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心課程
『壹』 宋慶齡體驗中心有哪些主題課程
宋慶齡體驗中心,1-4層分別設置啟、蒙、創、粹四個空間,可以根據孩子的性別、回年齡去選擇相應的空答間和體驗項目!除了展教項目,還有陸續開放的主題課程。
粹空間:
國學書院內設中華傳統禮儀、雅樂弦歌、茶花香、大學、小學、書法、中醫等版塊。
非遺傳承區包含女紅、造物、戲曲、古代軍事等。
通過互動體驗、國學課堂、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等,系統地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浸染下的生活樣態,引導青少年全面了解優秀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養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
目前已經陸續開放印染、陶藝、木藝、茶藝、射藝、紡織、玉石造物、青花瓷+書法、蒙學等多種體驗課程。
蒙空間:
蒙空間體驗區包含五大主題區,115個體驗展項,開設有快樂搭建、PLAY戲劇、萌動體育等興趣特長培養課程。結合展項自身的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並將活動送進校園、幼兒園、社區,讓更多的兒童感受健康成長的快樂。
創空間:
創客體驗區以STEAM教學理念為核心,設置七大主題區,共計129個體驗展項,各類展教內容與學校學科相對接。
創客探索區以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心理品質為目標,打造系列創客類課程,涵蓋人文、機械、電子、藝術等。
『貳』 活動課程的特點是什麼
強調內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體性,世界的不同構成——個人、社會、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體性,文化的不同構成——科學、藝術、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世界是「整體的世界」,學生個性是「整體的個性」,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也是「整體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應該從「整體」上去考慮,要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任何主題的探究都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強調學習方式的整合。學生的生活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基本要素構成,他們彼此交融,形成各種復雜關系的整體,學生通過對這些復雜關系的處理,實現自身發展。學生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的一系列關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應用已有經驗和知識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過程。其間學生對活動方式的有機整合,包括恰當的選擇和有效應用各種學習方式,直接關繫到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注重活動過程的開放。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都十分突出其開放性,就課程目標而言,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就課程內容而言 ,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就課程結果而論,學生全部活動中的體驗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進一步而言,活動時間隨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很難規劃在某一時間完成某一任務;活動空間也是開放的,「世界即教室」「教室是解決問題的實驗室」。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學校「教室」里完成的,某些活動可能是在大自然「教室」里進行的,某些活動可能進入互聯網「教室」,在虛擬的空間自由穿梭。活動管理更是開放的,有學生自我管理、有學生小組管理、有教師的管理,也有班級學校,地方,甚至跨區域的管理。
重視結果 更重視過程。綜合實踐活動並非不重視結果,相反,重視對學生發展有意義的結果。這種結果源於變化,源於變化中的生成。變化生成在過程中產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信「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學生處理整個世界中的任何一種關系都是一個過程,而過程中又包含著過程,透過學生對過程的體驗,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得以生成,意義得以建構,針對有意義的結果的設計和規劃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設計與規劃並不是具體的、無法變化的。相反,要有助於變化、有助於生成。綜合實踐活動是以變化應對變化,變化有助於生成,生成有助於發展,整個都是過程取向的。
『叄』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本質區別
1、內容不同
①學科課程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傳統的課程;
②活動課程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
2、來源不同
①學科課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和古希臘的七藝,而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近代學校的網路全書風格;
②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揚了這一思想。
3、意義不同
①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讓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系統的文化遺產;
②活動課程的主要價值在於讓學生活動,獲得對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
『肆』 蜀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開設課程
中心擁有一支責任心強、專業過硬的教師隊伍,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專已任,注重體現屬藝術實踐活動,切實達到挖掘和培養青少年藝術人才,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開設了適合青少年成長需要的舞蹈、美術、主持、表演、跆拳道、空手道專業、圍棋、象棋專業、聲樂、鋼琴、電子琴、古箏、琵琶、竹笛、小提琴、吉他等。中心具有專業性強的藝術培訓和成人健身系列(健身操、瑜珈),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員要求。
『伍』 4.什麼是學科中心課程和兒童中心課程
1、學科中心課程,是指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分門別類地從各門學科中選擇合適的學生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的知識所組成的教學科目,亦稱分科課程。
2、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一種通過批判和超越赫爾巴特主義課程理論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課程理論,它徹底否定各種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興正職、愛好、動機、需要等為價值取向,以兒童社會活動為中心來研製課程。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杜威。
『陸』 活動課程的兩者對比
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比較及關系 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實際上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個人知識與公共知識、兒童當下的心理經驗與凝結在學科中的邏輯經驗之間的關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成人學習方式與兒童學習方式的分歧與差異。早在1902年,杜威就在《兒童與課程》一書中,深刻地揭示了這種關系。
杜威認為,兒童的心理經驗與學科中所含的邏輯經驗是同一生長過程的起點與終點,邏輯的經驗是由心理的經驗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差異與區別在於:心理的經驗是直接的、鮮活的、內隱的、不確定的,而邏輯的經驗則是間接的、無生氣的、外顯的、確定的,邏輯的經驗是運用抽象與概括,將心理經驗加以系統化、條理化的結果。對於教育者來講,他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邏輯的經驗還遠為兒童的心理經驗,或者說將各門學科知識轉譯成兒童能夠理解與接收的生活經驗,只有這樣,教材知識才能與兒童現有的經驗發生交互作用,這一過程被杜威稱之為教材的心理化。
杜威認為,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從兒童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兒童的現有經驗向著教材所含的邏輯經驗不斷前進和發展,這便是教學過程的實質之所在。可見,杜威並不否定學科課程或邏輯經驗的教育價值,他所反對的只是以脫離兒童心理經驗的方式去學習邏輯化的教材知識。當然,學科課程的學習也有它的存在價值。正如注重學科課程的人看到的那樣,兒童的生活是瑣碎的、狹隘的和粗糙的,兒童的生活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和沖動的,兒童的經驗是混亂的、模糊的和不確定的。因此,通過學科課程的學習,可以擴張兒童狹隘的經驗,加深兒童淺薄的知識,提高兒童心理成熟的程度。這一點杜威也是同意的,但杜威強調,我們不能誤把教育的「目的」當做「手段」。如果說學科課程代表著教育追求的目的,代表著個體成熟期的學習方式的話,那麼,活動課程或教材的心理化則代表著教育的手段,代表著個體幼年期的學習方式。由此看來,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對於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活動課程的開設有其必要性,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及思維發展的逐漸成熟,他們就應當開始學習系統化、理論化的科學知識了。否則,兒童的學習很可能陷入散漫、凌亂,只能獲得一鱗一爪的片斷知識,不能獲得系統而深入的知識。因此,活動課程最好與學科課程配合起來使用。
『柒』 .樂高STEAM創客活動中心都有哪些課程
樂高s tm活動中心都有哪些課程有很多的課程你可以去樂高steAM創客活動中心都有哪些課程有很多的課程啊?你可以去咨詢一下。
『捌』 活動課程的介紹
『玖』 上海市普陀區長壽路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課程有哪些
從幼兒園中班一直到初中的課程都有。
素質類的機器人搭建、小記者采訪、夏令營等;
常規的拼音班、英語班、繪畫、圍棋、作文、思維等都有的。
還有暑托。
希望對你有幫助。
『拾』 閘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有哪些課程
有好多的興趣班,書法、圖畫、舞蹈、以及各種樂器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