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培訓機構 » 脫產培訓定義

脫產培訓定義

發布時間: 2020-11-25 15:04:27

1. 在通知書上寫《全日制脫產》什麼意思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兩種辦學形式。
自1980年我國正式建立學位制度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隨之發展起來,逐步由我國正規研究生教育的補充部分變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高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時對高級人才的層次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新時期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發展研究生教育是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必經之路。然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依然較為滯後,其發展規模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仍不相符合,200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約46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大約220萬人,而研究生招生人數僅12萬人,所佔比例分別為2.6%和5.4%。阻礙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單一,全日制教育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很難在短時期內有跳躍式的發展,而非全日制則發展緩慢,尚不成氣候,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所佔的比例僅為9%(其中有一部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非全日制)。
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社會所需,潮流所至,大勢所趨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本文就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項重大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我國最初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稱為"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學位"(以下稱同等學力),為了確保學位授予質量,早期的同等學力常採用與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學習的方式,但是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對在職不離崗人員的影響較大,限制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的發展;同時在職人員不容易與全日制學生形成群體意識,也不利於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1986年開始,國務院學位辦先後頒布了《關於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試行辦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開拓了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研究生學位的學位獲得新途徑,同時明確了在職人員申請學位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許多研究生培養單位舉辦了一些旨在為在職人員申請學位課程做准備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為在職人員提供一個學習研究生層次課程的場所,在教學上採用了在讀不離崗的方式,成為在職人員獲得研究生學位的主要途徑之一。截至1998年底,通過這條途徑獲得研究生學位的有博士573名、碩士21599名。雖然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並不屬於正規研究生學位教育,但是它的存在為在職人員申請研究生學位解決了所必需的課程教育問題,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對參加學習者的入學要求寬,時間選擇的自由度大,近幾年來深受學位申請者個人和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歡迎。然而為了爭取生源,個別單位常常在開班前的宣傳中將參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與獲得碩士學位聯系在一起,在片面追求辦學利潤的狀況下,導致一些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質量失控。盡管自1993年起,國務院學位辦加強對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管理,先後實施的一些考試制度,從個別環節對學位授予質量進行了控制。然而一些質量不合格的學位申請者千方百計地採取一些不正規的手段對付這些質量關口,炮製假材料、考試作弊等現象屢禁不止,導致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質量失控的趨勢難以完全遏制,同等學力申請的學位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1991年,針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不同行業背景、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先後批准設置了MBA、建築學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博)士、MPA、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博)士等專業學位。專業學位的設置改變了我國學位類型、規格單一的狀況,為在職人員接受正規研究生教育開辟了一條途徑,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產生標志著我國高等專業教育層次的上移,也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開始融入終身教育的理念。但是經過幾年的運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逐步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靠攏的趨勢,從入學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論文要求到學籍管理等無一不是沿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在就讀專業學位的在職人員基本上都是脫產學習的,因此專業學位的培養對象雖然是在職人員,但是對他們教學培養依然沒有擺脫全日制的模式。
從15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問題集中表現在規模、質量和運作模式上。規模中包含著辦學規模和專業覆蓋面的問題;質量中有入學質量和教學質量兩個層面的問題;運作模式中包括了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兩個方面的問題。
