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管理含義
⑴ 管理學的主要課程是什麼樣的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統計學、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企業文化、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運籌學、概率與統計學。數學、英語等,不同的學校課程也有所差別。
⑵ 什麼是課程列舉課程含義的五種觀點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內目標而容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有學者認為:國家課程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賦予所有學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學習權利,規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明確學業成就的評價方式」。也有學者指出:國家課程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負責制定國家課程政策,決策重大課程改革;制定指導性課程計劃;制定必修科目國家課程標准,審查並向全國推薦學科教材;指導檢查地方課程管理工作;審批地方重大課程改革試驗;制定升學考試制度,指導升學考試的實施,確定某些課程管理許可權的下放」。還有學者指出:「國家課程是國家規定的課程,它集中體現一個國家的意志,專門為培養未來的公民而設計,是依據未來公民接受教育之後所要達到的共同素質而開發的課程。它根據不同教育階段的性質與培養目標,制定各個領域或學科的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編寫教科書。它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框架中的主體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
⑶ 課程意識對於教學和管理有什麼意義
這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十多年來上上下下為這輪改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當我們回望這輪改革的時候,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十多年來我們由許多地方許多老師將課程改革與課堂改革混為一談了。
大家其實都清楚,這次課改的動機其實就是要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內容。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位一體,互為補充,以實現著眼於學生發展的教育目標。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地方和學校,尤其是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沒有對它進行認真的研究,更因為課程改革不只是一件技術活,更重要的還是理念的、思想的,尤其是要讓每一個教師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課程意識,建構屬於自己的課程更難。
「改課」就不一樣了,幾乎是純技術層面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是相對省事的活兒,也是容易出成績、出政績、出效益的活兒。於是一個又一個的「高效課堂」,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模式,一個又一個的流派,一所又一所的「課改」名校就這樣誕生了。
或許因為課改的設計者們忽視了我們這個國度的教育實際,也或許因為他們在選擇參照系的時候出了某些偏差,更或許因為是一些歪嘴和尚將「課改經」給念歪了。「課改」就這樣變成「改課」了,相反它的初衷卻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給忘卻了。
正是出於以上的思考,我們策劃了這樣一個話題,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課程意識: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方亞琴 蔡 偉(教授)
摘要:闡述了課程意識的概念及其意義,指出課程意識是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課程意識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獲取專業自主權、轉變課程觀、培養反思能力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程意識;教學意識;教師專業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要求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齊頭並進,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在課程理念引導下不斷地完善其教育理念,才能不斷地完善新型教師所具備的內在要求。因此,具有課程意識成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也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課程意識及其意義
關於課程意識,有多種界定,但在筆者看來,課程意識或稱課程覺察或課程自覺,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特點、意義、功能等等有一定的認知,並將這種認知,較為自覺地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再通過教師的總結、反思與提升,使課程意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教學意識與課程意識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課程意識通過教學意識來實現,沒有教學過程,課程意識也就得不到體現。它們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區別,教學意識更多地關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技術問題,即關注教師「教什麼」的問題;而課程意識則更多地是關注教師的價值取向,即關注教師「為什麼教」的問題。課程意識同時也決定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師的情感態度等內容。課程意識還涉及到教師如何重新構想課程,如何使構想的課程在實踐中發揮其積極作用,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教學質量觀以及教育評價觀。教師的課程意識來源於教師日常實踐中的決策的課程,是囊括了同實踐互動的動態的課程。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會以「跑道」為語源的課程形象,轉換為以知性、文化為經驗的快樂之「旅途」。[1]以教師為「向導」,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共鳴。教師和學生超越了課程的一般范疇,化解了「教」與「被教」之間的對立關系,成為通向知識領域的共同探險者。
