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程gps
❶ 張永志的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教授
張永志,男,漢族,1961年出生,地質測量工程專家。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1984年就讀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系,獲大地測量專業工學學士學位;1984~1987年在雲南省地震局從事中美合作項目:激光地磁聯測及有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研究工作;1987年9月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地學部,1988年9月在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從事重力場時空變化及地殼形變方面的理論研究,1990年7月獲地殼形變專業理學碩士學位;1990年8月在中國地震局第二地形變監測中心從事重力測量、GPS觀測及其有關形變理論的研究工作;1991年任工程師,1996年任高級工程師,1997年擔任碩士生導師,2001年在西北工業大學獲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2002年調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測繪科學與工程系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2002年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晉升為教授、2006年擔任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GPS、DInSAR、固體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已發表學術論五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與完成國家及各部級科研項目二十餘項。獲得各種獎勵十餘項。
教學情況
近三年來,為測繪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主講專業核心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周學時數為4學時,3屆學生共200人;指導本科生控制測量實習,學生總人數300餘人;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學生人數共22人。同時為本科生主講了《重力測量》、《測繪專業英語》、《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等課程。連續3年為本科生講課、指導教學實習、指導畢業設計,年完成的平均教學工作量在400學時以上。
學術研究
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參與完成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震聯合科學基金;國家大型科學工程;「八五」 、 「九五」 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10多項。
研究成果分別獲得部級科技成果獎三等獎一項;局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局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三項、四等獎一項。
在《地震學報》、《地殼形變與地震》、《西北地震學報》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其中,一篇論文獲得中國地震學會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二等獎,一篇論文獲得陝西省測繪學會第九次綜合性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等。
近年來發表的主要論文
張永志,崔篤信,王琪等 利用GPS資料研究區域應力場變化地震活動,地震學報,2000,22(4):449-456
張永志,王雙緒,河西地區地殼的垂直形變的小波分析結果與中強震關系研究,地震學報,1998, 20(2):150-157
張永志,王文萍,梁偉鋒,地殼損傷狀態的重力頻域反演研究 ,地震學報, 1998, 20 (3):322-326
張永志,李輝,張伯宏,孕震過程中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變化的數值模擬研究,地震,2002,22(2)35~42,第一作者
張永志,梁偉鋒,祝意青,麗江7.0級地震過程的重力變化與小波分析,西北地震學報,1999,21(2)149- 155
張永志,朱桂芝,王琪等,新疆伽師地區地應力的GPS損傷模擬研究,西北地震學報, 2000,22(4):386-389,第一作者
張永志、孫和平、王衛東,利用GPS觀測研究新疆伽師地區的水平變形特徵,地震研究,2004,27(2):179-183,第一作者
張永志,王衛東,青臧高原東北緣斷層活動變形的模擬研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24(1):63-67
張永志,張克實,地震孕震過程的重力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2000,20(1):8-6
張永志,王文萍,朱桂芝,損傷地殼中應力場變化與地震活動,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 21(1):53-60,第一作者
張永志等,河西重力變化的小波分解與地震活動關系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1997,Vol.17,No. 3,第一作者
張永志,王慶良,朱桂芝,火山地區重力場變化的數值模擬,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3,23(2)69-73
張永志,朱桂芝,祝意青,利用重復重力觀測研究地震活動與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21(3)14-21
張永志、胡斌、程宏賓,應用GPS觀測研究青臧高原東北緣應力場變化,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25(4):80-84
Yong- Zh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tress field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ies from GPS dat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Vol.13,No.5,pp483-490,2000.
Yong- Zhang and Shuang-xu Wang,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let transform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in Hexi region, Gansu,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98,Vol.11, No.2 ,179-188
Yong- Zhang et al. The Inverse Study of Damage State in Earth Crust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 Strength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21st century. M..H.YU and S.C. FAN(Eds.),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 1998,987-993,
Yong- Zhang et al. The Inverse Study of crustal Damage State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1998,Vol.11, No.3 ,381-385,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一作者
祝意青,張永志,胡斌,永登5.8地震前後重力場動態圖象特徵研究,1999,Vol.19, No.1,地殼形變與地震,第三作者
胡亞仙、施行覺、王慶良、張永志,騰沖火山區地表垂直形變分析,2003,Vol.23, No.2,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張永志,損傷裂紋對地殼形變的影響研究,中國地震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地震出版社(陳運泰主編),1999.
