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歷史
A. 從文化,文學,歷史,三方面談談本學期對大學語文課學習的收獲
B. 新時代學習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意義和作用論文開頭
中國是使用漢語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階段,漢語曾經不斷的發生變化,而大學語文就是在新時期新的環境產生的高階段的課程
C. 大學語文課程講什麼內容
《大學語文》是來全國高等源學校網路教育統考公共基礎課程之一,課程內容以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順序和文學體裁分類,共十三章內容,分別由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唐宋詩、唐宋詞、唐宋文、古代戲曲、古代小說、現當代詩歌、現當代散文、現當代戲劇、現當代小說、漢語基礎知識和寫作構成。本課程統籌分七個模塊進行講解。 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學流派和文學現象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鑒賞,從而達到讓學生能自覺地學習並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同時,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最後通過課程考試。
D. 我們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
講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其實也是講為什麼要學語文。要知道為什麼要學語文,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語文這門課程。要知道什麼是語文課程?首先依照哲學中的原理,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從中外比較中看什麼是語文。
1、西方學校沒有語文課程。
在西方課程發展史上,古代希臘的課程具有世界的意義。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文法,修辭,雄辯術,加上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構成了希臘的「七藝」課程體系。文法,修辭,雄辯術為「三藝」,辯證法是最高學科,是哲學「理念」;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是「四藝」,為理念服務。學習算術掌握「調兵列陣」,學習幾何掌握建造兵營,學習天文幫助戰時觀測氣候,學習音樂培養樂觀、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羅馬時期,教育受到古希臘影響,開設了雄辯術、文學、修辭學、歷史、哲學等,培養善於演說的政治家。
文藝復興教育規定了網路全書式的教學內容,即語言(拉丁語、國語、希臘語、希伯來語),「七藝」以及物理、地理、歷史、倫理學、神學等,目的是使教育對象成為一個「人」。啟蒙運動時期,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與盧梭不同,斯賓塞按照邏輯系統組織教材,重點放在系統的書本知識上。首先提出「科學課程」,「科學知識最有價值」,以自然科學知識為學科範圍。第二,重視個人,學習文學、藝術、生理和心理等知識,陶冶性情,發展個性。斯賓塞的課程設計順應了社會發展,在很短時間里就在西方迅速流傳開來。
總之,一個是科學知識,一個是社會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現代學校課程內容。語文課也是這樣,如果將「語文」二字翻譯成英文,結果將是豐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語言,言語,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語,行文,文本,角色,儀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話語,字詞,俚語,諺語,流行語,正式語)等。顯然,中國「語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關課程三個內容:一是一般性的語言,二是文化修飾性語言,三是習慣性語言。所以「語文」的構成分析里邊,就包含了客觀的語言研究和社會的現代歷史改造之雙重意思在里邊。這也就貫穿了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代知識理念,即了解對象的知識越多,征服對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國的「語文」課,美國它是閱讀課,法國它是文學課,德國是公民課,日本是訓練課,俄羅斯是演講課。
這些都不是中國的語文。
2、中國才有語文,語文課由三類語文知識構成。
語文知識構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謂的「三大學科」構成: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具體的是三大類:語言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文化知識。其中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是認識類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是經驗類知識。而這些在西方學校中,分屬三門課程。
在中國教育傳統中,語文課程由三類語文知識綜合而成,所以中國語文是一個大雜燴。
這里,我們可以依從俗語「了解了一個事物的歷史就了解了一個事物的屬性」入手,切入中國語文的來歷,來定義我們的「語文」。
語文來自葉聖陶的命名,但這是1949年後的事情。更早,語文源自國文,以「國文(國語)」命名的語文教材,起自上世紀20年代間,因與洋文(外文)對舉而命名國文。國文源自國學,「中國固有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國學」一詞見於周代,其近代意義轉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現。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說「國學是一國立人立國之學問」。這表明,國學、國語和語文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產物,其核心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生活方式和基本價值觀。
