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截拳道課程簡介

截拳道課程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44:27

㈠ 截拳道包括哪些內容

1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志的題目為《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 Karate》(《從傳統武術中解放你自己》)的意味深長文章。在小龍去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看來是頗有必要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這些年來,我不斷聽到截拳道世界中的爭論與混淆之言。小龍早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時的高級助教木村武元曾多次對我說,現在是需要做些事情的時候了,以確保李小龍的截拳道不致於在小龍的第一代門徒全部去世後失傳。

痛苦的起因

在小龍的墓碑上刻著:「截拳道創始人」,我真誠地希望有一天小龍的徒孫輩們讀到這碑文時,會知道他們的師祖是一位有著多麼非凡創造力的天才。我為目前所讀到和聽到的關於什麼是「截拳道」這個名稱涵義的眾多片面解釋與論點感到痛苦。小龍曾說過:「一旦有人妄稱截拳道是什麼,或是與這個與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失罷!消除掉這虛有的名稱,只讓它的實質存在罷!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我一直對小龍這解釋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時我想:是的,讓它消失罷,小龍會更願意這樣,而不願讓人把這名稱用到一套有限的單純模仿他打鬥動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實用主義哲學教條折衷而成的大雜燴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體上。那麼顯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麼也意味不到。或許,「截拳道」這個名稱很久以前便應該消失了,但是現在,在小龍逝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這一名稱卻被越來越廣泛地與李小龍失傳的武術聯系在一起。現在是該再一次將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讓截拳道之光華通過的時候了。記住,像小龍說過的那樣:「手指的作用在於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與周圍一切的光茫源頭。」為了研究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讓那些小龍的摯友與嫡傳門徒團結在一起來探究截拳道的含義與指導方針。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龍最傑出的原始嫡傳門徒,包括小龍當年開館授武的兩大助教木村武元與伊魯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兒香凝和我,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了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一系列對於永保李小龍的武術遺產具有重大意義的決定。

原始派與概念派之爭

我們的討論變成傳媒中熱門的話題,當時爭論最多的是兩種表面上似乎背馳的觀點,那就是把截拳道分為「原始的」和「概念的」兩派。概念派指責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單純模仿小龍的動作而無視他關於不斷提高與改進現有武技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發展的遺訓。而原始派則斷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為適應發展而不斷改變的理論基礎之上,而這種做法將導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終消失。

我們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就會認識到,就像陰陽標志特徵: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互為對方中包含要素,小龍當年傳授的原始內容,是包含了上述兩派中所共有的獨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學武之道,絕非是單純的模仿,亦非知識的簡單積累與混合。學武之道,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一個永無終止的過程。在截拳道中,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那些為我們所忽略而遺忘在背後的事物本源過程。顯而易見,世上存在著一個由李小龍親自創立並傳授的「未經混合」的武技與哲學體系;截拳道之要素並非一件單一事物,而是一個最大限度發展自我的獨特進程。因此結論是:「原始派」和「概念派」兩種截拳道學說所教授的知識並無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稱謂是無意義的,應早日消除,兩派應團結一致。但問題仍然存在,不管怎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截拳道之名意味著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盡力澄清。

與會者討論認為:目前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傳授一些被稱作「截拳道」的東西為學校招牌,其傳授者只有一點點有限截拳道知識或根本不懂截拳道為何物。這些學校盜用「截拳道」之名,或僅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書藉來教授學生。這種做法已在公眾中導致對「截拳道」認識上有著極大的混亂,特別是對那些真心希望獲得正宗截拳道傳授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我們開始便一致決定採用「振藩截拳道」之名來稱謂李小龍的真正武道藝術,期待將李小龍用畢生心血創立和傳授的武技與哲學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區別開來。

振藩的復興

我們選擇「振藩截拳道」這個名稱是頗具深義的。首先,「振藩」是小龍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裡的意思是「喚醒和震撼外邦」,小龍用的偉大中國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們的心靈。再者,小龍當年在西雅圖開辦為他生平的第一間正式武館時,便是命名為「振藩國術館」,由此可見「振藩」這個名稱的重大歷史意義。小龍的首位助教、嫡傳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國術」之名向學生傳授小龍早年所傳的武藝,因為這個名稱是小龍當年在西雅圖生活期間親自製定的;伊魯山度也在教授小龍當年學校全部課程包括「振藩國術」在內。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兒李香凝在會上建議將真正由她父親創立的武術命「振藩截拳道」,這一提案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許並即時通過。應請注意的是,在「振藩國術」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十分明顯的分界線,因為小龍的武術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前後關聯、密不可分的過程。經過一段長時間討論,前來西雅圖與會者一致決定:「振藩截拳道」將被用作我們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的正式名稱,從而使這個名稱得到法律的保護與承認,並使後代獲益。

在這里,我們又想起了小龍在1971年所寫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假設,很久以前,有位武術家發現了部分真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拒絕將這些尚不完善的發現加以歸納總結……但當他過世以後,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設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論當做一種教條來遵從……當屬於一個人天性中的流動直覺被後人固定為一種模式,成為一種混合的知識……如果這樣做,忠心的追隨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識的聖殿,而是一座被他們所埋葬的創立者智慧墳墓。」當然,我們成立這個組織,不會用規章制度和強硬命令去阻礙熱愛截拳道的人們追求個人解放的熱潮。

但組織有不同類型,其中有一類組織賦予自己一種職權,培養人盲從,目的是想使組織長久存在。這倒像小龍在批評「模式」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所謂」模式永遠不會被視作真理,因為它那僵化的規則與原理是不準被人違背。對於活生生的人來說,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創造力,永遠比盲從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縛 獲得自由

小龍非常清楚,他所創造的打鬥方式並非任何一種「模式」,他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種種「教條」的束縛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出於這種美好的願望,我們的組織不會抑制會員的成長,並且鼓勵會員進步。我們決定使「振藩截拳道」成為另一種類型的組織,它成立的目的是通過追尋李小龍的武術資料,從而得到真理,我們可以從學術上的教材得到,例如:書、文章、錄音帶、錄像帶、專家研討會與個人輔導。決定成立這個組織,是因為我們一直為信念而奮斗。而這一信念,早在1975年經我允許而把小龍的筆記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時便已提出。當年小龍在整理筆記時,曾嘗試把這部書定名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釋義》),但他當時猶豫而沒有出版。他不太願意出版這部筆記,是擔心他的方法被拿來當作真理或效法的典範及永遠不準違背的教條。小龍逝世以後,我撫心自問,覺得小龍的筆記中所總結的知識是如此彌足珍貴,若永遠封存起來,對世人來說將是無可估量的損失。

有一個關於佛的傳說:「佛祖傳道,宣揚通過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與彼此仇恨。這時魔鬼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您已經參透人生之真諦,但如果您把這些真理宣講給世人,是不會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終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願望和對「振藩截拳道」組織的期望。

讓爭論開始

在那些片面執著於截拳道某些理論存在這樣一種趨向、把《截拳道之道》當作「聖經」,首先找出結論,然後便翻開這部書,找到當中相關的一頁作為判斷這種結論。截拳道被描繪成一種僅僅用來學習武術的「理論」。他們背誦著書中小龍所寫的內容:「無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於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為任何方法所束縛,其作用無所不在」的那些章節,作為他們論點的依據。另有一些人則稱,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術的課程,由於小龍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武學研究體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發展與進化自小龍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論,上述兩種觀點都有點道理。假如說,這兩種論點中的任何一種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義的話,那麼小龍當年也無須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數千頁筆記,來闡述搏擊原則與技巧的本質、在訓練中培養勇氣的哲理、科學的基礎和超越於格鬥藝術本身之上的人生真義了。