王衛東、張永志等,1995年臨5.0級地震Q值的時間變化特徵,2004,第3期,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王衛東,張永志等,渭河斷裂盆地及臨近地區地震活動的深部背景,2004,第3期,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王衛東,張永志等,陝西關中及鄰區地震的震源參數研究,2004,第3期,地震研究
王衛東,張永志等,渭河斷裂盆地及臨近地區Q值速度場分布特徵與地震活動性,2004,第3期,山西地震
張永志,王衛東,祝意青,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前重力變化,2003,第3期,地震學報,地震學報
張永志,王衛東,李萍,INSAR圖象的最小范數法相位解纏研究,2005,第1期,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祝意青等,Gravity variation before Kunlun mountain pass western Ms=8.1 earquake,2003,第3期,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六作者
張永志,王衛東,祝意青,青藏高原東北側斷層活動引起的地殼三維變形與重力場變化研究,2004,Vol.25, No.5,地球學報
張永志,王文萍,牛安福,華北定點形式的小波分析與地震活動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1999, 19 (3):48-54
張永志,地震過程中地形變的Lyapunov指數變化,地殼形變與地震,1993,Vol.13 ,No.3
王雙緒,張永志等,兩次強震過程中垂直形變分維特徵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3,Vol.13 ,No.4
張永志,震前地殼的動力學超熵變化,地殼形變與地震,1992,Vol.12 ,No.4
張永志,有誤差數據的最佳斯托克斯積分,地殼形變與地震,1991,Vol.12 ,No.4
張永志,粘性力在地形變動力學模型演化中的作用,西北地震學報,1994,Vol.16 ,No.4
張永志等,地震過程形變能的演化特徵,地震研究,1994,Vol.17 ,No.2
張永志,王雙緒,河西地區幾次強震前的垂直形變分維特徵研究,內陸地震,1993,Vol. 7 ,No.3
張永志,祝意青,孫偉利,北祁連地區震前重力場變化及其動力學特徵,高原地震,1992,Vol.4 ,No.3
張永志等,九泉5.4級地震前後重力變化特徵及預報探討,1992,流動重力通訊
張永志等,垂直地殼運動的均衡失穩條件的探討,內陸地震,1992,Vol.6 ,No.1
張永志,利用空間張永志測地資料研究地殼應力場變化與損傷過程,2001,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衛東,張永志等,臨猗5.0級地震前後Q值變化特徵研究,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5,第1期:70-72
張正濤、張永志,GPS觀測研究青藏東北緣水平變形特徵,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第三期:6-8
張永志等(1)利用GPS資料反演祁連山斷層的三維滑動速率,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6(2):31-35,2006
張永志等(1)三軌法DInSAR 觀測確定區域的垂直變形,地震研究,29(3):281-285,2006
科學研究方面的成果
1、2007.1-2009.12,斷層錯動的不均勻分布於地面變形的關系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人
2、1998.1-2000.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774214,利用空間測地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主持人
3、1996.5-1998.5,地震聯合科學基金96100,區域重力變化的小波分析與震源過程的時——頻反演研究,主持人
4、1998.8-2000.5,國家九五攻關項目96-913-07-03,伽師強震群區及帕米爾東北側現代構造運動和地形變的GPS監測, 主要參加者
5、1996-1998,國家九五攻關項目96-913-04-01-03,重力場動態圖象及其與強震關系的研究, 主要參加者
6、1996-2001,國家地震局九五重點項目9510,國家大型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 中國地震局技術專家組成員
7、1997.5-1999.5,地震聯合科學基金197066,地震中短期前兆的力學特徵與綜合檢測技術,主要參加者
8、1996-1997,中國地震局第二第形變監測中心,小波分析在重力、形變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主持人
9、 2003-2004,山東省基礎地理信息與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測繪基礎研究),DINSAR在垂直形變監測中的應用研究,主持人
10、2002-2004,陝西省交通廳,公路邊坡災害一機多天線GPS監測系統研究,參與
11、2002-2004,陝西省計委,黑河引水工程庫岸滑坡變形監測,參與
12、2002-2004,長安大學, GPS定位原理及精品課程,主要參與
13、2002-2004,教育部,基於地球動力學的地殼運動連續形變場研究與應變場,主要參與
14、2002-2005,美國國家基金,GPS測定喜馬拉雅山板塊與地殼形變,主要參與
15、2005-2008交通部西部交通項目,基於網路的GPS單點精密定位及一機多天線在交通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參與
獲獎情況
2002.10 2002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213602),中國地震局利用空間測地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第一
2000.9 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二等獎,中國地震學會利用GPS資料研究區域地殼應力場變化與地震活動關系,第一
1998.3 第九次綜合性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陝西省測繪學會麗江7.0級地震過程的重力變化與小波分析,第一
2001.6 二○○一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3601),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區域重力變化的小波分析和震源過程的重力時——頻域反演研究,第一
2002.4 二○○二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3601),第十四,1999-2001年度地震趨勢研究報告,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2002.4 二○○二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3603),第一,利用空間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1998.4 一九九八年度基層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9813602),第一,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孕震過程中形變能的累積判據研究
2003.4 二○○三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三,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北祁連——河西地區流動重力觀測、預報研究
1991.12 全國青年地震科技優秀論文二等獎,獨著, 中國地震局學術委員會均衡地殼運動的失穩條件探討
1991.8 第四屆西北地區地震工作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 獨著,均衡地殼運動的失穩條件探討, 第四屆西北地區地震工作學術研討會
