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國學課程
❶ 初中有沒有國學課
你是問初中學校有沒有專門開設國學課?應該只有語文課的,語文就包含了國學的東西了
❷ 聽說有些學校開設了國學課,有什麼好處
國學式微半個世紀後,在二十一世紀紅火起來,關於國學的各色新聞不斷見於報章,而且都是很時髦的內容,諸如:國學進入EMBA教程、企業培訓「團購」國學課、國學教育進入中小學課堂等等,無一不是熱鬧得讓人無法拒絕的形式。 長期以來,我們對「國學」的定義有著不同的理解,「國學」一詞的含義是非常籠統的,從最廣義上講可以包括本國的一切歷史文化學術現象。但更多的學者並不贊同對「國學」做如此寬泛的詮釋,而是主張把「國學」界定在傳統思想、學術范圍內。不過即使如此,學者們對它的理解與處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章太炎講《國學概論》(《國學講演集》)以傳統的小學(文字學)和經、史、子、集的范圍來論述「國學」,而錢穆的《國學概論》則借鑒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之意,以「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為「國學」之旨趣。前者側重於典籍,後者側重於思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在創造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期更為嚴重的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和人類生存環境問題。東西方都有不少學者反復提倡「新人文主義」,以期擺脫人類日益淪為機器、物慾奴隸的困境,找回失落了的人性、自我。而當他們倡導「人文主義」時,又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東方傳統文化。這當然也會引起東方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反思,這種反思具體到中國學者身上就是對於國學的再思考。 以上內容摘自 朱愷《國學課》 國學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面對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 在《國學課》中,你將學到如何與宇宙萬物相處,如何正確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開創事業,如何治理國家等等這些理論、方法、技巧,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能將這些東西學到腦袋裡,等到長大以後隨著慢慢接觸世界、社會、人群等等,就會慢慢理解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假以時日,就會融會貫通,成為有用之才。 如果你想了解一些關於學校里上國學的信息,可以看下這個地方: http://www.bjjqzx.com/tsjx/2010/0327/474.html
❸ 上國學課有什麼規矩
一、善用語言巧表述
好的語言,能夠讓一節課熠熠生輝。有了優美動聽的教學語言,學生在國學課堂中也是一種高尚的享受,有了恰當好處的教學語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喚醒學生奮發向上的心靈,使得國學課程更好的開展。
1、解釋文本的q語言
國學課中的很多內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寫,這就造成了今人在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不但是學生,就連老師,對於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遠的文章都很難看懂和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會選用合適的現代語言來向學生講授文章內容,讓學生能夠明白古今義的差異,並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易老選擇了很多很q很現代的語言來幫助我們的理解。比如說「曹操第一個官職是洛陽縣北部尉,相當於副縣級公安局長」。我們對於「北部尉」這樣一個官名十分陌生,但是與現在的副縣級公安局長對比著來說,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這就是新語釋舊詞的對比性解釋運用。在我們的小學課堂上,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學生,教師語言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選用的課堂語言生動活潑且貼切形象,學生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
如《弟子規》中的第三課有「冬則溫,夏則」這樣一句話。生活在優越物質條件下的孩子們卻很難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形象的比喻說:「黃香對於父親的作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空調。黃香就是一台小空調。」因為孩子對空調很熟悉,可以深有體會的感受到黃香孝行對父親的作用,同時也讓孩子很直觀的學習到有關「孝」的道理。
2、形式多樣的鼓勵語
國學的課文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復雜,孩子們很難理解和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教師應充分注意觀察學生的上課表情和反映。可多採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上國學課的積極性。教師的鼓勵語言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簡單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閃光點,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鼓勵。孩子在得到教師的認同之後,會對教師所表示的認同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關注,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說,在班上有一個孩子很喜歡認字,並在學習中學會了很多字。老師發現之後,高興的誇獎他為「小字典」,而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老師在孩子的眼中發現了驕傲,比簡單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採用形式多樣的鼓勵語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了解。當然,教師課堂上的鼓勵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是口頭表揚、實物獎勵、優勝者特權等等。 二、濃厚生活氣息的課堂
1、要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縱觀《弟子規》這本書,主要教授的是「為人父母怎麼做」、「為人子女怎麼做」、「為人朋友怎麼做」、「為我怎麼做」等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弟子規》最現實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如何做人,並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歷史傳統。如何去貫徹這一目標?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成效?關鍵是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善於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結合課本與學生共同剖析文本內容。比如在《弟子規》中的第五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德有傷,遺親羞;身有傷,遺親憂」。我們可以結合調皮搗蛋的學生的例子來加以講解,讓調皮的孩子自己來說說其中的見解和感悟,讓其有切身體會,同時也明白,原來生活中處處皆國學。並適時的將德育和安全教育貫穿其中,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2、實際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規》中著重講的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要善於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在課堂上實現結合的最好辦法就是情景模擬。通過情景模擬,可以將課本內容直觀、形象的體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也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本的理解程度。在上《弟子規》第九課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表演情景「見到老師時(路上、下課後)」,有些同學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當老師第二天早上來學校上課時,卻發現到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很多學生主動跟老師問好,並讓老師先進校門。下課的時候,改變了蜂擁而出的陋習,而是等著老師先出去,他們才走出教室。