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敘事
❶ 如何撰寫教育敘事
一、什麼是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從文學敘事遷移到教育研究領域來的一種方法。所謂「敘事」,就是敘述故事。教育敘事的內容主要指教師所記敘的教育事件的內容,是基於學校真實生活,關注發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尋找其中有意義的細節,然後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說,教育敘事符合廣大教師的實際,給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研視角。只要熱愛教育,善於觀察,長期堅持體驗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師不僅能寫出很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文章,而且會帶來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這種可貴的覺醒決不是幾次培訓班或專家報告能夠獲得的,它是教師對自己主體性的重新認識,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養成。
「有意義的事件」是指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第一,事件本身蘊涵著某種道理,或揭示了某種教育規律;第二,事件反映了教師的具有實踐價值、值得其他教師學習和推廣的教育教學經驗;第三,事件雖然反映的是某種不成功的做法,但對他人有借鑒意義;第四,事件雖很平凡、細小,但能真實反映某些教育現象,揭示一些教育問題的。由此看來,有意義的教育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事件,也可以是反面的事件;可以是成功的事件,也可以是失敗的事件;可以是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也可以是平凡而細小的事件。
二、撰寫教育敘事應遵循的原則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敘事研究的對象不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自己或其它教育資源。中小學的教育敘事應該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唯小不唯大。教育敘事的切口要小,最好著眼於學生的行為、教師的教學等,這樣易於操作,不要選擇自己陌生的領域。
二是唯實不唯虛。教育敘事研究要實用,因為敘事的目的是為了積累教育經驗,更好地進行教育工作;教育敘事的對象也完全指向於教師自身的實踐。
三是唯真不唯假。教育敘事研究首先要具備真實性,絕不能杜撰或假設推論。其次,教育敘事和具體的教育情境相聯系,具有豐富的時空感。
三、 如何撰寫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點
1.敘事應該有一個主題。敘事的「主題」是從某個或幾個教學事件中產生,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2.教育敘事形成的報告是一種「教育記敘文」而不是「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敘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其研究價值。
3.敘事研究報告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夾敘夾議」,能夠更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敘事研究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而是觀察與思考生活。敘事研究報告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應該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給人以啟迪和回味。
四、教育敘事的分類
(一)教育敘事按內容分類
1.教育敘事;2.教學敘事(課程敘事);3.生活敘事。
(二)教育敘事按寫作文本分類
1.敘議式:所謂「敘議式」文本,就是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敘,就是敘述教育教學中的故事,議,就是針對所敘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敘」和「議」交叉進行,在「夾敘夾議」的闡述中層層深入,把所要論述的主題講清楚。敘議式文本是教育敘事研究報告寫作的最基本的寫作形式。多敘少議。
2.陳述式:所謂「陳述式」文本,就是用敘述的筆法,客觀地描寫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雖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和反思,但總的來說不過多地加以評論,讓讀者自己從客觀陳述的事實中作出判斷,得出結論。
3.比較式:所謂「比較式」文本,就是將兩種或幾種教育現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期得到啟發或是非。「比較」有自己不同時期的教育教學的縱向比較,也有將自己與別人的教育教學的橫向比較,目的都是為了在比較中提高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
4.質疑式:所謂「質疑式」文本,就是閱讀了別人撰寫的教育敘事後,對文中的某些觀點或情節提出不同的意見或看法,與作者進行商榷或討論。
教育敘事並不神秘,它既是研究,也是實踐,它既包括自己的反思,也包括真實的記敘和理想的展望,但成功的教育敘事有一個前提:即愛思考、愛讀書、愛寫作、愛實踐。我想,我們應該用心去做教育,用筆去書寫教育,或許當我們翻閱自己的教育敘事時,才會發現,教育原來如此美麗!
