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接著,用耳細聽呼氣,使不發出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練1次,每次20分鍾。·練到3~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氣即感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一步完成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但不可用力過度,操之過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鍾或半小時,10天左右可氣沉丹田。真氣到達小腹時,往往感覺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由於脾胃、大小腸、膀胱、腎等功能都隨之改善,一般都能增進食慾,使大小便異常現象得以改善。
(3)調息凝神守丹田。當下丹田有明顯氣感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即「少火生氣」。這一階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需用時間較長,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開始小腹內形成氣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實有力,並向下游動,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部發熱。此時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真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疾患都應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會有明顯好轉。
(4)通督忽忘復勿助。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意識隨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決於丹田的力量。若實力不足,它就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再充實,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無異於揠苗助長。練此步功時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60分鍾。通督時間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異)。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煉氣化神。大周天形成後十二經脈俱通,五臟六腑之經氣旺盛了,原有的體虛之疾患隨之而愈。每日練功通達一次大周天,一般來說,人體不易生病。五臟六腑之精氣旺盛了,則上主於腦的精氣增加了,腦細胞的營養豐富了,腦細胞的代謝旺盛了,則大腦的記憶力增強了,甚至出現特異功能。
大周天是真氣循頭身手足轉一周,叫大周天,由於各種功法有差別,真氣具體運轉路線略有差異,但循頭足一周是無疑的。大約有幾種運轉路線:
第一種是真氣循十二正經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領至膻中,沿手三陰由胸走手,接著沿手三陽從手背到頭,再沿足三陽從頭、背而下經足三里至足,然後,從足心沿是三陰太溪、三陰交至腹,再從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種是真氣沿著奇經八脈一周,即真氣從足跟沿陰蹺脈、陰維脈上行至腰部,再經陽蹺脈、陽維脈下至足跟。
第三種是真氣從湧泉穴開始,沿著沖脈下肢端上行至會陰,再經中脈上達頭頂,真氣沖出頭頂,循三陰三陽經、奇經八脈,徐徐下降至足跟。
大周天的練功方法
練功者高度入靜後,以意引氣在上述路線循行。關鍵是要熟習大周天的運行路線,行功之前定好運行模式,運功時意氣一動,內氣就會自動沿上述路線循行。
大周天通後,繼續練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繼續練功丹上升一級至中丹田,再繼續練功,丹又上升一級至上丹田,最後從百會出竅,即古書所說的元神出竅。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與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繼則下丹田,再繼則上丹田,最後元神出竅。性功修煉好的人,在成丹時,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坐在蓮花座上的嬰兒,稱之為「聖嬰」,隨著丹而升級,最後出竅,並且還能收回。
⑶ 道家如何修真,入門基礎怎樣修煉
必先通曉些入門的東西,然後研究各派,正式拜師,於指導下專修一派。現在的一些玄幻、修真的小說有害無益。
⑷ 道家修煉的理論
道家內丹術借用外丹術語把人身比作 「爐鼎」,把人身中精、氣、神比作「葯物」,然後通過種種功法,藉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成就丹道,故有「大葯三般精、氣、神」的至理名言。
精、氣、神不僅是傳統人體修煉的理論核心,而且在初級命功入手的性修煉階段,此理論更為重要。從外向損耗轉向封閉無漏,從後天精氣神之有為操作轉向先天能量的登堂入室,無不由精、氣、神理論而闡發,因而也就構成了傳統性修煉的理論基礎。
1、精:生命的物質之基
精為人體生命藉以萌生、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和精微物質,有著極高的能量,又有廣義之精、狹義之精等說法。
「廣義之精」包涵人體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五臟六腑之精、腎臟生殖之精,以及道書所謂名目繁多的真陰、元陰、元精、真精、先天精、交感精等等。
「狹義之精」則專指生殖交媾之精,一般比較容易認識。
由於「廣義之精」包括了「狹義之精」在內,所以這里且由「廣義之精」如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五臟六腑之精、腎臟生殖之精等談起。
