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高要學院課程大全
1. 肇慶高要
建國後,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版駐地。1988年3月,肇慶權改為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1995年,雲浮、羅定、鬱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雲浮市。到目前為止,肇慶實轄端州、鼎湖兩區,高要、四會兩市(縣級),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及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
2. 請問大家肇慶市技師學院與高要市技工學校哪間教育好點
你好朋友,
大家都說前面這一家比較好,可以去看一下感受一下吧。
3. 肇慶有那幾所大學
1、肇慶學院
肇慶學院是廣東省和肇慶市共建的公辦全日制綜合型本科大學,是廣東省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是廣東省2017年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之一。
1970年3月,廣東教育行政學院由廣州市遷往肇慶地區辦學,改名為肇慶地區師范學校,後歷經肇慶地區師范學校、肇慶地區五七師范學院、肇慶師范專科學校、西江大學等發展階段;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學和肇慶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本科層次的肇慶學院。
2、廣東金融學院
廣東金融學院,是一所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院校,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金融類高校。
廣東金融學院創建於1950年,前身是中國人民銀行華南分區行銀行學校,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管理;2000年,院校管理體制改革後,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同管理,以廣東省管理為主。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為本科院校。
3、肇慶醫葯高等專科學校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簡稱肇慶醫專。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始建於1958年,前身為中山醫學院肇慶分院,於2004年5月升格為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廣東省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公辦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994年、2000年學校被國家教委、教育部授予重點中專學校稱號。1993年、1999年與廣東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聯合辦學,分別設立廣東醫學院肇慶教學部和中山醫科大學肇慶教學點。
4、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創辦於1995年,位於珠三角城市肇慶市,是2014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的一所以工科為特色,文、經、管、藝術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根據2018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高要校區、鼎湖校區兩個校區,設有12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辦27個本科專業、19個專科專業。
5、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國首批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
學校始建於1996年,原名廣東工商職業學院,2018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職業大學,暫定校名為廣東工商職業學院(本科),2019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復,同意廣東工商職業學院(本科)更名為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肇慶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4. 高要的教育
小學
民國元年(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本縣仍以私塾為多。民國17年,縣教育會議決定「禁塾設校」,以後,小學有所發展。民國25年發展到589間(其中縣立小學1間)。
民國29年(1940年),縣推行國民教育,高級小學改稱中心國民學校,初級小學改稱國民學校。民國34年統計,全縣有國民學校436間,私立小學10間。1949年國民學校減為316間,學生21540人,占當時總人口數的4.3%。
