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方特色醫葯培訓學校
❶ 有哪些學校的針灸推拿學比較好
學習艾灸的學校推薦:合肥市康泰職業培訓學校、蓄元健康教育培訓學院、哈爾濱宏博職業培訓學校、湖湘杏林教育、老艾堂中醫艾灸培訓機構。
1、合肥市康泰職業培訓學校
合肥市康泰職業培訓學校成立於2002年,是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全日制正規社會辦學單位。辦學資質證號--「勞社民 4號」,專業培養初、中、高級中醫推拿師、刮痧師、美容師等,培養的學員於「21世紀的中國家庭保健醫生」,是安徽省一所被中國中醫研究院授予《傳統醫學特色專科學校》稱號的職業技術學校。
5、老艾堂中醫艾灸培訓機構
經過多年的技術實力打造,老艾堂中醫艾灸培訓基地擁有不同級別的灸療師培訓班課程體系,包括中級灸療師考證培訓班、高級灸療師研修班、中醫古方理療技術培訓等實用技能培訓班。
培訓班由高級灸療師趙心老師、古方理療主講欣陽老師、北京老艾堂中醫研究院靳心老師、灸療師培訓主講於瑩老師、郭淑君老師等多位中醫艾灸專家組成,20%理論+80%實操的教學方式令學員快速掌握知識技能,獲益匪淺。
❷ 國內有哪些護理專業比較好的大學
你好,我是一重點高校主修護理專業學的一名學生,在這里,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
首先,「老齡化日益嚴峻的今天,很多人都很看好護理專業」,你對我們專業的認識很到位,也很准確,我們專業,大都就是為老年人所服務的。而這方面,我們得認識高級護理專業。
顧名思義,高級護理專業的確很高端,是培養從事臨床護理和管理工作的專門技術人才的一門專業課程, 而高級護理僅僅是護理學的一個分支。
對於高校我最看重復旦大學的上海醫學院,前身是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其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加油吧!相信你可以考進理想的護理大學。
❸ 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的教學特色
辦學新理念、新思路
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明確辦學定位,以「為中醫葯事業發展服務、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為辦學宗旨,秉承「惟學、惟人、求強、求精」的江西中醫學院校訓,發揚「江中行舟,不進則退」的精神,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努力創新教育觀、成才觀、教學觀、學習觀。重視師生的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進步和中醫葯事業發展的實踐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八年的艱苦創業,「江西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西省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先進單位」、「江西省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實踐服務隊」……一個個閃亮的榮譽,恰似一串串鏗鏘的音符,奏響著學院精神文明建設的華美樂章。
深化改革、夯實基礎
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始終把辦學質量視為生命線,先後制定和實施了多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實行了獨立的教育教學管理,建立了一整套質量保障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學院建立了院領導、系部負責人、教研室三級聽課制度,讓學生積極參與評教,形成了院領導、幹部、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堅持教學巡視制度,每周編發《信息通報》及時反映教學情況。學院將教學質量作為教師職務晉升、崗位聘任、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在教師職務評聘中,實行教學考核一票否決制,對教學質量特別優秀的教師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等方面給予優先。
構建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學院認真研究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等問題,制定了一整套科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成績、能力、素質、道德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採取定量為主與定性為輔的綜合評價、個人自評與組織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實現評價為學生發展服務、為教育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樹立「三結合」的教學管理理念,深化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一是由單純的行政管理轉到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相結合上來;二是由單純的過程管理轉到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上來;三是由單純的制度化管理轉到制度化管理與人本化管理相結合上來。學院認為,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原先實行的「大一統」教學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時下的教學管理需要,為此專門制定了相關制度,逐漸形成了「院系兩級管理、以系為基礎」的教學管理模式。
