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親子課程
① 什麼是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養孩子有什麼難,如果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理念錯了,那麼,現在或許是一個改正的機會。
都說養一個孩子比生一個孩子容易,那麼是誰說出了這樣的話,無數為人父母的人,恨不得說一句,好吧,你既然說養一個孩子這么容易,那讓你帶一天試試?
不可否認,養孩子的難度比登蜀道還難,但是偏偏有一個人,她提出的“心理營養”,這個核心理念教給父母高效實用的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萬千難題。
她就是林文采博士,馬來西亞籍華人。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的薩提亞臨床督導及課程導師;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中國NLP學院首席薩提亞導師。
而本書《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課》以問答的形式為萬千家長解決了難題,至於開頭那段關於養孩子的話,也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先說說心理營養是怎麼來的,偏差行為的出現,這令父母和老師都會特別頭疼。當時作者就發現,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系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
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和接納,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只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樂此不疲呢?合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比得到別人的喜愛更重要,這些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 。
五大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
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作:無條件的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
在襁褓之中,我們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關愛,當我們感受到了這份愛,我們的童年將是幸福的。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他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
這個人的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對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影響。這個人由孩子自己挑選,最初最本能的選擇,當然是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行,他可能就會選擇祖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
打個比方:如果父母因為偏心哥哥姐姐,就忽略了你,那麼你就會在心裡難過,直到遇到了你的爺爺奶奶非常疼愛你,那麼你一直都會跟爺爺奶奶比較親密。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4個月開始一直到三歲,是孩子要和爸爸媽媽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那孩子將不知道怎麼獨立。
媽媽怎樣的狀態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媽媽要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會讓孩子不那麼懼怕你,和平相處,不然孩子容易敏感。因為惹毛媽媽,對她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的優秀不在於一年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他有沒有良好的品格,前進的目標,孝順父母,對他人的修養。
要做到這些,那就要從娃娃抓起,剛出生的孩子,就開始注重培養他們。那麼,作為父母的你們,就可以試著林文采博士的這五大心理營養,相信會給孩子打下良好的修養根基。
② 林文采《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課》是薩提亞導師、親子教育專家林文采博士運版用「心理營養」這個權核心理念,教給父母高效實用的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萬千難題的一本書。孩子在0-7歲時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這本書是很不錯的呢,多看看。
③ 寶寶半歲,學習心理學可以針對嬰兒運用到么
可以的,心理學中的發展心理學是主要研究兒童心理的,是心理學分支之一,你可以去參加心理學課程,心理學其中有一個技術流派薩提亞親子關系,是專門針對親子教育的,現在國內比較知名的是林文采教授!你可以系統的上這方面的課程,對教育小孩是有幫助,另外一方面對提升自我和調節自我也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最好上權威性強機構上心理課程,建議先自己去體驗一下! 也可以參加一些工作坊
