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棟七步入微課程
❶ 作業一:微課程製作有哪些手段和工具.ppt
初識微課,是在2014年6月我校校本教研培訓會上,由我校信息技術教師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教師詳細介紹了微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其相關知識,重點向我們傳授了如何使用錄屏技術利用電腦錄制微課。會後,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培訓教師指導下獨自錄制一節微課。通過本次培訓,我對微課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而真正讓我對微課有更加深刻認識的,則是2014年10月中旬通過參加河北省骨幹教師培訓網上研修和河北省優秀青年教師成長助力研修網上培訓學習活動。這兩次網上培訓學習活動均將微課作為培訓內容,河北省優秀青年教師成長助力研修網上培訓學習第二學期剛開始,就要求每位學員培訓之後製作微課,並上傳互評,由此足以看出,微課是新時代的產物,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正在強勢沖擊傳統課堂教學。通過這兩次的培訓,我感受到微課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新型方式,更是一種促進教師自己成長的新模式,通過製作微課,我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一個知識點,精要的講解,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五分鍾的學習享受,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愛上學習。藉助微課程這一工具,我們可以將一些重難點,易錯易混點,拓展性知識碎片化、顯性化、形象化、傳媒化。作為一名思品教師,我有責任、有義務迎接挑戰,更加全面、深入地去認識微課,學習製作微課,並創造性的運用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去,更好地為學生自主學習服務,為教學增添一把利器。 前一階段,我在微課製作及應用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與問題,同時,也正是由於急於解決這些問題,才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微課、研究微課、探索微課的極大熱情。隨著對微課認識的不斷深入,我也被微課自身獨特的魅力和特有的價值所深深吸引,有時為了編寫、設計和錄制一節微課,我反復修改講課稿件,仔細推敲、字斟句酌,甚至絞盡腦汁、夜不能寐。錄制微課更是精益求精,稍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便重新再錄,錄完後,我再一遍又一遍的反復認真聆聽,有時,我還會找來一名學生試聽學習,虛心向其征詢意見,然後根據學生所提意見再重新修改稿件和錄制。一節微課最後要錄製成功,並達到我自己的滿意,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很大的精力,雖很辛苦卻倍感充實。每當我想到自己錄制的微課能讓千百學子受益時,心中便倍感欣慰,這時會感到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是值得的!因為這就是我們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 我在學習、探索、製作微課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有益的經驗,願與廣大熱心微課的同仁一起分享、共勉,以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一、上好微課要做到「心中有生」,重在「啟惑、解惑」 微課亦稱為「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涌現出來的新概念。微課是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由此可見,微課主要有三大特徵:時間一般控制在10分鍾內(考慮學生有效注意的最大時長);集中說明或解決一個問題(唯一);教學目標明確(定向)。 「翻轉課堂」就是教師創建視頻——「微課」,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從表面上看,我感覺「翻轉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翻轉了時間,學生下課提前學習第二天的內容,上課時討論解決預習過程中的問題。用專家的話講就是從傳統的「課上學新知,課下內化知識」翻轉為「課下學新知,課上內化知識」。但經過深入思考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這種教學模式翻轉的不僅是一種教學形式,更重要的還有我們的觀念和習慣:由過去「我教、你學」到現在「你學、互教」,課堂上更多的是師生間、生生間溝通、交流和解決問題。可以說「翻轉課堂」打亂了原有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用一種更加符合社會發展,更能適應孩子需求的方式組織了課堂,把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重新組織,結果就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原有的課堂講授多,「翻轉課堂」更加像一對一課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步調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在教室巡迴,回答問題、監控實驗、探討更深的內容,並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有選擇的學習、作業。翻轉後的課堂能更好的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徹底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翻轉課堂」的實施,得益最大的是學生,挑戰最大的是教師。在「翻轉課堂」里,教師除了對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有科學深透的把握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對教學內容作二次處理,要因材施教,為學生作選擇,為學生作取捨,確保教學內容的准確性、針對性和簡潔性。 微課所講授的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我認真進行了微課的標准包括其功能、時長、知識點講解、注意事宜、ppt製作、視頻畫質等諸多方面的學習,最終深刻地理解了微課的功能:解惑而非授業。微課需要的是真問題、真智慧、真策略,來不得半點水分。教師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上好微課要做到「抓住特點」,重在「為我所用」 1.微課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微課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微課設計要牢記「少就是多」。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後,到底選擇哪些資源、哪些問題,進行篩選,使資源、問題都聚焦到目標的解決上。錄屏時,不要認為越多越好。牢記「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少而精,可以把思想傳達出去,而多了,則把核心信息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 3.微課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微課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 微課程這一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必然會帶來教學方式的變革。