加強實踐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學院積極構建第二課堂實踐平台,精心組織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學術科技、學生社團、志願服務等活動,使之成為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平台。學院高度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與水平。在2009年5月舉行的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護理系2009屆畢業生取得了優異成績,203名同學通過了考試,通過率高達97.6%。
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
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狠抓內涵建設,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愛和責任,幫助學生成才,圓夢理想。
推行後期臨床專科定向培養,實行3+2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進校後不再分中醫學、中西醫臨床等醫學類專業,前兩年按自然班組織教學,第三學年下學期開始,參照前兩年課程考試總成績排名,同級、同專業前10-20%的優秀學生在原專業學習的同時,還可申請參加臨床專科定向培養。現已開設肛腸外科、皮膚性病專科、康復醫學、五官科、男科、中醫婦科、醫學美容、醫事法律、乳腺專科等9個定向培養專科。許多同學們通過後期專科定向培養,實現了升學或就業,2009屆150名畢業生參加了該項培養,有42名同學考取了該專科的碩士研究生,考研率達28%;大部分同學利用專科定向培養所學知識順利就業,就業率達93%。
開通「第二專業直通車」,拓寬學生的專業結構,培養醫葯類、醫護類復合型人才。自2004年開始,學院組織在校生積極參加葯學、中葯學、護理學三個專業本科第二學歷國家自學考試,獲取雙學歷、雙學位,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就業競爭力,有的學生憑借第二學歷文憑考研調劑成功。在2009屆畢業生中,有103名畢業生通過了在籍大學生本科第二學歷國家自學考試,獲得國家自考本科畢業證書,其中94人獲得第二學歷學士學位證書。
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證書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一專多能、多能多證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學院成立的江西省中科醫葯職業培訓學校,開展了保健按摩師、營養配餐員和養老護理員等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截至2009年10月,有1300餘名學生報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2009屆畢業生中獲得保健按摩師、美容師、營養配餐員等資格的有247人,有233人通過職業技能培訓順利就業,就業率達94.3%。
後期實踐教學與推薦就業相結合。學院按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在部分專業中試行訂單式教育,調整課程設計,通過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攻讀第二專業或參加技能培訓,聘請用人單位指派的專家學者講課等,讓本科教育更加貼近人才市場,更加適應社會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
實踐成果喜人。近年來,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有30餘人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國家級比賽中獲獎,有50餘人次在省電子電腦大賽、「挑戰杯」江西省賽區等省級比賽中獲獎。其中,黃毅勇同學獲江西省第十七屆電子電腦大賽本科組第一名;劉莎同學在團省委、省學聯主辦的2006年全省青少年英語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並代表江西省獲第三屆全國青少年英語技能大賽三等獎。
學院楊光華教授承擔了省級教改課題《「三本」追趕「二本」教育質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過了幾年的調研,多方面數據顯示獨立學院生源進校時分數雖然比母體院校(簡稱「二本」)學生低,但畢業生離校時綜合素質已經趕上、有些甚至超過母體二本院校的學生,初步探索出實現教育質量「三本」追趕「二本」的教育模式和相關經驗。實踐表明,獨立學院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走特色辦學之路,同樣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校園文化
學院在緊抓教學主渠道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廣大學生能夠在健康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茁壯成長。
校園活動精彩紛呈。學院定期舉行「校園十佳歌手大賽」、「新生杯」籃球賽、「江舟杯」辯論賽、迎新晚會、警民共建聯歡晚會等,積極舉辦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競賽、電子電腦大賽、中醫葯知識競賽、法律知識競賽、英語技能大賽等學科競賽活動。定期組織師生去部分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慰問演出,加強與各實踐教學基地的長期合作。
校園社團百花齊放。學院成立了田徑隊、籃球隊、舞蹈隊、合唱隊、禮儀隊等10餘支文體活動隊,配備專職教師進行輔導。學院先後成立了「武術協會」、「網路協會」、「針灸推拿協會」、「保險協會」、「市場營銷協會」、「心裡健康協會」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社團組織,形成了包括政治理論型、專業學習型、興趣愛好型、公益服務型為特色的學生社團網路,吸引了大批學生參與其中。
學術講座啟迪智慧。學院先後邀請和安排了校內外專家、教授來校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近百場,為師生提供了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活躍了學術氣氛,增進了對外部信息的了解。
創新學生管理制度
