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立體構成課程計劃

立體構成課程計劃

發布時間: 2021-01-30 01:54:38

Ⅰ 立體構成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教學目的有何不同

立體構成來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教學目自的有何不同?
三個構成都是以平面的點線面為基礎的構成.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設計構思能力.
平面構成 著重訓練的是利用點線面三大要素訓練思維能力.它是一切構成的基礎.
立體構成 是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加入了空間的設計思維訓練,它利用點線面來組織起一個3維的空間.
色彩構成 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色彩認知能力及運用色彩變化規律來進行設計的能力.

Ⅱ 立體構成這門課怎麼教(如何創新教學)

怎麼說呢,做幾何題哈 有點用吧。。。其實立體思維好的人,一般的幾何回題,就是再復雜,他也能答畫出圖來。。。

不知道你到底是教數學的 ,還是叫美術建築 立構的。。。= =~~~不如,請教一下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他們立構還是挺強的。。。

Ⅲ 求立體構成的教案

一 概述
1、 立體構成的起源:
但是「構成主義」中的「構成」一詞與我們要談的「構成」有很大區別。
構成」的源流,首先是來自20世紀初在前蘇聯的構成主義運動。
「包豪斯」(Bauhaus)設計師20世紀著名的設計學院,從成立到被迫關閉只有短短的13年時間,卻培養出了一批在各個設計領域中領先的人才,嶄新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為現代設計地發源的。
包豪斯的藝術教育家們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構成教育自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入我國,成為我國所有藝術院校共用的基礎課程,日本的大學不僅把構成教育作為基礎課程,而且變成為一門專業,在構成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2、立體構成的概念特徵及作用:
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的學科。
整個立體構成的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任何形態可以還原到點、線、面,而點、線、面又可以組合成任何形態。
立體構成的探求包括對材料形、色、質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強度的探求,加工工藝等物理效能的探求這樣幾個方面。
立體構成是對實際的空間和形體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的過程。空間的范圍決定了人類活動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間卻又受占據空間的形體的限制,藝術家要在空間里表述自己的設想,自然要創造空間里的形體。
立體構成中形態與形狀有著本質的區別,物體中的某個形狀僅是形態的無數面向中的一個面向的外廓,而形態是由無數形狀構成的一個綜合體。
3、立體構成與電腦輔助設計:
設計是包括立體構成在內,並考慮其它眾多要素使之成為完整造型的活動,設計的領域非常廣泛,它可分為商業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等。而這些藝術門類又可細分為廣告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服裝設計、染織設計、室內外設計、動漫設計等專業門類。以上的專業無一例外,現在都把計算機技術作為工具設計的重要手段,這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uto CAD 是較通用的圖形設計軟體,主要用於二維三維坐標空間,能精確地設計各種幾何形體,目前最新版本是:Auto CAD 2004.
3DS MAX.是應用最廣泛的三維動畫軟體,並配有豐富的材質庫與各種光源,環境效果,設計者可以設計出實體動態影像效果。目前最新版本是3DS MAX6.0。
Maya是經典的三維動畫軟體,它為三維動畫領域提供了一整套特效解決方案,可以逼真的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它標志著三維軟體又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最新版本是Maya 5.。