它把傳統的教學場地從課堂拓展到了信息終端(PC電腦,手機,Ipad等);教學時間從課堂上拓展到了學生的可能空餘時間;知識傳授方式由課堂上一師對多生改為一師一生。現在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各異,這種教學方式的出現比較好的適應了不同的個體需求。教師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上傳至學校伺服器,學生在自習課或課外使用平板電腦從伺服器上下載並觀看教學視頻,利用教學視頻,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在課外或回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而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那樣緊綳神經,擔心遺漏什麼,或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懂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他們始終處於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狀態中,真正實現了個性化學習。 正如翻轉課堂首創者——美國山區學校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所感觸的,「翻轉課堂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再也不會在學生面前花費30分鍾~60分鍾來講解。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回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傾心關注微課,認真研究微課,積極掌握微課的製作和應用,讓微課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為我所用。 三、錄好微課要做到「抓住要領」,重在「簡單實用」 要拍好微課,首先要對課件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把要展示的內容很連貫的復述至少五遍,不結巴為此。再拍時,就不會心中沒底了。五分鍾時間過得非常快,所以微課內容不能太多,語言一定要精煉,總結方法要到位,使人聽過之後印象深刻,才能算是一個較好的微課。錄屏軟體的運用比較簡單,即使在錄音過程中有任何錯誤,也可以從錯誤的地方重新錄制。最後在編輯是將錯誤語段刪除即可,而且錄屏軟體不存在清晰度問題,不用調整焦距,是較為簡單的製作方法,但要錄好微課還應抓住以下要領: 1.錄制時調整電腦解析度為1024*768,顏色位數為16位。ppt盡量做到簡潔、美觀大方。(盡可能使文件小,易於傳輸) 2.時間須嚴格控制在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微課要實現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是用於學生課後輔導,並非用於課堂的教學,是為學生解決課堂上某個未能解決的知識點,是課堂學習過程的再現手段,所以在錄制的過程中不能講得太泛,太啰嗦,最好是把要講授的內容按一條主線,圍繞著這一條主線突出重點,語言精煉而簡明,用最短的時間,通過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清楚問題。 3.微課要快速引入課題,要有吸引性。如設置疑問、引入懸念、也可以用生活相關的現象或問題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實驗引入等等,但無論你用什麼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穎,有趣,有感染力,與題目相連緊密,快速切題。 4.在編寫微課內容時,要有自己的見解,有思想、有價值、有創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應具有學習指南、學習目標、學習任務(把達成目標,以及教學重點難點及其他知識點轉化為問題),應基於教學設計構想,完全一對一地「啟惑」、「解惑」。對微課進行教學設計時,依然要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展規律;對微課進行教學設計時,依然要以問題推動學生思考。設計中,要以問題推動學生思考,採用啟發式,避免灌輸式,如讓學生回憶小結,提問後留出時間,再出現答案,避免一次性直接呈現。 5.微課在內容、文字、圖片、語言等上須正確准確無誤。內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煉,在5—8分鍾內講解透徹,不泛泛而談,若內容較多,建議製作系列微課。 6.微課講解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思路清晰,邏輯性要強,有創新,有趣味性,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詳略得當,不出現「你們」、「大家」、「同學們」等大眾受眾式用語。 上海歷史特級教師周飛老師認為:微課程不僅是知識,還要有情感。在錄制時,盡量多使用「我們」等語言,拉近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覺「我的老師就在我身邊」。也許你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那種標志性的方言、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是有感情的,是學生感覺親切的。而播音員的發音再標准,對學生來說缺少了感情的溫度,學習需要情感的支持。 7.微課講解時,要控制語言速度和語言留白,對接學生思維的流速。老師不能按照自己思維的流速講問題。其實,教師語言流動的速度,不是和自己思維流動的速度一致,而是要和學生思維流動的速度對接。通過控制語言速度,語言留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思維參與到學習中來。 8.若在講解中使用課件,課件有視覺美感(建議ppt盡量採用單色,突出簡示潔之美)。 9.視頻畫質清晰,要有片頭片尾,顯示標題、作者、單位等信息。 10.視頻格式為:Flv、Mp4,視頻尺寸為:640*480或320*240。音頻格式有:AAC,MP3,and Vorbis (.ogg and .oga) 11.微課在最後應該有一個小結作為結尾,這樣能給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種完整的感覺。利用小結把講授的內容扼要、簡明地列成提綱,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減輕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負擔,一個好的小結能給一個優秀的微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微課最後的小結要快捷、利索,語言精簡、重點突出。 微課能把干癟而毫無生氣的知識變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能把我們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有聲有色,它能真正做了寓教於樂,讓學生們在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環境中學習。它對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會有很大的幫助,它對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再學習能力也有很大的促進。 我認為使用微課進行教學主要有三個優點:一是從教師層面,通過微課製作,不僅提升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重要的是製作微課也是教師專業成長和經驗積累的一個過程,做微課程,其實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不斷地反思中,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微課程便於傳播,教師間可以相互學習好的經驗方法。