當小龍的武術被人當作成各種元素的簡單組合或折衷混合物時,我感到痛苦。直到現在,我仍遺憾地看到上述錯誤觀念的存在與其負面影響。小龍曾經研究了所有類型的格鬥藝術(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現代的),他融合了拳擊、劍擊、柔道、詠春以及其他諸多流派武術的原理與技巧。如果僅僅是將其他流派武技拿來,缺乏創造力地簡單混合,這種做法是我所不贊成的。因為,沒有什麼事物能遠離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龍為擁有兩只手臂兩條腿的人類而創立在原理基礎之上。任何一種技術只有適合這一基本原則,才是屬於小龍的個人表達方式的一部分。這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以藝術家的技巧和創造性的天賦來最終完成的。這套基本技法,科學和哲學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維護的李小龍武術原則。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那麼,他就應研究他所獲得的各種經驗,吸收有用的而摒棄無用的,並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論闡釋。當他們找到返樸歸真的階段時候,他們就真正發現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截拳道表達方式。但如果沒有上述基石做鋪墊,一個人是絕不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如果蒙上天恩賜,小龍今天依然健在的話,截拳道將會有很大改變。但如果我們嘗試去揣測活著的小龍將會給截拳道甚麼新的指導方針,將是徒勞無益的。「振藩截拳道」不會去妄斷它的創始人會採取何種研究方針。「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員Pete Jacobs對此發表意見說:「妄說這個或那個是截拳道是無意義的,除非今天小龍在這里才有資格說它是或不是甚麼,其他說法都是解釋而已。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示技法,你將背離小龍的全部立場和觀點。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現小龍的哲學,則每個人的解釋又有所不同。去解釋小龍曾經怎樣做、怎樣尋求改變和自我提高,才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圖開會的全體成員選擇了「振藩截拳道核心」這個名稱,來作為我們這個組織領導核心的稱謂。採用「核心」這個名字,是因為小龍常使用這個術語來描繪所有的格鬥形式或是「沒有圓周的圓形」。小龍在其書中寫下這些的時候總是談到「緊隨核心,由核心中獲得解放、回歸自由的本源」。「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級別繁多的武術學校,沒有等級深嚴的管理,每個成員都有相同的權力參加「核心」所組織的活動。「核心」認為本組織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對李小龍的熱愛與懷念、描繪與理解以及「一點兒困惑」,都擁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龍的武術。不論他們與李小龍共同渡過的時光是長或短,都值得重視及承認。這一點,也是卓有遠見的。

在西雅圖出席組織成立大會的「核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振藩截拳道」組織的目的如下:

1、作為推廣及保存振藩截拳道武術及促進對於始創者李小龍的尊重。
2、根據李小龍的筆記及其親傳弟子的經驗將振藩截拳道武術及科學理論傳播到各武術團體及社會大眾。
3、作為振藩截拳道包括物理及技術上的訓練、歷史上的基礎、科學理論、哲學及靈性思想上的學問等多方
面材料之寶庫。
4、對於傳播有關振藩截拳道武術及其始創者的資料,必須維持高度清晰的水準。
5、設立會員操守准則以達致各教者之間互相尊重包括與其他武術教者的相互關系。
6、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總而言之,「振藩截拳道」組織視自身為知識的傳播機構,借用李小龍的一句話:「核心」既不謀求任何人的贊賞,也不力圖影響任何人朝向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一位熱愛並潛心研究李小龍武道藝術的人「開始察覺一切,而不是不加鑒別的盲目接受」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的了。

伊魯山度 辭離「核心」

「核心」就是振藩截拳道的董事局,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小圈子,新的成員將陸續加入。在「核心」的成立初期我們失去了一位重要成員,又得到了一位新成員。在參加了1996年1月的「核心」會議後不久,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助教伊魯山度向「核心」請辭,決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教學經驗去獨立完成小龍當年交給他的重任。他衷心祝願「振藩截拳道核心」,並將同樣地堅持和維護李小龍的武道藝術作為自己的目標,希望近年來出現在截拳道內部的不幸爭吵早日可停止。當伊魯山度辭離「核心」的時候,我感到不理解,此事對我打擊很大,我的調和與解釋也未能挽留他。他辭去的時候,要求以「退休」的身份離開。這意味著「激流勇退」,且他在「核心」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退休」這個詞實在不那麼恰當事實上,由於「核心」剛剛創立,「退休」一詞對它的任何成員都是不合用的。

接著,伊魯山度又提出以「顧問」身份離開,向我和木村武元表示,他願意與「核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小龍武道藝術知識。出於對伊魯山度多年對李小龍武道藝術教學的豐富經驗,「核心」基本上歡迎他做顧問的,但「顧問」的職務已授與「核心」的兩位成員木村武元和Allen Joe。由於伊魯山度在小龍生前或以後都是「核心」許多成員的師父,為表達大家的敬仰之情,伊魯山度被請求接受「資源顧問」這個榮銜。我們覺得,只有「資源顧問」一詞才恰如其份,也符合他的獨立性的願望。但是伊魯山度卻謝絕了這一邀請。伊魯山度由於其精湛的武技與非凡的振藩截拳道知識,受到他昔日眾多學生的高度尊敬,「核心」永遠歡迎他以活躍或顧問角色加入我們統一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工作。伊魯山度是李小龍截拳道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核心」的大門將依然對他敞開。「核心」熱切希望與其他一切熱愛和尊敬李小龍的人們一起共同推進我們的工作,而並不是用自己的個人方法表達出來。李小龍曾說過:我們不會孤立地工作,更不會去搞那種要求「獨占真理」而排斥其他意見。我們所尋求的,只是成為一座振藩截拳道知識的寶庫,這個地方正是一個武術家自我發現進程的起點。承認他們自己「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可能有些讀者會對「承認」這個名詞不大理解,「振藩截拳道」不像一般的武術學校,它不授與段位和證書,任何一位合格的教練或學員在得到本組織承認之前,必須事先得到他教練的考核與認可。有資格考核頒證的教練必須是「核心」的現有成員,盡管在將來「核心」的成員資格將被放寬。當一位學生由他的教練頒證後,才可由教練將其進一步提請「核心」承認。我們確立這種「承認制度」的目的,是便於將來向熱愛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公眾推薦合資格的教練。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員名單:

木村武元(顧問)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館」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顧問)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
George Lee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嚴萬法 — 嚴鏡海(已故)之子,現從事私人教學,嚴鏡海是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助教。
黃錦銘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現舉辦有關截拳道的研討會與私人教學。
李凱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從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學。
Richard Bustillo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指導加州IMB學院並在研討會教學。
Larry Hartsell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加州LAMA學院任教並在研討會教學。
Herb Jackso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Bob Bremer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Pete Jacobs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
Steve Golde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Jerry Poteet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擔任電影武打設計和從事私人教學。
Tim Tacket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Chris Ken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在加州威尼斯市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
Tommy Gong — 黃錦銘的弟子,現在加州三藩市從事教學。
John Little — 黃錦銘與李凱的弟子,李小龍的筆記與書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 — 李小龍的女兒,曾向Richard Bustillo學武,現跟隨黃錦銘與Herb Jackson學習。
李蓮達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女弟子,迄今沒有教授截拳道。

「振藩截拳道核心」歡迎小龍昔日的朋友與學生陸續加入。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通過過去的每一位小龍的朋友和學生的回憶,來不斷改善我們這座「寶庫」的歷史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核心」新成員的不斷增加,有關小龍當年的工作和振藩截拳道的知識必將不斷得到改善。