❷ 敘事技術課程有什麼作用
對於一些創傷後功能障礙,尤其是情感創傷,我們常常要用到敘事療法,其理論來源於行為主義的系統脫敏。李明老師在京師博仁的課程上講到,敘事治療具體操作就是通過精神分析的技術,把那些和症狀表現有關的事件找出來,然後通過敘述的方式表達出來,在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通過重新體驗、經歷、脫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加入認知的調整,情感的宣洩,以及後期告別的儀式等等,最終使創傷事件變成了一個可以講述的故事,而且不再影響自己的生活,其中需要做到的包括:
1、敘事療法用適當的方法找到遺漏的片段,讓那些因以偏概全而造成的錯誤認知和歸因得到澄清。
比如:「我父親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
「哦,是從你出生到現在,他都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嗎?有沒有某一個階段是合格的?你認為他最不合格的時期是哪個時期?這樣一個不合格的父親和你今天的問題有多大的聯系?」
還有:「我的人際關系一直很不好」
「似乎人際關系對於你來說是一件很困惑的事情,不過有沒有例外?比如在什麼時候,或者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人際關系其實並沒有影響你?或者說你的人際關系其實還是說的過去的?」
2、發展出雙重故事,自行找出解決之道。
比如,面臨著考研還是工作的沖突,通過自我的對話,不斷的在我尋找沖突的原因,反復去表達矛盾的核心,最終來訪者就會明白,讓自己猶豫不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當把這些影響自己決定的情結、不良思維模式、不安全的假設和負性思維都得到解決之後,自己也就可以堅定的做出決定,並且可以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去承擔必然的責任。
3、敘事療法提出焦點要放在曾經絆倒自己的地方。
也許那是從來沒有和別人講過的創傷,也許那僅僅是一個記憶加工的陰影,但是你真實感受到了傷害,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客觀是否存在有時候並不重要,事情真的有沒有發生,也無法澄清,關鍵是你的感覺我們如何去面對。
通過敘述,通過宣洩,通過眼動技術,我們可以把這些畫面重新調出來,我們重新去體驗,重新去經歷,完成我們的未完成,並且把它從創傷事件變成一個倒霉的故事,我們的感受就會降低,我們的症狀就會消退。
4、敘事療法:講述自己生命發展的故事,發現新的看待問題的角度,產生新的認知,發展出積極的行為。
有可能我們不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也許我們擔心和焦慮的事情本來就值得擔心和焦慮,也許我們恐懼的東西人人都恐懼,也許我們焦頭爛額的事情是我們自由選擇的結果。當我們可以在生命之河中順流而下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生命中更多新奇和有意義的風景,如果我們一直要逆流而上,很有可能會在自己製造的漩渦中打轉--精疲力盡而無法前進。
5、敘事療法認為讓問題和人分離,我們就可以悅納真實的自己。
我們無法讓一個30歲的人去承載20歲時候犯下的錯誤,我們也不能讓一個26歲的成人一直背負著3歲時候的創傷。所以我們要和那些不好的經歷做分離,因為那些故事都已經過去,懊悔和怪罪都只能浪費我們今天的精力,因此我們要告別過去,學會活在此時此刻。
6、從點到面,在黑暗中尋找亮點,並且把光亮擴大,照亮自己的生活。
總會有例外,例外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那樣?我們為什麼不能發現自己的力量和資源,並且在咨詢中學會更好的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做主,並且為自己承擔責任。
❸ 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的區別
教育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見的研究表達方式。由於其具有直接記錄教師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規訓與理論演繹的羈絆相對較少等特點,因此是最適合一線教師經常性、日常性開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基礎和重要的素材來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誌形式。教師一旦養成了寫敘事、做案例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經常性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觀察、總結和自省的習慣,這對促進教師教育經驗的積累、實踐智慧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1、教育敘事
(1)什麼是教育敘事 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的5個特點
真實性:敘述的是來自己教育實踐中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虛構的事件。人物性: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情節性: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可讀::閱讀者可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感悟性:敘述作者的體驗或感受。
教育敘事的基本框架:
問題產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於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問題發生的情境: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以及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凸現焦點。要有生動的細節的描寫。描寫一般採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求:
必須基於真實教學實踐,不能虛構。必須蘊涵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學問題"或意外的"教學沖突"。必須具有情節性和可讀性。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必須具有典型性,蘊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啟迪作用。 要有問題性,應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
以"敘述"為主,夾敘夾議。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心理描寫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學案例(及課例)
(1)什麼是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體現了教師的創造力,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案例的分類和構成:
