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課程與教學論試題
Ⅰ 課程與教學論,考試分析題
課程與教學論專業2015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專業代碼:】
初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題)
Ⅱ 電大《課程與教學論》網上在線作業04任務參考
教學過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動力特徵表現
(1) 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
(2)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
(3) 教師與教材之間的矛盾。
動力特徵表現:
(1) 教學過程的兩種動力: 教學過程的內部動力、 教學過程的外部
動力
(2) 教學過程的動力特徵: 方向性、 動態性、 轉化性、 強度性多樣
性、 差異性
基層工作的經歷, 讓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層學校的工作及教師的
工作生活情況, 結合這些經歷, 我有以下思考:
加強過程性管理, 加大督促隨檢力度。 在管理的過程中, 誰都會
思考這樣的問題: 那就是結果和過程的關系。 對於基層管理單位, 大
的結果不容易得到, 所以, 抓好過程不失為管理的一種好的措施。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一個人對外界條件的感知性。 任何一個人,
不論年齡大小, 不論職位高低, 他都需要上級的激勵, 就像現在素質
教育提倡的一樣。
教學體會 :
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單一, 呈現方式靈活, 許多數學思想、 數學
法則和數學規律往往依附於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 許多數學問題
都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 甚至有一些數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日
常生活中存在現象的翻版, 直接顯示出生活意義。 小學數學也具有
嚴密的邏輯性, 可以促進人的思維的發展, 並體現出時代的整體特
征。 這些因素正是形成數學素養的先決條件。
一、 數學素養的內涵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
的綜合性能力, 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 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
數學能力。 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 又高於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 素
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 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 具有綜合
性、 整體性和持久性。 數學素養與數學課程的 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
對於理解數學學科本質, 設計數學教學, 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
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般認為, 「素養與知識(或認知) 、 能力(或技
能) 、 態度(或情意) 等概念的不同在於, 它強調知識、 能力、 態度
的統整, 凸顯了情感、 態度、 價值觀的重要, 強調了人的反省思考
及行動與學習。 」
二、 數學素養的教育價值
數學素養, 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 受後天環境、 數學教
育的影響, 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 所得到的數學知識、 技
能、 能力、 觀念和品質的素養。 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數
學素養, 《標准(2011 年版) 》 指出: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作為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
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
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是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是培養現代公民不可缺少的。 所謂數學素養
是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一些思想、 方法, 以及用數學的思想方
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數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數學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特別關注的問題, 也可以說數學素養
反映小學數學教學的魂, 應有意識地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學時, 體現
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數學離不開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 以教材為藍本,
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 現實的
學習情境, 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和主動性, 誘導學生積極思維, 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 並主動參
與教學活動。
Ⅲ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不會,冰天雪地跪求,內附題目
山師的吧?!嘿嘿,校友好!
一 、泰勒原理: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4個基本問題:
1、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
2、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3、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4、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評價:
這四個基本問題可以進一步歸納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有其內在的邏輯順序性,各環節之間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及關聯性。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出發點;選擇教育經驗和組織教育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它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系統運行的結果檢驗和基本保證。其中,教育目標既作用於學習經驗,又作用於評價;既是選擇、創造和組織學習經驗的指南和關鍵因素,又是開發評價手段和工具的規范。因此,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課程開發的核心。
泰勒原理的歷史貢獻
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廣為採用的課程研究範式,引起人們在課程研究中的方法論思考。這種課程的體系為具體的課程實踐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當然這種目標編制模式過於強調科學性、操作性與程序性,也會導致妨礙運用過程中的教師及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和其他潛在教育內容的被利用,使教師受目標的嚴格限制而影響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開發與研究,學生也被教師嚴格地控制在應該學習的經驗與情境中。
二、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在幻燈片中插入剪貼畫、圖片文件、自選圖形;製作一份圖文並茂的「自我簡介」演示文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新知識,領會對比新舊知識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製作美化演示文稿,體驗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
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以不同知識和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成為學科的內容。學科課程可以分為科目本位課程、學術中心課程、綜合學科課程。學科課程的優點是:有肋於系統地傳承人類的文化遺產,有肋於學習者獲得系統的文化知識,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有益於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容易忽視學生的經驗、生活知識,容易導致死記硬背,容易導致忽視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單調的教學方法,變革的難度較大。
經驗課程是以兒童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旨在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其優點在於: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動機、需要、興趣,能體現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它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中心整合起來,有助兒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現在: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經驗課程難度大於學科課程,要求老師有相當高的組織能力。經驗課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中,同學科課程相輔相成。
兩類課程雖然在時間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應無主次之分,兩者缺一不可。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兩者的功能及關系:
第一,經驗課程是學生獨立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踐活動,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學科課程中學生獲得的是間接經驗。
第二,經驗課程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具有個性化的特徵,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主要體現為教學內容的同一性和教學活動的一致性,面在經驗課程中,老師的作用體現為指導性和服務性,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學習過程表現為學生的自主性。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學科課程學好了,為經驗課程確立了知識基礎,並為學習經驗課程提供認知能力的准備,有肋於經驗課程活動的開展和深入,而在經驗課程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也有間接經驗)豐富了感性認知,提高了認識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發展了個性特長,對學習學科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1.隱性課程的內容
關於隱性課程的含義,有多種表述方式。盡管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看法不盡相同,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也並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即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是學校課程表上看不到的課程。隱性課程是非正式的課程,具有隱含性,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表,但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學校文化要素的統稱,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的特點
(1)廣泛性。隱性課程泛指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所有學校文化因素的總和。它涉及到學校建築的樣式及色調、各項規章制度、各種人際關系(包括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團體及其亞團體、環境衛生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潛在性。隱性課程主要是以間接的、潛在的等不明顯的方式,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機制來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潛在的課程因素整天與學生相伴,在學生看來似乎是「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般情況下,學生也很難意識到隱性課程對他們的實際影響,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
(3)持久性。隱性課程多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正因為這些影響是在學生幾乎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學生對這種影響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生從情感上接受了這些影響,所以這些影響一旦產生就會持久地發揮作用,難以消除。
(3)難量化性。隱性課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多是精神方面的,屬於非理性的,例如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適應能力等,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所以我們對隱性課程的影響結果往往採用定性分析。
3、作用:(1.)擴大課程研究的視野,完善我國的課程體系
潛在課程是一個與顯性課程有密切關系又相對獨立的領域,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顯性課程更加具有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程研究領域,盡管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的效果在短期內尚無法精確測量和評估。對潛在課程的深入研究必將擴大我們的課程研究視野,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課程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認識課程這一概念。
(2.)順應時代的發展,豐富課程研究的內容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現代化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能力,而隱性課程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勢的發展促使我們必須重視潛在課程,加強對潛在課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這將進一步豐富我國課程研究的內容,同時還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3.)利於重視學習過程,加強學校環境的建設
顯性課程的實施較偏重於教科書,偏重於對知識的「灌輸」,偏重於對學生的「訓練」。僅僅靠這種單向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很難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潛在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逐漸使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對隱性課程的本質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將使人們認識其重要性和作用,進而使我們更加重視環境以及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4.)有助於人們課程觀念的現代化
對潛在課程的認識、研究和宣傳,能夠促進人們對學校課程的科學理解以及對學校教育各種現象的深入理解,能夠促進人們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和教育思維模式的科學化,有利於全面貫徹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