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美國幼兒園課程改革

美國幼兒園課程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2-05 09:11:05

1. 具有美國課程特點的幼兒園有哪些

在美國,孩子在幼兒園中需要培養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這些能力是融合在課程環節中的。中國幼兒園往往更注重教什麼知識

2. 美國幼兒園課本 prek 和 k 階段的區別

1、主題不同

Pre-K:26字母,數字0-20,顏色,天氣,身體,形狀,音樂樂器,規律,方位介詞,動物,國外節日。

K:語文學習26字母發音,數字(0-1000、奇偶數),科學與動物。

2、課程時長不同

Pre-K階段課程長於K階段。

3、作用不同

Pre-K階段:主要是打基礎,為之後進一步學習鋪墊。

K階段:進行拓展學習,深入思考,增加理解能力。

(2)美國幼兒園課程改革擴展閱讀

「K」是幼兒園「Kindergarten」的簡稱,瑞思基於美式教學目標,其幼兒園課程包括Pre-K、K、Pre-RISE。

一、Pre-K - Stage 1階段

1、這一階段是孩子正確學習的開始,通過學習各種學科知識,孩子們腦海里開始形成基本的知識概念,養成學科英語思維,演講演示、團隊合作、項目管理等能力也在初步獲得。

2、大家都知道英語是拼音文字,90%的單詞都符合拼讀規律。孩子們通過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法)和Words(高頻詞),將拼讀規律內化成一種習慣,能達到見詞能讀,擺脫了記單詞的痛苦。

3、再結合閱讀技巧,孩子可進行無障礙的閱讀,成為了一個初級閱讀者。

4、孩子們認識到數字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科學課上,孩子們通過感知基本的自然現象,了解日常生活常識和技能。

5、在步養成學科思維的同時,孩子們能力也有了提升,可以初步感知小項目和小團隊的概念,在與大家合作的過程中,對自己在團隊中的任務有一定認識,學會尊重和幫助別的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務。

二、《美國幼兒園課本》系列教材

這套教材教孩子用英語學習知識。

書中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美國幼兒園授課內容,讓孩子在純英文的環境中學習語文、數學、科學、自然等豐富多彩的課程,改變了僅僅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來學習的傳統英語學習模式。

以多學科綜合、分主題教學為特點,游戲和活動相結合,教材內容從Prek階段逐步過渡到K階段,讓孩子從簡單認知到深入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每個階段各4冊,主題豐富多元,從基礎的語文、數學、地理到科學、藝術、自我認知,讓孩子從小接觸完整的多學科融合式教學。

3. 國外幼兒園教育課程的發展趨勢是什麼請說明你的理由。

國外的幼兒園教育課程的發展趨勢是不同的內存核心。

4. 美國幼兒園課本 prek 和 k 階段的區別

「K」是幼兒園「Kindergarten」的簡稱,其幼兒園課程包括Pre-K、K、Pre-RISE。

5. 美國幼兒園是如何開展STEM教育的

就如同STEM動畫片《科學小子席德》是從美國引進的一樣,國內幼兒園開展的學前STEM教育課程也可以參考美國同行的多年實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美國幼兒園是如何開展STEM教育的。

最後要強調的是STEM教育絕不僅是在桌椅整齊的教室上課,更是在充滿冰棍棒等生活常見物品,像各類積木、木板、銼刀、畫筆、廚房、花房、戶外等的工作坊里盡情探索一番;STEM教育也不是把孩子扔進學校就徹底放手不管了,而是在家庭、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可以讓孩子自己探索、思考、尋找和解決的生活體驗。

6. 美國學前教育課程模式有哪些

2000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學前教育代表團」一行15人,應世界學前教育協會香港分會的邀請,參加了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研討會,並對美國華盛頓、紐約、亞特蘭大、洛杉磯、奧蘭多等六個城市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團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團長,翁亦詩處長任副團長。成員中有市教委領導、華師大教授、區縣幼教幹部、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員等。
在美期間,代表團參加了在喬治亞洲亞特蘭大舉行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參與的美國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1000多個專題講座和1000多個展覽室,展現了當代早期幼兒教育發展趨勢、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與教材、教玩具的技術。研討會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學前教育發展動態」報告,朱家雄教授作了「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概況」報告,孔美琪校長作了「香港學前教育發展特點」的報告。與會者(特別是外國人和境外華人)對中國幼教發展的現狀表現出十分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中國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進,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東、西方學前教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大會的宗旨之一。
在美期間,代表團深入美國12個學前教育機構,進行學習與考察。有瑞吉歐學校、High-Scope學校、蒙台梭利學校、Bank-Street學校等,對當今在世界學前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幾種課程類型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較深入地學習。
學習與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記得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曾發表這樣疑惑:「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到了美國都那麼出人頭地?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那麼,學前教育呢,中美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處在世紀之交,正在建構學前教育課程方案的上海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在美國教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呢?為此,我們將赴美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見聞與思考做一概要的報告。