以學生為本的溝通渠道暢通無阻。學院堅持每月的15日和30日為院長接待日,學院領導親自接待來訪學生,給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同時還開通了「院長信箱」、「院長郵箱」,方便學生與院領導隨時溝通。學院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創網上「在線問答」溝通渠道,了解學生和家長的建議和意見,並及時給予網上答復。「六抓六提高」,育優良學風。針對三本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的情況,學院要求教師實現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為主的轉變,精心設計了「六抓六提高」教學模式,即「抓學習紀律,提高上課到課率;抓前景教育,提高學習積極性;抓自修復習,提高時間利用率;抓考前動員,提高考試通過率;抓重修考試,提高學習責任感;抓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目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習風氣得到根本性扭轉。
建立學生資助體系,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一是經濟資助。學院為每位學生免費辦理了大病醫療保險,主動與保險公司聯系解決貧困學生的醫療費理賠事宜。學校在校內食堂、公共教學機房、圖書館等地方設立勤工助學崗位,幫助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同時,通過與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特色治療中心、紅谷灘分院聯系,組織針灸協會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中國人保健康」優秀學生獎學金等各類獎學金;根據國家「助學貸款」有關規定,積極協助銀行推進國家助學貸款。二是成才資助。免費為貧困生提供推拿針灸、醫學美容等職業技能培訓;主動為網路協會同學提供免費上網、培訓,增強貧困生就業、創業能力;實施醫學類專業後期臨床專科定向培養、在籍本科生第二專業自學考試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三是就業資助。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幫助大學生就業。
就業為本多措並舉
就業才是硬道理。學院堅持把幫助學生就業作為首要民生工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新思路、新方法,創新就業工作機制,提高就業工作水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各種不利因素,學院化阻力為動力,畢業生就業工作再上新台階,畢業生就業率達83.09%,位居江西省獨立學院第三位。
加強領導,逐步構建「一二三四」學生就業管理體系。一是實行「一把手」工程。二是成立院系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就業計劃的落實和就業基地的建設。三是形成就業教育、推薦、服務三大格局。四是形成四個特色原則和方法,即醫學、護理專業以實習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為原則,開辟和建立就業基地;葯學專業以「實習等於就業」為特色的就業模式,將學生實習和試用統一起來,提前進入預就業;想方設法挖掘考研、出國、三支一扶、公務員等多渠道多途徑的就業市場;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努力創建畢業生就業孵化平台。學院不斷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分別與太平人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中國人保健康江西分公司等企業開展「產學研」系列合作項目;積極與醫葯企業、醫療單位形成見習、試用合同關系,建立後期實踐教學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使畢業生逐漸適應崗位、掌握技能,順利就業。對已畢業但還未就業的學生,學院繼續幫他們聯系用人單位見習或試用,讓他們獲得一技之長或拿到上崗證書,增強就業能力,逐步實現就業。
開展創業教育,鼓勵並幫助學生自主創業。學院定期舉辦創業講座和培訓,聘請知名企業家和學院優秀畢業生講授創業歷程,傳授創業經驗,提高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學院2004級臨床醫學系馮娟同學自主創辦了江中推拿康復中心,該中心被學院授予首個畢業生創業實踐基地。
❹ 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的教學特色
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的教學特色有:辦學新理念、新思路;深化改革、夯實基礎;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創新學生管理制度;就業為本多措並舉。
1、辦學新理念、新思路: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明確辦學定位,以「為中醫葯事業發展服務、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為辦學宗旨,秉承「惟學、惟人、求強、求精」的江西中醫學院校訓,發揚「江中行舟,不進則退」的精神,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努力創新教育觀、成才觀、教學觀、學習觀。重視師生的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進步和中醫葯事業發展的實踐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
2、深化改革、夯實基礎: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始終把辦學質量視為生命線,先後制定和實施了多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實行了獨立的教育教學管理,建立了一整套質量保障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3、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狠抓內涵建設,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愛和責任,幫助學生成才,圓夢理想。