李小龍時常將其熱愛的截拳道哲學比喻為水,水有五大特徵:

1、水的形狀是可以隨著它的容器而改變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換言之,它的特質是有彈性的,適應力
強的,合作性強,及不會堅持己見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滿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蝕最堅硬的石頭。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聲奪人及過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3、水在靜止時是清澈的;但當水翻騰洶涌時是污濁及充滿破壞力。所以我們在心平氣和時才能靜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沖破障礙,任意地飄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沒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務。

5、當你與水合作時,它是你的朋友;反之,當與水對抗時,它是你的敵人。膽小的人若然胡亂地在水中掙
扎擺動,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靜的人在水中輕輕地浮動時,會自然地飄盪。當面對眾多敵人時
人們會進入無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溫柔及可信賴的人是較受歡迎及本身能得到內心平靜。

閃光

當父親李小龍去世的時候,其兒子李國豪年僅八歲。在他們共同渡過的短暫歲月里,小龍同國豪和年僅四歲的香凝一同游戲及訓練,渡過了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小龍去世一年以後我帶著他們兄妹倆遷居加利福尼亞州,國豪努力想在伊魯山度和父親的其他弟子的指導下恢復武術訓練,但父親的去世對他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他無法面對那些父親生前所酷愛的事物。國豪是十分活躍,從小到二十歲,國豪始終堅持跑步、騎單車、器械訓練,像運動員一般保持著驚人的體能。二十歲以前,他跟隨老師及他父親弟子圈外的一位朋友Mike Vendrell練習武術。但幾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自己回到伊魯山度武功學院,在他父親老朋友的指導下,恢復了中斷十餘載的截拳道訓練。

他訓練刻苦,成績突出,表現出閃光的才華。很多人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繼承父親之衣缽,成為新一代截拳道領袖,盡管國豪自己從沒有把這件事作為他的第一願望。但不幸的是,1993年3月31日,一場不幸的失誤奪去了國豪的生命,人們的渴望也永遠成為泡影。

我相信生命是由能量與智慧組成的,雖以某種我們所知的方式熄滅,但它始終循環不息。就像那遙遠的星光,當它長途跋涉照到地球上的時候,那顆發出光芒的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相信李小龍與李國豪父子用生命的能量與智慧化作的不朽光華將繼續照耀我們,推動我們勇敢向前。小龍與國豪父子二人為武術所作出的貢獻及遺留給人類豐厚的武術遺產,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將他們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2
不清楚 可以向當地體育局了解
3女孩子可以練 但是要保持好體形的話不如練練愈加 跆拳道 女子防身了
截拳道實用性很好`

㈡ 魏峰截拳道教程全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NTkyNTgw.html 這是一列教學視頻,還不錯,深入了解就去貼吧精品帖看看吧

㈢ 截拳道為美海軍陸戰隊必修課程

美國每一個部隊的必修課程不一樣,有的部隊是截拳道、有的部隊是拳擊。
還有美國的很多警察學校學習的也是截拳道

㈣ 中國截拳道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志的題目為《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 Karate》(《從傳統武術中解放你自己》)的意味深長文章。在小龍去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看來是頗有必要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這些年來,我不斷聽到截拳道世界中的爭論與混淆之言。小龍早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時的高級助教木村武元曾多次對我說,現在是需要做些事情的時候了,以確保李小龍的截拳道不致於在小龍的第一代門徒全部去世後失傳。

痛苦的起因

在小龍的墓碑上刻著:「截拳道創始人」,我真誠地希望有一天小龍的徒孫輩們讀到這碑文時,會知道他們的師祖是一位有著多麼非凡創造力的天才。我為目前所讀到和聽到的關於什麼是「截拳道」這個名稱涵義的眾多片面解釋與論點感到痛苦。小龍曾說過:「一旦有人妄稱截拳道是什麼,或是與這個與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失罷!消除掉這虛有的名稱,只讓它的實質存在罷!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我一直對小龍這解釋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時我想:是的,讓它消失罷,小龍會更願意這樣,而不願讓人把這名稱用到一套有限的單純模仿他打鬥動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實用主義哲學教條折衷而成的大雜燴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體上。那麼顯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麼也意味不到。或許,「截拳道」這個名稱很久以前便應該消失了,但是現在,在小龍逝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這一名稱卻被越來越廣泛地與李小龍失傳的武術聯系在一起。現在是該再一次將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讓截拳道之光華通過的時候了。記住,像小龍說過的那樣:「手指的作用在於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與周圍一切的光茫源頭。」為了研究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讓那些小龍的摯友與嫡傳門徒團結在一起來探究截拳道的含義與指導方針。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龍最傑出的原始嫡傳門徒,包括小龍當年開館授武的兩大助教木村武元與伊魯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兒香凝和我,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了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一系列對於永保李小龍的武術遺產具有重大意義的決定。

原始派與概念派之爭

我們的討論變成傳媒中熱門的話題,當時爭論最多的是兩種表面上似乎背馳的觀點,那就是把截拳道分為「原始的」和「概念的」兩派。概念派指責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單純模仿小龍的動作而無視他關於不斷提高與改進現有武技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發展的遺訓。而原始派則斷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為適應發展而不斷改變的理論基礎之上,而這種做法將導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終消失。

我們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就會認識到,就像陰陽標志特徵: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互為對方中包含要素,小龍當年傳授的原始內容,是包含了上述兩派中所共有的獨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學武之道,絕非是單純的模仿,亦非知識的簡單積累與混合。學武之道,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一個永無終止的過程。在截拳道中,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那些為我們所忽略而遺忘在背後的事物本源過程。顯而易見,世上存在著一個由李小龍親自創立並傳授的「未經混合」的武技與哲學體系;截拳道之要素並非一件單一事物,而是一個最大限度發展自我的獨特進程。因此結論是:「原始派」和「概念派」兩種截拳道學說所教授的知識並無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稱謂是無意義的,應早日消除,兩派應團結一致。但問題仍然存在,不管怎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截拳道之名意味著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盡力澄清。

與會者討論認為:目前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傳授一些被稱作「截拳道」的東西為學校招牌,其傳授者只有一點點有限截拳道知識或根本不懂截拳道為何物。這些學校盜用「截拳道」之名,或僅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書藉來教授學生。這種做法已在公眾中導致對「截拳道」認識上有著極大的混亂,特別是對那些真心希望獲得正宗截拳道傳授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我們開始便一致決定採用「振藩截拳道」之名來稱謂李小龍的真正武道藝術,期待將李小龍用畢生心血創立和傳授的武技與哲學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區別開來。

振藩的復興

我們選擇「振藩截拳道」這個名稱是頗具深義的。首先,「振藩」是小龍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裡的意思是「喚醒和震撼外邦」,小龍用的偉大中國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們的心靈。再者,小龍當年在西雅圖開辦為他生平的第一間正式武館時,便是命名為「振藩國術館」,由此可見「振藩」這個名稱的重大歷史意義。小龍的首位助教、嫡傳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國術」之名向學生傳授小龍早年所傳的武藝,因為這個名稱是小龍當年在西雅圖生活期間親自製定的;伊魯山度也在教授小龍當年學校全部課程包括「振藩國術」在內。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兒李香凝在會上建議將真正由她父親創立的武術命「振藩截拳道」,這一提案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許並即時通過。應請注意的是,在「振藩國術」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十分明顯的分界線,因為小龍的武術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前後關聯、密不可分的過程。經過一段長時間討論,前來西雅圖與會者一致決定:「振藩截拳道」將被用作我們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的正式名稱,從而使這個名稱得到法律的保護與承認,並使後代獲益。