1995.3 一九九五年度基層科技進步四等獎,(953602),第一,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垂直地殼運動的均衡失穩條件探討
❷ 淮海工學院是一本還是二本
首先;,淮海工學院目前省屬普通本科,是二本院校。
簡介;
淮海工學院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西專游記》文化發源屬地中國連雲港花果山西麓。
學校是江蘇省1985年為呼應國家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改革開放,在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連雲港創辦的一所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淮海大學,1985-1989年籌建淮海大學。是國家東部沿海地區一所初顯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學。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佔地1956畝,可移動固定資產總值10.56億元,校舍面積56萬多平方米。學校在校學生20000人。
❸ 淮海工學院是幾本
淮海工學院是二本。
淮海工學院在江蘇是第二批次本科招生,所以我們通常認為淮海工學院是二本大學。
註:教育部門並沒有說淮海工學院是一本還是二本,淮海工學院是幾本只是民間說法:某大學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的話,就說該大學是一本大學,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話,就說該大學是二本大學。
如果你不是江蘇考生,淮海工學院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一批招生的話,你也可以說淮海工學院是一本大學。
淮海工學院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為響應國家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改革開放,於1985年創辦的一所省屬本科院校。1998-2002年期間,根據全省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均具有50年以上辦學歷史的江蘇鹽業學校、連雲港水產學校和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並入淮海工學院。
(3)精品課程gps擴展閱讀:
淮海工學院屬四校合並
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均具有50年以上辦學歷史的江蘇鹽業學校、連雲港水產學校和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並入淮海工學院。
2009年3月,學校順利通過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評審。
2013年8月,學校正式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6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將依託淮海工學院建設江蘇海洋大學列入江蘇省「十三五」規劃。
❹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條件
截止到2014年年底,學院有專兼任教師470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8人(6人為碩士生導師),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等)127人;博士24人,碩士210人;「雙師」素質教師300餘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重慶市市級教學團隊 7個;國家級專家20人,重慶市市級專家61人。學院聘請 380名行業企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並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教授等16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李天和)
重慶市市級教學團隊 (7個) 團隊名稱主要負責人采礦專業教學團隊吳再生 計算機專業教學團隊李建華 建築專業教學團隊游晉元 工程造價專業教學團隊李紅立 地質專業教學團隊李北平 測量教學團隊李天和 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團隊李明 學院2個專業被評選為重慶市高職高專示範和特色專業,5個專業被確定為重慶市教改試點專業;國家級重點專業8個和重慶市級重點專業7個。11門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工程測量專業教學改革成果獲第二屆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國家示範建設專業群專業:建築裝飾工程技術、礦山機電
國家財政重點建設的專業群專業:機械設計與製造技術、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
重慶市高職高專教育特色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工程造價
重慶市重點建設專業: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
國家級重點專業:通信技術 、信息安全技術 、微電子技術、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物流管理、電子聲像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工程測量技術
重慶市級重點專業:采礦專業、計算機專業、建築專業、工程造價專業、地質專業、測量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
精品課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序號課名程稱負責人時間1《巷道施工》李開學2009年2《礦山生產機械操作與維護》韓治華2008年3《GPS測量技術》李天和2007年教指委精品課程序號課名程稱負責人時間1《數字測圖》馮大福2010年2《構造地質》李北平2010年3《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施工》游普元2008年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序號課名程稱負責人時間1《礦井瓦斯防治》陳雄2011年2《會計綜合實訓》程琳2010年3《礦山機械電氣控制與維護》李明2010年4《煤礦供電系統運行與維護》范奇恆2009年5《網頁設計》劉銘2009年6《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施工》游普元2008年7《煤礦安全技術》劉其志2008年8《巷道施工技術》李開學2008年9《礦山機械》韓治華2007年10《GPS原理與應用》賀英魁2006年11《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陳光海2004年教學成果 2014年,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獲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 學院榮譽