教育教學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幾部分構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按校本研究內容分有:培訓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學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動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課程開發區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主題。案例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案例必須要有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麼,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後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
案例事件的撰寫要求
凸顯主題。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題的某個案例問題。在撰寫案例事件時,根據主題和問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內容。與案例主題和問題有關的環境、氛圍、人物語言、行為和內心活動要著重寫,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內容要真實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是真實情景,不虛構,不杜撰,不誇張,不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說明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條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從而既能設身處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的問題。要寫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有問題的發生、過程、結果,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情景要具體,要寫出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環境、氛圍,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
取捨要恰當
情景介紹要主次分明,恰當取捨。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精簡與主題或問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多麼復雜,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為了引發其他教師的觀點碰撞和思維,也為了便於與其它教師間進行討論交流,可有意選擇經常會出現的、典型的、猶豫不決或導致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敘述要客觀
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對案例事件的描述應是坦率的、中立的,對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寫也應是個觀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為是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案例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讀者展示,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撰寫案例基本步驟
①了解教學背景;②觀察教學過程;③課後訪談調查;④資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寫初稿。
案例的寫作方法
一是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案例,二是采訪編輯案例。采訪編輯案例是到實地采訪、觀察、收集一些事實、公開發表的資料和數據後寫作而成的,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則可以將被采訪者的名字和有關數據進行掩飾性處理。
好案例的基本標准
①有鮮明的案例主題。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
❹ 敘事課程中的批判的詮釋學怎麼解釋
敘事心理療法的特徵是:咨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內,以喚容起當事人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心理治療對「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經驗感興趣。
敘事療法屬於後現代的一種,創始人重視人本主義,強調「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人和事應該分開對待」的理念來處理和療愈,在聊天中幫助引導來訪者講述自己的問題和事件,並通過「外化」、「改寫」等技術,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過去經歷中的閃光點,辯證第看待自己的問題。敘事療法奠基人老師李明這么比喻過:如果說人心是一座小花園,問題是其中的一塊石頭,敘事療法不是幫你把石頭搬走,而是在石頭周圍插上鮮花,讓鮮花和石頭可以共同構建成一個美麗的花壇,所以療愈過程比較柔和更加容易接受。
❺ 敘事治療的課程介紹是怎樣的
敘事心理療法的特徵是:咨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回喚起當事人答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心理治療對「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經驗感興趣。
敘事療法屬於後現代的一種,創始人重視人本主義,強調「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人和事應該分開對待」的理念來處理和療愈,在聊天中幫助引導來訪者講述自己的問題和事件,並通過「外化」、「改寫」等技術,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過去經歷中的閃光點,辯證第看待自己的問題。敘事療法奠基人老師李明這么比喻過:如果說人心是一座小花園,問題是其中的一塊石頭,敘事療法不是幫你把石頭搬走,而是在石頭周圍插上鮮花,讓鮮花和石頭可以共同構建成一個美麗的花壇,所以療愈過程比較柔和更加容易接受。
❻ 敘事課程的意義與詮釋是什麼
「敘事心理學」指的是心理學中的這樣一種觀點或者立場:它關心的是回「人類行為的故事答性」(沙賓,1986),具體一點說,敘事心理學關注的焦點是:人類行為是如何通過故事而組織起來並且賦予意義的。在這一點上鮑肯恆的說法最清楚不過:敘事是一種框架,人類依據這種框架為時間性體驗和個人行動的體驗賦予意義。敘事意義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可以將人們對生活目的的理解通過一種形式表現出來,二是可以把人們的日常行動和生活事件連接成意義相對完整的單元。敘事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使人理解過去,也可以用來構想未來。它是人類存在獲得意義的一個主要框架。(Polkinghorne, 1988)
❼ 幼兒園鳥的課程敘事
石屏幼兒園舉行了來班自本課程敘事活動。本學期幼兒園各年級組圍繞幼兒園「愛心」課程嘗試實施班級小課程的開發。小中大三個年級組分別從感恩父母、珍惜友誼、熱愛自然三個主題,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開展班級課程。在本次課程敘事活動中,老師們結合過程性圖片講述著自己的班級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著在實施課程過程中孩子們的成長歷程。
記得採納!!!