所謂「先天之精」,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票受於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質。《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這說明,一個新生命的降生,離不開先天之精的物質基礎和精的孕育萌發作用,舍此就談不上生命的萌生和起源。
「後天之精」雖由先天衍生而來,但又少不了飲食營養的不斷充養,否則即便「先天之精」再充足,也滿足不了生命降生後不斷生長、發育的需要。正是基於這一基本認識,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會池說》稱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絕肖黃庭」的一竅為「華池」,指出「谷氣就此而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以上先天、後天之精,結合丹道功法,更有未出陽關之精為「先天之精」,已出陽關之精為「後天之精」的說法。
「五臟六腑之精」,意味著「精」為整個人身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素間•金匿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篇》也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
「腎臟生殖交媾之精」,為來源於「五臟六腑之精」的生命起源物質,《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上清黃庭外景經》也說:「五臟之主腎最精,伏於太陰成吾形。」所謂「瀉」,說是男女交媾時生殖之精的分泌和泄出,尤其指男性的排精。所謂「成吾形」,亦即《靈樞•經脈篇》所說:「人始生,先成精」的意思。
2、氣:生命的運動之源
《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可知氣為人體生命活動得以維持存在的精微物質和原動力。氣的劃分方法很多,分為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原氣、宗氣、真氣、管氣、衛氣、五臟六腑之氣等等,狹義之氣則多指由肺主宰的後天呼吸之氣。
「先天之氣」來自元精,所以又稱「原氣」或「元氣」。《難經•六十六難》有雲:「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日原。」由於其氣發源於和腎相通的命門,歸藏於丹田,借道於三焦,周營於全身,為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乃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活動的原動力,所以被當之無愧地稱為「原氣」。
「後天之氣」包括後天呼吸之氣和飲食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如若其氣積於胸中,起推動呼吸、語言發聲和血液循環作用的,則被稱為「宗氣」。《靈樞•邪客篇》說:「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真氣」為藏於丹田下氣海的先天原氣,以及積於胸中上氣海的後天宗氣互相結合的產物。《靈樞•刺節真邪篇》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夫,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為此,真氣的作用,自然包括原氣、宗氣兩者,既推動人體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動,又奉養周身,使之生生不息。
「營氣」為水谷精微所化,循行於脈道之中,有著內而化生血液,營養五臟六腑,外而滋潤皮毛筋骨作用的一種「精專」之氣。關於營氣的生成過程,《靈樞•營氣篇》認為:「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己,終而復始。」《靈樞•邪客篇》則概括營氣的作用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雖說也為水谷精微之氣所化,然而其氣剩疾滑利,不受脈道約束而循行於脈道之外。對於衛氣的作用,《靈樞•本臟篇》有著極為權威的記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萬肥揍理,司開圃者也,又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揍理緻密矣。」這說明,人體肌揍的溫養;毛孔的開合,以及對於外邪的抵抗能力,莫不和衛氣發揮的作用有關。
「五臟六腑之氣」的情況,分而言之,則有心氣、肝氣、脾氣、胃氣、肺氣、腎氣等等。總起來說,大致不外為元氣的分體。對此,清朝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旁有小心。陰陽閨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綁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皆賴此也。」
我們還可以把氣分為先天的元炁和後天的氣。
元炁者,先天無形無質之炁也,氣者,後天有形無質之氣也。元炁是溫養本神,維持生命之本糧也;氣是傑與精(肉體)之間過渡的橋梁。
修煉之旨就是氣足而化傑,元炁盈於身則身清神明,周身光明通透 (內視可照徹全身,通視內外)。
煉元炁的關鍵不是呼吸觀想和意守,煉元神的方法有二種:一是,身靜,氣和,心凈,神自化氣為元炁;二是,身靜,氣和,心凈,神閑,炁機一動,自身之炁感通於宇宙之炁,以補於己身。
3、神:生命活動的主宰
「神」為人的精神、思想、意識,乃至知覺、運動等一系列生命活動的主宰和表現。
神的產生離不開先天之精,神的活動有賴於後天水谷之精。《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持謂之神。」這說明,當男女嬉精受孕之初,神就己經蘊含其中了。