二、我國已經臭備發展非全國制研究生教育的社會環境21世紀是"知識"的世紀,"知識經濟""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等一系列新名詞已經成為尋常百姓的日常詞彙。知識時代的腳步是飛速的、迅猛的、是不可阻擋的,80年代以來世界每年發表的論文超過500萬篇,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達到12.5%,知識老化周期為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80~90%的知識是靠在職學習的。在這種形勢下經濟結構與社會框架產生了極大的變動,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第一生產要素,科技創新和知識的擴大再生產成為現代企業的生命線,智力資本開發和教育投資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旋律。
社會的變革要求高等教育進行相應的調整。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張寶德指出,未來高等教育會出現六大轉變:
1.知識的耐用性將大幅度減少,教育程度再不以學歷為衡量標准,而是以一個"終身學習戶口"概念代替;2.教育再無專利,大學教育的壟斷會徹底崩潰,教育越來越趨向全球化;3.學習可以多點"進入"或多點"退出"。一生之中每個人都會隨自己的需要多次進出教育體系,而不是象現在要有某個一定的讀書年齡段,所受的教育可能以護照形式紀錄,並隨身攜帶進入教育體系;4.學大於教。即由學生決定教師教什麼,尤其是當辦學經費跟學生走的時候,更是市場主宰一切;5.各辦學機構之間的競爭激化。將會出現明星教授和前衛的大學;6.單一學歷越來越少,一切要重新界定。
這六大轉變的核心是終身教育,而非全日制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第一步。
就我國研究生教育本身來講,也已經具備了發展非全日制教育的基本條件。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處提供的資料,報考2001級研究生的總人數為460225人,其中應屆生20萬人,僅佔43.5%。從報名專業來看,有5個專業的報名人數超過萬人,其中MBA和法律碩士兩項專業學位的報名人數為3.8萬和1.8萬,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三名。可見在職人員對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同時也證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同社會發展的迅猛態勢與社會市場的強烈要求相比,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十分緩慢和滯後的。在截至1999年我國培養出的53萬學位研究生中,科學學位約佔90.1%,專業學位的約佔9.1%;其中同等學力僅佔4.2%。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過小不但影響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為什麼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不起來呢?我認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的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
三、我國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1.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內涵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條中僅規定"高等教育採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沒有對非全日制下一個確定的定義。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問題。
在西方先進國家,全日制(Full time)與非全日制(Part time)的界定是以年學分值來劃分的,即年學分值不足12學分的為非全日制。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對學分制的觀念較為淡薄,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是以學生的社會身份來劃分的。一般人們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對在職人員進行的教育,因此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將非全日制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劃上了等號。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誠然非全日制的培養對象基本上是在職人員,但是這將這種表象特徵作為定義依據的話,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也會導致人們對概念的誤解和對內涵的扭曲。非全日制教育的本質在於學校與學生之間實行對教育內容和學習時間的雙向選擇,以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同時也達到了教育擴張的效果。如果片面地認為非全日制教育即成人教育的話,會導致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時只重視教育對象而忽視了更為本質的東西。
如今我國在職人員的在讀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脫產學習的,學校方面對他們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標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一套制度,因此實質上在校的在職人員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這些現象正是由於我們對非全日制的定義和內涵的理解不夠清晰造成的。概念的不明確導致了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產生了偏差,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無從入手。
因此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定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
2.正確理解非全日制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許多人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對那些以前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職人員進行的文化補習教育或是職業培訓。這種想法在社會上極有市場,嚴重阻礙了非全日制教育,特別是非全日制學歷、學位教育的發展。
這種思想的根源何在?我認為這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對人們形成的一種封閉的、禁錮的習慣思維。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單向的封閉式教育體系,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的單向階段式的系統,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都不能逾越,中學畢業後自然就應該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本科畢業後進入研究生階段,而不是定向委培的話,高學歷者再一次選擇低一級的學歷專業是不被允許的。例如,研究生畢業者再一次選讀本科專業的行為是很難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在傳統的思想下,普通高校被認為是進行職業前教育的場所,而非全日制教育是屬於職業後繼續教育的范疇。繼續教育又很容易同職業培訓班、職工大學、成人學院等辦學機構聯系起來,因此非全日制教育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都較低。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應該體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特徵,反映新時代的繼續教育的理念,即多點進入和多次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的層次結構繁復、內容深邃、更新速度快、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多次教育的理念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而全日制教育因為在體制和機制上較為死板和僵硬,無法適應多次教育的要求。多次教育的理念能夠通過非全日制教育來得到實現,人們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多次重返學校進行學習和充電。在高等教育即將實現大眾化的未來,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將顯得更為迫切。