4、創新學生管理制度:學院堅持每月的15日和30日為院長接待日,學院領導親自接待來訪學生,給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同時還開通了「院長信箱」、「院長郵箱」,方便學生與院領導隨時溝通。學院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創網上「在線問答」溝通渠道,了解學生和家長的建議和意見,並及時給予網上答復。
「六抓六提高」,育優良學風。針對三本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的情況,學院要求教師實現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為主的轉變,精心設計了「六抓六提高」教學模式,即「抓學習紀律,提高上課到課率;抓前景教育,提高學習積極性;抓自修復習,提高時間利用率;抓考前動員,提高考試通過率;抓重修考試,提高學習責任感;抓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5、就業為本多措並舉:就業才是硬道理。學院堅持把幫助學生就業作為首要民生工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新思路、新方法,創新就業工作機制,提高就業工作水平。
❺ 河南醫葯技師學院怎麼樣有什麼特色專業
鄭州商業技師學院2009年招生簡章(春秋季)一、學校介紹鄭州商業技師學院,是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重點院校,市級財政預算單位,河南省十大示範性技工院校,省級文明單位,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單位;全國商貿系統會長單位,中國烹飪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單位;全國烹飪教材優秀試驗單位基地,河南省教育系統首家物價計量「雙信單位」,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業務素質高、實踐技能強、愛崗敬業、忠誠奉獻的教工隊伍。目前,學校已經擁有高級講師22人、講師96人、高級技師18人、技師16人,同時學校擁有國家級、省級評委15人、國家級烹飪大師、名師服務名師26人、執業醫師16人、國家一級建造師、高級工程師、監理工程師22人、個專業考評員60餘人。學校教學設備先進,擁有標準的理論教學樓、實驗教學樓、圖書館樓,設有全國一流的中式烹飪、西式烹飪、中西式面點、葯物制劑最先進的GMP凈化實驗室、中葯制葯實驗室、汽車模擬實驗、PLC電機電子實驗室、數控、車焊專業實操實習車間以及計算機中心、形體訓練室、調酒茶藝客房服務等近百個實驗室。圖書館藏書豐富,教學過程實行全程監控。學院生活設施齊全,教室配有電視,公寓配有電話。為滿足不同需要,設有部分高檔公寓,配備獨立衛生間、冷暖空調,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另外,學院還建有超市、浴池、餐飲中心等,為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學習生活條件。此外,健身房、棋牌室,運動場、風雨球場,校園電視台等大大豐富了學校的課餘生活。周末晚會、學院藝術節、運動會、各項比賽等使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學校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實行獎勵制度及特困生基金,對生活困難的學生給予補助。所有學生均納入學院黨組織發展計劃,開展正常的黨組織計劃。二、教學.實習.就業商業技師學院推行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的「三三四」制教學模式,即:在一至四年的教學過程中,三成時間理論教學,三成時間實操演練,四成時間實習基地鞏固提高。實施「一精一通一熟悉、」的培養目標,即:主專業學精,副專業學通,同時在掌握一門相近專業的技能;採用「階段性教學法」,即學生完成「三三」學習後,帶著課題到實習基地實踐檢驗,然後再返校提高。畢業後有兩條渠道可以選擇,一是就業,二是升入大學繼續深造。實習、就業工作是我院的工作重點,學院對學生實習、就業安置工作高度重視,設有實習就業指導處,配備專職人員,積極開拓實習、就業渠道,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順利就業,並承諾終生跟蹤服務。目前我校在鄭州、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山東、湖北、澳門、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二十餘個省、市、地區及國家建立了實習就業基地,畢業後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就業方向:中外合資企業、旅行社、賓館、酒店、工商企業、物流公司、廣告公司、電腦公司、事業單位和國內外交通旅遊部門。技師班:經省、市勞動部門批准,我校開設准技師班,招收高中 、中專、職高畢業生和已取得國家高級職業資格的技工學校畢業生、持學歷證明及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報名。採用學院培養、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辦學,修滿規定學分,由學院和河南省社會保障廳共同頒發准技師證書和准學院畢業證書。按照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定,取得准技師資格並工作兩年後,即可通過考核直轉技師。開設專業:烹飪工藝與營養、計算機網路工程、焊工、中葯制葯。高級工:高級工屬於高技能專業人才。具備國家級重點技校條件,經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準的院校才能開設高級工專業。學生畢業時經考試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統一頒發畢業證書和高級職業資格證書,並具備以下優勢:1.取得高級工證書後,可直接參加技師
❻ 請問有沒有中國特色醫療醫葯協會這個組織
我很熟,肯定有的啊,一定真的有``
❼ 誰可以介紹下全國各中醫院校的特色專業或者說優勢專業