構成要素
1、點的特徵;
點型是形態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態世界最小的表現極限,它在空間中呈飄浮狀態,有長短,寬窄及運動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對應,相互比較而特定的,如隨著點與塊的縮小與擴大,它們之間互相的轉換,對形態上造型語言的不同會在心理上產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狀點型,有強烈的沖擊力,曲狀點型則有柔和的飄浮感。其表現形式無限多,或方或圓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狀,還可有實心與空心的變化。
2、線的特徵:
線存在於點的移動軌跡,面的邊界以及面與面的交界或面的斷、切、截取處,具有豐富的形狀和形態,並能形成強烈的運動感。
線從形態上可分為直線(平線,重直線,斜線和折線等)和曲線(孤線,螺旋線,拋物線,雙曲線及自由線)兩大表。
A、直線
垂直線
斜線的
B、曲線
幾何曲線能表達飽滿,有彈性、嚴謹,理智,明確的現代感覺,同時也有機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線是一種自然的、優美的、跳躍的線型,能表達豐闊、圓闊、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覺,同時也有強烈的活動感和流動感,例如大自然中閃電形成的自由曲線。
3、面的特徵:
面作為構成空間的基礎之一具有強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組合方式可以構成千變萬化的空間形態。
面在空間形態上可分為平面和曲面兩種形態,平面有規律平面和不規律平面,曲面有規律曲面和不規律曲面。
圓形總是封閉的,具有飽滿的,肯定的和統一的效果,能表現流動、運動、和諧、柔美的感覺
不規則面的基本形是指一些毫無規律的自由形態。
4、塊的特徵:
塊體的基本特徵是占據三維空間,塊體可以由面圍合而成,也可以由面運動而成,大而厚的塊體能產生深厚、穩定的感覺,小而薄的塊體,能產生輕盈飄浮的感覺,塊體可分為幾何平面體,幾何曲面體,自由體和自由曲面體等。
幾何平面體包括正三角錐體、正立方體、長方體和其它的幾何平面所構成的多面立體,具有簡練大方、莊重、嚴肅、穩定的特點。

線材的構成
硬線材的構成
(一)連續構成
選擇有一定硬度的金屬絲或其它線性材料,做構成時不限定范圍,以連續的線做自由構成,使其產生連續的空間效果。表現對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應注意的是:
(二)壘積構造
把硬線材料一層層堆積起來,相互間沒有固定的連接點,可以任意改變的立體構成,叫壘積構成。材料之間之靠接觸面間的摩擦力維持形態。特點是易於承受向下壓力,若橫向受力則很容易倒塌。
(三)線層結構
將硬線材沿一定方向,按層次有序排列而成的具有不同節奏和韻律的空間立體形態為線層結構。線層的構成形式有兩種:
(四)框架結構
以同樣粗細單位的線材,通過粘接、焊接、鉚接等方式結合成框架基本形,再以此框架為基礎進行空間組合,即為框架結構。
框架的基本形態可以是立方體、三角柱形、錐形、多邊柱形,也可以是曲線形、圓形等基本形。
框架結構構成是指用相同的立體線框按一定的秩序排列或交錯壘積構成。其構成形勢可產生豐富的節奏和韻律。
這種框架除重復形勢外,還可有位移變化、結構變化及穿插變化等多種組合方式。
二、 軟線材的構成
軟線材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有一定韌性的板材剪裁出來的線(如紙版、銅板等),這類線由於自身重量,在一定的支撐下可以形成立體構成;另一類是軟纖維(如毛線、棉線等)。
軟線構成的立體,總的來說,輕巧有較強的緊張感。自然界中典型的軟線形態就是蜘蛛網。
軟線材構成常用硬線材作為引拉軟線的基體,即框架。構成框架的硬線材我們稱之為導線。框架的基本形態可以是立方體、三角柱形、錐形、多邊柱形,也可以是曲線形,圓形等。構成方法是將軟質線的兩端固定在具有一定構成的框架上。框架上的接線點,其間距可以等距也可漸變,線的方向可以垂直連接,也可斜向錯拉連接,形成網狀形態。框架造型控制總體,並起引導構成氣氛的作用。
(一)線群結構
(二)線織面結構

