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三類課程考核制度

三類課程考核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2-12 18:51:09

㈠ 教學質量評價三類評估包括什麼

教師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三個方面選擇合理的考核指標:

1、教師的學術業務水平。如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對重點、難點掌握的准確程度,組織課堂討論、選用編寫教材、選習題及試題的水平等方面。

2、教師的教學方法。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講授方法是否恰當,是否結合學生實際,是否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及能否妥善組織各個教學環節,承前啟後及啟發式教學方式運用得如何,表達與板書是否清楚與有條理等。

3、教師的教學態度。如是否認真備課,是否執行教學計劃,能否不斷改進教學、更新教學內容,能否既教書又育人等。

對於評價教學效果的各項考核指標,可採用加權記分法。學術業務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三方面,如對基礎課可用權重4:3,3;對專業課可用權重5:3:2。對於各項具體指標,也可用加權記分,由教師及學生組成評審組,得出一門課程教學的總得分。

(1)三類課程考核制度擴展閱讀

具體做法

(1)從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出發,提出經過努力應達到的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各學科質量標准和綜合教學質量標准;

(2)對教師的備課、講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考核,學生的預習、聽講、復習、作業、小結等主要教學環節提出質量標准;

(3)對教學輔助工作,如各處室對教學活動的協調和服務、資料供應和數據統計等提出質量要求。衡量教學質量,既要有數量指標,如識字量,優秀生率,不及格人次占參加考核人次的百分比,領導和教師聽課節數等。

也要有程度標准,如教師講課要體現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布置作業要考慮學生負擔。學生聽講要理解教師思路,抓重點、關鍵和難點。實驗要有記錄和報告等。通過教學管理實踐,不斷總結研究,使教學質量具體化、科學化、標准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質量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質量評價

㈡ 三類人員考核任職制度中三類人員是指()

三類人員考核任來職制源度中三類人員是指(
企業的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和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施工企業「三類」人員,主要對象是:
1、企業主要負責人(A證):企業法定代表人或總經理,企業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總經理等。
2、項目負責人(B證):是指取得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由企業法人授權,負責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負責人等。
3、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C證):是指在企業專職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人員,包括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的負責人及其專職工作人員和施工現場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4、基本條件:企業在編人員,身體健康,並在相應崗位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企業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A證)、項目負責人(B證)具有相關專業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專職安全員(C證)應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

㈢ 小學課程分為那三類

根據2011版小學課程標准,小學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低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但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開設一些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㈣ 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

教育改革如何改?應一切從人出發。應以育人、以學生成才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就是把人變好。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也有精闢的論斷:「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中國不少學校卻輕視了這一點 ,以至於把學校變成一個碩大的生產車間,把學生變成批量生產的產品,向社會兜售,嚴重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有性靈人的存在,只重視升學率,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功能。 由此,想到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改方案——2006年,核心課程改革方案。這一改革有四大目標:一是培養全球性的公民;二是發展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三是使學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既是文化傳統的產品,又是創造這一傳統的參與者。
2006年11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縱觀這四大目標,無不是以人為本,學生始終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 大學非為大樓之謂,而在於大師之謂」,話雖樸素,道理卻深刻。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國家的一件大事。希望更多的有識之人參與進來,
獻計獻策,使綱要更科學、更合理、更完善,以有效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問題,仍是當今普教界乃至全社會關 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造成學生 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大綱等方面的原因所致。而要真正減輕學 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舊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舊的課程體系,改革 升學考試制度,改革評價學校的制度,改革教學方法,改革人們仍抱有的、已不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那種舊的傳 統的教育觀念。
有人形容課程是教學的"心臟",課程體系改革是"做心臟手術」。實驗中學正是抓住了課程設置改革這 一重要而高難度的課題進行了八年的試驗。他們堅持"以課內為基礎,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將新課程體系 確立為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大板塊,把政治思想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技術教育納入教學計劃, 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如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問題,仍是當今普教界乃至全社會關 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造成學生 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大綱等方面的原因所致。而要真正減輕學 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舊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舊的課程體系,改革 升學考試制度,改革評價學校的制度,改革教學方法,改革人們仍抱有的、已不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那種舊的傳 統的教育觀念。
一、課程體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國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教育卻基本上還在統一、集中的舊模式中運行。我國現行的中小學課程體系是始於本世紀30年代的一種單一的必修課體制,它的基本特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 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制。
而必修課的學科內容和結構層次又是按照一套統一的
計劃和大綱編 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國執行。這種單一的課程體系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 面發展的、富有創造個性的一代新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原有課程體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培養目標看:原有的課程體系從指導思想上,偏於承接傳統,總結歷史,對面向未來考慮不多。
2.從課程結構看: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比例上,重理輕文,數、理、化等學科課時比重過大。在硬 性課程和彈性課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課,沒有課
外活動、選修課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課並開課程門類又過多。
3.從學科內容看:各學科內容多是為升學考試服務,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學科知識 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難度,忽視廣度和趣味性,
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加重了學生負擔。
4.從方法上看:原有課程體系因過分強調學科進度、程度的統一要求,因而往往導致採取灌輸的教學方 法,難以進行啟發和比較,難以融合現代教育技
術手段。
總之,"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系單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不利於學生生動 、活潑、主動地學習,更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
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勢在必行的。
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研究解決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應當充分估計到傳統 觀念的巨大歷史慣性,它有著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強大制約性。而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招工和人事制度又 起著強化某些傳
統人才觀、質量觀的作用。課程改革的艱難歷程啟示我們,要深化這一改革必須集中力量開展 以下幾方面的探討與研究。
1.關於高職特別是普通教育性質和任務問題
普通教育既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人的發展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更要充分重視人的發展, 著眼於人的素質的提高,片面地過分強調教育為
社會服務的提法是不利於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長期以來,我們所恪守的普通中學"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勞動後備力量"的所 謂雙重任務論,對於一所中學
來說,二者得兼是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是重心往往發生偏斜。課程體系的改革 是教育內容深層次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涉及到教育的體制和模式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 於走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多樣化的道路。我們認為,普通高中的性質和任務應當體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要構 建一個多側面的目標體系。
2.關於科學確定課程總量以及合理界定必修、選修、課外活動三類課程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其三者關系 ,如何優化組合,建立合理結構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課程總量問題未解決,課 時總量偏大,學生受學校支配時間過長,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 之一。必修課不能調整,選修課、
課外活動的安排自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材施教"只是體現在學生升入高 一級學校時的"分流",而未在課程體系內解決。至於從定性和定量的結合上,從
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必 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類課程系列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務與結構比例、學生層次特點等諸方面沒有相當深 入的探討,課程體系的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3.建立適應新課程體系的評估體系問題
舊的課程體系是舊人才觀、質量觀的產物,幾百年來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穩定的考試評價制度是為其服務的 。這個評價制度的要害是"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用這種考試評價制度來檢驗新課程體系的實驗成果,往往 產生尖銳的矛盾。一些頗具才能的學生考試時卻拿不到高分。
就在於舊的質量觀和考試方法有嚴重缺陷,那些被我們用舊考核辦法宣布 為"差生"的學生很可能有著相當的潛能,顯然他們的才能被埋沒了,被扼殺了。這就告訴我們舊的考試制度 成了實施新課程體系的強大阻力,如不改革現存考試評估制度,課程體系改革必然步履維艱。因此,變革質量 觀,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的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三、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創造新型學校模式的設想
1.把集體化教育和個別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2.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3.新型學校必須具備使師資隊伍不斷優化的機制
4.必須改革教育測量、評估制度

