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劃分
『壹』 課程有哪幾種類型,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1、理想的課程(Ideal curriculum):是科學家認為有價值的和有用的課程。這樣的科學家工作與領域的前沿,他們正在對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學生怎樣能獲得新開發的知識進行反思。
2、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詳細說明學習目標、相關領域內容、測驗要求以及必須要達到的成績標准文檔。書面課程的詳略程度,從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國家政府的官方文檔中——到課本和練習冊各不相同。
3、解釋的課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師對書面課程文檔的解釋。
4、實施的課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師建構內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學生應該解決的問題的方式所構成。
5、評價的課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徵著通過考試、正式測驗和態度調查表而得到的學生成績。
(1)課程的劃分擴展閱讀:
一、課程特點
1、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
2、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
3、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
4、課程是外在於學習者的,並且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
二、課程的作用
1、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
2、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
3、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
4、對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提供標准。
5、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師生聯系和交往的紐帶。
6、國家檢查和監督學校教學工作的依據。
7、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保證。
『貳』 從課程的屬性劃分
根據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可分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1)學科課程:按各種不同的學版科劃分門類權,並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加以設計的課程。學科課程是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
(2)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與學科課程對立的課程類型,它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
『叄』 新課程如何劃分學段
(一來) 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源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 《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 關於目標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肆』 課程是按什麼標准分劃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
把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依據是( )。
A.課程任務
B.課程制定者
C.課程設置的要求
D.課程管理層次
參考答案:C
解題思路: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學課程的類型」,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了解。
【名師詳解】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根據課程的任務不同,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根據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根據課程計劃中對課程設置的要求來劃分,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根據課程的制定者來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伍』 課程級別劃分有什麼用
不 同 的 級 別 在 提 高 英 語 社 交 能 力
『陸』 課程的分類主要有哪幾種
你說的是幾年級的?
初一: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體育、美術、音樂、勞技、專生物、屬地理
初二:除了以上幾門,再加上物理
初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體育、美術、音樂、勞技、物理、化學
如果高中的話 分科後文科: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
理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
『柒』 課程是按什麼標准分劃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 10.10.100.22
為了修滿學分而提供給學生的其他大學課程。大學選修課可以概括分為兩類:公共版選修課權和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一般要求的學分不高,在10個學分左右,部分學校有限制其中要含有幾個學分的人文類和科技類課程。專業選修課一般只有本專業的學生可以選,大多為專業課程,總學分要求在20分以上,是掌握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選修課的學分要求一般是畢業的硬性指標,在修滿學分後才有畢業資格。部分學校的學費與所選選修課的學分數相關。大學選修課的共識: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既是學生作為教育需求者、學費繳納者、個性差異者、學校管理參與者的應有權利(民主權利),也是教授作為教育供給者、學術決定者、個性差異者、學校管理參與者的應有權利(民主權利)。
『捌』 按照課程的組織形式劃分課程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內等來組織而形成的課堂學容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