二、課程意識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一)課程意識改變了教師的課堂教學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施瓦布(Schwab)曾提出「教師即課程」的觀點,強調教師要有課程意識,才能使靜態設計的課程轉化為動態的課程實施。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實施的取向已經從「忠實取向」發展到「創生取向」。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是教師僅僅作為「課程執行者」,認為教師只是把教育管理部門和課程設計專家制定的課程內容傳遞、灌輸給學生。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是在傳遞中心課程的基礎上,去尋求超越「制度化的知識」,使教師從單方地向學生灌輸「制度化知識」轉化成為雙向的、多維的對話,以累積多種多樣的發現與發明之中創造出新的知識。
以這種「創生取向」的視角來看,課程實施就是一個對課程意識重新解釋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課程意識與課程設計者、課程內容、學生以及課程實踐情境之間持續對話的過程。在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消化、課程設計重新組合、課程實踐合理化進行、教師的課程意識得到實現時,也是一名優秀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過程。
(二)課程意識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改革
吳剛平教授在總結歷次教學改革的經驗教訓時,認為「歷次教學改革僅僅站在教學的立場謀劃教學改革,往往看不出問題的本質,難以找到有意義的突破口和生長點,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強化課程意識」。[2]
在課程論體系中,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最重要器官,就如我們的「心臟」,而教師的教學又是課程實施的必要環節。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些也許是教學實施的問題,但更多的可能是課程設計自身存在的問題。對課程問題,如果只是依靠教學或教材的改革,應了老話「換湯不換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從最重要的器官「課程」改革著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比如某些學生不喜歡學習,人們往往會認為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方法有問題。事實上,這很可能是課程內容本身的「難、繁、偏、舊」,脫離了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甚至連教師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歡的內容,卻硬要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以這么說,如果社會、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師沒有課程意識的整體轉向,而只是著眼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修修補補,很難取得預期的成效。
(三)課程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研究
斯騰豪斯(Stenhouse)曾提出「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觀點,強調的是教師的課程意識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場上,以研究的方式展開課程實施過程,才能表現出有效的課程行為。當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突出地反映在教學反思和校本課程開發兩個方面。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如何反思、以什麼樣的理論作反思的指導會有不同的反思效果。如果教師沒有課程意識作為基礎,教學反思的對象只能局限在課堂教學,其基本的反思形式是「課堂評價」或「教後記」。如果教師以課程意識作為堅實的後盾,那麼教學反思就不再局限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還包括對課程的目標、編制、實施、評價等諸多環節的全方位反思,其主要形式是撰寫教學案例。
教師課程意識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實現,也就是意味著教師的課程意識從覺醒狀態進入到實踐狀態。[3]因此,教師具備什麼樣的課程意識將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具體來說要有課程的權利意識、鑽研意識、價值意識和全局意識。權利意識是指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應具有的課程權利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恰當地行使自己的權利;鑽研意識是指教師應具有一種鑽研課程理論的精神,使自己的課程意識結晶充滿科研智慧;價值意識是指教師必須以學生的多元價值的實現為目標的課程意識,如教育價值、政治意識形態價值、倫理價值、藝術價值、產業價值等;全局意識是指教師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及時的做出決策,將課程開發做為教學生涯的有機組成。
三、提升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效途徑
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基礎教育改革在新時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課程意識的強化得到了實現的可能。
(一)獲得專業自主權,提升課程參與意識
賦予教師充分的專業發展權,是提升教師課程參與意識的重要保障。唯有獲得相應的專業自主權這一基本權力,教師的課程參與意識才能得到提升。因此,一方面學校層面要賦予教師相應的專業自主權,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開發和創生中去。另一方面,教師獲得專業發展權後,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審視課程目標的合理性和課程內容的價值,思考課程實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課程實踐中的得失。
(二)轉變課程觀,提升課程生成意識
課程觀是教師的課程哲學和課程方法論。只有課程觀念發生了合理的轉變,才可能提升課程意識。教師必須拋棄各種偏執的課程觀,整合生成新的課程觀。新的課程觀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真實的教育情境緊密結合,這樣更有利於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發展需要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反思能力,提升課程反思意識
課程意識的強化離不開教師教育實踐中的反思意識。教師的反思性教育實踐是指教師自發的,對自身教育教學理論素養的再思索,以及對在相關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行為的思考,從而總結出教學實踐中的亮點與不足,並研究出改善策略與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因此,教師應自覺培養反思的能力,提升反思意識,使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讓課程意識成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鍾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1.