一 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

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理論熱點,便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學前教育界關注的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雜志--《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學校之一)。會議期間,我們有幸觀摩了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exhibit》)。豐富的圖象資料,生動地展現了瑞吉歐的教育信念。

--「會活動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關系。

--「仲夏夜的夢」,用各種色彩去表達孩子對一個事物的理解。

--「腳的故事」,幼兒以兩只小腳的動態表達,編織了一個有趣的「獨幕話劇」。

--「貓和雨」,反映了兩個2歲半兒童用游戲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理解。

……

瑞吉歐認為,兒童可用一百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東西,表達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諸如身體、葉子、雞毛、筆頭、叉子等各種替代物。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就是通過符號表徵系統促進兒童的成長,鼓勵兒童運用各種可用作表達的、交流的和認知的語言去探索環境和表現自我。也許,這就是學前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洛杉磯「Evergreen Community College Leb School」,這是一所專門實驗「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園長近十年來,四次赴義大利學習、研究瑞吉歐教育系統,並在自己幼兒園內成功地演繹了瑞吉歐教育思想。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以玩沙與水為主題的「方案」。活動中,孩子們以各自極富個性的「語言」,去探索沙、水及物體坡度之間關系。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個個真實的自我。

兒童是用一百種抑或更多種「語言」來表達、表現的。這也許是兒童的天性。學前教育的價值究意是什麼,是支持兒童的表達,讓其在表達中探索、在表達中發展呢?還是用成人的東西去灌輸經驗、規范行為,以至於幼兒從小班進來時是「一百種語言」,到大班畢業時只剩「一種語言」呢?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與教育效果。瑞吉歐教育系統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 誰是第一位在今天的幼兒教育中,以幼兒利益為先,以兒童發展為本,已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究竟以誰為先、為本,誰是真正的第一位,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又獲得了許多感慨。

在紐約「Bank-Street」幼兒園,一進門,園長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觀摩幼兒活動的規則:每班只能進兩位老師觀摩活動;在教室里觀摩者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動影響孩子;孩子活動時不能拍照,不能議論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美期間,我們共考察了12所幼兒園。所到之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所幼兒園,接待來訪者的「會議室」、「接待室」都是那麼簡陋。沒有沙發,更沒有豪華的裝修與裝飾,有的幼兒園甚至連專用的大人會議室也沒有。而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幼兒的玩具材料、幼兒的作品物品等,卻能不惜一切代價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 Scope」課程實驗基地,我們看到了幼兒園花了不少錢對孩子們那極不「顯眼」的繪畫作品進行「燒鑄」,使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種被重視的滿足。在「Bank Street」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享受「感恩節」的快樂,幼兒園發動全體教師、家長為孩子製作豐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禮物。在洛杉磯長青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在活動區里能更自主地探索、學習,幼兒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活動材料。活動材料架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彷彿是一個個專業的小商店:「五金店」、「顏料店」、「書店」、「鈕扣店」、「布料店」等,應有盡有。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快樂地、自由地活動著、成長著,他們享受著真實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 創造力能教嗎

在美國考察,所到的幾個城市給我們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城市一種風格:華盛頓的肅穆、紐約的繁華,迪斯尼之鄉奧蘭多的童趣,以及好萊塢之都洛杉磯的風情等等,每個城市都透著個性,蘊含著創造的魅力。

城市建設需要創造,教育發展需要創新,人的培養呢,更需要有創造力的素質。那麼,創造力能教嗎?
創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營造了良好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幼兒創造力的種子便會破土而出,會開花結果。在美國的幼兒園中,我們感受到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

紐約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為4-18歲學童而設的私立的好學校,它是美國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著重藝術教育。在那兒,我們看到兒童各種藝術作品,有繪畫、泥塑、剪貼、紙製品等。兒童的作品,沒有範例,沒有「象不象」的標准,每個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師的眼裡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塗鴉、怎樣隨意。在這所學校里,我們還看到了幼兒在積極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的功能,探索不同國籍的特點。用圖畫、表格、照片、文字等來大膽地表達與表現。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幼兒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兒的表徵更是大膽的、富有個性與創造力的。

在紐約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譽的幼稚園中,園長介紹了他們實施課程目標的「三步曲」:學習→應用→創造。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他們課程實施的最終目標。

在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廳里,我們看到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登峰造極」的表現。幼兒畫的嘴巴千姿百態:唱歌的嘴、說話的嘴、接吻的嘴、說瘋話的嘴、憤怒的嘴、打架時的嘴、爭論時的嘴、能發出高興聲音的嘴……;幼兒畫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時的眼睛、柔和微笑時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夢見好東西時的眼睛、爸爸憤怒時的眼睛……。

