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設置理念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設置理念

發布時間: 2020-11-19 03:42:08

1. 4.什麼是學科中心課程和兒童中心課程

1、學科中心課程,是指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分門別類地從各門學科中選擇合適的學生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的知識所組成的教學科目,亦稱分科課程。

2、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一種通過批判和超越赫爾巴特主義課程理論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課程理論,它徹底否定各種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興正職、愛好、動機、需要等為價值取向,以兒童社會活動為中心來研製課程。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杜威。

2.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2)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設置理念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3.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代表人物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斯賓塞;赫爾巴特;布魯納。

拓展資料

一、斯賓塞的實科課程理論

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在於教導每一個人怎樣去過「完美」的生活。他把人的活動分成五類,並依據活動的種類,確定了教學內容: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它要求了解解剖學、生理學及衛生學。

2、獲得生活資料,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除了掌握讀、寫、算等基本技巧外,還要掌握邏輯學算術、幾何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社會學以及外國語知識等。

3、種族保存(即教養子女)的活動。它要求研究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以便正確地實施對兒童的體育、智育和德育。

4、履行社會義務。需要研究歷史,研究「自然的社會史」,即社會發展的現象。

5、滿足興趣愛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閑活動。

人需要 「自然、文學、藝術樂趣」,「缺少了繪畫、雕刻、音樂、詩歌,……生活喪失了自己的一半精華」。斯賓塞關於教育內容的主張,雖然從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出發,但它包含了很廣的學科,在資產階級的斗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在教學方法上,斯賓塞反對當時學校中流行的形式主義、經院主義,主張把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自動性上面,強調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指出「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來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賓塞提出個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認為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必須互相協調。並且杜撰了道德進化公式:利己主義(集中);利他主義(分化);道德的最高階段--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調和、平衡。在紀律方面,他反對懲罰,鼓吹自然後果的原則。 [4]

斯賓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

——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二、赫爾巴特的主知主義課程理論

主張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從主知主義的角度加以闡釋, 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具有道德知識、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斷力的人,提倡學校課程的設置應與人的多方面興趣相適應。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

三、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

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並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學習就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各學科知識的知識結構。簡言之,按照布魯納的觀點,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是由學科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組成的。知識結構的結構形式是通過人的編碼系統的編碼方式構成的,並可通過三種再現模式表現出來。一種知識結構的價值,決定於它簡化資料、產生新命題和增強使用一種知識的能力。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學習包括三種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舊知識的改造、檢查知識是否恰當。

新知識的獲得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過程以已有的有關知識和經驗所構成的認知結構為基礎,或者接受比以前更精練的知識,或者接受與以前的認識相反的知識。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認知活動的概念化和類型化的過程。

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方式依賴於一個人的關於他的世界的信息分類和聯系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總和構成一個人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編碼系統。布魯納把編碼系統解釋為構成一個人的三種再現模式的"一套偶然有聯系的、非特定的類別"。

因此,一個人的編碼系統就構成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一個人的編碼系統決定著人們將以什麼樣的方式構成知識結構。編碼系統是一種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假設構成物,但可以從可觀察到的先前的和隨之發生的事件的性質中推論出來。編碼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經常發生變化和改組。編碼系統的變化和改組,標志著一個人理解和掌握知識方式的變化或發展。

4. 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

管理的學科特徵:
(1)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學科;
(2)管理學是一門定性
和定量相統一的科學;
(3)管理學是一門軟學科;管理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4)管理學是一哈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統一的學科。

5. 什麼是學科中心課程論

是指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分門別類的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徵與發展水平的知識所組成的教學科目的教學理論。

6. 課程的理論流派及其基本觀點分別是什麼

1.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也被稱之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以英國斯賓塞、德國赫爾巴特、美國布魯納為代表,這一理論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學科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自「二戰」後,這一課程理論主要來源於「要素主義」和「永恆主義」。

以巴格來為代表的要素主義強調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課程設置原則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學校的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分化的、有組織的經驗,即知識,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學科課程。這種課程的重要特點在於它是由若干門學科組成的,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特定的組織。也就是說,要素注意重視傳統學科課和系統知識的傳授。

永恆主義進一步闡明了名著課程和教材所具有的優越性,認為學習名著比學習一般教材更能對一個人的智力提出挑戰,更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也就是說,永恆主義強調具有理智訓練的傳統永恆的學科的價值高於實用學科的價值,理應成為課程的核心內容。

2.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也可稱之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以布拉梅爾德、弗萊雷為代表。他認為應該把課程重點放在當代社會的問題、社會的主要功能、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計劃等方面。這種理論不太關注學科的知識體系,認為課程應該圍繞當代社會的重大問題來組織,幫助學生在社會方面得到發展。

3.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課程理論和存在主義課程理論。

經驗主義課程理論以杜威為代表。他認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是不可取的,應代之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杜威認為,課程必須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相聯系,應以兒童為出發點、為中心、為目的。此外,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應考慮到兒童心理發展的次序,充分關注兒童現有的經驗和能力。

存在主義課程論以奈勒為代表。他認為課程最終要由學生的需要來決定。在存在主義看來,為學生規定一種固定不變的課程是不適當的,應當把教材看作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手段,不能使學生受教材的支配,而應該使學生成為教材的主宰。知識和有效的學習必須具有個人意義,必須與人真正的目的和生活相聯系。並且,存在主義認為,人文學科應該成為課程的重點。

7. 課改理念是什麼

1、以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為核心。
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是新課版改的中心任務。權新課改精神的認真落實也真正 能夠史無前例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
2、建構主義為指導。
根據學生的智力結構、知識結構和教師業務能力結構,用最優化組合方法,把學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關系的知識結構性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該理論體現了真正的教學應有的特點:高水平的思維、知識的深度、與現實的聯系、大量的交流以及為學生的進步提供社會支持。
3、探究性學習。
是「研究最有效、最主動、最能夠激發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立足於對人的潛能的開發,立足於對學生興趣的強化 。是解決當前「應試教育」系例問題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舉措。
4、開放性模式。
課程的開放性,教師應不局一格,從單調的課堂里走出來,通過媒體看外面的世界;通過開放的教育資源環境建構學生的知識和情感。
5、創生性課程。
在課標的准則下,課程是由師生這兩個主體共同創生和建構的。教育必需超越課本,在這方面廣義化媒體教學資源環境擔負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師不能成為教本的奴隸,而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