(三)自垂結構
(四)編結構成

立體感覺
肌理感
1.肌理的定義:
2.肌理的組織形式
1) 肌理與形態
2) 肌理與光感
3.肌理的作用
2 空間感
4) 物理空間與心裡空間
5) 空間深度的表現
A.透視漸變
B.遮擋方法
C.採用錯視手段
6) 空間的特性
3 .量感
1)量感的概念
2)創造生長感
3)創造速度感
4)創造一體感
5)張力的塑造
4 錯視覺
1.平面圖形的錯視
立體空間錯覺
3.運動錯覺
5 色彩:
1、 物體的本色利用
2、 經人為處理的色的利用
運用醒目的原色
(1) 色塊區分形態的各部分結構
(2) 在主體形態與附加形態間用色分清主次關系
(3) 用色彩的輕重感加強形態的穩定性
(4) 注重材料的色彩和質感的雙重效果,不同形態所用材料有光澤與無光澤之
分。
(5) 形態的設色與環境相互影響
在主體構成設色上一般要求色相數目少,以保證視覺上對形態的清晰度

面型立體構成
一、 面型的語言
立體構成中的面大多是有限范圍的面,獨立於周圍的空間,大多有一定厚度。其形狀表現出一種輕薄的延伸感,側面形象近似於線材、而在面的連續處卻很像塊材的表面,所以面材運用的巧妙可產生線、面、塊的多重特點,給造型賦予輕快的感覺。

二、 而型的立體構成
1 層而排出
1)面型的變化。2)排列方式。3)構造技巧。4)方向變化。5)位置變化。

2 插結構造
1) 單元形主體插接
兩片紙切割組合構成
2) 表面形插接
3) 自由形插接
4)
3 可展開的主體形態
(1)幾何多面體
1、柏拉圖式多面體
2、阿基米德式多面體
3、多面體的變異
(2)柱體
1、柱形變化2、柱頭變化3、棱線變化4、柱面變化

4 曲面主體翻轉構成
1折疊造型
2切割造型
3切割折疊翻轉造型
1) 直面切割與折疊
2) 曲面切割翻轉

5 薄殼構造

6 小結:
7練習:
用各種材料進行層積構成,發掘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並將這種可能性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表達。

塊的立體構成塊型的語言
塊材是立體造型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它是具有立體感空間感和量感的實體.體現出封閉性,重量感,穩重感與力度感.塊材基本構成方式是切割和積累,在現實創作中常以這兩種形式結合.追求形體的剛柔曲直、長短、變化的快慢、緩急、空間的虛實對比等,創造出你想的立體空間來.

二、塊型立體構成
1 單體研究
1)基本幾何形體:

2)形體的加工
(1)變形:A.扭曲:、B.膨脹:
C.內凹:、D.傾斜:、E.盤繞:

(2)變形應該注意兩點:
a.整體動勢:、b.線形與稜角:

3) 減法創造
a.分裂:、b.破壞:、c.退層:、d.切割:、e.分割移動:

4)加法創造
1) 堆砌組合、
2) 接觸組合、
3) 貫穿組合、
4) 嵌入組合、
5) 填充與包裹組合

2 塊型的集聚構形
1) 集合
(1) 成對(2) 多數(3) 無限
2) 組合

三 小結:

四 練習:
了解掌握各種材料的特性和表現性,因地制宜地採用各種手段,發掘材質的美感,可做一系列自然、人工材料的練習,也可做一些實驗性的練習,多觀察多思考,給自己較大的發揮空間。

材料:
立體構成必須涉及到材料的選擇與應用,材料的參與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先做出設計方案,再按方案要求物色相應的材料,另一種是先從材料入手,根據材料的屬性,語言尋求表達的內容, 最終制定出造型設計方案。

一:自然材料(木材,石材,黏土等)。
自然材料給人以質朴、親切、溫馨、舒適的感覺,有極強的親和力。

1)木材
溫和輕便,易於加工,加工手法有鋸割、刨削、雕刻、彎曲、結合等。

2)石材
堅固持久,常用材料。有壽山石,青田石,大理石,花崗岩石等。

二:工業材料
(金屬、無機非金屬、有機、復合等多種類型、功能性材料)。
人工復合材料是多學科,各種新技術和新工藝交叉融合的產物。

1)紙材料
質地溫和,價格低廉,易於加工,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可塑性。

2)金屬材料
堅固持久,品種豐富,加工技術多樣,視覺質感豐富,在立體構成中被廣泛使用。

3)玻璃材料
透明光滑,堅硬脆弱,有較強的耐熱,抗腐蝕性能。用玻璃材料構成的空間有著無限擴展的視覺感,是開放性的理想材料。

4)塑料(通用塑材,工程塑材)