優秀教師有許多好的經驗,過去沒有恰當的辦法總結、傳播,而微課程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固化經驗、傳播方法,從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成長。此外,我們在分解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易錯點時,實際上是對教材的深挖掘、細加工,把傳統的宏觀課堂設計,轉變為「微觀」知識點的剖析,對教師准確、深度把握教材和教師的自身成長都有很大的益處。二是從從學生層面,微課以一個個完整而獨立的知識點呈現,可重復的知識點分析,學生不懂可以反復播放,針對性的深入學習,有利於學生落實重難點知識,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解決了傳統課堂不可重復性的問題,避免了往日課堂學習之後學生似懂非懂吃夾生飯的問題。如果利用的好,對於學困生的轉變,消除兩極分化,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三是從課堂操作方面,是將來學校教育發展的趨勢,微課的應用彌補了農村學生家長素質低,不能很好輔導自己孩子的空缺,學生在家中也可以運用網路很好的鞏固學習,對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及一些難點,盲點進行針對性點撥和指導,從而保證自己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微課」的利用必將帶來課堂的革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能不能保障學生在家的有效利用,我想這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所能操控的,諸如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家長的作用、學習環境網路的安全性、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性,不是一兩個教師就能做到的,我們更需要團隊的合作,需要教育大環境的硬體支撐。對於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信息設備不完備、沒有學習終端的農村學校,「微課」的推行必然會受到嚴重的限制,所以,「微課」還得從城市到農村慢慢發展,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是課堂改革的有效保證。 其實,翻轉課堂也好,微課程也罷,其最終目的都是交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而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學生的發展。我們只能陪伴學生三年時間,三年過後,學生除了我們給他的知識,還能想起些什麼?如果有了我們的陪伴,學生在知識之外都能學會勇敢面對,勤於奮斗,快樂生活,那我們的教育也許就是成功的吧。我不知道實施「翻轉課堂」距離我們還有多遠的路,但我想我們能否先翻轉一下自己的思想,學會放手: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及合作精神,讓學生感受尊嚴和滿足! 教育的最高境界並不是知識的簡單傳承,技能的簡單模仿,方法的簡單重復,而是啟迪學生的智慧。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微課」讓我們找到了解讀教材的新途徑,而「翻轉課堂」能從嶄新的角度翻轉出「大智慧」。學習之路依然漫長,作為剛剛站在翻轉課堂起點的我,仍需不斷學習,爭取能盡快在我的課堂上利用「微課」,實現課堂的真正「翻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追夢之路從來都不會是坦途,在追尋微課之夢的道路上,雖有艱難與迷茫,但只要我們不泯滅心中的夢想,執著的堅持下去,相信夢想一定會照進現實;追夢之路也處處充滿歡樂與幸福,只因有了廣大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的的呵護與陪伴。願我們每位思品教師都能夠執著的堅守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學之夢,努力的追尋微課之夢,無論這個夢想的實現有多麼難。因為有夢想才有希望,有夢想才有未來!正因為追夢路上有很多有同樣夢想的人與我相伴同行,我們的未來將會變得更加快樂、更加幸福!
❷ 中文系有哪些基本課程
中文系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類)本科和語文教育、文秘三個專業。
專業名稱:漢語言文學(師范類本科) 學制四年
主幹課程:寫作、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美學
專業名稱:語文教育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文本解讀、文學概論、文學批評原理、寫作、美學概論等學科主幹課程。
專業名稱:文秘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秘書學概論、社會學概論、中外秘書比較、秘書事務、辦公自動化處理、數字信息處理、互聯網應用技術基礎、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文書學、領導科學、行政法學、機關管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市場經濟概論、企業管理概論、市場營銷學、攝影攝像、汽車駕駛等課程。
(2)周家棟七步入微課程擴展閱讀:
漢語言文學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關於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該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
3、具有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
4、了解我國關於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6、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❸ java培訓都有哪些課程
第一階段:面向對象,異常,數組,常用類,集合,IO流,多線程,反射。
第二階段:mysql資料庫、JDBC、HTML CSS、XML、Tomat伺服器、網銀轉賬系統開發
第三階段:JavaScript編程語言、樹型組件項目 、HTML5 CSS3、Servlet3.0、Jsp
第四介段:二手車電商競拍平台、Ajax、jQuery、MVC架構模式、DRP資源分銷計劃項目
第五階段:SpringMVC+Spring+Mybatis、SSM、SCM供應鏈管理系統業務介紹
第六階段: Oracle資料庫、互聯網支付後台、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WebServices伺服器、HttpClient、SVN
第七階段:某電商平台、Maven、Linux、Redis、Nginx、資料庫集群、負載均衡、頁面靜態化、分布式應用、交通項目業務介紹。
❹ 周樹人的資料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後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詩歌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故鄉》、《風箏》、《孔已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❺ 影視後期培訓課程有哪些
我是做影視後期的,希望我對你回答有所幫助
實際上,做影視後期的分工非常明確
特效合成 剪輯 配音 混音 美工 甚至轉個帶子 都是有專人的
換句話說 你要做影視特效 那就專攻影視特效,別的不要管
很幸運 你對AE能夠熟練操作 這個是現今影視特效中最主流的軟體
但是很不幸 影視特效 這項內容包含的東西很多
3D MAYA 剪輯 制圖 都要懂 才能夠把影視特效做好
制圖先不說 後面會提到
對於剪輯 其實剪輯軟體很簡單 難就難在怎麼剪輯
並不是說 會用軟體就會剪輯了 剪輯要掌握軟體以外 還要了解一些鏡頭感
鏡頭與鏡頭的銜接...