④ 成長的「精神營養」 知多少_中國NLP學院
孩子的成長,具有著豐富的意義;或許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或許他是我們人生的重寫。我們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承載自己的激情與光榮,期待與夢想……同時,我們幾乎是出於飛蛾撲火般地愛著他們,願意為孩子的成長做任何事情。只是這份愛,如果不是沒有理性的指導,帶來的不一定是幸福。各種媒體上出現多少倫理悲劇,讓我們已經近乎麻木,或者那都是「別人的故事」,自己「斷然不會」,只是若干年後,再回望紅塵時,我們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感慨萬千,淚水潸然……今天,孩子的物質需求基本已不是問題。現在,孩子成長的心靈營養,已經迫在眉睫……本專題試圖從這個角度,給天下父母一些參考。家庭的模式是「代代相傳」的,如果希望下一代有所不同,現在的做法也要所調整。什麼是心靈營養?「心靈營養」是相對於「物質營養」來說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他們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納,被認可,被贊美,被尊重等。還包括不同年齡階段,他們內心心理成長的規律。而這些隱性的元素,不同的個體在各個階段被滿足的情況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別的個性差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處世,就形成了不同的命運,也就上演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心靈營養為薩提亞專家林文采博士首次提出來。孩子不同階段時的心靈營養分別是什麼呢?本院學員黃麗娟,在參加了林文采博士的《薩提亞親子關系工作坊之父母成長版》之後,非常用心地整理了她在本次課程中的收獲,特別針對該版塊有詳細的介紹,下面我們藉助她的親身體驗,來一一了解:0-3個月孩子的心靈營養1.和媽媽處於共生狀態。媽媽扮演重要的角色,媽媽需要給予孩子的心靈營養是無條件的愛,就是當孩子吃,喝,拉,撒的時候,當他哭了,餓了,媽媽需要隨時的出現,抱他,餵奶,換尿布,讓孩子確認他是安全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跟媽媽還是處於共生的狀態,還沒有獨立出來。媽媽做到情緒穩定,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爸爸要做到多支持媽媽,讓她情緒穩定,來度過這個比較艱難的時間,很多產婦就是在這個時候容易得產後憂慮症的。還有一些單親母親,夫妻關系很差的家庭,因為媽媽的情緒可能很不好,孩子的安全感就比較差。得到滿足後,孩子有很好的安全感。滿足要點:毫無保留地接納孩子的一切行為。媽媽情緒穩定至關重要!孩子:「我是最重要的!」2.媽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媽媽一生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除非有的母親放棄這個權利。孩子就會去尋找其他的重要他人。熱血型的孩子就容易去尋找重要他人,比如保姆啊,爺爺奶奶,但是比如憂郁型的孩子就不容易去尋找,他覺得只有媽媽是最重要的人。其實這個時候如果是母乳喂養,媽媽的身體會分泌一種苯體安的荷爾蒙,讓媽媽覺得她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可愛的孩子。如果媽媽不能分泌這種荷爾蒙的話,孩子一生都在尋找重要他人。所以母乳喂養不僅僅是生理上給予孩子所需的營養,每個媽媽的母乳都是為自己的孩子專門設計的,堅持母乳喂養,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給予很大的幫助。所以建議母乳喂養可以堅持到2歲。然後要不要斷奶也是根據孩子的需要來判斷,而不是根據媽媽想不想喂養來決定的。如果沒有找到重要他人,孩子長大後,一直尋覓一個可以把他當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無條件的為他付出,一切以他為主。但是真正在親密關系中和成熟的婚姻關系是愛是相互的,並且是我愛你並不因為你愛我,你愛不愛我我都一樣愛你。於是給孩子的婚姻關系造成很大的困擾。並且在人際關系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只是不斷的索取,而吝嗇於付出。其實在我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我們這一代的人,不用說比我還年長的人都是嚴重的這個階段的心靈營養不足。因為之前由於特殊的國情,父母根本沒有這塊知識,都忙於生計。象我的父母輩,他們有很多兄弟姐妹,常常出現被領養,被抱養的情況。還有在需要上山下山的那個知青年代,孩子生下來就由爺爺奶奶撫養。所以很多成人現在有很多這方面的心理問題。一部分熱愛學習,覺察力高的人就由覺察自己有這方面的心靈營養的缺失。那要怎麼辦呢?過了25歲,我們只能自己做我們自己的重要他人,就是做自己的好父母。那又要怎麼做呢?就是學會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無論自己成功也好,失敗也好,無論自己丑也好,美也好,自己都能接納自己。然後常常肯定自己,贊美自己,鼓勵自己。當然現在花時間來做要很長的時間,並且堅持不斷的做。我覺得這個方面在露易斯.海的書里提到過很多方法都很好。滿足要點:媽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離開自己的小孩。4個月-10個月孩子的心靈營養孩子開始學習獨立,其實人天生的本性就是追求獨立,在這之前孩子以為是跟媽媽是共生的不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也沒有我這個概念。