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和理解非全日制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後盾。
3.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並軌在我國的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同時對這兩種形式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的管理辦法,從招生、課程、學制、考核,到學生管理、專業設置、院系編成,甚至畢業文憑等都是不相同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間的區別已經不僅僅在於培養的形式上,它們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各佔一塊,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為界線分明、相互獨立的兩個教育系統。這是因為我國在發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考慮到在職人員長期脫離學校教育後,知識水平較低,若和應屆生一樣選擇的話,將很難通過嚴格的正確入學考試。因此為了保障在職人員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採取了成人高考的辦法,即在職人員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選擇考試,而另行組織考試,試卷難度與正規高考相比要容易一些。由於人口考試和基礎不同,高校擔心在職人員入學後無法根上普通班的學習為他們單獨設班,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了一套新的培養方案,於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制等方面與普通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培養以及畢業生數都受到國家嚴格的調控,高校基本上沒有內部淘汰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教學質量的差距日益明顯,導致了兩種文憑的產生,最後使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分化。
直接導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體制分化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計劃經濟下的高校內部缺乏競爭機制,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雙軌制的教育體系。質量問題快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聲譽日下,最終只能對它敬而遠之,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軌,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的質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4.非全日制教育實行完全學分制從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學習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學習任務,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時間要長一些。加上非全日制教育的培養對象,在職人員因工作上的需要,學習時間的不確定性很大,因此開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實行彈性學制,使得在職人員能在一段較為寬松的時期內自由地進行學習。然而現行我國高校的學制比較僵硬,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已經成為高校的金科玉律,很難有所突破,因此許多在職人員只能全脫產學習,實際上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為什麼彈性學制的改革會如此艱難呢?除了高校後勤設施的問題外,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也是個關鍵問題。我國高校的學分制改革的步伐是十分緩慢的,長期以來高校的課程一直以專業課為主,必修課所佔的比重極大,而且課程的年次也是固定不變,因此現行的學分制只不過單純地將原有的課程設定一定的學分值而已,沒有將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時間的理念融入進來,因此我國學分制的改革是不徹底的。
沒有完全學分制的支持,彈性學制是很難實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無法進一步深化。因此完全學分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
5.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人們將校園視作一塊"聖地"和"凈土",把它比作"象牙塔",認為學校應該遠離社會的"喧囂"和世俗的"侵蝕"。雖然我們也經常說教育要面向社會,要服務社會,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阻撓了我們改革的步伐,總是擔心學校是否會被社會的"不良風氣"腐化,因此一談到學校要開放就欲言又止、舉步維艱。我們的辦學實際上是封閉式的,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在這些保守思想的作祟下,我們人為地將以全日制教育為代表的學校教育與以非全日制為代表的社會教育加以強行區分,高等學校在介入社會教育時,沒在將非全日制教育當作正規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來看待,而是將其圈起來,設立一個諸如成教學院、網路學院之類的機構,實際上是將非全日制教育置於正規教育的體系之外。
有些學校甚至將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搖錢樹",只顧招生賺錢,不顧教學質量。由於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兩個系統,非全日制的質量即使是差了些也不會影響到全日制,在評估和統計的時候非全日制往往不加以考慮,所以某些學校對非全日制這塊根本不加以重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疏於管理,使得一些不良學風肆意橫行,例如集體考試作弊等,嚴重損害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社會信譽。因此只有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體系,使得非全日制教育能夠影響,甚至沖擊全日制教育,才會引起校方的足夠重視。
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保障。