❽ 如何面對課程與教學中的創傷性敘事
如何面對課程與教學中的創傷性敘事會的離散性與號召力問題, 「在一個氓民的時代 勞斯伯格 認為,影響系作 為一種系統的視角,構建了一個能量循環與分配的 里,在導致社會動盪的沖突中,真正處於危機之中 機器或空間。。。 影響系同時也是一個過濾裝置:系 的是影響。」 舊體系坍塌之後,需要新的影響因 的觀念 決定著人們是釋放 子來增強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為了確保國與國之 還是阻止來自社會關系和差異之中的影響性資源, 間在政治、經濟與文化沖突中不致落敗,能在新的 決定著意義和協商並建構人們的主觀性。群體 殖民、擴張與演變中勝出,也為了保證在國內權益 如課堂 中的影響系還會導致情感依附的形成: 斗爭擁有更多的支持者,民族國家需要通過 「我 仇恨通過循環將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作為一種影 們受過同樣的侮辱」來增強同仇敵愾意識。而那 響性證據,創傷敘事所構成的影響性聯結不斷循 些實施了傷害的民族/國家,為了保住國民的歷史 環,通過向他者、客體或者符號的梯度性移動,使 道德感和民族認同感,總是採用各種方法掩飾與弱 個體獲得證據並與其他個體形成結盟或者對抗關 化不光彩經歷。對於教師來說,點綴在教學過程中 系。創傷敘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黨同伐異的政治 的創傷性敘事,往往成為標榜知識范圍、宣洩內心 行為,對民族/國家之間的和解極為不利。 焦灼、引起學生共鳴的策略。 二 創傷性敘事影響民族/國家共生的表現 三 作為課程變遷而存在 表現之一,課程與教學中的創傷敘事會刺激民世紀 年代,隨著歐美民權運動的勃興, 族主義情緒。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時代, 多元文化主義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起來。美洲、澳 民族主義的產生方式和民族國家興起時期的產生方 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的一些多民族國家悄然興起 式有所不同,已經從明顯的、激烈的、大規模的、 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課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 全面性的、宏大的民族獨立與救亡,轉化為隱藏 點。英國多元文化課程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林奇將 的、柔和的、小規模的、局部的、微觀的形式。 多元文化課程的開發設計分為四種模式:第一種是 「引起不滿和怨恨的,已不完全是無法忍受的條 以主流文化為中心的 「傳統模式」;第二種是在主 件,而主要是某些可見的、通常受到人們注意的特 流文化基礎上引入各民族觀點的 「民族附加模 征在社會中的隨機分布現象。」 課程與教學中的 式」;第三種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用各民族的觀 創傷性敘事以日常化、隨機化、微觀化、潛移默化 點來加以闡釋的 「多民族模式」;第四種是引導學 的、積累性的方式喚起民族意識,激起民族主義情 生從多國家的觀點學習社會歷史事件的 「民族國家 緒,因為我們 「是由課程決定的。」 課程指引著 模式」。 傳統模式轉變到民族國家模式,使歷史事 人們沿著先輩們留給我們的路標,尋找到 「回家 件從主流文化解讀走向多民族/多民族國家解讀范 之路」。在此過程中接觸到的創傷歷史和創傷現實 式,以前被主流文化審查、刪除、掩飾的創傷性歷 告訴我們:有些群體/族群/民族/國家曾經傷害過 史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課程領域而受到檢視。 我們、並且還在以各種形式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 過去、現在、將來都要保持著對他們的警覺和距 二、創傷性敘事對民族/國家共生 離,否則傷害性歷史就會重演。被傷害的屈辱感、 的影響 不曾去傷害的道德感、警覺和距離感不僅使我們緊 緊地團結在一起,也塑造出一個被異化的他者。
❾ 在敘事課程中,保守的詮釋學都有什麼內容
保守的詮釋學的基本觀點包括:文本所反映的真理是作者的意圖和/或最初的讀者的理解。真理被認為是「實物與知識相符合」,或者是詮釋者的觀點和文本作者觀點的相似或者一致。為了理解文本的真理,需要對文本形成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學術考證。對作者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的了解,有助於理解文本的真理。為了理解文本的真理,我們需要了解文本的語言分類,特別是措辭規則和它們對原初的讀者意味著什麼。通過歷史研究和語言研究,詮釋者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見,能夠真正按照作者意圖和文本本身的標准進行理解。應該把文本的意思和意義區分開來,所謂意義是對於某個特定的讀者而言某個文本的重要性;而所謂意思則是按照文本自身的標准具有的客觀意思。「詮釋學循環」指的是詮釋者必須整體上理解一個文本的各個方面。包括微觀的詞彙、句子和段落以及宏觀上文本與作者某個時代全部作品之間的關系。盡管對一個文本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種理解上的差別可以通過理性、人類精神或者相關證據等客觀的標准加以解決。
保守的詮釋學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啟蒙主義哲學家約翰·馬丁·施拉德留斯,浪漫主義哲學家、神學家士來赫瑪赫,義大利法學、歷史學家貝蒂和美國文學家、教育理論家赫許。
保守的詮釋學對於心理治療的隱含意義在於,它為心理治療中的理解提供了一種立場:來訪者的真實和咨詢師的理解的相似程度決定心理治療過程中交流的水平。在敘事心理治療情景中,似乎來訪者的故事本來的含義與咨詢師的理解之間融合的程度是治療性轉變的基礎。從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故事的反省的角度看,則保守的詮釋學似乎認為生活的真實和個人主體性的認識之間的形似程度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從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則這種生活的真實、來訪者故事的本意、或者來訪者的真實,等等,統統是意義建構的結果。果真如此,則所謂的普遇性,或者說人與人之間意義的相似性又如何可能呢?這個尖銳的矛盾在對話的詮釋學那裡似乎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