三:綜合材料
綜合材料的使用可充分應用材料之間的對比、和諧關系,增加材質的效應。但必須把握所選材料的性能、特點,使每一種材料都能表現出自身的屬性和信息,傳達出作品的感受和意義。

四: 小結:

五: 練習:
綜合材料的使用可充分應用材料之間的對比、和諧關系,增加材質的效應。但必須把握所選材料的性能、特點,使每一種材料都能表現出自身的屬性和信息,傳達出作品的感受和意義。

Ⅳ 立體構成課你們老師是怎麼教的加分!

我們老師特差勁
我學的是建築設計,在進行立體構成這節時,老師就是發回個任務書,之答後的3個周每次上課老師就自己在那玩手機,而且特····作業要求不是一次性的全部說出來,是一節課說一點
到最後我們只能一點點的重做
從沒聽過她說誰做的好不好,讓她評價我們的作業,她就看半天之後說句
自己看著辦吧
垃圾老師
太不負責人了。
我希望老師您在上著部分的時候可以把氣氛濃的搞得一點
讓學生喜歡做設計,可以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您對其指點,
總之讓同學有興趣做設計就好

Ⅳ 三大構成課程包括什麼三大構成的學習重點是什麼需要掌握什麼

三大構成課程簡介及課程大綱(附作品)
一、 平面色彩構成課程簡介及大綱
1、本課程發展的主要歷史沿革
視覺構成關系訓練是所有各類設計的基礎,這在全世界的設計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識,這種訓練就是時下在各個辦有設計類專業的院校對低年級學生所開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大構成課」。這些課程作為設計類專業的共同性專業基礎課,是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在德國包豪斯奠定的。這個課程體系經過在二戰前包豪斯的開拓,二戰中在美國的實踐和戰後德國的烏爾蒙設計學院的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天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工業設計教育院校的專業基礎訓練的基本模式。
在我國,由於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背景,真正意義的現代設計一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起步;而有關包豪斯設計教育的系統性介紹首先是從日本人的書籍「轉口」引進的,特別是三大構成方面的著作一開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編寫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書籍是經台灣翻譯的日文著作介紹進來的,甚至至今這些書籍在我國設計教育界都頗有影響,例如朝倉直已的兩本構成著作,幾乎成了許多教構成課的教師手中的主要教學參考書籍。因此,近來設計教育界不少人對此作了一些反思,認為,我國設計領域對包豪斯的接受,與其說是深層次設計理念的需要,不如說是設計教育從工具性層面上求變的一種行為。由此一來,「三大構成」幾乎成了包豪斯的同義語,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構成」,「三大構成」就是包豪斯。這不僅阻礙了人們去理解現代主義設計科學理性的精神內核;而且使「三大構成」課教學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圖像形態的技術性抽象化和構成化的變幻之中。
2、理論課和理論(含實踐)課教學內容
(一) 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
通過此課程讓學生利用手繪及電腦作為表達媒介,進行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造型創造能力、形與色調和能力、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掌握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本原理,認識形與色的體系,實驗構成的思維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現方法,並通過完成構成作業,創新構成形式。 通過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對新的設計基礎觀產生了正確的認識,逐漸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戰略思想。培養基礎較為扎實,善於創新,掌握實際技能的應用型設計人才。
(二) 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
緒論:構成——現代設計的造型基礎訓練
第一部分:視覺傳達設計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與構成法則——平面設計的形式美學原理
第二章 色彩設計原理
第三章 圖形知覺心理學
第二部分 媒介與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紙張與表面、繪圖工具、製作工具與材料
第三部分 課程作業體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練習作業(A-1—A6)6項作業
第六章 黑白平面構成作業(B1—B19)19項作業
第七章 綜合平面構成作業(C1——C8)8項作業