學院被授予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重慶市「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招生、就業先進單位」、「重慶市煤礦安全培訓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四好領導班子」、重慶市「文明單位」和「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學院躋身2013首屆《中國職業教育百強》,高等職業院校全國25所,重慶市唯一一所高職院校獲此殊榮。 獲獎成果 截止到2012年,學院獲重慶市安全科技成果獎二、三等獎,省科學技術二、三等獎各1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優秀獎各1項。其中,機械學院盧建波老師主持的《煤礦安全高效鑽鑿瓦斯抽放孔的ZDY-750型液壓鑽機研製與應用》榮獲二等獎,該研究項目開發了全液壓鑽機開孔定位系統及輕推開孔技術,馬達負載與推進力自適應技術,自動防卡轉等技術,並在重慶能投集團,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公司下屬煤礦以及民營煤礦中推廣使用。礦環學院楊春老師主持的《瓦斯抽采封孔新工藝》榮獲三等獎,該研究項目對傳統封孔工藝進行了革新,通過改進抽放管、研製新型封孔材料、形成了成套的封孔技術,使瓦斯抽采效率大幅提高。 專利 專利所有人時間專利名稱張明學2012年魚湯去骨刺機張明學2013年材料剪應變多點激光檢測裝置張明學2014年巷道掘進炮眼定位導向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❺ 我有中專畢業證書,想繼續在連雲港讀個大專
連雲港電大...高三畢業後沒有分數上這個大專不錯`
❻ 吳良才的大學教授
出生年月:1964年8月
職稱職務:教授,博士
學科專業: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
研究方向:測繪數據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分析、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同GPS的集成,GPS變形監測分析
1964年8月生,教授,博士。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西省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988年7月本科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後在中國礦業大學進一步學習,並獲得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8門研究生課程和10餘門本科生課程;講授的「控制測量學」課程被評為省精品課程、編寫的「地下工程測量」教材獲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指導的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比賽獲全國三等獎、省一等獎,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論文獲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主持或參加完成9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和10餘項橫向課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公開出版教材2部;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省級表彰1次。
教學情況
碩士研究生導師,承擔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
主講本科生《GPS測量原理與應用》、《控制測量學》、《測繪學概論》等課程;
主講研究生《現代測繪理論與技術》、《空間數據分析》、《GPS原理與數據處理》等課程。 1、礦區復墾關鍵技術開發及示範應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參與
2、礦區重構土壤特性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改良對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
3、部件信息質量控制及其在單元網格城市管理中的應用研究,江西省自然基金項目,參於
4、城市網格化管理部件數據的質量控制及其應用,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參與
5、GPS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江西省教育廳項目,主持
6、動態GPS在地形測量中的應用,核工業江西地勘局測繪院項目,主持
7、城鎮土地定級估價信息系統,江西省教育廳項目,主持
8、動態GPS在航測像控點聯測中的應用,江西省測繪局項目,參與
9、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設計、測繪等橫向項目10餘項,主持
❼ 河海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系的概況
多層次的教學科研領域,逐漸形成了精密工程測量理論及技術、變形監測與安全監控、衛星定位技術及組合導航、現代攝影測量理論與技術、「3S」技術及其應用、地理信息科學與系統工程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特別在精密工程測量、大型建築物安全監控、近景攝影測量及數字攝影測量、空間定位技術與應用、「3S」集成技術、專題信息系統設計開發等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和自己的特色,成為培養高級測繪類人才的基地。本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近年來本科生供需比超過1:10。
測繪科學與工程系設置有工程測量教研室、國土信息工程教研室、測繪工程實驗室、水利建設「3S」技術應用聯合實驗室(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衛星及空間信息應用研究所(與河海大學科學院共建)、現代測量工程研究所、遙感信息工程研究所等,現有教學及科研人員30多人,絕大部分教師都在45歲以下。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高級實驗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9人。
近年來測繪科學與工程系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優勢,積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優異成績。先後參與了三峽、小浪底、小灣等十多個國家重大水電工程項目的建設,承擔了江陰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和三橋、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滬寧高速公路、南京地鐵等國家重大交通工程項目的測量中心工作。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部省級基金項目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2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項,科研經費超過2500萬。測繪科學與工程系堅持水利為特色,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 1952年華東水利學院成立就設置了測量教研室,隸屬教務處。負責水文、河川、農水、水港等多個系的測量教學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1982年左右,我國水電事業得到飛速發展和許多特大型水電工程建設的興起。原水電部錢正英部長出國考察後,深感測量專業在水電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性及我國水電測量人才奇缺的狀況,提出開辦測量工程專業,於1984年批准,在華東水利學院設立測量專業,開始招收「工程測量」專業的專科生。1986年開始招收「工程測量」(即測繪工程)專業的本科生至今,每年約60人。期間,開設過「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房地產經營與開發」四屆專科。1993年開始招收「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專業碩士研究生,1998年開始招收「攝影測量與遙感」 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2003年獲「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 高標準的辦學目標