㈤ 大學課程,按課程類別分可分為哪三類

大學課程,按課程類別分可分為必修課、限制性選修課和非限制性選修課,或者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幹課

㈥ 什麼是三類課堂

「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課堂教學

㈦ 為什麼新課程強調課程管理體制應分三級管理

我國大陸過去一直是「一綱一本」高度集中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和課程管理體制。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布之後,地方獲得一部分的教育管理許可權。從8O年代後期開始,中央允許部分地區開發一些供部分地區實施的具有地方特點的課程改革方案。如上海市第一期課程改革最初的目標就是要制定一套適應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課程方案,另外如浙江義務教育綜合課程改革及廣東高中綜合課程試驗等。1999年元月,教育部頒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0年春開始啟動素質教育的核心工程「國家基礎教膏課程改革」項目。新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推動了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確主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學校在課程上有了部分的決策自主權。校本課程開發引起了部分學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長和教師的關注。
一、課程開發機制的基本類型
課程開發機制指課程開發得以正常運轉的動力系統。它包括學校課程的設置程序和運轉方式,主要解決課程規劃主體的認定,課程編制、實施、管理與監督等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基礎教育課程開發即只有三類:中央集權機制、地方分權機制、學校自主機制。
1、
由於三級課程管理機制的確立,各級權力主體在各自的權利與責任范圍內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進行管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主體在課程開發方面的許可權和側重點不同,出現相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
1.國家課程:國家課程管理的職能部門是國家教育行政本的最高機構—教育部。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歸家基礎教育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框架和課程標准等宏觀政策,並指導和監控地方、學校貫徹執行國家課程政策。保證基礎教育的統一的質量標准。國家課程管理的主要權利和責任有。
宏觀指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具體制定相應的課程政策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
組織制定或修訂、審定我國基礎教育各個階段的課程計劃。寶跨哦統一規定國家課程在各個教育階段的中觀課程結構,如學習領域或科目數,總課時、周課時及課程分配結構,嚴格控制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和基本課業負擔。
頒布國家課程標准,確保統一的基本的學業要求,規定國家基本的教育質量要求。
制定國家課程實施過程的指導性意見,引導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實施國家課程標准。
確定據教育課程評價制度,確保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在各個階段的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
制定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頒布地方、學校課程管理指南,為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開發提供基本的規范標准。指導地方、學校進行課程管理。制定教科書、教材開發與管理政策,定期向學校和社會公布經過審定的中小學教材目錄和教材使用情況評估報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