(三) 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 重點: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 難點:
規律與法則容易混淆,啟發學生認識每項作業的構成原理,克服將規律具體方法在操作層面上的法則相混淆的毛病。無法脫離具像思維模式,抽象思維能力欠缺。
3、 解決方法:
教師通過示範對學生形象的講解從幾何學的觀點認識物體結構的解析性觀察方法,並進一步啟發學生培養從具體物體抽取形式的能力。
3、實踐(驗)課教學內容
(一)課程設計的思想、效果以及課程目標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通過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對新的設計基礎觀產生了正確的認識,逐漸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戰略思想。
(二)課程內容
課程作業體系
基本色彩練習作業(A-1—A6)6項作業
黑白平面構成作業(B1—B19)19項作業
綜合平面構成作業(C1——C8)8項作業
(三)課程組織形式與教師指導方法
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以系列課題的方式建構出「一體化課程」,以課題之間的串聯關系形成內部結構,將一定的內容——知識以課程的方式進行邏輯組織。講授理論,課題作業,案例詳解;啟發式、提問式、辨析式、討論式、反思式、變異式等;
發揮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思想上創造性,不斷革新教學思想,引進新思維。
(四)考核內容與方法
作業和理論知識點測試相結合。
平時成績和測試占課程的總成績70%。
理論測試占課程的總成績30%。
(五)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設計思想: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效果:
在轉換學生的非專業視覺習慣,使學生盡快進入專業設計的視覺思維方面起到了較明顯的作用。
4、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本課程通過講授理論、課題分析、案例詳解等誘導學生自主獨立的進行習題的創作和製作,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絕不按部就班,而是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授。
(二)教學手段:
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基本上是通過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錄象、幻燈、投影等輔助工具來直觀的將課程知識傳輸給學生,同時,本課程與實踐相結合,輔導學生製作平面與色彩紙質實體,使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
5、教學改革、教學研究成果及其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來通過多次教學研討和改革,統一了教學的指導思想。把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培養緊密結合,從設計思維方法抓起,突出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結合不同專業即將開設的專業課程需求,按照平面、環境、動畫藝術等不同專業的特性來針對性教學。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平面與色彩構成的技能訓練。通過技能操作和理論考試的改革,使同學們在認識、理解構成原理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在作業中,並為以後的專業課打下基礎。強化學生基礎作業練習,經過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並結合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和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熱情很高,教學效果良好。
6、本課程的創新與特點
1、以強化構成原理的理論知識教學來克服這門課普遍流於盲目堆砌作業,迷失培養目的弊病。
2、本課程的理論教學部分有較深厚扎實的自己的研究著作為後盾,同時針對高職教育的對象,在深度與份量上作了恰當的審度,使大綱在理論知識點教學,媒介工具層面知識教學和作業實踐性教學上層次清楚,課時分配合理,教學活動組織秩序井然有序。
3、作為課程主體的作業體系充分體現了這門課的實踐性特點,目的明確。而且作業題型豐富,並體現了與不同專業的結合,繼而具有較靈活的選擇性。
4、本課程除在規范教學大綱上有自身特色外,配合大綱的教學實施,還對關鍵性章節和重點性作業,另備有指導性的基礎教案,對其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及所強調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介紹和解釋;重視媒介工具層面的教學,並有較詳盡的教學大綱和作業體系的支持,這對當前設計專業類學生的當前狀況針對性較強。
5、重視媒介工具層面的教學,並有較詳盡的教學大綱和作業體系支持,這對當前設計專業學生的生源狀態針對性極強。