建國後,徹底取締私塾,接收改造國民學校。學校名稱一律冠以地名,統稱小學。據1950年底統計,全縣有小學403間,學生23200人。土地改革後,農民迫切要求學文化,學校發展加快。到1952年已有小學502間,學生456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71.5%。同年,本縣執行部頒《中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小學全部改為公辦。1954年調整小學布局,學校減為354間,學生40968人,入學率61.92%。1957年又回升為383間,學生50068人。入學率64.47%。
1958年,貫徹「兩條腿走路」方針,發展了民辦小學。1959年全縣有小學481間,學生70594人,入學率80%。
1960年,國家出現暫時經濟困難,部分學生退學,學校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八字方針,辭退超齡學生,在校學生下降至58531人。
1961年,部分公社中心小學開始辦「五年一貫制」試驗班。1963年貫徹《全日制小學工作條例》(40條),穩定了教學秩序,教學質量逐步有所提高。同時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加大辦耕讀小學早午晚班,巡迴教學,全日制與半日制同時並舉等,小學又有較大發展,據1964年底統計,全縣共有小學817間,學生69356人(其中半日制315間,7012人),入學率77.74%。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小學停課「鬧革命」,學校處於混亂狀態。197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把普及小學作為一項大政來抓」,小學才逐步得到穩定和發展。1976年,全縣小學發展到758間,學生115296人,入學率達到96.6%,成為建國後小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但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影響下,學生知識質量下降。1978年貫徹《全日制小學教學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把課堂教學作為重點來抓,縣、區分級辦重點校。當時定廣利、祿步、新橋三間中心小學為縣重點小學,定各區小學為區的重點小學。從此,學校秩序納入正軌,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至1983年統計,全縣小學在校學生100400人,入學率96.68%,鞏固率93.53%,成為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縣。
1986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全縣有小學468間,學生85457人,入學率98.05%,鞏固率98.39%,畢業率97.08%。1993年,全縣有小學449間,學生78053人。
中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要縣城內端溪書院改為肇慶中學堂(即今肇慶中學),學生4班,學制5年,為肇慶有中學之始。光緒三十四年改星岩書院為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即今肇慶市一中),招收本科1班,學制5年,預科1班,學制2年。民國元年(1912年),肇慶府中學堂改稱肇慶中學,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改稱高要縣立中學。民國7年,葡屬天主會創辦培志學堂,設專修班及完全小學,後稱海星中學。
民國20年(1931年),改高要縣女子師范學校為高要縣女子初級中學。民國24年並入高要縣立中學為女子部,為中學男女同校之始。
抗日戰爭時期,農村中學相繼興辦。民國31年(1942年)二區辦起新江中學,三區辦起宋隆中學。民國32年一區辦起祿文中學。民國37年,在肇慶西門成立聖羅撒女子中學,為教會所辦。
1949年高要境內有完全中學2間(含省立肇慶中學),初中6間(含教會辦的3間),學生1350人,入學人數僅占當時全縣人口0.27%。
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中學分批接收和改造。1950年改縣立中學為高要縣第一中學,改祿文中學為高要縣第二中學,改新江中學為高要縣第三中學,改宋隆中學為高要縣第四中學。同時停辦所有教會辦的中學。1957年,增辦3間初中(樂城中學、廣利中學、宋隆華僑中學),全縣共有中學8所(含省立肇慶中學),學生3677人(其中高中641人,初中3036人),比1949年增長2.7倍,占當時全縣人口的0.6%。
1958年後,中學發展較快,新辦初中10間(蓮塘中學、永安中學、大灣中學、沙浦中學、金利中學、白洞中學、白諸中學、活道中學、蜆崗中學、金渡中學),原高要縣第一中學改稱肇慶市第一中學,原二中、三中、四中分別改稱祿步中學、新橋中學、宋隆中學,且都辦成完全中學。1960年底統計,全縣有完全中學5間(含肇慶中學),學生1087人;初中12間,學生6033人;半日制農業中學5間,學生926人。其時學生總人數達8046人,占當年全縣人口的1.76%。
1961年,原省立肇慶中學和肇慶市第一中學劃歸肇慶市管轄,同時執行部頒《全日制中學工作條例》(50條),貫徹調整方針,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壓縮一些條件較差的全日制中學,發展半日制農業中學和林業中學。從1961年起,裁減白諸、白洞、沙浦3所公社辦的戴帽子初中,把蓮塘、永安、大灣、金利4所初中改為農業中學。1963年又裁減大灣農中,停辦祿步中學高中班。據1966年統計,全縣全日制中學保留10間(其中普通中學7間,農業中學3間),學生3482人(其中高中495人,初中2987);公社辦半日制農業中學12間,林業中學11間,學生1847人。兩類學校共有學生5329人,佔全縣人口的1%。
「文化大革命」時期,半日制農林中學先後被解散,全日制中學迅猛發展。1969年全縣各大隊小學普遍附設初中班,各公社普遍辦起高中。1976年,全縣有完全中學2間(樂城、馬安),高中18間(河台、水南、祿步、筍圍、小湘、大灣、新橋、白諸、活道、蓮塘、回龍、白土、金渡、蜆崗、廣利、永安、沙浦、金利),大隊辦的小學、初中、高中九年制一條龍教育有7間(祿步1間、金渡1間、廣利2間、永安3間),大隊聯辦的初中1間,小學附設初中班298間。初中有641班,學生22464人,高中129班,學生6444人,中學生總人數達29808人,佔全縣人口的4.3%。由於急速發展,加之「文化大革命」中,運動多、勞動多、停課多、學制縮短(初、高中各2年制),取消了考試制度,學生知識質量嚴重下降。