在這里,我們又想起了小龍在1971年所寫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假設,很久以前,有位武術家發現了部分真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拒絕將這些尚不完善的發現加以歸納總結……但當他過世以後,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設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論當做一種教條來遵從……當屬於一個人天性中的流動直覺被後人固定為一種模式,成為一種混合的知識……如果這樣做,忠心的追隨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識的聖殿,而是一座被他們所埋葬的創立者智慧墳墓。」當然,我們成立這個組織,不會用規章制度和強硬命令去阻礙熱愛截拳道的人們追求個人解放的熱潮。

但組織有不同類型,其中有一類組織賦予自己一種職權,培養人盲從,目的是想使組織長久存在。這倒像小龍在批評「模式」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所謂」模式永遠不會被視作真理,因為它那僵化的規則與原理是不準被人違背。對於活生生的人來說,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創造力,永遠比盲從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縛 獲得自由

小龍非常清楚,他所創造的打鬥方式並非任何一種「模式」,他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種種「教條」的束縛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出於這種美好的願望,我們的組織不會抑制會員的成長,並且鼓勵會員進步。我們決定使「振藩截拳道」成為另一種類型的組織,它成立的目的是通過追尋李小龍的武術資料,從而得到真理,我們可以從學術上的教材得到,例如:書、文章、錄音帶、錄像帶、專家研討會與個人輔導。決定成立這個組織,是因為我們一直為信念而奮斗。而這一信念,早在1975年經我允許而把小龍的筆記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時便已提出。當年小龍在整理筆記時,曾嘗試把這部書定名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釋義》),但他當時猶豫而沒有出版。他不太願意出版這部筆記,是擔心他的方法被拿來當作真理或效法的典範及永遠不準違背的教條。小龍逝世以後,我撫心自問,覺得小龍的筆記中所總結的知識是如此彌足珍貴,若永遠封存起來,對世人來說將是無可估量的損失。

有一個關於佛的傳說:「佛祖傳道,宣揚通過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與彼此仇恨。這時魔鬼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您已經參透人生之真諦,但如果您把這些真理宣講給世人,是不會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終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願望和對「振藩截拳道」組織的期望。

讓爭論開始

在那些片面執著於截拳道某些理論存在這樣一種趨向、把《截拳道之道》當作「聖經」,首先找出結論,然後便翻開這部書,找到當中相關的一頁作為判斷這種結論。截拳道被描繪成一種僅僅用來學習武術的「理論」。他們背誦著書中小龍所寫的內容:「無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於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為任何方法所束縛,其作用無所不在」的那些章節,作為他們論點的依據。另有一些人則稱,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術的課程,由於小龍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武學研究體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發展與進化自小龍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論,上述兩種觀點都有點道理。假如說,這兩種論點中的任何一種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義的話,那麼小龍當年也無須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數千頁筆記,來闡述搏擊原則與技巧的本質、在訓練中培養勇氣的哲理、科學的基礎和超越於格鬥藝術本身之上的人生真義了。

當小龍的武術被人當作成各種元素的簡單組合或折衷混合物時,我感到痛苦。直到現在,我仍遺憾地看到上述錯誤觀念的存在與其負面影響。小龍曾經研究了所有類型的格鬥藝術(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現代的),他融合了拳擊、劍擊、柔道、詠春以及其他諸多流派武術的原理與技巧。如果僅僅是將其他流派武技拿來,缺乏創造力地簡單混合,這種做法是我所不贊成的。因為,沒有什麼事物能遠離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龍為擁有兩只手臂兩條腿的人類而創立在原理基礎之上。任何一種技術只有適合這一基本原則,才是屬於小龍的個人表達方式的一部分。這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以藝術家的技巧和創造性的天賦來最終完成的。這套基本技法,科學和哲學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維護的李小龍武術原則。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那麼,他就應研究他所獲得的各種經驗,吸收有用的而摒棄無用的,並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論闡釋。當他們找到返樸歸真的階段時候,他們就真正發現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截拳道表達方式。但如果沒有上述基石做鋪墊,一個人是絕不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如果蒙上天恩賜,小龍今天依然健在的話,截拳道將會有很大改變。但如果我們嘗試去揣測活著的小龍將會給截拳道甚麼新的指導方針,將是徒勞無益的。「振藩截拳道」不會去妄斷它的創始人會採取何種研究方針。「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員Pete Jacobs對此發表意見說:「妄說這個或那個是截拳道是無意義的,除非今天小龍在這里才有資格說它是或不是甚麼,其他說法都是解釋而已。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示技法,你將背離小龍的全部立場和觀點。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現小龍的哲學,則每個人的解釋又有所不同。去解釋小龍曾經怎樣做、怎樣尋求改變和自我提高,才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圖開會的全體成員選擇了「振藩截拳道核心」這個名稱,來作為我們這個組織領導核心的稱謂。採用「核心」這個名字,是因為小龍常使用這個術語來描繪所有的格鬥形式或是「沒有圓周的圓形」。小龍在其書中寫下這些的時候總是談到「緊隨核心,由核心中獲得解放、回歸自由的本源」。「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級別繁多的武術學校,沒有等級深嚴的管理,每個成員都有相同的權力參加「核心」所組織的活動。「核心」認為本組織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對李小龍的熱愛與懷念、描繪與理解以及「一點兒困惑」,都擁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龍的武術。不論他們與李小龍共同渡過的時光是長或短,都值得重視及承認。這一點,也是卓有遠見的。

在西雅圖出席組織成立大會的「核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振藩截拳道」組織的目的如下:

1、作為推廣及保存振藩截拳道武術及促進對於始創者李小龍的尊重。
2、根據李小龍的筆記及其親傳弟子的經驗將振藩截拳道武術及科學理論傳播到各武術團體及社會大眾。
3、作為振藩截拳道包括物理及技術上的訓練、歷史上的基礎、科學理論、哲學及靈性思想上的學問等多方
面材料之寶庫。
4、對於傳播有關振藩截拳道武術及其始創者的資料,必須維持高度清晰的水準。
5、設立會員操守准則以達致各教者之間互相尊重包括與其他武術教者的相互關系。
6、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總而言之,「振藩截拳道」組織視自身為知識的傳播機構,借用李小龍的一句話:「核心」既不謀求任何人的贊賞,也不力圖影響任何人朝向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一位熱愛並潛心研究李小龍武道藝術的人「開始察覺一切,而不是不加鑒別的盲目接受」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的了。

伊魯山度 辭離「核心」

「核心」就是振藩截拳道的董事局,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小圈子,新的成員將陸續加入。在「核心」的成立初期我們失去了一位重要成員,又得到了一位新成員。在參加了1996年1月的「核心」會議後不久,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助教伊魯山度向「核心」請辭,決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教學經驗去獨立完成小龍當年交給他的重任。他衷心祝願「振藩截拳道核心」,並將同樣地堅持和維護李小龍的武道藝術作為自己的目標,希望近年來出現在截拳道內部的不幸爭吵早日可停止。當伊魯山度辭離「核心」的時候,我感到不理解,此事對我打擊很大,我的調和與解釋也未能挽留他。他辭去的時候,要求以「退休」的身份離開。這意味著「激流勇退」,且他在「核心」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退休」這個詞實在不那麼恰當事實上,由於「核心」剛剛創立,「退休」一詞對它的任何成員都是不合用的。