現在開始想要學習獨立了。這個時候孩子的特徵是有時候要你抱,然後又掙脫你的懷抱要自己去爬。開始對陌生人有興趣。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總是走兩三步就回頭看看媽媽在不在。所以這個時候媽媽要做的事情是給孩子足夠的回應,讓他確認自己是安全的。可能當你發現有一天你的孩子走出去很久以後不再回頭看你,那就是你的孩子已經分離成功了(可能有些媽媽這個時候有些失落)。如果分離成功的孩子長大後就不會有分離焦慮。沒有分離成功的孩子,長大後很難面對親人的過世,戀人的分手這樣分離的痛苦。所以媽媽們在這個時候的撫養原則是當孩子找你的時候,你就很誠心的陪她玩,當他不來找你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做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捲入跟孩子的糾結中,有些上班的媽媽下了班想好不容易可以有時間來抱抱孩子,但孩子可能又不讓你抱,弄到孩子哭,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滿足要點:媽媽要陪伴孩子成功分離,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接納孩子的莫名其妙與反復無常。16個月-2歲的心靈營養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可怕的2歲。這個時候孩子會不時罵媽媽是壞媽媽,還有一個常常說的語言是不要。你幫他寄鞋帶,拿吃的,他都說不要。這是叛逆期。父母要幫忙孩子順利的度過這個叛逆期。當然前面提到的心靈營養足夠的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度過。還有一個孩子這個時候也處於一個秩序期。就是當孩子為了一片完整的麵包被你撕開兩半,或者因為香蕉被你撥皮而哭泣的時候,要及時認識到你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秩序期,這個時期孩子要求每個東西都很完美。這樣有助於他認識自我。有了明顯的自我後,長大後也能容易跟別人建立明確的心理疆界。滿足要點:叛逆期,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4歲-5歲 的心靈營養孩子跟媽媽分離成功,開始獨立。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爸爸的肯定,贊美和鼓勵。前3年媽媽幾乎可以完成全部照顧孩子,帶給孩子所需要的心靈營養。但是從這個時候起,爸爸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媽媽很難去代替爸爸做,即使做了,效果不佳。比如爸爸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真高興,你是我的好兒子,你是這樣的聰明,勇敢等等,加上你想要表達的形容詞。爸爸可以這樣對女兒說:我真高興,你是我的好女兒,你是這樣的美麗,善良……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及時的得到父親的認可,長大了缺乏自信心,自我認可度很低,對自我形象不接受,不認可自己的性別。比如認可過的女孩子,她會覺得自己很有女性魅力,很欣賞自己,我是有價值的。而沒有得到認可的孩子就一生都自我價值很低,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很多同性戀也是由於這個時期父親對自己性別的否定而發展來的。弗洛伊德也說過,爸爸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塑造自己的生命和價值取向的。因為爸爸的愛是需要爭取的,而媽媽的愛是無需爭取的。滿足要點:爸爸,你的責任重大而且無可替代!孩子最需要肯定,贊美和鼓勵。6歲-7歲的心靈營養孩子開始學習,開始學習情緒管理和人際關系。主要的學習對象是父母。父母的情緒是否穩定,父母跟人如何交往,都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父母如何跟自己的伴侶,長輩,朋友,同事相處。包括父母對於孩子的情緒反應,處理孩子的學習問題的態度,都給孩子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去模仿。比如父母對於感情的表達是很含蓄的,從不在夫妻面前贊美對方,甚至不在夫妻面前有些擁抱的動作,那麼孩子對於親密關系的模式也是這樣,長大了他跟他的另一半也是這樣相處的。比如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見了陌生人叫叔叔阿姨,見了長輩要稱呼。那麼自己首先要做到很親切,自然的去稱呼自己的父母。所以當孩子有行為偏差,首先父母要反省的是自己的夫妻關系如何,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如何呢?如果家庭是幸福的,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是會正常的成長的。滿足要點: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先成為範例。身教至關重要!四種不同類型的孩子四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氣質,同樣的父母有很多個小孩,也常常是不同的氣質型的。1.熱血型孩子這類孩子情感豐富,興趣廣泛,喜歡表達,樂觀活潑,缺點是難以堅持,意志脆弱,沖動浮躁。對於這類孩子的訓育原則是多鼓勵,幫助他克服容易放棄的特點。可以利用他的同情心來訓律他。2.憂郁型孩子這類孩子深思熟慮,思考問題透徹,非常敏感,理想主義,缺點是多愁善感,比較憂慮。所以父母要給予更多的安全感,不需要批評,因為自己會反思。