❻ 網上哪裡有初中課程視頻講課
北京四中網校www.etiantian.com.初中生要花上二千才會有很豐富的學習內容哦。你可以上網查詢你所在地的分校電話。我朋友的女兒就是通過這個網在學習,現在都不用請家教了
❼ 慕課有關創業創新,管理,哲學,禮儀方面的課程匯總,課時,主講人。
2012年9月,正當大學生們埋頭趕功課的時候,電影剪輯、編程實習生和被稱為「edXfellows」的研究生與博士後們將課堂視頻加入到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之中。從此,這些課程就不再僅限於大學課堂,而成為了世界共享資源。沒過多久,edX,這家從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起家的非盈利在線教育公司,在2012年秋天的首批課程就吸引了37萬名學生注冊。然而這個數字和Coursera的課程注冊人數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Coursera成立於2012年1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70萬人注冊。用身為Coursera創始人之一的原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Ng)的話來說,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比Facebook還快」。「MOOC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都大吃一驚。」說這話的大衛•史蒂芬斯(DavidStavens)和另外兩個創業夥伴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Thrun)和邁克爾•索科爾斯基(MichaelSokolsky)在今年共同創了一家名為「Udacity」的在線教育公司,這也開啟了高等教育期待已久的改革。而在這之前,早在2011年秋天,就已經有16萬人(原文誤作15萬——譯者注)注冊了史朗博士的「人工智慧入門」網路課程。史蒂芬說:「一年以前,我們的團隊還只有我們三個人,在塞巴斯蒂安的起居室里工作。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40名全職員工。」「我認為,今年是教育模式備受沖擊的一年。」edX總裁安納•阿加瓦爾(AnantAgarwal)說:「到現在,這沖擊仍未結束。」作為一項輔助教學手段,MOOC已經不是什麼新主意了。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備受矚目,吸引無數人加入進來。以Coursera為例,自其創建伊始,諸多知名學府便迅速與之聯手。現在,Coursera提供的課程來自33所著名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今年9月,Google發布了一個製作MOOC的工具。斯坦福大學建造了一個名「Class2Go」的網路課程平台,目前已有兩個課程上線。Class2Go提供的其中一個課程,是由尼克•麥肯恩(NickMcKeown)和菲利普•萊維斯(PhilipLevis)教授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Networking)。麥肯恩博士說:「我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兩位教授還說,他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種「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麥肯恩博士說:「我們只能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邊用邊學了。」「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是什麼?傳統的網路課程會徵收學費,擁有學分,並且為了保證師生交流只允許少數人注冊。而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則與之截然相反——它通常是免費的,沒有學分,而且允許成千上萬的人來注冊。只要能上網,所有人都能注冊這些課程。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單獨交流。所以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的呈現與互動方式是針對大規模人群設計的。注冊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入當地的學習小組或者在在線論壇上討論等方式,來互相促進、學習。至於該課的成績,也可能是由學生互評產生的。這種新的教學形式融教育、娛樂與社交網路為一體。而MOOC的公開課程材料(比如課件和課堂視頻)讓你就像親自去教學現場旁聽一樣,帶給你修讀完整課程所應有的體驗。MOOC的主要構成仍然是課堂演講視頻。在這以前,可汗學院(KhanAcademy,是由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家非營利教機構,通過網路提供一系列教學短片——譯者注)就已經開始提供免費、簡短的教學視頻。因為有了這個成功的先例,MOOC的製作者了解了簡短的重要,所以通常將視頻的長度限定為8到12分鍾。而更關鍵的是,視頻可能會中途暫停數次,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彈出一個小測試,或者讓學生寫一段程序代碼),然後系統自動給出反饋。該課程的助教可能會查看、管理在線論壇。另外,有些課程也會有作業和考試。毫無疑問,MOOC面對著諸多挑戰:首先,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其次,評分機制,特別是非科技類的人文、藝術等學科的評分機制也不完善。另一個大問題是作弊嚴重。「我們曾經發現過有20人交了一模一樣的作業。」教授軟體工程的加州大學教授大衛•帕特森(DavidPatterson)如是說。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他簡直難以置信。為了杜絕考試作弊的情況,Udacity和edX現在都提供監考制考試(即,學生可以選擇到某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考試,屆時會有監考人員在現場監督——譯者注)。另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生並不多。正如吳恩達所說:「注冊一個課程很容易。」事實上,5分鍾就足夠了——這其中還包括了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網名用掉的2分鍾。在2012年秋季吳恩達在Coursera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中,中有46,000人嘗試完成了第一次的作業。而到了最後,只有13,000人完成課程並獲得證明。然而13,000人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MOOC的光輝理想,就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2012秋季在Coursera上修讀帕特森博士「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課程的學生中,非美國本土的學生佔四分之三。而去年春季修讀阿加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circuitsandelectronics)課程的學生中,這一比例也有四分之一。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比例都超過70%(其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三分之一)。在針對這兩門課程的一項匿名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了阿加瓦爾博士的課程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認為,MOOC比他們在學校里修讀的類似課程要好;有36%的學生認為二者相當,只有1%的學生認為前者不如後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在線學習、研究與服務中心」(CenterforOnlineLearning,ResearchandService)主任雷•施羅德(RaySchroeder)認為,進行「在線教學」共有三個要點:教學材料的質量、教師的投入,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其中,第一項似乎不是問題——參與網路課程的教授大多來自於知名學府。