培養具備地面測量、海洋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城市和工程建設、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海陸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設計開發等領域,從事研究、生產、管理、教學工作的高素質寬口徑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近五十年的教學科研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質量優秀人才。豐富的科研生產經驗、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一代代傳遞下來,並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知識面; 強調專業特色,兼顧「一專」與「多能」; 重視計算機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的教學; 重視實踐教育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 強化創新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的培養。 承擔教學情況:
承擔測繪工程專業、地理信息專業的專業課及全校工科類15個專業測量學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其中本專業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控制測量學、大地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攝影測量學、遙感與圖像處理、工程測量學、海洋測繪、地理信息系統(GIS)原理與應用、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全球衛星定位(GPS)技術與應用、電子地圖及其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數字測圖實習、控制測量實習、攝影測量實習、工程測量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河海大學測繪學科於1993年獲准設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碩士點,1998年設立「攝影測量與遙感」 碩士點,2003年設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博士點,2005年設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此外,河海測繪學科還設立有 「測繪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培養點。測繪學科是河海大學校級重點學科,在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測繪學科綜合實力排名中,本校測繪學科名列前茅。
二級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是河海測繪的強勢學科,歷來保持著較高學術水平、較強學科實力和良好工作業績,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尤其在精密工程測量、大型建築物安全監控、GPS技術及其應用、「3S」集成技術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二級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是河海測繪的特色學科,其碩士點是華東地區「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方向第一個碩士點。在多學科技術交叉集成研究和解決非常規測繪問題方面,本學科具有良好聲譽和一定影響力。學科在近景及數字攝影測量、影像信息處理及融合、專題GIS開發及虛擬現實等領域,處於國內先進水平。隨著測繪科技部分融入於信息科學,該學科方向發展充滿活力。
二級學科「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在城市地理信息工程設計開發、數字流域技術、空間數據挖掘及空間分析等領域已有良好基礎。
目前,河海測繪學科每年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10名。近年來,測繪專業研究生生源較為充足,畢業生的社會需求量大,專業就業面較廣。學生廣泛就職於各級政府部門或行業管理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工程建設單位及軟體研發公司等。
學科力爭於近年申報成功一級學科博士點,並申報設立省重點學科。 序號 成果名稱 負責人或作者 獲獎等級 1 測量學 章書壽 省二類優秀課程 2 測量學 蘭孝奇 黃曉時 梅 紅 校級精品課程 3 應用計算機輔助優化設計進行控制測量課程設計改革 潘松慶 李 浩 李 艷
田林亞 梅 紅 校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4 《測量學》教材 河海出版社2001 華錫生 田林亞 河海大學優秀教材獎 5 《測量學習題及實驗指導書》教材 河海出版社 2001 華錫生 田林亞 河海大學優秀教材獎 6 工程測量學 岳建平 校級優秀課程 7 控制測量學 潘松慶 校級優秀課程 8 測量學教學成果 朱廷章 校二等 9 攝影測量課程實驗教改與軟體開發 李 浩 校三等 10 水利工程測量 張慕良 徐芝綸教材二等獎 11 「測量學」多媒體教學講課競賽 梅 紅 中國測繪學會二等獎 校級優秀主講教師:岳東傑 岳建平
多媒體課件與質量保證體系
90%的課程編制了多媒體課件;主幹課程全部制定了課程質量保證體系。
❽ 淮海工學院有沒有專科
別聽樓上的亂說,我就是淮工的,我們學校是本二的,沒有專科,下設的東港學院是本三,但是明年就關了。
❾ 急求: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教學視頻。哪位大俠知道,速速告知啊。加
GPS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5NTk4Nzgw.html
GIS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4NzE1NjM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3NTYzMTAw.html
遙感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2NzU3MjQ0.html
❿ 請問西北大學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怎麼樣,如果要考研,聯系報哪個學校
本專業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具有多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獲陝西省人民政府專或其它部門的獎勵。屬2002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陝西省名牌專業」稱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全國大學專業水平測評中,被確定為全國3個A++專業之一。學科的主幹課程——「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是陝西省的「精品課程」。
在教學研究方面,已經出版教材14部,其中教育部遴選的全國研究生教材1部(GPS原理及應用,印數達3萬多冊),陝西省優秀教材1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科學出版社「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多部。獲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