接著,伊魯山度又提出以「顧問」身份離開,向我和木村武元表示,他願意與「核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小龍武道藝術知識。出於對伊魯山度多年對李小龍武道藝術教學的豐富經驗,「核心」基本上歡迎他做顧問的,但「顧問」的職務已授與「核心」的兩位成員木村武元和Allen Joe。由於伊魯山度在小龍生前或以後都是「核心」許多成員的師父,為表達大家的敬仰之情,伊魯山度被請求接受「資源顧問」這個榮銜。我們覺得,只有「資源顧問」一詞才恰如其份,也符合他的獨立性的願望。但是伊魯山度卻謝絕了這一邀請。伊魯山度由於其精湛的武技與非凡的振藩截拳道知識,受到他昔日眾多學生的高度尊敬,「核心」永遠歡迎他以活躍或顧問角色加入我們統一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工作。伊魯山度是李小龍截拳道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核心」的大門將依然對他敞開。「核心」熱切希望與其他一切熱愛和尊敬李小龍的人們一起共同推進我們的工作,而並不是用自己的個人方法表達出來。李小龍曾說過:我們不會孤立地工作,更不會去搞那種要求「獨占真理」而排斥其他意見。我們所尋求的,只是成為一座振藩截拳道知識的寶庫,這個地方正是一個武術家自我發現進程的起點。承認他們自己「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可能有些讀者會對「承認」這個名詞不大理解,「振藩截拳道」不像一般的武術學校,它不授與段位和證書,任何一位合格的教練或學員在得到本組織承認之前,必須事先得到他教練的考核與認可。有資格考核頒證的教練必須是「核心」的現有成員,盡管在將來「核心」的成員資格將被放寬。當一位學生由他的教練頒證後,才可由教練將其進一步提請「核心」承認。我們確立這種「承認制度」的目的,是便於將來向熱愛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公眾推薦合資格的教練。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員名單:

木村武元(顧問)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館」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顧問)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
George Lee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嚴萬法 — 嚴鏡海(已故)之子,現從事私人教學,嚴鏡海是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助教。
黃錦銘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現舉辦有關截拳道的研討會與私人教學。
李凱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從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學。
Richard Bustillo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指導加州IMB學院並在研討會教學。
Larry Hartsell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加州LAMA學院任教並在研討會教學。
Herb Jackso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Bob Bremer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Pete Jacobs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
Steve Golde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Jerry Poteet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擔任電影武打設計和從事私人教學。
Tim Tacket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Chris Ken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在加州威尼斯市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
Tommy Gong — 黃錦銘的弟子,現在加州三藩市從事教學。
John Little — 黃錦銘與李凱的弟子,李小龍的筆記與書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 — 李小龍的女兒,曾向Richard Bustillo學武,現跟隨黃錦銘與Herb Jackson學習。
李蓮達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女弟子,迄今沒有教授截拳道。

「振藩截拳道核心」歡迎小龍昔日的朋友與學生陸續加入。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通過過去的每一位小龍的朋友和學生的回憶,來不斷改善我們這座「寶庫」的歷史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核心」新成員的不斷增加,有關小龍當年的工作和振藩截拳道的知識必將不斷得到改善。

李小龍時常將其熱愛的截拳道哲學比喻為水,水有五大特徵:

1、水的形狀是可以隨著它的容器而改變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換言之,它的特質是有彈性的,適應力
強的,合作性強,及不會堅持己見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滿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蝕最堅硬的石頭。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聲奪人及過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3、水在靜止時是清澈的;但當水翻騰洶涌時是污濁及充滿破壞力。所以我們在心平氣和時才能靜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沖破障礙,任意地飄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沒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務。

5、當你與水合作時,它是你的朋友;反之,當與水對抗時,它是你的敵人。膽小的人若然胡亂地在水中掙
扎擺動,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靜的人在水中輕輕地浮動時,會自然地飄盪。當面對眾多敵人時
人們會進入無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溫柔及可信賴的人是較受歡迎及本身能得到內心平靜。

閃光

當父親李小龍去世的時候,其兒子李國豪年僅八歲。在他們共同渡過的短暫歲月里,小龍同國豪和年僅四歲的香凝一同游戲及訓練,渡過了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小龍去世一年以後我帶著他們兄妹倆遷居加利福尼亞州,國豪努力想在伊魯山度和父親的其他弟子的指導下恢復武術訓練,但父親的去世對他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他無法面對那些父親生前所酷愛的事物。國豪是十分活躍,從小到二十歲,國豪始終堅持跑步、騎單車、器械訓練,像運動員一般保持著驚人的體能。二十歲以前,他跟隨老師及他父親弟子圈外的一位朋友Mike Vendrell練習武術。但幾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自己回到伊魯山度武功學院,在他父親老朋友的指導下,恢復了中斷十餘載的截拳道訓練。

他訓練刻苦,成績突出,表現出閃光的才華。很多人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繼承父親之衣缽,成為新一代截拳道領袖,盡管國豪自己從沒有把這件事作為他的第一願望。但不幸的是,1993年3月31日,一場不幸的失誤奪去了國豪的生命,人們的渴望也永遠成為泡影。

我相信生命是由能量與智慧組成的,雖以某種我們所知的方式熄滅,但它始終循環不息。就像那遙遠的星光,當它長途跋涉照到地球上的時候,那顆發出光芒的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相信李小龍與李國豪父子用生命的能量與智慧化作的不朽光華將繼續照耀我們,推動我們勇敢向前。小龍與國豪父子二人為武術所作出的貢獻及遺留給人類豐厚的武術遺產,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將他們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㈤ 截拳道最基本是什麼

截拳道基本功:
一、技擊者練習:
包括耐力性練習、准內備活動、柔韌性練習和腹肌容練習。
二、警戒勢:包括預備式和平衡兩部分。
三、步法:包括滑步、快速移動、疾步和側步。
四、力量訓練:包括出拳力量、拉力和踢打力量。
五、速度訓練:包括擊拳速度、隱蔽出拳、踢擊速度和敏覺性與洞察力。