1977年開始撥亂反正,貫徹部頒《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1979年開始對中學進行調整,先後把水南、小湘、筍圍、白諸、沙浦、大灣、金渡、河台、蜆崗、蛟塘、活道、回龍等12間高中調整為初中,其時剩下樂城、祿步、新橋、蓮塘、白土、廣利、永安、金利、馬安等9間高(完)中;同時先後摘掉305間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帽子,聯辦成65間獨立初中。
1980年定新橋中學為重點中學。1983年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對普通高中進行結構改革,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先後改永安、蓮塘、樂城等高中為農業職業高中。到1986年底統計,全縣有普通高中6所,學生2255人;農業高中3所,學生929人;初中50所,學生26442人;中學生總人數達29526人,佔全縣人口的4%。
現有5間高中,分別為高要市第一中學,高要市第二中學,新橋中學,肇慶市實驗中學,高要市復讀中學。
大學
廣東理工學院(高要校區),2007年9月,學院高要新校區投入使用,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城區祈福大道。201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升格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根據2014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各專業以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為專業帶頭人,並聘有歐美、日本等國的專家擔任專任教師。 有教師712人,其中專任教師568人,兼課、兼職教師329人;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152人。學校設有11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辦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38個。 清代,辦教育者選聘教師任教。民國以後雖辦有師范學校,但畢業生有限,不能滿足辦學需要,教師仍以選聘為主。建國後,由於教育事業發展快,師院、師專和大部分中師畢業生被派去中學當教師,有部分小學教師是選聘社會知識青年充任,成為民辦教師。1980年後逐步改為中學教師以大專院校畢業生為主,小學教師以中師畢業生為主。
建國初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時,全縣有教師874人(中學教師149人,小學教師725人)。土改後,農村小學有比較大的發展,1957年有教師1401人(其中小學教師1258人)。「大躍進」期間,學校發展更快,到1960年統計,全縣有教師2189人(其中民辦教師415人)。1962年實行調整,壓縮下放一批教師。到1965年,民辦教師發展到1084人,占教師總數35.75%。
1966年後「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成為重災區,教師從1965年的3085人遞減到1968年的2732人(其中民辦教師849人)。
1969年後,小學和初中下放到大隊辦,提出「讀小學不出村,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小學和初中學校劇增,到1972年全縣學校發展到971間(含教學點169間),教師4397人,其中民辦教師2495人,約占教師總人數有57%。1975年,全縣教師4856人(其中民辦教師2781人),由於發展過快,造成學校布局不合理,師資不足,教學質量差。
1979年以後,調整教學布局,學校間數雖然減少,但學制延長,班數、學生數和教師數也增加了。1980年全縣教師6580人,其中民辦教師3916人,占教師總數的59.51%。1985年後民辦教師的比例開始下降,占教師總數的49.4%。1988年,廣利、永安、沙浦劃歸鼎湖區,教師人數有所減少。1993年,全縣有教師5953人,其中民辦教師1801人,占教師總數的30.25%。
5. 肇慶技術職業學院高要校區
在郊區啊,高要祈福海岸那裡,看看有沒有校車過去,那地方應不會有公交車.
6. 肇慶高要區有沒有電腦培訓的
高要區目前好似沒有電腦培訓,如果培訓可以過去肇慶市人才大廈,可以搭22.14路在端州六路下車,然後走過去看看
7. 肇慶學院有哪些選修課
好像不能公開,我現在有,Q我,我發給你
不要就算了~~~浪費了我的回答~~~~
8. 肇慶高要有沒有電腦培訓培訓機構裡面都培訓什麼內容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專到你,若有錯誤,還屬望見諒!office辦公自動化軟體。
這個看你學什麼,硬體和軟體,硬體就是伺服器,核心路由器之類得。
軟體就是編程和應用之類得。
應用就是學習屋內設計,動畫設計,工業設計等。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9. 高鐵肇慶東站到肇慶市高要區廣東理工學院坐什麼車有多遠的士要多少錢
廣東財經大學中國工商學院位於 zengcheng guangdong 的肇慶理工學院,沒有直達廣州火車站的公交車,在火車站買車票前往肇慶。 乘車次數,車費大約是70或80
10. 肇慶高要有哪幾所高中學校
高要一中,高要二中,新橋中學,實驗中學,,一中 二中 校風好D。。新橋中學都唔錯,依山傍水...實驗中學就一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