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答案
⑴ 求貴州師范大學考研823的參考書目
1、貴州抄師范大學考研823沒有指定的參考書目。
2、學校官網有考試大綱,可以自己下載查看。
3、建議根據大綱使用大學相關教材備考即可,如《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黃甫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關鍵還是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⑵ 課程與教學論考博推薦書目
有考研的,應該不是你要的。不知道你要哪個老師的圖書:王玉輝《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免費下載];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免費下載];2016年課程與教學論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免費下載]
⑶ 江南大學現代遠程教育 考試大作業《課程與教學論》
從課程與教學效果來分析 引出現代教學存在的弊端 改革的方向 小班化對學生進入社會後的發展有何幫助 現在這種東抓一把 西抓一把的優勢是什麼 弊端又是什麼 為了學生 應該怎麼進行小班化改革
⑷ 現代教學論學程課後習題集答案 黃甫全
太高深了
⑸ 課程與教學的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⒈教材
關文信主編.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回.
黃甫全.王本陸主編答.現代教學論學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⒉參考書目
①王策三.教學論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②李秉德主編.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③施良方.崔允郭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原理、策略與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④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⑥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⑦王本陸主編.課程與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⑹ 圍棋基礎的一片論文
讓文化——個人圍棋觀成為課程
張星潔 謝 翌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摘 要】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核心內容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自己成為構建知識的主人,走出校門後能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知識,並成為終身學習的人。而要更有效地達到這個教學目的,則需要有一種方法和策略成為學生的上位知識。而文化——個人圍棋觀的構思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如果讓這種圍棋觀與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有利於各科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知識。此外,文化——個人圍棋教程需要具有「創生型文化」的教師。
【關鍵詞】課程 文化——個人圍棋觀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6-0143-02
當前的課程改革中,課程實施由「忠實取向」向「創生取向」轉變;教學評價由「傳統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教師文化由「適應型」向「創生型」轉變。這些內容的轉變,標志著過去那種「同一模式」、「封閉式」的培養方式轉向「富有個性」、「情境性」的培養方式。在當今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日益彰顯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學校給予學習者的不能只是固定不變的知識,而是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基礎上,以人的方式發展和成長的基礎上,在走出學校之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創造社會生活,創造自己與社會美好的未來。[1]如果有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構成學生的上位知識,他們內化的知識文化在實踐中就有可能不拘泥於慣性勢力和傳統,創造性地得到運用,成為科技社會的創新人才。而精彩的文化——個人圍棋棋譜卻完美地融合了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成為了這種思維方式的載體。
一、文化——個人圍棋觀的分析
1.結構——功能圍棋觀與文化——個人圍棋觀的差異
在圍棋流派中有兩種明顯的棋風,「鋪地板式」圍棋和「角力」圍棋。我用兩個概念來表示:結構——功能觀代表「鋪地板式」圍棋的思想;文化——個人觀代表「角力」圍棋的思想。結構——功能觀是由結構和功能兩部分組成,結構就是預設好一定的程序,按照這個程序操作,從主觀上認為這個結構自然會發揮它的功能。結構——功能觀講究的是一種組織的合理性與控制,只要按照這種思想與策略進行工作就能達到預定的目標。這種模式從一開始就給思想上了一塊枷鎖,帶有封閉性、機械性和滯後性,一旦遇到不在結構內預設的事物,人們往往顯得手忙腳亂,思路混亂,功能也就無法發揮出來。在圍棋比賽中,「鋪地板式」棋手經常在這種角力場面中,又在讀秒聲的催促下「掉鏈子」而崩盤,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棋手的水平問題,而是思維習慣問題。而文化——個人觀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個體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事實,而主動構建方法與策略來面對未來的形勢。持這種觀點的「文化」是指個體根據自己已有知識經驗與客觀環境能動構建的知識體系;其中「個人」是指根據變化的環境能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與策略的個體,這種「個人」的思想具有開放性,連貫性和創造性。具有文化——個人觀的圍棋手往往在復雜的局面中顯得如魚得水,構思精巧,妙手疊出。這類棋手除了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具有文化——個人觀的思維方式。2.文化——個人圍棋觀具有創造性的特徵