[2] 趙炳輝,熊梅.教師課程意識與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8(1):3-7.
[3] 吳剛平.教學改革需要強化課程意識[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44-46.
課程意識:從認知到行動
鄺紅軍
摘要:課程意識的提出並受重視既是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思考的結果,也必將推動基礎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認知取向的課程意識是必要的,它自然傾向於比較不同的課程觀,並要求課程觀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行動取向的課程意識,它要求自覺地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並評估教育目標是否實現。
⑷ 學習管理學基礎課程有什麼意義
在完成系統的管理學基礎理論課後,無論是自己的理論知識還是管理能力上都具專備了在實際工屬作中的應用的能力。管理者在組織中任何的計劃都會在書面上做出計劃和總結,組織領導者的管理思想不管是多麼的先進還是繼承了已有的管理理念,都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事實根據,這樣的管理方式在現代實際的管理工作中是廣泛的,所以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管理學的根基。
⑸ 各種課程的含義
實踐音樂
學術英語
社會科學
媒體研究介紹
商業研究介紹
基礎科學
生物
書面音樂
⑹ 什麼是課程的三級管理
課程的三級管復理:制
三級課程管理是權力和責任的再分配,以三級權力主體構建。對教科書的管理主要有兩個制度:一是編寫資格認定製度;二是教科書審定製度,給出教科書目錄。
國家:制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審議省級上報的課程推廣方案:評估全國范圍內的課程質量。
地方: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發言權。
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教科書選擇權。
(6)課程的管理含義擴展閱讀:
課程管理體制的具體模式:
1、集中課程管理體制。在教育行政實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准、教科書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統一編制或審定,地方和學校必須遵照執行,國家對課程擁有決定權,地方和學校只有執行權。法國是這類體制的代表。
2、分散課程管理體制。傳統上屬於地方分權制的國家,其課程體制也往往是分散類型。
3、標准統一、管理分散課程管理體制。實際上是分散管理體制的補充和延伸。在很多國家,由某一層機構先確定課程的最低標准,然後由地方機構或學校根據標准決定本地、本校的課程設置。
⑺ 教育學中 課程的含義課程理論及課程理論流派是什麼課程的類型是什麼課程的組織課程的管理
課程含義: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我們所研究的課程是廣義上的,是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城的總和。
課程理論:課程理論是研究學校課程設置體系和內容結構的理論。課程設置者的教育理念不同,就會在不同的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簡歷不同的課程理論。除此之外,不同地區的課程設置的歷史傳統也會對課程產生重要的影響。
課程理論流派:(一)經驗主義課程論(以杜威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課程論流派認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是不足取的,應代之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此外,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二)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三)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四)存在主義課程論(五)後現代主義課程論
課程的類型:1、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2、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3、從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4、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主體來看,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校本)課程。
5、根據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
6、根據課程的顯示方式,可將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
課程的組織:課程組織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類型、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它是一項關鍵而又復雜的工作,直接關繫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成敗。
⑻ 課程的本質是什麼意思
1.課程是在學校中所傳授的東西;2.課程是一系列的學科;3.課程是教專材內容;屬4.課程是學習計劃;5.課程是一系列的材料;6.課程是科目順序;7.課程是一系列的行為目標;8.課程是學習進程;9.課程是在學校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課外活動、輔導及人際交往;10.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在校內外所傳授的東西;11.課程是學校全體職工所設計的任何事情;12.課程是個體學習者在學校教育中所獲得的一系列經驗;13.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所經歷的經驗。
⑼ 教學管理的意義是什麼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工作中最經常、最大量和最基本的工作。教學管理簡單說就是對教學工作的管理,歷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領導者的基本活動。教學管理不僅是學校教學工作正常運行的基礎和保證,而且在教師成長、教育改革等諸多方面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校具有重要意義。
⑽ 課後管理什麼意思
這個嘛,你是09信管的?莫非我們是同學? 個人理解:
新產品的開發,首先要做內市場調查,根據容所得數據,進行新產品的規劃,構思階段的知識管理構思階段是整個新產品開發過程的出發點,
其次是生產階段的知識管理
再次是 營銷階段的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