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標准課程的教學目標
A.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哪三類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類。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
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HSK標准課程的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多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與能力,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內核,是教師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
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努力實現多維目標的整合。
B. 什麼是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有什麼不同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的區別:課程標準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包含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標準的其中詳細表達教學目的的一部分。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
(2)HSK標准課程的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一)知識與技能(一維)所謂知識目標,這里主要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教材中的間接知識)、意會知識(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等)、信息知識(通過多種信息渠道而獲得的知識)。
知識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知道動物也是有情感的;通過學習,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所謂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須的活動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二維)所謂過程,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知、情、意、行的培養和發展過程,是以智育為基礎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
過程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認識分數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所謂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並學會的方法。方法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採用並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或問題探究的方法,或問題的觀察方法,或思維發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決xx問題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所謂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所謂態度,這里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在交往中能表現出寬容、忍耐的態度。所謂價值觀。本指對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識,這里也可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
C. 如何把《課程標准》分解為教學目標.ppt
明確課程標准地位,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內點和歸容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動因和根據.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從「教學目標設計」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領會、理解和實踐,這也將直接反映當前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及其轉變過程.下面試以「東南亞」為案例作一說明.
D. 如何把課程標準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深入認識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轉變,有助於我們把握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一)明確課程標准地位,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動因和根據。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從「教學目標設計」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領會、理解和實踐,這也將直接反映當前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及其轉變過程。下面試以「東南亞」為案例作一說明。人教版的實驗教材「東南亞」一節,選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區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和首都」「氣候特點與農業生產及生活」「河流分布對城市分布的影響」「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涵蓋了「認識地區」部分9條課標中的4條,即:①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②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③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④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我以為,為體現新課程理念,「東南亞」一節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學目標設計應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運用東南亞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並概括出東南亞被稱為「十字路口」的特點,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學會如何描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對地理位置進行簡要的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地圖、有關熟知的(東南亞)、身邊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區地理位置,並通過分析、概括等思維,認識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認識空間地理位置的特點,產生對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視構建區域地理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習遷移能力《課程標准》把區域地理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如何通過區域要素學習來認識一個區域」,要從案例區域的資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義的、便於遷移的區域知識、技能、方法等,這也意味著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地理認知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感知、記憶、理解空間關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知模式、思維模式。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學習包括把新的經驗同化到一個人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也包括調整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去順應新的經驗。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就是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同化、改組或重建,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在新意義上的構建。可見,良好認知結構的建立,有利於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1. 重視區域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區域地理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圍、地形、河流、植被、資源、人口、經濟、工業、農業、商業、城市、文化等,每一種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方法、思路。如認識區域地形特徵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其認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地理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運用文字、符號、圖像,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和認識過程,使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的教學行為。板書對加強系統性,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板書表現的是地理知識的骨架,包括知識要點及其之間的聯系;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呈現出來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板書中的文字、符號、圖像等,使一節課的內容簡明扼要、系統清晰地表現出來,重點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板書加強了教學直觀性,也便於學生復習和鞏固。因此,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應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的突出特點。強調過程與方法是地理課程改革的亮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課程的區域地理在設計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並鼓勵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所有這些都表明,「認識區域」學習目標的重點之一應是通過對「案例區域」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在認識這個區域的整體中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通過「探究學習」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理解應用地理科學方法,並經歷地理科學探究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解讀》指出,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②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徵;③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地理特徵的成因;④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因此,區域地理的一般學習和研究方法是結合地圖和有關資料,採用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具體要掌握以下三種研究方法。1. 圖表研究法。地理學的表述有別於其他學科,文字只能恰當地表達地理概念和觀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達空間的概念。有形的圖表既是地理學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識與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是地理思想的表達方式。文字與圖表構成了地理學的形象特徵。2. 區域分析和綜合研究法。所謂「分析綜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分析各部分的特點、作用及其相互關系,認清主導因素,從而認識其本質特徵。3. 區域比較研究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地理學的特點之一是「區域性」,即指區域內部相對一致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過區域間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橫向比較,認識區域間的「一致」和「差異」。顯然,相對過去「大綱」的區域地理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區域地理教學的變化是深刻的,為此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領會,再實踐。
E. 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哪幾個部分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課程目標;
二是課堂教學目標;
三是教育成才目內標。容(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F. 如何根據課程標准制定教學目標
新課標下制定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方式有兩種:1.按照水平來制定。體育課共分五個領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一般只選其中三個即可。因為選擇的教學目標越多越難實現,所以必須按照符合水平條件制定教學目標。2.按照學生的發展觀(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來制定目標。比如在教學目標制定中,不光要寫清楚教的內容,關鍵還要把教學重點寫清楚。如:上立定跳遠課要制定教學目標。立定跳遠看似簡單,其實做好它並不容易,它分起跳,騰空,收腹,落地四個步驟,光一節課不可能掌握,因此要根據所學課時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G. 教學目標的課程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內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容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H. 如何確定國際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
與其他學科一樣,對外漢語教學 也有自己的教學目的。劉珣從教育學的角度將對外漢專語教學的目的歸納為以屬下三點:
1、掌握漢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培養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增強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動力,發展智力,培養漢語的自學能力。
3、掌握漢語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實際上,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是最低要求,培養自學能力是中級要求,而掌握背景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則是最高要求。從我們目前的教學實踐出發,也可以將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歸納為以下的三點:
1、掌握漢語言知識,形成漢語言能力。
2、掌握漢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初步形成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掌握漢語語言文化知識,能夠得體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這三點是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歸納的,每一點都以前一點為基礎,也就是說,只有具有了語言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交際能力,只有先具有了初步的交際能力,才有可能進而得體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
I. 課程標准 課程目標 課程計劃 教學目標 教學計劃
標準是相關部門和機構制定的規范要求。
目標是實施者依照標准要求想要達到的實際程度,目標不能低於標准。
計劃是實施者如何實現目標而採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