教導下學會放下,利用敏感的情緒去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因為他容易體驗到不快樂也容易體驗到快樂。搖擺的幅度比較大。3.激進型孩子這類孩子意志堅定,敢於冒險,精力充沛,自律性很強,執著,堅持。缺點是缺乏同情心,有暴力傾向,自信自大,玩弄權術。所以要注重培養他的同情心,可以多帶他到大自然當中,種植小花,小草,養一些小動物,讓他照顧小生命,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因為激進型在工作中是很棒的,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就會碰壁。因為工作中可以講原則,但是在家庭生活我們更注重的是情感。4.冷靜型孩子這類孩子典型的特徵是吃飯慢,走路慢,做作業慢。他比較小心謹慎,溫和平穩,容易相處,思考嚴密,計劃周密。缺點是冷漠旁觀,自義自滿。這樣的孩子從小要教會他學習表達,要不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是親密關系中不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會阻礙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專家的話「養育孩子是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只要你根據他們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所需要的不同的營養,就象一顆樹一樣,在適當的時候給它澆水,它自然會朝著有太陽的方向的自然的成長。就象當一顆受精卵在你的肚子著床後,就自然按照他的發育時間去慢慢的發育各個肢體部分,到10個月瓜熟蒂落。就象很多父母很重視孩子的生理營養,只要你給了他成長的每個階段所需的,他自然就會正常健康的成長。」「現代父母要上班,要照顧家庭,自己已經很累,個人精力有限,我有四個孩子,有朋友問我:是如何在有限的精力給予孩子更高質量的關愛?我的回答是:很簡單的,其實你不用做什麼。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是自我形象。父親的一句肯定比其他人的十句肯定還重要。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情緒穩定。媽媽穩定的情緒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其實滿足孩子成長階段的各種心靈營養很簡單,你可以什麼都不要做,只需要提供一個環境,他自己就會達成。簡單的說做到四個字:溫和與堅持。當然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個人的修煉。――婚戀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要向林博士請教婚戀親子方面的話題,可點擊林老師在本站的在線咨詢室,免費咨詢!我們如何做到引導孩子去處理這些情緒,去給予孩子正確的心靈營養呢?是不是很多父母覺得說我都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啊。所以當父母的要首先學習自己成長,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進?其實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他挑起的是你內心的自己的過往的傷痛,難過。比如孩子哭的時候,你很快就降服了。其實他可能勾起了你小時候哭泣的時候很委屈卻被父母批評打壓。所以只有自我成長了,才能分清面對孩子時,哪些是你的需要?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你自己的情緒?哪些是孩子的,是你需要去傾聽的?學會傾聽孩子情緒背後的動機是多麼的重要啊! 以學員黃麗娟女士的這段感慨作為結語,認識孩子成長的心靈營養,其實也是自我成長和療愈的過程。有個說法,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是幫助我們重生的貴人,只是我們是否能夠看懂這個機會,是否能夠領會造物主給我們的這片苦心?!還是那句話:人生唯有幸福才實在,幸福唯有學習才可得。各位朋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好和孩子一起,度過幸福的人生!相關學習:
⑤ 薩提亞親子關系是什麼
薩提亞親子關系? 是課程來的吧?…… 維吉尼亞·薩提亞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她提出的「原生態家庭」對家庭治療有相當大的作用。我想你說的薩提亞親子關系應該是從這里延伸出來的,相應的還有婚姻治療。 在這方面上課的老師比較權威的是林文采,中國nlp學院的,還可以。
⑥ 林文采寫的《薩提亞親子關系:孩子行為矯正版》這本書出版了嗎
沒有出版。
⑦ 小嬰兒能看出來性格嗎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透過一個三歲兒童的行為舉止,便可以感受到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往深處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他的一生。
幼兒從剛出生到3歲左右,是他們初次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在之前他們的腦子裡面是空白的,這個時期是學習、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並且一旦養成什麼習慣後再很難改變,所以在這關鍵時期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各種好的習慣,這樣孩子將終身受益。
因此,有很多父母會從孩子出生後,就關注小寶寶的行為和性格,但是連話都不會說的小寶寶,真的能看出是什麼性格嗎?