准確地說,語文學科起始於1903年開始的分科教學。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必修科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由此,中國傳統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學」。所以,古代的「文學」即歸於現代意義的語文學科,只是語文中一個沒有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如歷史、地理等,我們在教學上一般只取它們的形式,即「語言表述」;而「語文」在教學上,恰當取了沒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學;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內容。由於「中國文學」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獻,如《史記》、《夢溪筆談》、《水經注》......都屬於「中國文學」的范圍。因此,中國的「語文」仍是一個大雜燴。
還如,癸卯學制下的分科將政治(道德、修身)與語文分離。然而,孟子卻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來,中國的學問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這個知行合一傳統慣性下,今天的老師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二者攪和在一起。猶如劉夢溪在《國學與國民教育》中所講的,往往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注釋」。語文在中國血融於水一般,附帶著著「修身」的任務。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語文課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這種現象是必然的,因為中國沒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國傳統的文史哲,發揮著安頓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語文課只能也必須「附帶」這個責任。當然,現代課程的性質決定了(人文)文化傳承並非語文學科的專責,同時它也是其他學科的責任。但語文學科習慣性文以載道,以致成為了其屬性。
結論是,1902年後癸卯學制建立,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形成。新式國文(語文)及其教科書的應用,伴隨近代學堂教育的影響,語文課發揮著人與人之間一門「組織」人的學科知識作用,構建著社會共同的近現代社會理念和倫理,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
所以近代中國轉型中立人立國的歷史,也邏輯上構成了與語文知識屬性並列的語文人文屬性。
3、學習大學語文,發揮語文為社會、為人生的雙重功能。
語文擁有為社會的功能,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效益主導的社會。在經濟主導的社會里,「個人」編入社會組織,個人在各種組織內部的設計、改造和安排下進入「國家」這個協作系統。依此,達到有效參與社會大分工的目的。區別於傳統小農經濟社會,今天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大協作體。國家的同一首先是語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這就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一門「組織」人的學問,一門建立共同體理念、倫理和制度的學問。德國漢堡大學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說:「像英文系,或是義大利語系,這些學科的內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學為主,這些國家的歷史是在別的系裡學的。而學習漢學可以同時學到中國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是一個整體,不能被分開來。」(中國青年報2005.1.12《冰點周刊》)在中國,這就是語文的社會文化綜合、意識形態整合功能。
對於個人而言,語文為人生的一面同樣重要。語文的好處,是冰冷的世界經過語文描述而變得溫馨。比如語文筆下的死亡,是這樣在說: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里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如果說死亡是一個虛無的黑洞,語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變得有實體和意義起來。這是一段討論死亡的語文,由於語文敘述的功能,是讓陌生世界可以解釋而揭示,變成可控的溫馨家園!這告訴我們關於語文的一個道理:語文不是科學,無論真假;語文屬於文化,提供善惡,眷顧生命!科學的世界是冰冷的,語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溫馨的世界。學好語文,就能夠把單調的生活開出一朵花來。這是語文的真諦:人生活在語文的世界,便隔離著世界的冰冷。
另外,語文不是改變對象,而是擁有對象。這也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給予人的區別。物質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變成什麼上,而不是擁有什麼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內在狀況上,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上。語文涵詠了中國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語文構建強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對象有別於獸性,放在人性本身的發展和優勢上。中國語文的思辨特質,使你不是去盲目擴大那些使得人性成為特殊的尊嚴、財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語文是文化不是科學,與絕對真理無關。語文的閱讀和寫作,面對的不是科學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語文的生命力得益於跳出二元對立。當傳統哲學掉進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主義的陷阱而無法出頭之時,當形而上學受制於物我兩分的二元論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時,以「生活世界」為依託的語文世界不失為人生的一個自我救贖之道。所以,語文關注的並不是有關絕對真理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有關人類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問題。