在內容上,神的包涵較廣,又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先天本神和後天用神等不同。《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關於神、魂、魄、意、志,乃至心、思、慮、智等廣義之神的情況,《靈樞•本神篇》有著較為系統的回答。篇中說道:「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持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所說「心藏神」,這是說心和神的關系最為密切。非但狹義之神藏於心,歸根結底,就是廣義的魂、魄、意、志、思、慮、智等精神意識活動,也莫不和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實「心藏神」之外,《上清黃庭內景經》還指出:「泥丸 (腦室)百節皆有神。」這說明神和腦的關系,也早為道教煉養家所認識。
至於先天本神 (古人稱為元神)和後天用神的情況,因為本神具有先天元性,所以嬰兒即使「不識不知」,也能無為而動,並能有效地感知冷熱飢飽;用神具有後天智性,故而其動皆有為而發,比如七情六慾驅使你去干這干那,就是用神作用的體現。正因為用神的有為之動。往往和人的情慾密切相關,難怪道家修煉之士要把用神稱為「欲神」。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為主論》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為此,張伯端《神為主論》主張,內丹之術要以先天制約後天,以後天返乎先天,才能丹道功成,「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心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返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茬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綜上所述,精、氣、神三者既為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又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三者之間,彼此原為一體,正如《性命圭旨,》所說那樣:「以其流行,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可是分而言之,則又往往互為其根,彼此轉化。《青華秘文》說:「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廣。」《金丹大要》說:「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張介賓也說,「精也既足,神白玉(旺)矣。」這樣,道家丹法修煉的重點,便自然落在了精、氣、神的保攝與轉化上,否則損精、耗氣、傷神,非但內丹修煉不成,並且形體也不堅牢長久了。明代朱權《神穩肘後》有雲:「凡人修養攝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損精、耗氣、傷神。此三者,道家謂之全精、全氣、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氣耗散,體不堅矣。」
精、氣、神「三寶」之中,雖然合則為一,分則為三,但就其分者來看,又以氣為三者中的樞紐所在。
⑸ 如何學習道家傳承文化
建議買一本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外加一本《道家與禪宗》、還內有一本《道家、密宗與東容方神秘學》讀完這三本你就明白天乾地支、年代、八卦、五行、歷法是什麼意思了。南師的這幾本書講了道家的基本知識,講的有非常清楚,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很好的入門書籍。沒有根基的人也能看懂。等看完這幾部,再去看古代的東西。就比較好理解了
不建議上來去看一些稀奇古怪的書,入了邪門想正就難了。如果古文不好的話,也不建議上來就讀古籍,看不懂,時間一長就沒興趣了
⑹ 道家修煉文化的科目考試:如何理解道家思想的多方位的文明價值
第一個:道家講的是修煉,修金丹大道,目的是元神出體,還虛入道。
這個東西真的不能找證據來說明,只要你自己修到哪個層次才能知道。道家講的就是成仙的方法和過程。並非一般的文學哪些用來搬弄文字賣弄口舌為目的。道家的目的就是成仙。
第二個:道家的價值遠遠大於一般人對他的評價。因為現在修煉的人很少很少,真正的高層次境界不能用言語來表達。成仙,元神永生。這是多麼偉大的人生理想,也許你不相信,但是中國幾千年的道家文化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目的,【龍虎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靈寶經】【太乙金華】【道藏】【性命圭旨】這些都是道家的經典,講的是修煉的方法。只是現在的人不像罷了。現在的人信什麼?信錢,信權,信利。
第三個:道家的書不是用來交流,不是用來批點搬弄的,而是一套理論,是需要自己親身修行用自己的親身感覺來認證的。所以現在很多人對道書的批註,解釋,是很膚淺的。因為一個人不修煉 ,是完全不明白道家講的是怎麼一回事的。也許你會感覺我在製造迷信,但是幾千年留下來的道書講的就是一個目的:成仙。這是人類最偉大的最高檔的追求,但是一般人卻是永遠不信。希望採納吧,我上面講的哪幾本書有興趣的你可以看看,還有告訴你,現在的道德經的很多註解是錯的。。。
⑺ 200芬 在線請教關於道家道教修煉 (條件有限查不到方法.)
我是個道士
這個你最好還是去道觀拜師修煉的好
自己打坐修煉很容易會走火的
而且要是陰魂出竅人是有危險的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⑻ 道家的修煉方法(如何辟穀是重點)
我不知道如何辟穀,但我還記得我家那練辟穀的那個人,用木頭搭了個很高的架子,又在上面蓋個棚子,據說在上面待了半個月,最後被人抬了下來......無法理解
⑼ 怎樣學習道家文化
《道德經》是道家的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建議先把《道德經》熟讀,會背版其中的一些經典句子權,依靠自己理解,真正去悟,再多參考一些譯注。記住《道德經》裡面有挖不盡的寶藏,是十分重要的,他步入道家文化是第一手資料。《道德經》學後,對道家的理解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了。然後再涉足其它的道家文化內容,逐漸就融會貫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