並且,目前為止MOOC所覆蓋的主要是科技類的科目,比如計算機和數學。這類科目的內容往往都是清晰明了的。真正難的是後兩者。施羅德博士說:「MOOC的一個困難是,教師需要面對數萬學生,他們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那麼,怎麼才能讓MOOC擁有真實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呢?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平台在提供MOOC了。而Cousera、Udacity和edX可稱是其中的三巨頭。正是它們,確定了MOOC的形式。Cousera、Udacity、edX三巨頭左上:MIT「電路電子」網路課程(edX)。右上:斯坦福大學「統計」網路課程(Udacity)。右下: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網路課程(Coursera)。左下:伊利諾伊大學「有機化學」網路課程(Coursera)。用Coursera創建者之一的吳恩達的話說,Coursera將自己視為「學習」與「網路」的「中轉站」。Coursera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從計算機科學到哲學乃至於醫學的諸多領域,由一群最優秀的教師教授,並且是完全免費的。而這些課程也並非都是學術經典,或者純粹技術。比方說,有一門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的名為「世界音樂」(ListeningtoWorldMusic)的課程,其目的可能只是擴展你的音樂播放列表。吳恩達還介紹說,盡管Coursera會為課程設計提供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提供課程的各大學手中。」大多數Coursera課程都來自於已有課程,比如說一門在Courera上的普林斯頓課程很可能本來就是一門普林斯頓的真實課程。但是在Coursera上,修課的氛圍十分類似於Facebook(或者人人網,請自行代入——譯者注):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在全球1,400多個城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組學習小組,在真實世界中一起學習。然而有些學習小組可能非常疏散。比如說,沒有一個人在斯泰西•布朗(StaceyBrown)組織的小組活動上露面,盡管之前有幾個人回復說會來參加。布朗是哈特福德保險公司(Harfordinsurancecompany)的一名IT經理,他正在修讀三個Coursera課程,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的「游戲化」(Gamification)課程。他說,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修讀這個課程來「積累人脈」。還有一些學習小組很有紀律性,這種紀律性可以督促學習。以軟體工程師金佰利•斯皮爾曼(KimberlySpillman)為例,她共注冊了7個Coursera課程,完成了其中3個。她說:「那些我讀完的課程,是那些我參與了學習小組的課程。」她起初加入了一個史朗博士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小組。後來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學習一門關於如何構建搜索引擎的Udacity課程。她在每周四晚上組織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本周的課程要點,之後,與大家一起去附近的酒吧聊天在。這個小組共15名成員的聚會地點是聖地亞哥卡尼梅塞附近的一處公共空間——安世創業中心(AnsirInnovationCenter),那裡有寬大的桌子和舒適的椅子。與Coursera不同,Udacity的課程僅限於它最初創立時就有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並且著重於實際應用,比方說教你「如何建立一個博客」,以及「如何構造一個網路瀏覽器」。Udacity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而根據史蒂芬斯博士的說法,「即使是最好的大學,其計算機課程所傳授的技能也是浮於理論的」。Udacity的課程不是由教師自行設計,就是與Google或者微軟等公司共同設計推出的。史蒂芬斯博士認為,Udacity與Coursera等提供大學課程的競爭者的不同之處是Udacity在選擇教師時依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他們的教學水平。他說:「我們拒絕了大約98%的申請,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能教好經濟學這門課。」史蒂芬斯博士期待著有一天MOOC能夠打破傳統課程中教師的選擇、訓練和報酬的模式。正如他所說,「學生們會想要向最好的老師學習」,而不管那個老師擁有怎樣的學位或履歷。這也意味著,Udacity的教師不必有博士學位。盡管如此,Udacity還是擁有一批大學學者,比如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大衛•埃文斯(DavidEvans),以及教授「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的MIT畢業生安迪•布朗(AndyBrown)。史蒂芬斯博士曾說:「我們認為,教育的未來依賴於像安迪•布朗這樣把課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師。」布朗先生的「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製作的「比爾•奈伊科學家」節目(BillNyetheScienceGuy,是一個由比爾•奈伊主持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節目。從1993年到1998年,共播放了100期,每期都有一個獨立主題,比如重力、生物多樣性、月球等等——譯者注)。在這個課程中,布朗先生會親身前往曾經誕生過重大物理發現的地點——義大利、荷蘭和英格蘭——采訪、拍攝並討論這些重大發現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正和老師比鄰而坐。」傑奎琳•斯皮格爾(JacquelineSpiegel)如是說。斯皮格爾女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現在住在紐約新羅謝爾市。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注冊了多個Udacity和Cousera課程。在修讀其中「人工智慧」這門課的時候,她發現她喜歡絞盡腦汁去解答在線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斯皮格爾女士說,這門課很難,用掉了她「多得不好意思的時間」。她說:「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聽課堂視頻。」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周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有22個小時。但是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在Facebook上的學習小組,斯皮格爾女士和幾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女性成為了朋友。她自己也組建了一個在線學習小組,名字叫做「CompScisters」,專門開放給修讀科技類MOOC的女性。如果說Udacity追求的是實用,那麼edX追求的就是精英、聰明和嚴謹。已經有120所院校試圖與Udacity聯合,但只有伯克利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獲得了Udacity的青睞。