對於社會而言,語文是「組織」工具;對於個人而言,語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於其先於本質規定;得益於不是表達絕對,而是表達當下個人。所以,語文是進行時,是生長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語文不是禮教語文,不是機械語文。語文的力量在於,可以扶正一直以來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還原世界原初知識,安頓人生生命尊嚴;因為語文是活的,當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觀,只顧及真假;活躍的是活躍的人生觀,探索善惡。
大學語文與專業語文的不同。大學語文是通識語文,不是專業語文。大學語文有用,有價值倫理之用。大學語文提供價值倫理,規范了應用語文的日常倫理。比如,大學語文可以統領商業語文、科技語文,相反則不行。商業語文的規范是「信」,科技語文的規范是「真」,文學語文的規范是「美」,日常語文的規范是「善」......而大學語文的規范是「道」。
總之,大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區別,就在於工具性關乎世界觀,人文性關乎人生觀。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人生觀的一門學問,是因其回答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也是因其回答什麼是高貴生活的內容(善)和實現它的途徑。反之,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世界觀的學問,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統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規律的。前者,是宗教與倫理問題,後者是「科學的」問題。
知道了語文的人文性,我們就知道如何學習語文了。
E. 大學語文的發展史
1
大學語文開設歷程的簡要回顧
摘要:
大學語文的開設經歷在建國前可概括為初始時期
,建國後,斷續發展中又
經歷了低潮期、復起期、繁榮期,之後是成熟和進一步發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時面臨新
的挑戰等階段。其發展歷程可謂命運多舛、軌跡曲折。
關鍵詞:
大學語文;開設;歷程;回顧
大學語文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它洇染了
國人的心靈,傳承了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傳遞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上世紀
20
年代開設
,
到
1942
年正式命名為「大一國文」
,
是當時所
有院校都必須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建國後
,
大學語文斷續發展中經歷了
低潮期、復起期、繁榮期,之後是成熟和進一步發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時
面臨新的挑戰等階段。其發展歷程可謂命運多舛、軌跡曲折。
1.
初始時期
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很早就開設了「大學語文」這門
公共基礎學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民國時期,
當時叫「大一國文」,
這一稱謂一直延續到
1949
年。
現在台灣地區仍然沿襲「大一國文」的稱謂。
故可以說大學語文學科的開設幾乎是與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同步進行的。
20
世紀初,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剛剛誕生,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
學堂等學校就在預科開設「經學」、「諸子」、「詞章」、與「作文」等
課程,後又經歷
1913
年、
1938
年、
1943
年幾次變更,國文成為在大學一
年級開設的必修課——大一國文,並有了黎錦熙、朱自清等主編的《大學
國文選》教材。最初的「大一國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副產品。一方面新文
化運動沖擊了古漢語教學,年輕人不願意讀文言文。但一些教育家認識到,
中國的現代化不應該棄絕自己的傳統:「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總是
我們中國人在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這在現時還得藉助於文言或
古書。」○
1
因此,有必要補上文言文的欠缺。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提倡
白話文帶來了白話文的流行,但白話文學習過程中有隻求快、只求了解文
章大意的弊端,針對這一弊端又增添了白話文的佳作。在彌補文言文和增
補白話文這兩方面,國文的開設,有助於學生提高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
能力,故當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時,就規定在預科開設國文課。到
30
年代,全國的大學基本上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國文課,故稱為「大一國
2
文」,當時講授國文課的教師,大多是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如冰心、沈
從文、聞一多、游國恩等。
在解放初的幾年裡,這門學科又被改為「現代文選及習作」,但仍是
一門公共基礎課。作為一門公共人文基礎學科,建國前,我國各綜合大學
已普遍開設,作為非中文專業一年級大學生必修。但當時課時數、教材等
不統一,也不可能統一。教學內容多由教學者自選,寫成講義散發。無論
是講授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著眼點都在「語言文字」上。這便是「大學語
文」的前身。
2.