二、 立體構成課程簡介及大綱
(一)課程性質、教學目的、任務和教學基本要求
1.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
《立體構成》是廣播電視大學美術教育專業、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造型藝術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立體構成》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性藝術思維方法,豐富學生的藝術表現手段,並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造型訓練,增強學生的空間意識,掌握形式美的構成原則。為學生今後在空間藝術設計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設計創造能力和藝術思維能力。
2.教學任務和教學基本要求:
《立體構成》課程基本的教學任務,在於指導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練習,掌握立體構成設計的基本技能,,並在練習的基礎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掌握立體構成的各種基本表現手法。本課程要求將形體分解為點、線、面等要素,從簡單到復雜地研究這些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構成原則使用各種基本材料,將造型要素組成新的立體。《立體構成》是現代造型設計教學訓練的基礎課程之一,它與平面構成不同,側重於對學生空間意識或空間直覺的培養,要求能通過抽象的立體形態體現形式美的法則,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
(二)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銜接、配合關系
在美術類專業開設的諸多美術課程中,《立體構成》應在學生學習了《平面構成》課程之後開設。這兩門構成課程都是對學生進行造型訓練的課程,它們是現代造型設計教學訓練的基礎,這些構成的基本法則在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商業美術設計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建議
立體構成設計主要從抽象的點、線、面、體形態入手,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感覺,以及在立體構成形態方面的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立體構成作品範例,要通過這些範例作品,講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體構成形式要素等內容。必要時還要用教師自己製作的立體構成作品輔助講解,以幫助學員理解抽象的內容。本課程的教學還需要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製作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基本的立體構成設計規律。在製作立體構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盡量使用簡便易尋的材料,如硬紙、塑料吸管等等,使學員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較多的立體構成設計練習,掌握規律。達到增強學員空間意識和空間感覺,提高學員立體構成創作意識的目的。
大綱本文
第一章 立體構成之理念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立體構成學科產生的沿革,了解學習立體構成課程的意義。
第二章 構成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解點、線、面、體是構成的基本元素
2.了解立體構成中的點、線、面、體與幾何學中的點、線、面、體的差異,以及它們與平面構成中點、線、面、體的差異。
3.了解色彩是立體構成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了解構成中物體本色的應用及人為處理色的應用。
4.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肌理的運用。
5.了解立體構成中空間的概念,了解空間與形體的聯系。
Ⅱ•教學內容
1.關於點、線、面、體
2.關於色彩
3.關於肌理
4.關於空間
第三章 形式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解單純化與經濟化是立體構成的一個基本原則。
2.理解對比與調和的概念,了解立體構成中主要的對比與調和關系。
3.理解對稱與均衡的概念,理解二者在立體構成中的作用。
4.理解穩定與輕巧的概念,了解在立體構成中影響穩定與輕巧的主要因素。
5.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法則,著重了解黃金分割比的概念和應用。
6.了解節奏與韻律的概念,了解韻律的主要表現形式。
7.了解立體構成能夠通過人們的聯想產生某種意境的作用,
8.了解立體構成中多樣與統一的應用。
Ⅱ•教學內容
1.單純與經濟
2.對比與調和
3.對稱與均衡
4.穩定與輕巧
5.比例與習慣
6.節奏與韻律
7.聯想與意境
8.多樣與統一
第四章 材料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材料的分類。
2.材料的力學特性的有關內容不作為本課程要求的內容。
3.了解新材料的作用,了解新材料在立體構成中的應用。了解立體構成練習中使用最多的材料。
Ⅱ•教學內容
1.材料分類法
2.材料的力學特性
3.尋找新材料
4.不要忘記最簡便、基本的材料
第五章 技術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立體構成技術製作的主要步驟。
Ⅱ•教學內容
1.創意
2.計劃
3.圖樣
4.選材
5.測量和放樣
6.初加工
7.精加工
8.成型
9.組接
10.拋光
11.上色
第六章 練習程序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二點五維立體構成的製作,特別是紙質二點五維立體構成的製作.
2.了解線立體構成的製作。
3.理解面立體構成的概念,掌握紙質面立體構成的製作。
4.了解塊立體構成,線、面、塊綜合構成及其它立體構成。
Ⅱ•教學內容
1.二點五維構成
2.線立體構成
3.面立體構成
4.塊立體構成
5.線、面、塊綜合構成
6.其它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是現代設計領域中一門基礎造型課,也是一門藝術創作設計課。在立體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即形態與形狀的區別,平面造型中我們稱平面的行為形狀,這個形狀是物象的外輪廓。在立體造型中形狀是指立體物在某一距離、角度、環境條件下所呈現的外貌,而形態是指立體物的整個外貌。即形狀是形態的諸多面向中的一個面向,形態則是諸多形狀構成的統和體。形態是立體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與神的統一。