㈥ 截拳道的發展歷程

截拳道是一代功夫巨星、武術家李小龍宗師創立的一種新型街頭實戰技擊術,在世界武壇上獨樹一幟。
李小龍早年曾系統的學習各種傳統武術、擊劍、拳擊以及跟隨詠春拳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赴美後在不斷的技擊實踐中研究各門各派的特點,提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開拓性拳理,致力於追求武術搏擊的根本,追求核心理念為:精簡、直接、非傳統的三要素技擊法,在後期形成了有固定形態和技法的格鬥術,由李小龍本人原著的《李小龍技擊法》一書成為了公認的截拳道教材。
在其去世後,由其生前弟子木村、伊諾山度、黃錦銘大師、李愷大師、巴斯蒂羅大師及國內的截拳道傳人:魏峰,郝剛、朱建華、陳琦平,單振,韓桂豐,包陽,王飛龍,王世明,劉兵、李燦、張安邦、石天龍、薛廣,張金剛,豐明合、羅聖、史旭光、梅師華、蘇偉剛、楊少華、羅羽豪,曾箏、張欣晨,馬良偉,舒擁軍,顧志遠,方靜波等人進行傳播和推廣,名為「原始截拳道」。)
李小龍是偉大的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武術革命家、功夫電影開創者、著名武打演員。他從格鬥實戰出發,以詠春拳為技術基礎,深入研究空手道、拳擊、泰拳、菲律賓拳術、柔術、擊劍等26種世界武道精華,汲取中西方哲學及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精髓,以武入哲,創立出了具有獨特積極理念的武術,於1967年正式確立其「截拳道」之名稱,並通過一系列媒體將其公之於眾。截拳道的宗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在後期對其後院弟子黃錦銘等的教學中強化了訓練方法和教授方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實戰技術。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志上的題為《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的著名文章。今天,當我們再一次提起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們先聽聽李小龍「振藩功夫」時期著名弟子伊魯山度的一段回憶。
這是筆者在丹·伊魯山度(大陸譯為『伊諾山度』等)的「振藩踢拳」高級教練員班學習深造時,伊魯山度大師對筆者的談話。1.丹·伊魯山度的回憶1967年初的一天,我與李小龍兩人一道,驅車行駛在旅途中,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談論著西洋擊劍術。小龍說,西洋劍術中,最精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擊」(stop-hit,意即「防守-反擊」)。一次成功的「阻擊」,意味著對手進攻你時,你不僅僅要防禦對手的攻擊,而且還要在截住對方劍招的同時順勢反擊,防守與反擊同步,一氣呵成,這樣你的搏擊「效率」將大大提高。然後小龍又說道:「我們應把我們的技擊方法稱做『阻擊之道』或『截拳之法』。」我問道:「那麼這一名稱的中文稱謂是什麼?」「它的名稱將是——截拳道,」小龍答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因此,我們的方法是將一般習慣打法上的防守(格擋)與反擊分成兩步的做法合二為一,防守與反擊同時進行,一氣呵成。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這一點,但無論如何,防守反擊(連消帶打)一氣呵成將是我們所要傳授的新式技擊法的主旨所在。」 2.截拳道之名稱「截拳道(Jeet Kune Do)三字,綜上所述,單從字面上解釋,「截」意味著「攔截」、」阻截「、「防守」,「拳」意味著「拳腳」、「攻擊」、「反擊」,「道」即「方式方法」。但李小龍進一步解釋說,「截拳道」僅僅是一個名稱,它的命名純屬偶然,亦為稱呼方便而已。事實上,僅僅從字面名稱上想徹底了解截拳道是不可能的;盡管李小龍提倡無形無式,大道至簡的截拳道原則,但他依然為門下弟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統的訓練課程,供弟子們訓練之用。這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古代道家有「順其自然」的著名道理,李小龍所制定的這套訓練課程,就是這樣,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綿綿不絕。

㈦ 截拳道實戰技術

《李小龍技擊法》
這是李小龍創建截拳道過程中寫下的手稿,並拍了大量的照片作為文字圖解,是當前最權威的截拳道教程。這本書包含了基本功訓練、技法訓練、實踐技術、自衛術及動作圖解五個部分。

下載地址:http://www.eshu123.com/tiyujianshen/wushu/20090218/1365.html

簡介:
本書由李小龍遺孀琳達女士與《黑帶》雜志社經理梅托·尤耶哈拉根據李小龍1967年所拍的大量實戰動作照片書稿整理而成。其中的照片都是由李小龍本人及弟子伊魯山度、黃錦銘親自示範,是當今最原始權威的截拳道書籍教材!

目錄:

李小龍生平



第一部分 基本功訓練

技擊者練習

警戒式

步法

力量訓練

速度訓練

第二部分 技法訓練

移步中的技法

手法中的技巧

格擋技巧

攻擊目標

對抗訓練

第三部分 實踐技術

進攻手法

進攻腿法

防守與反擊

特質與戰術

第四部分 自衛術

防禦突然襲擊

對徒手襲擊者的防禦

對抓拿的防禦

對勒掐和摟抱的反擊

對持凶器來犯者的防禦

對幾個襲擊者的自衛

處於易受攻擊位置的自衛

第五部分 動作圖解

㈧ 什麼是截拳道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志的題目為《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 Karate》(《從傳統武術中解放你自己》)的意味深長文章。在小龍去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看來是頗有必要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這些年來,我不斷聽到截拳道世界中的爭論與混淆之言。小龍早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時的高級助教木村武元曾多次對我說,現在是需要做些事情的時候了,以確保李小龍的截拳道不致於在小龍的第一代門徒全部去世後失傳。

痛苦的起因

在小龍的墓碑上刻著:「截拳道創始人」,我真誠地希望有一天小龍的徒孫輩們讀到這碑文時,會知道他們的師祖是一位有著多麼非凡創造力的天才。我為目前所讀到和聽到的關於什麼是「截拳道」這個名稱涵義的眾多片面解釋與論點感到痛苦。小龍曾說過:「一旦有人妄稱截拳道是什麼,或是與這個與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失罷!消除掉這虛有的名稱,只讓它的實質存在罷!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我一直對小龍這解釋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時我想:是的,讓它消失罷,小龍會更願意這樣,而不願讓人把這名稱用到一套有限的單純模仿他打鬥動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實用主義哲學教條折衷而成的大雜燴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體上。那麼顯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麼也意味不到。或許,「截拳道」這個名稱很久以前便應該消失了,但是現在,在小龍逝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這一名稱卻被越來越廣泛地與李小龍失傳的武術聯系在一起。現在是該再一次將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讓截拳道之光華通過的時候了。記住,像小龍說過的那樣:「手指的作用在於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與周圍一切的光茫源頭。」為了研究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讓那些小龍的摯友與嫡傳門徒團結在一起來探究截拳道的含義與指導方針。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龍最傑出的原始嫡傳門徒,包括小龍當年開館授武的兩大助教木村武元與伊魯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兒香凝和我,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了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一系列對於永保李小龍的武術遺產具有重大意義的決定。

原始派與概念派之爭

我們的討論變成傳媒中熱門的話題,當時爭論最多的是兩種表面上似乎背馳的觀點,那就是把截拳道分為「原始的」和「概念的」兩派。概念派指責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單純模仿小龍的動作而無視他關於不斷提高與改進現有武技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發展的遺訓。而原始派則斷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為適應發展而不斷改變的理論基礎之上,而這種做法將導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終消失。

我們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就會認識到,就像陰陽標志特徵: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互為對方中包含要素,小龍當年傳授的原始內容,是包含了上述兩派中所共有的獨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學武之道,絕非是單純的模仿,亦非知識的簡單積累與混合。學武之道,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一個永無終止的過程。在截拳道中,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那些為我們所忽略而遺忘在背後的事物本源過程。顯而易見,世上存在著一個由李小龍親自創立並傳授的「未經混合」的武技與哲學體系;截拳道之要素並非一件單一事物,而是一個最大限度發展自我的獨特進程。因此結論是:「原始派」和「概念派」兩種截拳道學說所教授的知識並無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稱謂是無意義的,應早日消除,兩派應團結一致。但問題仍然存在,不管怎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截拳道之名意味著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盡力澄清。

與會者討論認為:目前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傳授一些被稱作「截拳道」的東西為學校招牌,其傳授者只有一點點有限截拳道知識或根本不懂截拳道為何物。這些學校盜用「截拳道」之名,或僅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書藉來教授學生。這種做法已在公眾中導致對「截拳道」認識上有著極大的混亂,特別是對那些真心希望獲得正宗截拳道傳授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我們開始便一致決定採用「振藩截拳道」之名來稱謂李小龍的真正武道藝術,期待將李小龍用畢生心血創立和傳授的武技與哲學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區別開來。