對於來自MIT的edX來說,其員工對研發和測試各種在線課程設計工具總是熱情高漲。他們還會統計點擊的數據。而從阿格瓦爾博士在今春教授的一門課程的反饋來看,學生們更願意看教師手書公式或者重點句子,而不是死盯著一張已經寫好了的紙看。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教育更加有條理。edX的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HowardA.Lurie)說:「學生應當知道,課程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為之的。」勞瑞先生是該部門「每日站立例會(DailyStand-upmeeting)」的主持者。每日例會的目的是保證課程開發的進度。在某次例會之後,MIT畢業生、edX同事萊拉•費舍爾(LylaFischer)坐到她的電腦前,編輯阿格瓦爾博士的網路課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今年春天,學生需要下載寫有簡略答案的PDF文檔。但是現在,「這是一個完整的解釋,包含各個步驟」,一切都在網上顯示得一清二楚了。勞瑞先生說:「我們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使課程設計更為完善)。」在觀看課堂視頻時,學生可以控制視頻播放的速率。有些人喜歡將速率調成原來的兩倍快,有些人則想要減速或者重復播放。在不久以後,edX還會添加新的功能:如果學生答錯了一道題,系統會自動找出錯誤之處,並提供改正方法。下一步,應對挑戰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要知道,很多作業是不能通過計算機打分的——特別是那些有筆答題的作業,比如寫作和分析。這就要求MOOC的設計者們必須有創造性。在這一方面,Coursera使用了同學互評(peergrading)系統:假設你提交了一份作業,那麼會有5個同學來給你評分;而你也要給隨機抽取的5份作業打分。但是,如果有人對於分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胡亂評分,那該怎麼?Coursera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用來找出那些評分非常不準確的人,降低他們的加權,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Duneier)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鄧奈爾教授在去年夏天教了一門Coursera課程。而這項研究就是對期末考試的同學互評評分,與他以及他的助教給出的分數作比較。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哈特福德保險公司的IT經理布朗先生對同學互評課沒有什麼好感。他自己有個14歲的孩子,他說:「給我評分的,可能就是個14歲小孩呢!」MOOC所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僅限於該如何評分。其修讀者來自全球各地,從青少年到退休人士,無所不有。這就意味著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並沒有共同的知識基礎和教育背景。而沒有達到基本知識要求的學生,很可能會拉低課程研討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高科技的課程來說,更是如此。究竟什麼課程適合你?要想學好一門課,上課之前必須達到的先期要求是什麼?Cousera上有一門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名為「網路:朋友、金錢、位元組」(Networks:Friends,MoneyandBytes)。這門課要求選修者具備線性代數和多變數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但是它還寫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注冊這門課。到九月份開課的時候)教師會修改一部分課程,讓沒有相關數學背景的同學也能看懂」。還有一門由哈佛大學提供的名為「計算機科學入門」(IntroctiontoComputerScience)的課程,其先期要求居然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上哈佛大學,就能修這門課?這種東西就應該放到Yelp(請自行代入大眾點評網等點評類網站——譯者注)上給人吐槽啊!「我們迫切地需要進行人群評估。」杜克大學教授、從事英語與跨學科研究的凱西•戴維森(CathyN.Davidson)說,「我們不僅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還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評估。」最重要的是,修讀網路課程究竟益處何在?得到結課證明?工作面試機會?或者只是學得新知識的愉悅感?「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會受益無窮。」伊利諾伊大學的施羅德博士說,「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對網路課程來說就是個巨大挑戰。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將網路課程納入高等教育之中呢?」阿格瓦爾教授預測「在一年以後,大學會同意擁有edX結課證明的學生取得學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用MOOC的學分抵去大學學分——就像現在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Placement,指美國大學理事會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先修課程,程度相當於大學科目)的學分可以抵去大學學分一樣。現在,網路課程與真實課程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明年春天,戴維森博士會在杜克大學和網上同時教一門叫做「出人意料的結局:社會科學與文學」的課程,並且由她在杜克大學的學生組織網上討論。今年秋季,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生修讀了edX上阿格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課程。他們甚至在edX上添加了自己的內容,比如測驗。明年春天,位於威爾斯利的馬賽諸塞大眾灣社區學院()耶將會用一門edX網路課程作為計算機入門課。史蒂芬斯博士相信,更大的轉變和沖擊還未到來。「我們現在可能只走了5-10%的路。」本文作者勞拉•帕帕諾是InsideSchoolTurnarounds一書的作者。她現在在威爾斯利女性中心從事寫作。來源:紐約時報TheYearoftheMOOC
❽ 新媒體,自媒體新人必學的課程有哪些
從事新媒體或者自媒體,內容製作是必學的,包括圖文,音視頻的製作。當然內,內容的形式也遠容不止這些,選擇一個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深度學習,並執行。比如你喜歡寫作,就用心學寫作,你喜歡拍視頻就學拍視頻,不喜歡露臉的話也可以錄音頻。總之在內容製作這一塊要多下些功夫。
第二是要熟悉各個軟體或者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些東西,全靠人力確實太慢了,沒有效率。掌握相關工具的使用可以讓你事半功倍。
第三是學習各個平台的內容發布規則,熟悉平台的喜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被封號。
第四是整體的運營思路,包括方案制定,如何推廣,如何落地執行,一些細節和大框架的東西,因為學完了不能落地,那不是等於沒學。可以說做自媒體離不開內容和渠道,但是一些核心的思維,在網上很少有人願意免費公開。如果大家目前有自媒體相關的疑問,歡迎私信。
❾ 新版FMEA的七步法具體都是指的哪七步
第一步:規劃和准備
規劃和准備FMEA時,需要討論五個主題,分別是:
Intent目的——我們為什麼要做FMEA?
Timing時間安排——什麼時候完成?
Team團隊——需要包括哪些人?
Task任務——需要做哪些工作?
Tool工具——如何進行分析?