斷續發展時期
解放後,
從中學到大學,
凡
「國文」
都改為
「語文」
,
才有「大學語文」之名。建國之初,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開設有大學語文
學科,有郭紹虞、章靳以兩教授所編的教材。
低潮期
1952
年,由於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教育體制進行了
院系調整,將原有的文、理、工、農、法、商、醫等學科融合發展的一些
綜合性大學拆散,成立許多單科性的院校。大學語文這門課也隨著這一劇
烈變化,不僅在理、工、農、醫、法、商等單科院校里不再開設,連在保
存下來的多數文理合校的院系裡也了無蹤跡。持續了
40
多年的國文學科被
迫取消。這一中斷,再加上「文革」,這門原是當時高校里僅有的可以起
到文理滲透、文化與科技交融作用,能起到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大
學里文化氛圍的基礎學科中斷了二十餘年。大學語文教育的中斷,使高校
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嚴重脫節,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
漠,這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我國在人才培養上走
了不少彎路。
復起期
十年動亂結束,百廢俱興。上世紀
70
年代恢復高考制度的時
候,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重理輕文的傾向非常
嚴重。蘇步青(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等老一輩科學家、教育家提出要給理
工科學生補語文課,並呼籲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
1978
年秋,時任南京大
學校長匡亞明教授與華東師大徐中玉教授聯合倡議,在高校恢復開設「大
學語文」學科,並在南大付諸實施,此舉得到了數十所大學的響應。經教
育部批准,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大學語文」學科得以開設。這一舉措對大
學語文的復起具有重要意義。緊隨其後,我國的許多大學都相繼恢復開設
了大學語文,並逐年增加,風氣日熾。但當時的「大學語文」其基本性質
還是「工具」課,目的在於提高理工科學生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表達
3
能力,為學好專業課服務。從現在看,這一目的起點較低,但它在特定的
歷史時期及時起到了「反撥」的作用,從而確立了「大學語文」學科在我
國高校學科體系中的一席之地,為其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繁榮期
1980
年
l0
月,
在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倡議下,
在上海
召開了有二十所高校參加的大學語文教學討論會,會上對這門學科的教學
目的和教學要求進行了深入地討論,並制訂了教學大綱,擬定了教材篇目,
成立了以華東師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為主編的教材編
審委員會,會議還決定成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會」。
「全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這個全國性一級學會的創立,掀開了中
國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新篇章。
20
多年來,
研究會共召開了
10
多次理論研
討會,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目前這個組織已成為高校語文教師交流學
習的平台,反映心聲的渠道。
1981
年,由徐中玉、錢谷融任主編,侯鏡昶、徐鵬、葉百豐、董治安
任副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付梓出版。大學語文學科無教學大綱、無教
材、無研究組織的時代宣告結束。
3.
成熟時期
20
世紀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是大學語文學科的成
熟時期。幾乎全國所有的高校,以及各類職業技術學院和成人自學考試等,
都要求選修這門學科。雖然其中還有個別高校曾歷經了先開後停再恢復的
曲折,但從整體上講,大學語文教學的形勢應該是較好的和有利的。
這門學科的成熟不僅僅表現在學科設置和教材上,
還表現在
:
①這門課
已成為許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課
;
②師資已有編制上的保證等。大學語文學科
的發展,實際上是我國教育體制由向別人學習經驗到成熟發展的一個標識,
同時也反向證明了大學語文教育的必不可少性。
4.
進一步發展時期
隨著中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轉型的加劇,
青年學生的文化素質問題越來越突出。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
中央頒布了
《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提出
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營造濃郁的文化素質教育環境和氛圍,組織豐富
多彩的課余活動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更應有一個合適的課堂載
體來操作。就已有的學科設置來看,大學語文學科是最具優勢的載體。因
此,大學語文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肩負著提高青年學生的
文化素質,傳承中國文化的重任,地位作用日益受到重視。
F. 大學語文課程的前身是哪一門課程請簡述基本情況。
「大學語文」是建國前及建國初高校面向大一 學生開設的國文必修課,曾名「大一國文」。 後高校院系調整,「大學國文」逐漸被取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開設,定名為「大學 語文」,為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所開設的公 共必修課。
G. 請簡述"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歷史.
「大學語文」是建國前及建國初高校面向大一 學生開設的國文必修課,曾名專「大一國文」。屬 後高校院系調整,「大學國文」逐漸被取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開設,定名為「大學 語文」,為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所開設的公 共必修課。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H. 大學語文"課程的前身是哪一門課程
國語。
I. 急~大學語文課程描述
大學語文 是一門公共課 建國前在我國各大學都已普遍開設 是一年級大版學生必修的 後來權中斷了20多年
1981年後 重新開設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大學語文被列為大學本科及專科各類自學考試必考的公共課程 進一步實行全國統考
現在基本上是各個學校的選修課 有的學校要求必須選
教材大都選取本國過去和現當代名家的各體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