2. 全日制大專的定義是什麼,全脫產的成人高校算不算

全日制的是一種全天候教學的體制,是「全日制教育」的簡稱。意思是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每年6月(原為7月)的統一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各高校通過省一級招辦錄取進入各高校就讀而獲得的學歷。普通高校、民辦院校(有統招資格)、軍事院校、藝術院校、成人教育都包括在內。學生入學約兩個月之後在高等教育網上能夠查到學籍,如果不能查到學籍就不是普通高校全日制的學生。畢業的時候畢業證、學位證是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學習期間必須轉檔案,一般還需轉戶口關系等。簡單說就是高考統招的大專。
全脫產的成人高校算是全日制學習的成人教育,只是學習形式的不同,只要是統一錄取的,畢業證能在教育部指定網站查詢,全國承認學歷。

3. 培訓成本概念

一、培訓成本的含義
培訓成本是指企業在員工培訓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包括培訓之前的准備工作,培訓的實施過程,以及培訓結束之後的效果評估等各項活動的各種費用。
直接培訓成本是指在培訓組織實施過程之中,直接用於培訓者與受訓者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如培訓教師的費用,學員的往來交通、食宿費用,教室設備的租賃費用,教材印發、購置的費用,以及培訓實施過程中的其他各項花費等。
間接培訓成本是指在培訓組織實施過程之外企業所支付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如培訓項目設計費用,培訓項目的管理費用,培訓對象受訓期間工資福利,以及培訓項目的評估費用等。
二、培訓成本的構成
在西方人力資源會計中,員工培訓成本被定義為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它是指企業為了使新聘用的人員熟悉企業、達到具體崗位所要求的業務水平,或者為了提高在崗人員的素質而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時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成本的支出,有助於員工知識的增長、技能的提高,因此,從本質上來看,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是企業對人力資源進行的投資,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投資。
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主要包括人員定向成本、在職培訓成本和脫產培訓成本。
(一)人員定向成本
定向成本也稱為崗前培訓成本,它是企業對上崗前的員工進行有關企業歷史、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業務知識、業務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時所支出的費用。它包括培訓者和受訓者的工資、教育管理費、學習資料費、教育設備的折舊費等。
(二)在職培訓成本
在職培訓成本是在不脫離工作崗位的情況下對在職人員進行培訓所支出的費用。它包括培訓人員和受訓人員的工資、培訓工作中所消耗的材料費、讓受訓人員參加業余學習的圖書資料費、學費等。
在職培訓往往會涉及機會成本問題,它是指由於開展在職培訓而使有關部門或人員受到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從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如有關人員離開原來崗位所造成的損失、由於受訓人員的低效率或誤操作給整條生產線,乃至對整個生產過程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的影響等。
(三)脫產培訓成本
脫產培訓成本是企業根據生產工作的需要,對在職員工進行脫產培訓時所支出的費用。脫產培訓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採取委託其他單位培訓、委託有關教育部門培訓或者企業自己組織培訓等多種形式。
根據所採取的培訓方式,脫產培訓成本可分為企業內部脫產培訓成本和企業外部脫產培訓成本。內部脫產培訓成本包括培訓者和被培訓者的工資、培訓資料費、專設培訓機構的管理費等;外部脫產培訓成本包括培訓機構收取的培訓費,接受培訓學員的工資、差旅費、補貼、住宿費、資料費等。
培訓成本與參與培訓的人員在企業中所擔任的職務、所接受培訓的層次、培訓單位等有密切的關系。
三、掌握培訓成本信息的意義
掌握培訓成本的相關信息,具有以下重要意義和作用:
1.可以了解培訓總成本的構成,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情況;
2.有利於對不同的培訓項目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做出正確的選擇;
3.有助於合理確定培訓項目在設計、實施、評估和管理上資金的分配比例;
4.用於分析比較不同小組員工的培訓資金分配情況;
5.便於進行成本控制,進行成本一收益的對比分析。
總之,要切實保證企業培訓的需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在培訓計劃實施前,企業必須全面掌握培訓成本相關信息,才能做好員工培訓費用預算的編制工作,為企業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上的有力支持,從物質上保證培訓計劃的貫徹執行,不斷提高員工培訓的實際效果和經濟效益。

4. 什麼是辦學形式,定義是什麼

辦學形式指的是:興辦和經營管理學校的體制機制的特定樣式。辦學模式是由辦學資源的特殊屬性及特殊組織結構形式所決定。

辦學形式的定義:是全日制、自考還是函授。

辦學形式:全日制、業余、函授、脫產、半脫產、不脫產等。

辦學體制改革發端於教育體制及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而它們又發端於經濟體制改革,其分水嶺為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唯一的辦學主體。

(4)脫產培訓定義擴展閱讀:

國有民辦學校是指由國家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固定的基礎設施、設立並依照法律程序交由具有法人地位的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承辦的教育機構。

承辦者享有社會力量辦學的政策和辦學自主權。學校承辦者負責依法籌集全部或大部分學校事業費和日常運行經費,並負有對校產保值增值和對培養計劃保質保量完成的責任。國有民辦是介於純政府辦學與純民間辦學之間的一種形式。