Ⅵ 急求立體構成教案,帶作業安排

《立體構成》課程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 大綱說明
一、.課程的性質及設置的目的要求:
1、課程性質:
《立體構成》是電腦美術、裝潢藝術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
2、設置目的:
是使用各種較為單純的材料來訓練造型能力和空間構成能力的一門學科。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對立體形態進行科學的解剖,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得形態。以此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藝術思維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為設計活動提供廣泛的構思方案,使學生今後在空間藝術設計造型、包裝結構設計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
3、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
其前期必修課程是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不同點在於,立體構成側重於對學生空間意識或空間直覺的培養,要求能通過抽象的立體形態體現形式美的法則,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
4、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空間的想像力及空間設計能力。通過對立體構成的學習,學生能夠按照形式美規律,進行組織線、面、塊的空間構成,並且使其構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質與創意相符合,包裝結構、包裝容器科學合理。
5、學時分配:
裝潢藝術專業開設於第四學期,96課時。電腦美術開設於第三學期,80課時。
二、課程的基本要求:
1、知識要求:
理解線、面、塊三大構成要素及其構成規律,掌握立體構成設計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2、技能要求:
掌握立體構成的各種基本表現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構成原則使用各種基本材料,將造型要素組成新的立體。能夠科學合理的設計製作包裝結構和容器造型。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立體構成設計主要從抽象的點、線、面、體形態入手,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感覺,以及在立體構成形態方面的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立體構成作品範例,講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體構成形式要素等內容。必要時還要用教師自己製作的立體構成作品輔助講解,以幫助學員理解抽象的內容。本課程的教學還需要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製作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基本的立體構成設計規律。在製作立體構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盡量使用簡便易尋的材料,如硬紙、塑料吸管等等,使學員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較多的立體構成設計練習,掌握規律,達到增強學員空間意識和空間感覺,提高學員立體構成創作意識的目的。
四、課程考核方式
本課程實行隨堂作業考核。每階段課程結束時,學生須按教學要求呈交課堂作業,並由任課教師評分,同時進行隨堂評講。教師結合學生平時作業評定課程考核成績。學期總成績為平時成績40%,考核成績60%。
五、教材及參考用書:
教學輔助教材:《立體構成》,遼寧美術出版社,趙殿澤主編。教學輔助網站:設計在線http://cn.dolcn.com/;
六、 資和教學條件要求:
1、師資要求:必修專業基礎課程,要求主講教師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師生比為1:30。
2、教學條件:理論教室、媒體演示教室、手工製作間(石膏、玻璃、木材、石材、泡沫、繩、棉、麻、布、紙等材料。電鋸、手鋸、錘、刀、鉗子工具等)

第二部分 大綱本文
七、課程內容:
立體構成共分為4個教學單元。
第一單元:
1、教學內容,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單元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立體構成學科產生的沿革,了解學習立體構成課程的意義。掌握立體構成的基本理論、掌握立體構成的概念以及立體構成的的構成要素。
教學內容
第一章 立體構成概述 (2課時)
1、立體構成的起源
2、立體構成的概念及特徵
3、立體構成與設計
4、立體構成與計算機設計

立體構成的造型基礎(2課時)
1、立體的本質
2、立體構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語義
3、立體構成的美學原則
2、重點、難點
重點:立體構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語義、立體構成的美學原則。
難點:立體構成的美學原則
3、學時分配:
本單元以理論講解為主,共8課時。
4、作業
1、以簡單的幾何形體,如正方體,圓柱體等進行四種形式的切割想像表現。
2、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構成練習。