振藩的復興

我們選擇「振藩截拳道」這個名稱是頗具深義的。首先,「振藩」是小龍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裡的意思是「喚醒和震撼外邦」,小龍用的偉大中國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們的心靈。再者,小龍當年在西雅圖開辦為他生平的第一間正式武館時,便是命名為「振藩國術館」,由此可見「振藩」這個名稱的重大歷史意義。小龍的首位助教、嫡傳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國術」之名向學生傳授小龍早年所傳的武藝,因為這個名稱是小龍當年在西雅圖生活期間親自製定的;伊魯山度也在教授小龍當年學校全部課程包括「振藩國術」在內。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兒李香凝在會上建議將真正由她父親創立的武術命「振藩截拳道」,這一提案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許並即時通過。應請注意的是,在「振藩國術」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十分明顯的分界線,因為小龍的武術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前後關聯、密不可分的過程。經過一段長時間討論,前來西雅圖與會者一致決定:「振藩截拳道」將被用作我們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的正式名稱,從而使這個名稱得到法律的保護與承認,並使後代獲益。

在這里,我們又想起了小龍在1971年所寫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假設,很久以前,有位武術家發現了部分真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拒絕將這些尚不完善的發現加以歸納總結……但當他過世以後,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設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論當做一種教條來遵從……當屬於一個人天性中的流動直覺被後人固定為一種模式,成為一種混合的知識……如果這樣做,忠心的追隨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識的聖殿,而是一座被他們所埋葬的創立者智慧墳墓。」當然,我們成立這個組織,不會用規章制度和強硬命令去阻礙熱愛截拳道的人們追求個人解放的熱潮。

但組織有不同類型,其中有一類組織賦予自己一種職權,培養人盲從,目的是想使組織長久存在。這倒像小龍在批評「模式」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所謂」模式永遠不會被視作真理,因為它那僵化的規則與原理是不準被人違背。對於活生生的人來說,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創造力,永遠比盲從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縛 獲得自由

小龍非常清楚,他所創造的打鬥方式並非任何一種「模式」,他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種種「教條」的束縛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出於這種美好的願望,我們的組織不會抑制會員的成長,並且鼓勵會員進步。我們決定使「振藩截拳道」成為另一種類型的組織,它成立的目的是通過追尋李小龍的武術資料,從而得到真理,我們可以從學術上的教材得到,例如:書、文章、錄音帶、錄像帶、專家研討會與個人輔導。決定成立這個組織,是因為我們一直為信念而奮斗。而這一信念,早在1975年經我允許而把小龍的筆記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時便已提出。當年小龍在整理筆記時,曾嘗試把這部書定名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釋義》),但他當時猶豫而沒有出版。他不太願意出版這部筆記,是擔心他的方法被拿來當作真理或效法的典範及永遠不準違背的教條。小龍逝世以後,我撫心自問,覺得小龍的筆記中所總結的知識是如此彌足珍貴,若永遠封存起來,對世人來說將是無可估量的損失。

有一個關於佛的傳說:「佛祖傳道,宣揚通過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與彼此仇恨。這時魔鬼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您已經參透人生之真諦,但如果您把這些真理宣講給世人,是不會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終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願望和對「振藩截拳道」組織的期望。

讓爭論開始

在那些片面執著於截拳道某些理論存在這樣一種趨向、把《截拳道之道》當作「聖經」,首先找出結論,然後便翻開這部書,找到當中相關的一頁作為判斷這種結論。截拳道被描繪成一種僅僅用來學習武術的「理論」。他們背誦著書中小龍所寫的內容:「無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於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為任何方法所束縛,其作用無所不在」的那些章節,作為他們論點的依據。另有一些人則稱,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術的課程,由於小龍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武學研究體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發展與進化自小龍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論,上述兩種觀點都有點道理。假如說,這兩種論點中的任何一種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義的話,那麼小龍當年也無須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數千頁筆記,來闡述搏擊原則與技巧的本質、在訓練中培養勇氣的哲理、科學的基礎和超越於格鬥藝術本身之上的人生真義了。

當小龍的武術被人當作成各種元素的簡單組合或折衷混合物時,我感到痛苦。直到現在,我仍遺憾地看到上述錯誤觀念的存在與其負面影響。小龍曾經研究了所有類型的格鬥藝術(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現代的),他融合了拳擊、劍擊、柔道、詠春以及其他諸多流派武術的原理與技巧。如果僅僅是將其他流派武技拿來,缺乏創造力地簡單混合,這種做法是我所不贊成的。因為,沒有什麼事物能遠離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龍為擁有兩只手臂兩條腿的人類而創立在原理基礎之上。任何一種技術只有適合這一基本原則,才是屬於小龍的個人表達方式的一部分。這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以藝術家的技巧和創造性的天賦來最終完成的。這套基本技法,科學和哲學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維護的李小龍武術原則。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那麼,他就應研究他所獲得的各種經驗,吸收有用的而摒棄無用的,並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論闡釋。當他們找到返樸歸真的階段時候,他們就真正發現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截拳道表達方式。但如果沒有上述基石做鋪墊,一個人是絕不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如果蒙上天恩賜,小龍今天依然健在的話,截拳道將會有很大改變。但如果我們嘗試去揣測活著的小龍將會給截拳道甚麼新的指導方針,將是徒勞無益的。「振藩截拳道」不會去妄斷它的創始人會採取何種研究方針。「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員Pete Jacobs對此發表意見說:「妄說這個或那個是截拳道是無意義的,除非今天小龍在這里才有資格說它是或不是甚麼,其他說法都是解釋而已。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示技法,你將背離小龍的全部立場和觀點。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現小龍的哲學,則每個人的解釋又有所不同。去解釋小龍曾經怎樣做、怎樣尋求改變和自我提高,才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圖開會的全體成員選擇了「振藩截拳道核心」這個名稱,來作為我們這個組織領導核心的稱謂。採用「核心」這個名字,是因為小龍常使用這個術語來描繪所有的格鬥形式或是「沒有圓周的圓形」。小龍在其書中寫下這些的時候總是談到「緊隨核心,由核心中獲得解放、回歸自由的本源」。「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級別繁多的武術學校,沒有等級深嚴的管理,每個成員都有相同的權力參加「核心」所組織的活動。「核心」認為本組織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對李小龍的熱愛與懷念、描繪與理解以及「一點兒困惑」,都擁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龍的武術。不論他們與李小龍共同渡過的時光是長或短,都值得重視及承認。這一點,也是卓有遠見的。

在西雅圖出席組織成立大會的「核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振藩截拳道」組織的目的如下:

1、作為推廣及保存振藩截拳道武術及促進對於始創者李小龍的尊重。
2、根據李小龍的筆記及其親傳弟子的經驗將振藩截拳道武術及科學理論傳播到各武術團體及社會大眾。
3、作為振藩截拳道包括物理及技術上的訓練、歷史上的基礎、科學理論、哲學及靈性思想上的學問等多方
面材料之寶庫。
4、對於傳播有關振藩截拳道武術及其始創者的資料,必須維持高度清晰的水準。
5、設立會員操守准則以達致各教者之間互相尊重包括與其他武術教者的相互關系。
6、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總而言之,「振藩截拳道」組織視自身為知識的傳播機構,借用李小龍的一句話:「核心」既不謀求任何人的贊賞,也不力圖影響任何人朝向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一位熱愛並潛心研究李小龍武道藝術的人「開始察覺一切,而不是不加鑒別的盲目接受」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的了。

伊魯山度 辭離「核心」

「核心」就是振藩截拳道的董事局,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小圈子,新的成員將陸續加入。在「核心」的成立初期我們失去了一位重要成員,又得到了一位新成員。在參加了1996年1月的「核心」會議後不久,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助教伊魯山度向「核心」請辭,決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教學經驗去獨立完成小龍當年交給他的重任。他衷心祝願「振藩截拳道核心」,並將同樣地堅持和維護李小龍的武道藝術作為自己的目標,希望近年來出現在截拳道內部的不幸爭吵早日可停止。當伊魯山度辭離「核心」的時候,我感到不理解,此事對我打擊很大,我的調和與解釋也未能挽留他。他辭去的時候,要求以「退休」的身份離開。這意味著「激流勇退」,且他在「核心」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退休」這個詞實在不那麼恰當事實上,由於「核心」剛剛創立,「退休」一詞對它的任何成員都是不合用的。