我把我知道的說下,你參考下吧:
北京中醫科學院:原名北京中醫研究院,研內究所性質的,容沒有本科,很多導師是院士,但是分數很高,2005年的時候是360分左右
北京中醫葯大學:內經、金匱要略等基礎專業比較好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婦科,另外,據說還有一個殘疾的針灸導師很有名,名字,我忘記了
天津中醫學院:針灸專業(石學敏教授)
山東中醫葯大學:婦科和骨傷
廣東中醫葯大學:若是在當地就業的話,在這里上學占點優勢,那裡的中醫院不錯
山海中醫葯大學:臨床不錯,不過就是西化嚴重
❽ 請問就什麼特色葯物可以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目標
要有效地治療糖尿病,必須要先明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從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糾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使糖、蛋白質和脂肪的正常代謝。
(2)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症狀。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並發症和防治心血管、腎臟、眼睛及神經系統等慢性病變,延長患者壽命,降低病死率。
(4)肥胖者應積極減肥,維持正常體重,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順利分娩,維持成年人正常勞動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治療之一:心理治療
很多人認為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運動以及葯物治療。其實心理治療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利於維持病人內在環境的穩定,而焦慮的情緒會引起一些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從而拮抗胰島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確的精神狀態和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在醫生正確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防治糖尿病知識,通過尿糖和血糖的監測,摸索出影響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點,有堅強的信心和毅力,認真治療而不緊張,堅持不懈的 進行合理的飲食、體力活動,勞逸結合。正確使用葯物使體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維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術、重大精神負擔時,要及時正確處理。總之,通過心理治療的配合,達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療之二:飲食治療
民以食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運動,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飯。而飲食對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控制飲食對糖尿病治療十分重要。傳統中醫認為: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消谷耗津,縱欲傷陰而改陰虛燥熱發為本病。如《黃帝內經》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景岳全書》曰:「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指出肥胖者、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這與現代醫學認識糖尿病的病因相一致。血糖的高低因胰島素的分泌與進食物的多少和種類密切相關,因而飲食療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無論何種類型的糖尿病,病情輕重或有無並發症、採用何種葯物治療,都應該嚴格進行和長期堅持飲食控制。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療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質飲食為主。據臨床實踐證明,這種飲食結構對糖尿病病人的胰島功能並無益處,而高脂肪飲食還會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變,高蛋白飲食則會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增高。當前醫學專家則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質攝入的飲食結構,對改善血糖耐量有較好的效果,飲食療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飲食定時定量
根據年齡、性別、職業、標准體重[(身長-100)×0.9]估計每日所需總熱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熱量要高約5%。而年齡大小不同所需熱量也有差異,一般是每公斤體重需要熱量千卡數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體重/日。而不同體力勞動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輕體力勞動者每公斤體重每日消耗30~35kcal熱量;中等體力勞動者每公斤體重每天消耗35~40kcal熱量;重體力勞動者每公斤體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熱量。一般來說,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減,使病人體重保持正常體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滿意控制。