我想,當一個民族在思考它未來命運時,不能不把培養一代人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來履行。同樣,學前教育也應當承擔起這樣一種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創造。

回首美國之行,在報告所見所聞之餘,仍留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關於多元化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學前教育中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幼兒園辦園類型多元化,有民辦的、私立的、政府資助的、也有各種類型合資辦園的等等。幼兒園的課程也呈現多元化的情況,有奉行行為主義理論的課程模式,也有尊從人本主義觀點的課程模式;有實施瑞吉歐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語言教育為重的幼兒園,也有以藝術為特色的幼兒園……。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適合各種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學前教育多元化的趨勢,在學習中發展,在借鑒中完善,使多元化與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關於學具與材料的開發問題,曾經多次向美國幼兒園教師請教「你們幼兒園用什麼教材?"美國的同行在一臉驚訝之餘,認真地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兒園的環境與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們理解了為什麼美國幼兒園如此重視幼兒操作的材料,重視幼兒園的環境。在我國,在上海,開發幼兒的學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為的。各級政府,各方面力量應形成合力,做好開發學前教育資源這篇大文章。讓我們的孩子在與豐富的學具、材料及環境互動中,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關於教育策略的問題。未去美國之前,總以為西方的幼兒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說是只重過程,不要結果的。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對美國的教育有所了解:美國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發展目標是非常清晰的,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有時,通過材料投放和環境創設來實現預定目標(如,長青幼兒園老師每天早上要化1小時左右時間在幼兒來園前為孩子們准備大量的操作材料),有時通過語言點撥來指導,也有時通過並行活動等來體現教師的指導策略。只是這種"指導"更隱性、更自然、更體現尊重孩子的特點。當前,我們上海學前教育界,正在新"綱要"

7. 美國幼兒園課程與我們中國的課程有什麼不同,哪裡可以找到純正的幼兒園課程

在美國,孩子在幼兒園中需要培養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這些能力是融合在課程環節中的。中國幼兒園往往更注重教什麼知識

8. 中國幼兒教育和美國幼兒教育有哪些差距

一百年來,中國的幼兒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模仿、借鑒到創新的發展歷程。中國的幼兒教育教育是和中國社會一起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幼兒教育是真正的平民化的、大眾化的事業。今天,幼兒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園幼兒達2400多萬。中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30年來美國托幼事業也不斷發展。現在學前一年的幼兒園教育已經普及,三四歲幼兒入保育學校的比率20世紀60年代為11%,20世紀90年代提高到48%,入各種日托中心與家庭托兒所的五歲以下的孩子現達1300萬。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的態度,中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這一「靜」一「動」之間,反映了兩國教育不同的知識觀。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於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於固守規范。基礎好可以是創新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可以成為束縛和阻礙創造性思維的障礙。嚴謹的特點可以帶來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為跳躍性思維的大敵。學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著潛在性和滯後性的特點,因此更需要人們的正確認識。中美兩國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很高,但美國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僅體現在觀念上,也體現在具體的一些制度上。在美國,學前教育已納入與小學、中學統一的一個軌道,稱P-12教育,即學前(Preschool)至12年級(相當於中國的高三)一條龍基礎教育。在師范教育中,學前與小學低年級屬同一層次,稱P-4,即學前至小學四年級。獲得這一層次證書的教師可任教於小學或幼兒園。幼兒園教師具有和中、小學教師同等的整體學歷(大學本科或以上),共享有同等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在美國,一個碩士或一個博士去當幼兒園教師,在人們眼裡是司空見慣的事。