接著,伊魯山度又提出以「顧問」身份離開,向我和木村武元表示,他願意與「核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小龍武道藝術知識。出於對伊魯山度多年對李小龍武道藝術教學的豐富經驗,「核心」基本上歡迎他做顧問的,但「顧問」的職務已授與「核心」的兩位成員木村武元和Allen Joe。由於伊魯山度在小龍生前或以後都是「核心」許多成員的師父,為表達大家的敬仰之情,伊魯山度被請求接受「資源顧問」這個榮銜。我們覺得,只有「資源顧問」一詞才恰如其份,也符合他的獨立性的願望。但是伊魯山度卻謝絕了這一邀請。伊魯山度由於其精湛的武技與非凡的振藩截拳道知識,受到他昔日眾多學生的高度尊敬,「核心」永遠歡迎他以活躍或顧問角色加入我們統一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工作。伊魯山度是李小龍截拳道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核心」的大門將依然對他敞開。「核心」熱切希望與其他一切熱愛和尊敬李小龍的人們一起共同推進我們的工作,而並不是用自己的個人方法表達出來。李小龍曾說過:我們不會孤立地工作,更不會去搞那種要求「獨占真理」而排斥其他意見。我們所尋求的,只是成為一座振藩截拳道知識的寶庫,這個地方正是一個武術家自我發現進程的起點。承認他們自己「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可能有些讀者會對「承認」這個名詞不大理解,「振藩截拳道」不像一般的武術學校,它不授與段位和證書,任何一位合格的教練或學員在得到本組織承認之前,必須事先得到他教練的考核與認可。有資格考核頒證的教練必須是「核心」的現有成員,盡管在將來「核心」的成員資格將被放寬。當一位學生由他的教練頒證後,才可由教練將其進一步提請「核心」承認。我們確立這種「承認制度」的目的,是便於將來向熱愛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公眾推薦合資格的教練。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員名單:

木村武元(顧問)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館」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顧問)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
George Lee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嚴萬法 — 嚴鏡海(已故)之子,現從事私人教學,嚴鏡海是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助教。
黃錦銘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現舉辦有關截拳道的研討會與私人教學。
李凱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從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學。
Richard Bustillo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指導加州IMB學院並在研討會教學。
Larry Hartsell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加州LAMA學院任教並在研討會教學。
Herb Jackso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Bob Bremer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Pete Jacobs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
Steve Golde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Jerry Poteet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擔任電影武打設計和從事私人教學。
Tim Tacket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Chris Ken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在加州威尼斯市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
Tommy Gong — 黃錦銘的弟子,現在加州三藩市從事教學。
John Little — 黃錦銘與李凱的弟子,李小龍的筆記與書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 — 李小龍的女兒,曾向Richard Bustillo學武,現跟隨黃錦銘與Herb Jackson學習。
李蓮達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女弟子,迄今沒有教授截拳道。

「振藩截拳道核心」歡迎小龍昔日的朋友與學生陸續加入。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通過過去的每一位小龍的朋友和學生的回憶,來不斷改善我們這座「寶庫」的歷史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核心」新成員的不斷增加,有關小龍當年的工作和振藩截拳道的知識必將不斷得到改善。

李小龍時常將其熱愛的截拳道哲學比喻為水,水有五大特徵:

1、水的形狀是可以隨著它的容器而改變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換言之,它的特質是有彈性的,適應力
強的,合作性強,及不會堅持己見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滿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蝕最堅硬的石頭。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聲奪人及過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3、水在靜止時是清澈的;但當水翻騰洶涌時是污濁及充滿破壞力。所以我們在心平氣和時才能靜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沖破障礙,任意地飄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沒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務。

5、當你與水合作時,它是你的朋友;反之,當與水對抗時,它是你的敵人。膽小的人若然胡亂地在水中掙
扎擺動,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靜的人在水中輕輕地浮動時,會自然地飄盪。當面對眾多敵人時
人們會進入無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溫柔及可信賴的人是較受歡迎及本身能得到內心平靜。

閃光

當父親李小龍去世的時候,其兒子李國豪年僅八歲。在他們共同渡過的短暫歲月里,小龍同國豪和年僅四歲的香凝一同游戲及訓練,渡過了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小龍去世一年以後我帶著他們兄妹倆遷居加利福尼亞州,國豪努力想在伊魯山度和父親的其他弟子的指導下恢復武術訓練,但父親的去世對他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他無法面對那些父親生前所酷愛的事物。國豪是十分活躍,從小到二十歲,國豪始終堅持跑步、騎單車、器械訓練,像運動員一般保持著驚人的體能。二十歲以前,他跟隨老師及他父親弟子圈外的一位朋友Mike Vendrell練習武術。但幾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自己回到伊魯山度武功學院,在他父親老朋友的指導下,恢復了中斷十餘載的截拳道訓練。

他訓練刻苦,成績突出,表現出閃光的才華。很多人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繼承父親之衣缽,成為新一代截拳道領袖,盡管國豪自己從沒有把這件事作為他的第一願望。但不幸的是,1993年3月31日,一場不幸的失誤奪去了國豪的生命,人們的渴望也永遠成為泡影。

我相信生命是由能量與智慧組成的,雖以某種我們所知的方式熄滅,但它始終循環不息。就像那遙遠的星光,當它長途跋涉照到地球上的時候,那顆發出光芒的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相信李小龍與李國豪父子用生命的能量與智慧化作的不朽光華將繼續照耀我們,推動我們勇敢向前。小龍與國豪父子二人為武術所作出的貢獻及遺留給人類豐厚的武術遺產,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將他們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㈨ 截拳道基本功

截拳道基本功訓練:
1、體能訓練:體能訓練多種多樣,有越野跑、騎固定自行車、跳繩和強身操等,其中以越野跑與跳繩為主。
2、耐力訓練:根據現代技擊運動的特點,提出了主要進行提高速度耐力的訓練方式。速度耐力訓練時間應控制在1-2分鍾間,運動強度應是本人最大限度的80%-95%,心率處於160-180次/分之間。不過要注意的是,速度耐力訓練的同時要進行一定比例的有氧訓練。
3、放鬆練習:截拳道要求打出爆發式的寸勁後,肌肉要馬上放鬆,因為放鬆後拳頭才能自然彈回來。只有精神上充分放鬆,才能做到肌肉的放鬆。練習時,坐下或站立均可,在此你可嘗試控制全身各部位肌肉,並令被控制的肌肉有節奏的一松一緊。
4、拳面硬度:在實戰中,由於拳面是用於打鬥的主要關節之一,因此若受傷或不夠強勁,攻擊威力便會大打折扣。 練習時,站立或坐卧均可,雙手握拳置於胸前,使拳面互頂,這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前臂和短距離發力的拳擊勁力。
5、頸功練: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力大,是否能以得起重擊,得首先注意他的頸部是否粗壯,通常一個頸項粗壯的人,他的力量和耐力也是較強大的。 練習時,可先放鬆頭部、頸部肌肉,以免「扭筋」。接著,用雙手掌托著下巴,同時頸部亦發力下壓,使二力互相抗拒,直至感到疲勞為止。還可以將雙掌手指互相穿扣,並搭緊後腦,同時雙手發力向前下方扣壓,而頸部則發力向後傾,使二力抗拒,並直至感到疲勞為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