二、合理調整三大營養素的比例
飲食中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調整。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又要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國糖尿病協會(ADA)主張:糖尿病病人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5%~60%;蛋白質攝入量不應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體重0.8~1.2g為宜。發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婦、乳母或特殊職業者及其它合並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攝入總量不能超過總熱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體重0.6~1g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過高或有動脈硬化者,脂肪攝入量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三、飲食計算及熱量計算
供給機體熱能的營養素有3種: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每克可供熱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熱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據其勞動強度將每人每天需要的總熱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佔69%、蛋白質佔15%、脂肪佔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種成分供給的熱能,再按每克脂肪產熱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每克產熱4千卡換算出供給該病人不同營養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熱量分布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熱量分布為早餐1/7,其餘三餐各2/7。例如:一個體重60kg的中等體力勞動者,正常體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體重40kcal的熱量計算,一天總熱量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熱量來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熱量來自蛋白質,600kcal來自脂肪。提供這些熱量需供給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質,66g脂肪。
我們強調通過飲食控制熱量的方法,並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機械地去計算,而應在掌握這一計算方法後,每隔一段時間或體重有較大幅度改變時計算一下,制訂出下一階段飲食方案,而少食甜食, 油膩的食品,飲食選擇既有原則但又要力求多樣。
糖尿病治療之三:運動治療
運動療法是依據患者的功能情況和疾病特點,利用體育鍛煉防治疾病、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有效方法。 運動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將在下面列舉的鍛煉法中具體闡述。在 糖尿病的治療中,運動療法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於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為重要。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運動對糖尿病康復的重要性,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記載了消渴病的體育運動療法。此後,歷代醫家皆有論述。
到十八世紀中葉,國外的一些著名醫學家也開始主張糖尿病患者應做適當的體力活動,並把體力活動、飲食控制、注射胰島素列為治療糖尿病的三大法寶。有些輕型糖尿病患者只堅持體育鍛煉並結合用飲食控制即能達到康復。
游泳鍛煉法
1.游泳對人體健康的好處
游泳不僅同許多體育項目一樣,對多種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而且還有其獨特的治療價值,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l)游泳是在陽光、空氣、冷水三浴兼並的良好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體育運動項目,從而集中了陽光浴、空氣浴和冷水浴對人的所有療效。
(2)游泳鍛煉是一種全身性的鍛煉,因而它對疾病的治療也是一種綜合性、全身性的治療。通過游泳鍛煉,可增強人體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從而能增強體質,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游泳鍛煉能增強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慢性病人通過游泳鍛煉,可增強發育不健全的器官、系統的功能,使已衰弱的器官、系統的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從而使疾病得到治療。
(4)游泳鍛煉既可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培養人同大自然搏鬥的拼搏精神,又能使病人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對疾病畏懼煩惱的消極心理,因而十分有利於健康的恢復和疾病的治療。
2.游泳運動量的掌握
游泳鍛煉,與人們從事的其他體育鍛煉項目一樣,只有科學地掌握運動量,才能使每次鍛煉既達到鍛煉的目的,又不致發生過度的疲勞和使身體產生不良反應。
游泳鍛煉時,應如何科學地掌握運動量呢?