第二單元:
學內容,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訓練使學生對立體形態的量感,空間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認識。掌握線的空間組合規律、線的技法處理以及工具的運用,利用線材進行富有變化的空間構成。

第三章 線材立體構成(20課時,電腦美術專業15課時)
第一節軟知線材及框架
第二節軟質線材的構成
木框架的軟質線材構成
木托版金屬框架構成
軟質線材的壁飾構成
第三節硬質線材構成
單體造型組合
轉體組合框架組合
2、重點、難點
重點:軟質線材的構成,硬質線材構成。
難點:軟質線材的構成。
3、學時分配:
本單元以理論講解為主,幻燈片優秀構成作品欣賞為輔。共20課時。
4、作業
①以鋼絲為框架,用幾種色彩的毛線構成作品。
②用木質條材變向轉體和扇形的組合構成。

第三單元
1、教學內容,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對各種面材結構的練習,加深面材結構所形成的立體空間的認識,能夠製作復雜空間結構的面材構成。

第四章 面材
第一節連續面材的構型
①折板構造
②殼體構造 (球體、拄體)
③面的切割、折疊、切割翻轉

第二節單元面材的構型
①層面排列 (重復、漸變)
②面的組合
③插接構造

第三節可展開之多面體構型
①簡單多面體的變化 (邏輯構思)
②單元多面體的積聚 (屏障機構、柱體結構、鏈型機構)
③曲面體 (簡單、復雜)
2、重點、難點
重點:連續面材的構型、單元面材的構型、可展開之多面體構型。
難點:可展開之多面體構型。
3、學時分配:
本單元以理論講解為主,幻燈片優秀構成作品欣賞為輔。共20課時。
4、作業
①面材的切割聯系。
②面材的折屈聯系。
③板式結構的聚散聯系。
④柱式結構聯系。

第四單元
1、教學內容,學習目的與要求
理解塊材立體構成的概念,掌握塊材立體構成的製作技術,達到增強學生空間意識和空間感覺,提高學生立體構成創作意識的目的。。
第五章 塊材
第一節 單元形體的組合構成
①幾何形體的變形
②幾何形體的積聚
③幾何形體的組合

第二節 基本形體的分割造型
①立方體、四面體的等分割
②球體的等分割
③自由分割
④分割、組合
2、重點、難點:
重點:幾何形體的組合、立方體、四面體的等分割、球體的等分割。
難點:幾何形體的變形、自由分割。
3、學時分配:
本單元以理論講解為主,幻燈片優秀構成作品欣賞為輔。共20課時。
4、作業:
①幾何形體的積聚練習。
②幾何形體的組合聯系。
③分割、組合聯系。

第五單元
1、教學內容,學習目的與要求
要求學生具有較豐富的各類包裝容器的設計理論和技能,全面掌握包裝結構的設計原理和方法。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較好地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同時具備相應的容器製造與應用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第六章 包裝結構和容器造型設計(32課時,電腦美術專業21課時)
第一節 紙包裝結構設計
第二節 容器造型設計
2、重點、難點:
重點:紙包裝結構設計、容器造型設計。
難點:紙包裝結構設計。
3、學時分配:
本單元以理論講解為主,幻燈片優秀構成作品欣賞為輔。共20課時。
4、作業
①手提盒紙包裝結構一件。
②食品包裝容器設計一件。

Ⅶ 立體構成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教學目的有何不同

三個構成都是以平面的點線面為基礎的構成。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設計構思能力。回
平面構成答 著重訓練的是利用點線面三大要素訓練思維能力。它是一切構成的基礎。
立體構成 是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加入了空間的設計思維訓練,它利用點線面來組織起一個3維的空間。
色彩構成 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色彩認知能力及運用色彩變化規律來進行設計的能力。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