和美國相比,以往我們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觀念上和口頭上,具體制度和做法尚不夠。如學前教育在整個學制體系中地位不高,師資培養主要依靠中師,教師的素質和學歷不高等。這背後既有著兩國文化上的差異,也有著兩國教育工作者觀念上的差異,雙方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學前教育階段兒童是以玩為主,還是以學為主,這一向是各國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美國的學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兒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較大。幼兒園中雖然也有語言、常識、美術等教學活動,但沒有通用的教學大綱,而且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教育家杜威的「學生中心論」和蒙台梭利的「兒童樂園」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美國幼兒園還注重遊戲和手工活動的結合。此外,美國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多基於某種理論的指導,有的完全遵循一種理論的設想,於是就出現了「杜威幼兒園」「蒙台梭利幼兒園」「斯金納幼兒園」等;也有的兼容各種教育理論思想。但不管是什麼理論指導下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比較注重兒童社會能力的培養和在園經歷的樂趣。而家長下午接孩子時通常也是問「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興嗎?)」。與美國幼兒園相比,中國幼兒園明顯地側重於學,全國有統一的教育綱要,每個幼兒園有精細的教學計劃。兒童在學前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學,中美教育者在這一領域有很多值得相互學習的經驗。中國可以向美國學習玩的方法,美國可以向中國借鑒學的方法,兩方相得益彰。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豐富幼兒對自然和社會的粗淺知識,培養幼兒對自然與社會的興趣和求知慾,開發幼兒的智力,形成對人與事物的正確態度。美國的科學教育,設特殊目標與一般目標。前者包括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心理原動力的發展,其中認知發展的具體任務是促進幼兒的感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級認知能力發展;情感發展的具體任務是引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積極的情緒反應,使他們獲得對科學和教育的積極態度,科學教育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他們認識美、欣賞美,這一任務也會使科學教育活動更富有生氣;心理原動力的發展任務是使幼兒獲得像支配自已身體一樣支配環境的能力,這種支配需要思想和行動的協調配合。

美國科學教育的一般目標是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良好的個人品德表現以及拓寬的職業意識與性別角色。不難看出美國科學教育的特殊目標與一般目標都是緊扣科學課程的內容和從事科學活動所需要的品質提出的,科學的事實、概念、過程有助於幼兒認知的發展;真實、自由、質疑、獨創性、順序與交流等態度和價值觀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活動過程能為幼兒提供大量機會發展和鍛煉包括大小肌肉運動的心理動力。科學探索十分需要獨創性、批判性思維、良好的個人品德表現等特性,這些自然就成了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美國強調幼兒的良好品德要通過科學教育來培養,使幼兒能依據科學的概念、方法、價值觀等來作出各種決定,通過科學教育來豐富幼兒的世界觀。中美兩國幼兒科學教育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在教育組織形式方面,我國重視用正規的教育活動來完成科學教育的任務;美國強調用正規的,非正規的和隨機的三種形式。所謂正規的科學活動是指有計劃、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非正規的科學活動是指完全開放的、個人化的活動,隨機科學活動是指根據臨時出現的有利時機,當即進行的活動。他們的做法是,每個單元的第一階段提供非正規的和隨機的教學活動,讓幼兒自由探索材料,自己去發現,老師不加任何指導和干預。第二階段,活動始終處於老師的指導之下,但是指導是非常個人化的,老師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與水平提供不同的內容、材料,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和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和活動。第三階段是幼兒從具體的感覺發展到抽象的概念階段,老師要給予啟發和引導。

在觀念方面,我們比較重視教幼兒現成的概念,認識具體的事實,形成簡單的概括能力;美國則強調讓幼兒認識科學家的活動過程,而不只是認識他們的活動成果,不只是讓幼兒知道科學家發現了什麼,而且要知道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的。因此,美國的科學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幼兒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強調讓幼兒意識到應該怎樣想,怎樣做,怎樣發現;鼓勵幼兒進行直接的科學活動,以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同樣是教幼兒認識植物的生長,我們習慣於通過幼兒的日常觀察和經驗,告訴他們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肥料;而美國則習慣於讓幼兒親自參加較嚴格的實驗過程,即給幼兒提供同種和同樣大小的兩盆植物,讓他們每天給一盆澆水,一盆不澆,並貼好標簽,注意觀察和記錄其過程與結果,以此類推,一次一個變數,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後引導幼兒概括出植物生長的條件。此外,我國一般滿足於幼兒能回答出「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分,肥料」的結論,而美國則重視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去尋找「不同的植物是怎樣生長的?植物怎樣獲取營養?所有的植物都是從種子里長出來的嗎?」等問題的答案。中美兩國國情不同,經濟實力相差很大,美國發展學前教育的具體做法不能照搬,但一些重要經驗給我們以啟示,引發我們思考。

總之,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有人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正在向東方國家學習,開始強調抓基礎,既然人家還要學習我們,那麼我們就應固守原有的教育傳統,沒有必要改進。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於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正是由於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探索出既能適應中國社會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華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難點。總之,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9. ecce詞彙的出現說明了國外幼兒園課程的什麼趨勢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推動幼兒園課程改革,形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特別是進一步加大了政府的政策導向,強調兒童本位的課程理念,注重幼兒教師的課程參與,增強了與家長和社區的聯系。同時,世界各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從總體上體現了一些基本走向,即藉助政府力量推動課程改革,基於文化多樣性構建適宜的課程體系,立足課程的文化基礎強調課程的本土化實踐,實施教師專業標准,提升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

10. ecce詞彙的出現說明了國外幼兒園課程什麼趨勢

國外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幼兒園課程改革是幼兒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由於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和國情的不同,各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各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基本上反映了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狀況,因而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