公辦民助是指由社會組織與個人參與公辦學校的投資、新建和擴建等,改善辦學條件。辦學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社區聯辦,即一些部門、單位主動投資,參與建校或投入到改善辦學條件上,學校接受其子女入學;另一種是政企聯辦,政府與社會團體等部門聯合辦學。

5. 全日制是什麼意思 詳細點

全日制的是一種全天候教學的體制,是「全日制教育」的簡稱。意思是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每年6月(原為7月)的統一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各高校通過省一級招辦錄取進入各高校就讀而獲得的學歷。學生入學約兩個月之後在高等教育網上能夠查到學籍,如果不能查到學籍就不是普通高校全日制的學生。畢業的時候畢業證、學位證是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學習期間必須轉檔案,一般還需轉戶口關系等。而非全日制學歷教育包括網路教育、自考。各地民辦院校和黨校(非參加成教招生和研究生統招)頒發的畢業證書,學歷是不認可的,最多隻能作為一個培訓證明。
形式
所謂「全日制」國民教育,就是固定時間按時上課,非全日制就是不固定,按自己的專業決定課程安排。除此之外還有成人函授(成人脫產屬於全日制教育)、自考、夜大學、電大、遠程教育(利用網路教學)等形式都是非全日制的。
編輯本段全日制分類
普通高校全日制(三年或四年制)、成人脫產全日制(二年制)、自考脫產全日制(三年制)。
編輯本段全日制、非全日制的界定
1.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內涵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條中僅規定"高等教育採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沒有對非全日制下一個確定的定義。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問題。 在西方先進國家,全日制(Full time)與非全日制(Parttime)的界定是以年學分值來劃分的,即年學分值不足12學分的為非全日制。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對學分制的觀念較為淡薄,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是以學生的社會身份來劃分的。一般人們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對在職人員進行的教育,因此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將非全日制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劃上了等號。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誠然非全日制的培養對象基本上是在職人員,但是這將這種表象特徵作為定義依據的話,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也會導致人們對概念的誤解和對內涵的扭曲。非全日制教育的本質在於學校與學生之間實行對教育內容和學習時間的雙向選擇,以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同時也達到了教育擴張的效果。如果片面地認為非全日制教育即成人教育的話,會導致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時只重視教育對象而忽視了更為本質的東西。 如今我國在職人員的在讀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脫產學習的,學校方面對他們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標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一套制度,因此實質上在校的在職人員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這些現象正是由於我們對非全日制的定義和內涵的理解不夠清晰造成的。概念的不明確導致了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產生了偏差,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無從入手。 因此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定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 2.正確理解非全日制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許多人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對那些以前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職人員進行的文化補習教育或是職業培訓。這種想法在社會上極有市場,嚴重阻礙了非全日制教育,特別是非全日制學歷、學位教育的發展。 這種思想的根源何在?我認為這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對人們形成的一種封閉的、禁錮的習慣思維。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單向的封閉式教育體系,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的單向階段式的系統,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都不能逾越,中學畢業後自然就應該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本科畢業後進入研究生階段,而不是定向委培的話,高學歷者再一次選擇低一級的學歷專業是不被允許的。例如,研究生畢業者再一次選讀本科專業的行為是很難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在傳統的思想下,普通高校被認為是進行職業前教育的場所,而非全日制教育是屬於職業後繼續教育的范疇。繼續教育又很容易同職業培訓班、職工大學、成人學院等辦學機構聯系起來,因此非全日制教育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都較低。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應該體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特徵,反映新時代的繼續教育的理念,即多點進入和多次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的層次結構繁復、內容深邃、更新速度快、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多次教育的理念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而全日制教育因為在體制和機制上較為死板和僵硬,無法適應多次教育的要求。多次教育的理念能夠通過非全日制教育來得到實現,人們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多次重返學校進行學習和充電。在高等教育即將實現大眾化的未來,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將顯得更為迫切。 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和理解非全日制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後盾。 3.