憂郁型
憂郁型氣質的嬰兒心思細膩敏銳,忠誠可靠,思慮周全,有耐心,理解能力強,追求真善美,缺點是容易鑽牛角尖,做事猶豫不決,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太追求真善美而過於理想主義,甚至悲觀。
冷靜型
此類嬰兒散漫慵懶,不愛表達,嘗嘗對周圍的人、事、物冷眼旁觀不表達自己看法,但優點是溫和穩定,非常容易相處,思考嚴密,為人寬容,不易與他人產生矛盾。
激進型
激進型氣質的特點是意志堅決,行動力強,精力充沛,追求成就感。優點是遇事勇敢果斷,一旦決定要做了就堅持到底,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會後退,自律性非常強。但缺點是暴躁易怒,同情心較差,容易變得固執自滿,不聽人意見。
不過嬰兒時期的氣質並不能定型孩子的性格,還是要寶媽寶爸後天多引導。
⑧ 林文采心理營養語錄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晴(農歷四月)
林文采博士經典語錄30則,每一句都值得背下來。
4、有位媽媽的問題是,孩子總是反復問媽媽是否愛她。媽媽每次都回答:"我愛你,你這么乖,這么懂事,又愛學習,我怎麼會不愛你呢?"孩子還是反復的問。林老師說:"你只要說'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就行了。"
3、應對孩子的偏差行為:
①、忽略;
②、鼓勵強化正向行為。
2、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自身後天的努力,80%取決於他的父親。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你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繫到人格的形成。
1、我最看中孩子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孩子即便現在成績中等,但內在是豐滿的,快樂的,自信的,他有能力應對未來的人生,對自己負責……身為父母,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這樣的價值觀一定會影響孩子,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便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10、天生磨蹭,我的"安心稻草"。高興沒有時間概念,磨磨蹭蹭的問題,已經折磨我很久了。林老師解釋說,大人做事情時有目標,想的是做完這件事才能做其他事。而孩子做事時沒有目標,只是探索和學習的過程,大人是為了"完成",孩子是為了"體驗"。
9、婚姻關系是平等的,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請盡快放棄。接納就是美好婚姻的前提,發生矛盾了你可以去溝通,但強行改變只會讓你和對方深陷痛苦。
8、當你吼出"我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的時候,你最需知道的,不是你的孩子偏執不願改,而是你的方法有錯誤。重復舊的方法只會得出舊的結果,現在開始,嘗試糾正你的教育方法。
7、一個人如果在0-7歲期間得到良好的心理營養滋潤,則一輩子會充滿力量,贏得幸福和成功。這些營養是:
①、無條件的接納(0-3個月);
②、信任(安全感,4個月-3歲);
③、肯定/贊美/認同(4-5歲);
④、教導/認知/模仿(6-7歲)。
6、人際關系只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如果你不願意改進與人相處的方法,身邊的人發現真相之後都會離開的。是我不願意改變,還是沒到預備好改變的時候?