1. FMEA目的
FMEA的目的包括:
評估產品或過程中失效的潛在技術風險
分析失效的起因和影響
記錄預防和探測措施
針對降低風險的措施提出建議
對於醫療器械而言,使用FMEA目的就是要發現醫療器械的潛在風險,找到危險源,並且對危險源進行控制,以保證醫療器械產品的安全和有效。
2. FMEA時間安排
說起FMEA的時間安排,我們要先了解哪些情況下會使用FMEA。
新設計、新技術或新過程:針對新開發的的醫療器械,FMEA是要在一開始就要使用的工具。
現有設計或過程的新應用:醫療器械若是要宣稱新的預期用途或是適用部位,在宣稱之前就要考慮新的風險,FMEA正好派上用場。
對現有設計或過程的工程變更:為了滿足新法規的要求,醫療器械可能需要對原有的設計進行變更,在變更前需要分析變更是否帶來的新風險。
以上三種情況下,我們都是在產品或過程實施之前使用FMEA,所以FMEA需要一定的及時性,否則會影響整體的項目進程。FMEA作為系統分析和失效預防的方法,最好是在產品開發過程的早期階段啟動。
3. FMEA團隊
FMEA是一個系統的方法,在實施時通常需要一個團隊。團隊的成員必須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跟我們組建風險管理小組是一個道理。
醫療器械的FMEA的團隊需要哪些成員?
管理者:擁有決定權,決定風險和措施是否可接受,還要為項目進行提供必要的物力或人力保障。
項目推進人:關鍵是要做好團隊的協調和組織工作,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小組的組長比較對口這個角色。
設計開發工程師:如果醫療器械涉及不同的系統或工作原理,那就需要所有相關的設計開發工程師參與。
采購人員:對原材料以及相應供應商的選擇,采購最有發言權。
市場人員:包括負責售後維修、現場安裝等服務的人員,是企業直接接觸客戶的渠道,他們的信息同樣重要。
顧客代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邀請顧客代表參與,醫療器械首先要滿足客戶的需求。
供應商:有些醫療器械的部件是由供應商生產提供的,這個部件的供應商對他們生產的部件最為了解。
技術專家:醫療器械最終是用於臨床,所以臨床方面的專家的意見是一定要考慮的,這通常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問題。
FMEA團隊成員組成基於企業自身的條件,如何全面的考慮風險是最終目的。組建好團隊後,要分配成員的職責,可能某個角色的責任由不同人擔任,也有可能一人承擔多個職責。
4. FMEA任務
七步法提供了FMEA的任務框架和交付成果,我們會在之後的微課中跟大家分享。每個階段應該由專人評審完成的情況,確保每個任務都完成。
5. FMEA工具
目前有許多商業化的FMEA軟體可以用於FMEA的實施,FMEA手冊給我們也呈現了一款軟體的視圖,從視圖上可以看出,這個軟體也是按照七步法的過程進行的。
當然,採用哪種工具,取決於企業的需求,有實力的企業也可以自行開發。
第二步: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的目的
對於結構分析,同為FMEA分析的DFMEA和PFMEA,由於分析對象不同,進行結構分析的目的也是有所異同的:
不同點:
DFMEA的結構分析是為了將設計識別和分解成系統、子系統、組件和零件,以便進行技術風險分析。
PFMEA的結構分析是確定製造系統,並將其分解成過程項、過程步驟和過程工作要素。
相同點:
DFMEA和PFMEA進行結構分析都要識別每個分解項,以及相互關系,為下一步的功能分析打基礎。
結構可視化
為了更清楚識別每個分解項,最好的辦法是將結構可視化。對於DFMEA,是要將系統結構可視化,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方塊圖/邊界圖、結構樹的方法。對於PFMEA,將結構可視化的方法是採用過程流程圖和結構樹。接下來,就為大家簡單介紹這幾種方法。
1.方塊圖/邊界圖
方塊圖/邊界圖是一種有用的工具,用來描述考慮中的系統及其相鄰系統、環境和顧客的介面。這里所指的顧客可能是最終用戶,也可能是後續或下游的製造過程。
方塊圖/邊界圖是用圖表展示組件之前的物理和邏輯關系,每個方框對應一個組件,直線對應產品組件之間的關系或相互介面,直線的箭頭標識流動的方向,虛線框用於定義分析的范圍。
方塊圖/邊界圖需要隨著設計的成熟不斷完善,製作的大體步驟分為六步:
1)描述組件和特性
2)調整方塊以顯示相互間的關系
3)描述連接
4)增加介面系統和輸入
5)確定邊界
6)增加相關細節以便確定圖表
2.流程圖
大家對於流程圖一定再熟悉不過了,生產工藝流程圖是我們常用的流程圖。
圖中是電動病床的生產工藝流程,每一個生產過程用流程圖的方法展現,就顯得非常清楚。
第五步:風險分析
上一個步驟是失效分析,我們分析了失效模式,並且找到失效影響和失效起因。接下來我們就要進行風險分析,風險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對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評級進行風險評估,並對需要採取的措施進行優先排序。
嚴重度評級S
首先我們來看如何進行嚴重度評級,嚴重度是失效影響的嚴重程度,對於醫療器械而言是傷害發生的後果。FMEA手冊根據失效影響的大小,將嚴重度分成10級。
在DFMEA分析中,失效都是來自零部件或系統的失效,影響的是最終的產品。所以在進行嚴重度評級時,是看對產品的影響。對於醫療器械而言,就是要看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被影響到。
在PFMEA分析中,失效分析的對象是過程,過程的失效可能會影響到下一個工序,下一層級的產品加工,最終影響到產品的功能。
頻度評級O
頻度是失效起因發生的頻率,對於醫療器械而言是傷害發生的概率。頻度的大小,跟是否存在預防控制和探測控制有關。採取的控制措施越多,那相應的發生失效的頻度就會越低。