這種文化——個人觀的棋局更具有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具有創造性的特徵。威廉姆斯的創造與情意模式的四種認知特性指的是: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四種情境品質:好奇心、冒險心、挑戰心和想像心。[2]這四種認知特性和四種情境品質在文化——個人圍棋觀的構思中得到完美體現。從圍棋布局到中盤都講究流暢自然,在進入中盤的局部戰斗時(這時最能體現結構——功能觀與個人——文化觀的思維),妙手,棋子效率的最大化,策略與方法的運用,取與舍的選擇,全局配合的最優化都在個人——文化觀棋手的腦海中不斷地建構;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這些隱性的東西在棋盤上顯現出來。即使此時偶爾出現失誤,這種類型的棋手也能迅速、變通地調整策略(這也是一種變通的流暢),他們能夠在緊張的對局中達到如此靈活的構思,更是平時養成了主動構建習慣的結果。至於個人——文化觀棋手主動出擊的棋局中,在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的基礎上,更體現了好奇心、冒險心、挑戰心和想像心的情境品質。
二、文化——個人圍棋觀生成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兒童都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成長的,從家庭到學校這是環境的變化,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科是知識的變化,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是階段性的變化,然後從學校到工作崗位是角色的變化,如果他們從小是用結構——功能觀來武裝頭腦的話,他們很可能成為聽話的孩子和讀書的機器,但是由於現實不可能都在他們的預設范圍之內,面對環境的變化、知識的變化、階段的變化和角色的變化,他們往往顯得被動和茫然。如有些用人單位抱怨現在有的大學生在單位上不知道主動做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這種文化——個人觀的思維品質。如果讓文化——個人圍棋觀的這種核心文化從小融合到兒童的頭腦中,他們會用自己原有知識結合當時實際情況,主動構建和生成出靈活的方法與策略,表現出開放的態度去面對現實。當代社會的日新月異,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都在不斷地撞擊人們的思想,如何提取有價值的知識信息,創造性地為己所用,一直纏繞在人們的心頭上,而文化——個人圍棋觀則很好地提供了這樣一個載體。
三、讓文化——個人圍棋觀走進課程,成為多元文化中的一員。
中國古代四大文化瑰寶——琴、棋、書、畫,在當代中國發展不平衡,當前的中、小學課堂中,有音樂課、美術課和書法課,唯獨圍棋課普及不夠。通過學習和欣賞音樂、美術或書法能陶冶情操和凈化心靈。除了老師的指導外,這些藝術的學習基本上可以個人單獨進行。古人稱圍棋為「手談」,其含義主要是指下圍棋具有交流的功能,強調圍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對話」,是一種無聲的交流,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現代社會,只有懂得在合作中競爭的個體才能開發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才更有利於自身的進步。圍棋的這一特點恰好彌補了這些藝術學科的不足。下圍棋的人常說:「棋雖小品,品德最尊」,說明人們把圍棋不是作為一種單純的游戲看待的。這種活動,具有宣洩、調適、娛樂的功能。[3]此外,網路游戲、麻將和撲克等娛樂活動充斥家長和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但是由於麻將和撲克等具有隨機性的游戲有可能會助長兒童的投機心理,而且不利於對成功與失敗形成正確的歸因。
1.研製生態化取向的圍棋課程
近年興起的情境學習理論指出:學習實質上既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也不是發生在人的大腦裡面,學習乃是人與其所處具體環境之間的一種生態化的互動。將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置於開放的、與外界不斷互動的生態化的系統中來考慮;強調個體與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會情境的相互作用,指出情境是整個學習中的重要而有意義的組成部分。[4]編制圍棋教程時,除了注重圍棋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注意把文化——個人觀的創造性思維方式的棋局作為欣賞內容。要體現生態化取向的圍棋課程,就必須把圍棋與語文知識進行融合,如:寫作就是要注意句子的連貫流暢,立意新穎,為中心思想服務,而圍棋從布局、中盤到收官,無不講究流暢自然,和諧統一;與數學、物理和化學融合,如:數學運用題的條件已知,要解決的目標明確,關鍵是運用怎樣的方法達到目標,這與圍棋不謀而合,圍棋下在棋盤的棋子是已知的,如何下出對自己有利的棋子而最終獲勝,關鍵也是要有方法和策略;與體育融合,如:足球就是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運球,然後在運動中尋找戰機,這與圍棋何等相似,而且圍棋還能留下運動的軌跡;與軍事融合,如:《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在精彩的圍棋棋譜中得到形象具體的展現。讓圍棋成為課程一定充滿無限生機。
2.圍棋的教學需要具有「創生型文化」的教師
所謂創生型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共同體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通過主體性參與和反思性實踐,積累、創建的關於課程與教學的專業意識、價值理念、知識結構、情緒反應、行為規范等的綜合形式。[5]學校要創新思維方式,徹底改變教師在教學中一味追求「統一」、「求同」、「中庸」的傳統思維傾向,給教師提供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環境。[6]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環境氛圍,教師可用開放的思想去面對圍棋教學,用生動形象的各科具體知識與圍棋教學相融合,不斷地豐富圍棋課程。當然,讓孩子下圍棋不是讓他們成為職業棋手,而是讓他們體驗自己的構思,以及欣賞精彩的棋局,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形成文化——個人觀的思維方式。
據韓國棋院網報道,韓國棋院委託韓國蓋洛普調查機構對目前韓國圍棋的現狀進行的調查於近期完成,蓋洛普得出的結論為:80%以上的韓國人認為,圍棋對子女的教育有幫助;截止至2008年6月底,韓國成人圍棋人口為約766萬人(濟洲道除外),考慮到截止2007年底,韓國19歲以上人口為37394420人,成人中圍棋人口比例為20.5%,每5位國民中有1人會下圍棋。[7]此外,因美國沒有圍棋基礎,他們在智力課堂上開設了麻將課。[8]作為圍棋發源地的中國,有必要重視讓圍棋成為開發學生智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 和學新.在回歸生活與超越生活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J].當代教育科學,2006(24)
2 石中英等.創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74~75
3方曉義、鄭曉齊等.內田克萊佩林心理測驗簡介.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2):44~48
4 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96
5 唐美玲.從適應型教師文化走向創生型教師文化[J].基礎教育,2006.11
6 宋宏福.教師文化及其對教師成長的意義[J].教育與職業,2004.15
7 新浪體育,2008.07.29
8 長江日報,2008.11.21
9於澤元、田慧生.讓教師走上充滿意義的課程改革旅程[J].教育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