5、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當你成為父母後,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
11、0~3歲的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及充分的愛,這個時期的心理營養對孩子最重要,也能迅速給孩子培養"自我價值感",當"自我價值感"足夠的時候,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更自信,並且也有足夠能力去愛人。
15、所有心理治療最後都是寬恕和愛。"放自己一馬,放別人一馬。"沒有愛就沒有治療。寬恕不是能力,不需要積累,而是一種選擇。小孩子從不記仇,都是很快寬恕。
14、一個人先要學會做應該的事情,即承擔責任,然後才能做感興趣的事情。
13、現代企業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防備與不信任造成人們心靈枯竭,出現許多負面情緒。管理者可組織"心理滋養"的活動,建立親和感,給員工贊美、認同、肯定,接納他人。畢竟全世界都要"心理滋養"。
12、以個人感受,我們這代人和父母之間頗多情感需要處理,真的很難以"接納"二字簡單概括。關於對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抱怨,記得林文采老師說過,方法只有兩個,第一、接受老人的方式。第二、你自己來帶。
24、負面情緒是一種能量,它促使人們去改變,去學習,從而推動成長。但有一些情況,如負面情緒表現過度、出現偏差行為等,需要我們警惕。孩子的情緒問題,根源在家庭,它藏在爸爸、媽媽、孩子組成的三角關系中。
23、對孩子真正的鼓勵:鼓勵最重要的一點是不隱含強求繼續良好的表現,例如稱贊孩子做得好,但不說希望以後做得更好和加油,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單純的鼓勵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22、每個人的期待都是屬於自己的,別人如果願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沒有的話,那隻是自然。
21、情緒是一種能量,如果內在有許多情緒垃圾沒有處理,就會累積起來,然後在不停的尋找出口,孩子的偏差行為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成為身心一致的人,然後你才能教孩子這么做。
20、我是有限的。我的精力有限;我的時間有限;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有些事情我能做到,有的我做不到,那麼我們拒絕別人時,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那麼別人拒絕我,我也能理解他是有限的,而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被拒絕。
19、對孩子來說,"溫和而堅持"的媽媽是合適的,溫和指的是態度,堅持指的是要讓孩子明白規則的界限,明白他要為自己負責任。
18、如何成為好父母?:
①、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②、暴躁的父母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③、父母在意旁觀者的眼光、不自覺的攀比等,是因為缺乏自我認可,需要自我調整。
④、父母對孩子具有補償心理,說明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成長,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渴望。
17、一個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人,他是沒有辦法愛別人的。
16、養孩子是不辛苦的,如果很辛苦,那就說明養錯了,擁有一段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是很滋養你的人生的。
30、夫妻單單有愛是不能走完一生的,還要彼此接納!學會當我們有沖突的時候,如何處理沖突;學會如何增進友情,把對方作為好朋友對待!
29、有種愛就是為了更好的離別,那就是:母愛!
28、溝通從外到內,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①、打招呼(Hi),
②、談事實(Facts),
③、觀點和見解(Perspective&Idea),
④、感受(Feeling),
⑤、敞開(Open)。
關系隨著溝通層次的不同停留在相應的層次。
27、在對待孩子無度索取的問題上,應秉持溫柔而堅持的原則。如果一味放縱孩子的索取,那孩子變得驕縱野蠻也是你一手造成的。
26、在悲傷中看到溫暖,在挫敗中看到希望,在羞愧中看到尊嚴!
25、心理營養包括:
①、無條件的接納,
②、父母看到、重視孩子的優勢,尤其是父親,
③、母親有足夠的安全感,如信任孩子,保持情緒穩定,
④、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
⑤、父母給予孩子時間去尋求模範,學習人際關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是日記星球的34號星寶寶,正在參加日記星球第32期蛻變之旅。有興趣快快加入我們,你一定會收獲巨大。這是我的第810篇日記,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寫,你寫或不寫,時間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載的記憶才是永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