預防控制提供信息或指導,是設計的輸入。DFMEA可能包括:法規和標準的要求、使用材料的標准、文件的要求、以往的經驗等等。PFMEA可能包括:SOP、設備維護、人員培訓等等。
探測控制描述的是已建立的驗證和確認的程序。DFMEA可能包括:功能性測試、環境測試、耐久性測試、實驗設計等等。PFMEA可能包括:隨機檢驗,功能檢驗、目測等等。
頻度的評級,按照手冊也同樣分成10級。
探測度評級D
探測度是失效起因和/或失效模式的可探測的程度,在於是否有有效和可靠的測試或檢驗方法探測到失效模式或失效起因。在進行探測度評級時,最主要是要看探測的方式是否成熟和探測的機會。比如:
測試或檢驗的方法都是通過了驗證的,那肯定比還沒有建立檢測方法要更具探測能力。
有的失效用目測就能觀察得到,肯定比需要儀器檢測的探測度要高。
探測度的評級也被分成10級。
措施優先順序AP
措施優先順序就是在採取降低風險之前,由於資源、時間、技術和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決定採取措施的優先順序。
判斷優先順序主要是通過S*O*D得到的數值大小,但是新版手冊對此有了新的規定,首先考慮的是嚴重度,其次是頻度,最後才是探測度,這與之前只比較數值的大小不同,避免出現相同數值的乘積而影響到優先順序排序。
最後兩步:優化和結果文件化
1.0 優化
首先我們分別從優化的目的和優化的實施來了解的FMEA分析的優化。
1.1 優化的目的
按照慣例,我們先要明確優化的目的。這是我們上一期風險分析給大家看過的FMEA的AP表,AP表確定的是措施優先順序。優化的目的就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降低風險的措施並且評估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降低風險就是要降低風險的嚴重度、降低風險發生的頻度或者是提高風險可探測度。
1.2優化的實施
在實施階段,需要做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確定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
分配職責和期限
實施措施
有效性評估
持續改進
確定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
我們前面說到,降低風險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根據採取措施優先順序的原理,優化的順序也是先要消除或減輕嚴重度,其次降低頻度,最後是提高探測度。
減輕嚴重度 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因為嚴重度通常都是定性的,很難從根本上降低事件的性質。但是也不是完全做不到,比如電擊的傷害最大可能是致死,我們可以將網電源的交流電改成蓄電池的直流電,在不影響器械安全和有效的情況下,嚴重度就大大降低了。
降低頻度 我們對設計和過程採取措施大部分是為了降低失效產生的頻度,比如內窺鏡光源可以採用更長壽命的冷光源,來增加光源使用的時間,從而降低光源失效的頻度;易磨損的機械部件採用了更耐磨的材質,增加了部件的使用的次數,從而就減少因這個部件磨損導致器械失效的頻度。
提高探測度 通過完善檢測能力,建立成熟的檢測方法來提高探測度。比如,在環氧乙烷滅菌過程中,加入環氧乙烷滅菌指示卡,可以提高探測度。
因為會涉及資源配備、人員配合等方面因素,制定的措施需要經過評審後再確定。
分配職責和期限
將降低風險的工作分配給團隊不同成員,並且規定完成的期限。
實施措施
措施實施是需要跟蹤執行的,措施的狀態有以下五種:
尚未確定 沒有確定的措施
尚未決策(可選) 措施已經確定,但還沒有決定,正在創建決策文件。
尚未執行(可選) 已對措施做出決定,但尚未執行。
已完成 已完成的狀態是指措施已經被執行,並且措施的有效性已經被證明和記錄,並已經進行了最終的評估。這類似於FMEA的關閉。
不執行 決定不執行某項措施
措施實施的狀態應該記錄,以便跟蹤管理。
有效性評估
當措施完成時,要重新評估頻度和探測度,看實施的措施是否降低頻度或者提升探測度。如果效果沒有達到目標(該目標是要企業自己設定),那就要嘗試採取新的措施,直到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持續改進
我們都知道風險管理是貫穿醫療器械的生命周期,所以對於風險的分析是要持續進行的,那就需要我們持續改進,降低器械的風險。
2.0 結果文件化
FMEA分析的第七步是結果文件化,其實結果文件化並不能算是單獨的步驟,因為在整個FMEA分析過程中,我們都要留下相應的記錄,這也是質量管理體系最基本的要求。新版的FMEA手冊在附錄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表單,有需要的話,大家可以將這些表單轉化成自己企業的記錄文件。
最終FMEA分析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報告,可作為設計開發的輸入存在於設計開發文檔中。
3.0 回顧
經過了七期的內容,跟大家一起了解了FMEA的七步法,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FMEA是失效模式影響分析的簡稱,是一種風險分析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是DFMEA和PFMEA。DFMEA是從設計角度分析,PFMEA是從過程分析,七步法包括:
規劃和准備
結構分析
功能分析
失效分析
風險分析
優化
結果文件化
經過七步法,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上將器械的風險識別出,並且制定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的嚴重度和頻度,提高探測度,最終形成FMEA報告可以作為設計開發的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