通過情景模擬,省去了老師辛勞而又無用的說教,讓學生自己去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情景模擬,讓學生發揮出了自己的主動性,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同時,也加深了對國學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認識,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課堂形式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採用多種形式來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對於兒童來說,國學相對枯燥無味,教師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熱愛國學。針對這一階段的兒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徵,我們需要將相對枯燥無味的國學課上的有聲有色所必須的法寶就是講故事。教師在充分理解課文意思之後,利用書籍或者是網路資源查找與文章相關的小故事,也可以作為作業布置學生搜集查找,在課堂上進行總匯,以師生共同講故事形式來上國學課。不但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到了國學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除了在課堂上可以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選用經典誦讀、知識問答、你做我說等多種形式來上好一節課,保持學生的對國學好奇心和新鮮勁。再比如單就誦讀這一項來說,也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像開火車讀、分組讀、男女pk讀,詩句接龍讀、問答式讀……盡量做到課堂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不斷的刺激學生,以達到我們國學課的要求。
當然,除了學校課堂之外,我們還有家中、社會課堂。孩子能不能學到國學知識,能不能學好國學,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於家長和周遭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學校里的課堂,更應該把國學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點滴之處。作為國學教師,就更應加強學校課堂與家中、社會課堂的聯系,平實多布置一些讓家長、社會中人能共同參與的活動。家長應是國學教育有力的後備軍和實施者。在課堂外,家長應積極響應學校、教師的號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經典。通過學校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同時著手,讓我們的孩子在誦讀經典之後,將知識內化為行動,內化為氣質。 四、發揮總策劃的作用
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的關鍵在教師。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他們由「媽媽說」轉變為了「老師說」。教師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關繫到學生對這門課的喜愛程度。很多孩子在剛開始並不是討厭某門課程,而是因為討厭課程的任教老師才不喜歡某門課的。作為一名國學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學素養,身體力行,做好學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動感召學生,做好國學課堂上的總策劃。只有我們自己有一桶水的時候,才能給學生一瓢水。我上課時一般將課堂分為六個環節,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幾個部分、有什麼故事、插圖)、讀讀(圈出不認識的生字、通讀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內容)、想想(有什麼不懂的、值得學習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議議(交流自己的想法、評議是非;師總結性評價、講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練練(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全方位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引導學生的作用,讓孩子自己去品讀、去發現。並在課堂上對學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我們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規》。
教師作為總策劃者,在備課、上課的時候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條件施教。立足於生活這個大背景,將國學教育貫穿於其中,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經典的魅力。
❹ 國學課程包括哪些_可以學到什麼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納入國學的是《詩》、《書》、《禮》、《樂》、《春秋》、《易》漢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代六藝。
向左轉|向右轉
拓展資料
國學班,即教授中華傳統文化的班級。與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重在知識技能的學習培訓,而國學教育則側重文化的提升,是為那些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企業高層准備的,學習傳統文化管理知識來豐富企業管理知識。
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如:《周易》與管理智慧、王陽明心理學、《金剛經》與佛教的基本精神、《資治通鑒》的歷史智慧與現代啟示、《史記》中政商人物的命運啟示、中國近代歷史的反思、文明的沖突與演進、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導藝術。
❺ 中學國學課教案範文
《論語》學而第一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1——1.4
教學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學觀;
2、把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學習要點:
1、孔子的思想主張;
2、《論語》的思想內涵;
3、學習孔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孔子介紹
二、經典誦讀
1.出示原文內容:
1.1子曰(1):「學(2)而時習(3)之(4),不(5)亦說(6)乎?有朋(7)自遠方來,不亦樂(8)乎(9)?人不知(10),而不慍(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2.教讀詞句。
3.聽讀音像材料。
4.三最法誦讀原文。
三、經典故事
四、經典哲理
1.教師簡述孔子本章思想內涵。
2.初知大意。
1.1
【譯文】
孔子說:「認真地學並按時練習,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共同切磋學問),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別人所了解,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能踐行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而喜好觸犯上級的,這種人很少。不願觸犯上級,卻喜好造反的,這樣的人從來沒有。領導者治國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樹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1.3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1.4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及時的溫習了呢?」
5、【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漢代以後逐漸將「忠」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五、經典背誦
學生背誦,小組檢查,教師抽背。
六、經典應用
說說學習體會,教師總結。
❻ 中小學該不該開設國學課程 學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有其優秀的一面,同樣存在糟粕,一味強調傳統文化並不好,可以在課本里選取一些精華就好,沒有必要另外學習。
❼ 適合初高中學生上的傳統文化課程有哪些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該教授的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基礎教育低年級段建議選榷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啟蒙讀物和韻文讀物,同時輔以《中國農歷與節日》、《中國剪紙》、《京劇臉譜》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育目標...
❽ 國學課程_國學班課程教什麼
目前我所了解到的國學班課程是現在很多企業家和股東等學習的國專學培訓機構博學書院。其在屬於其獨樹一幟的課程模塊主要針對兩位領袖人物研究《毛澤東》《王陽明》、七大國學寶典《易經》《道德經》《儒家》《法家》《孫子兵法》《禪宗智慧》《黃帝內經》、三大史學經典《貨殖列傳》《資治通鑒》《人物誌》等12門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