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並軌在我國的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同時對這兩種形式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的管理辦法,從招生、課程、學制、考核,到學生管理、專業設置、院系編成,甚至畢業文憑等都是不相同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間的區別已經不僅僅在於培養的形式上,它們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各佔一塊,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為界線分明、相互獨立的兩個教育系統。這是因為我國在發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考慮到在職人員長期脫離學校教育後,知識水平較低,若和應屆生一樣選擇的話,將很難通過嚴格的正確入學考試。因此為了保障在職人員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採取了成人高考的辦法,即在職人員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選擇考試,而另行組織考試,試卷難度與正規高考相比要容易一些。由於人口考試和基礎不同,高校擔心在職人員入學後無法根上普通班的學習為他們單獨設班,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了一套新的培養方案,於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制等方面與普通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培養以及畢業生數都受到國家嚴格的調控,高校基本上沒有內部淘汰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教學質量的差距日益明顯,導致了兩種文憑的產生,最後使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分化。 直接導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體制分化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計劃經濟下的高校內部缺乏競爭機制,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雙軌制的教育體系。質量問題快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聲譽日下,最終只能對它敬而遠之,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軌,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的質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4.非全日制教育實行完全學分制從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學習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學習任務,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時間要長一些。加上非全日制教育的培養對象,在職人員因工作上的需要,學習時間的不確定性很大,因此開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實行彈性學制,使得在職人員能在一段較為寬松的時期內自由地進行學習。然而現行我國高校的學制比較僵硬,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已經成為高校的金科玉律,很難有所突破,因此許多在職人員只能全脫產學習,實際上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為什麼彈性學制的改革會如此艱難呢?除了高校後勤設施的問題外,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也是個關鍵問題。我國高校的學分制改革的步伐是十分緩慢的,長期以來高校的課程一直以專業課為主,必修課所佔的比重極大,而且課程的年次也是固定不變,因此現行的學分制只不過單純地將原有的課程設定一定的學分值而已,沒有將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時間的理念融入進來,因此我國學分制的改革是不徹底的。 沒有完全學分制的支持,彈性學制是很難實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無法進一步深化。因此完全學分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 5.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人們將校園視作一塊"聖地"和"凈土",把它比作"象牙塔",認為學校應該遠離社會的"喧囂"和世俗的"侵蝕"。雖然我們也經常說教育要面向社會,要服務社會,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阻撓了我們改革的步伐,總是擔心學校是否會被社會的"不良風氣"腐化,因此一談到學校要開放就欲言又止、舉步維艱。我們的辦學實際上是封閉式的,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在這些保守思想的作祟下,我們人為地將以全日制教育為代表的學校教育與以非全日制為代表的社會教育加以強行區分,高等學校在介入社會教育時,沒在將非全日制教育當作正規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來看待,而是將其圈起來,設立一個諸如成教學院、網路學院之類的機構,實際上是將非全日制教育置於正規教育的體系之外。 有些學校甚至將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搖錢樹",只顧招生賺錢,不顧教學質量。由於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兩個系統,非全日制的質量即使是差了些也不會影響到全日制,在評估和統計的時候非全日制往往不加以考慮,所以某些學校對非全日制這塊根本不加以重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疏於管理,使得一些不良學風肆意橫行,例如集體考試作弊等,嚴重損害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社會信譽。因此只有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體系,使得非全日制教育能夠影響,甚至沖擊全日制教育,才會引起校方的足夠重視。 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保障。

6. 請問函授,脫產,業余這三種的定義怎麼理解那個時間短啊

函授,脫產,業餘三種教育方式的定義如下,函授時間最短。函授,脫產,業余這三個都是針對成人教育來說的,是成教的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

  1. 脫產,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全日制教學,把主要的時間都用來上課的教學方式。不過雖然形式相同,但是脫產並不等於全日制。脫產是針對成教說的,而全日制是針對高考統招的大學生說的。如果以後找工作的時候單位要求全日制大學畢業生,成教的脫產生是不能去應聘的

  2. 業余,就是利用業余時間上課的教學方式,俗稱夜大。一般平時的晚上以及周末上課。因為一個學期的上課時間相對較少,所以學制一般都比脫產要長一年。

  3. 函授,就是找一個時間段集中授課的方式,比如利用寒暑假集中將本學期的課程突擊講完。這種方式是成教中含金量最低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