掌握游泳鍛煉的運動量的方法有多種,但對普通游泳愛好者來說,最為簡便的方法,是根據游泳者脈搏變化的情況,來衡量運動量的大小。
我國正常人安靜脈搏頻率為每分鍾60-80次。經常參加游泳鍛煉的人,安靜脈搏頻率較為緩慢,為每分鍾50-60次;鍛煉有素的人,脈率還要低一些。對普通的游泳愛好者來說,每次游泳後,脈搏頻率達到每分鍾120-140次,此次鍛煉的運動量則為大運動量;脈搏頻率為每分鍾90 - 110次,則為中運動量;游泳鍛煉後,脈搏變化不大,其增加的次數在10次以內,則為小運動量。
選擇游泳鍛煉的運動量時,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普通的游泳愛好者,即使是年輕力壯者,每周大運動量的鍛煉,也不應超過2次;而中年人則以中等的運動量為宜,不要或少進行運動量過大的游泳鍛煉;老年人最適宜小運動量和中等偏小的運動量的游泳鍛煉。
慢跑鍛煉法
跑步是一項方便靈活的鍛煉方法,老幼咸宜,已日益成為人們健身防病的手段之一。
1.跑步與健身
(1)鍛煉心臟,保護心臟。堅持跑步可以增加機體的攝氧量,增強心肌舒縮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防止冠狀動脈硬化。
(2)活血化瘀,改善循環。跑步時下肢大肌群交替收縮放鬆,有力地驅使靜脈血迴流,可以減少下肢靜脈和盆腔瘀血,預防靜脈內血栓形成。大運動量的跑步鍛煉,還能提高血液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3)促進代謝,控制體重。控制體重是保持健康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跑步能促進新陳代謝,消耗大量血糖,減少脂肪存積,故堅持跑步是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病的一個有效「葯方」。
(4)改善脂質代謝,預防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脂質過高者,經跑步鍛煉後,血脂可下降,從而有助於防治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5)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生命在於運動,人越是鍛煉,身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2.跑步健身法
健身跑應該嚴格掌握運動量。決定運動量的因素有距離速度、間歇時間、每天練習次數、每周練習天數等。開始練習跑步的體弱者可以進行短距離慢跑,從50米開始,逐漸增至100米、150米、200米。速度一般為100米/30秒-l00米/40秒。
(1)慢速長跑:是一種典型的健身跑,距離從1000米開始。適應後,每周或每2周增加 1000米,一般可增至3000-6000米,速度可掌握在6-8分鍾跑1000米。
(2)跑行鍛煉:跑30秒,步行60秒,以減輕心臟負擔,這樣反復跑行20-30次,總時間30-45分鍾。這種跑行鍛煉適用於心肺功能較差者。
跑的次數:短距離慢跑和跑行練習可每天 1次或隔天1次;年齡稍大的可每隔2-3天跑1次,每次20-30分鍾。
跑的腳步最好能配合自己的呼吸,可向前跑二三步吸氣,再跑二三步後呼氣。跑步時,兩臂以前後並稍向外擺動比較舒適,上半身稍向前傾,盡量放鬆全身肌肉,一般以腳尖著地為好。
3.注意事項
(1)掌握跑步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健康的中老年人為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症、控制體重;輕度糖尿病患者,體力中等或較弱者,為增強體質,提高心肺功能,都可進行跑步鍛煉。
肝硬化、病情不穩定的肺結核、影響功能的關節炎、嚴重糖尿病、甲亢、嚴重貧血、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心血管病如瓣膜疾病、心肌梗死、頻發性心絞痛等均不宜跑步。
(2)跑步應避免在飯後馬上進行,或在非常冷、熱、潮濕及大風的天氣下進行。
(3)跑步鍛煉要循序漸進。從短距離慢速度開始,做到量力而跑,跑有餘力,不要弄得過分疲勞或使心臟負擔過重。
(4)跑步最好在早晨進行,可先做操然後跑步,臨睡前一般不宜跑步。
散步鍛煉法
(1)普通散步法:用慢速(60-70步/分鍾)或中速(80-90步/分鍾)散步,每次30-60分鍾,可用於一般保健。
(2)快速步行法:每小時步行5000-7000米,每次鍛煉30-60分鍾,用於普通中老年人增強心力和減輕體重,最高心率應控制在120次/分鍾以下。
當你感到情緒低落,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時,不妨快步走上十幾分鍾,就能使心理恢復平衡。
(3)定量步行法(又稱醫療步行):在3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00米,以後漸增至在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2000米,或沿30度-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鍾,接著在平地上散步15分鍾。此法適用於糖尿病、心血管系統慢性病和肥胖症的患者。
(4)擺臂散步法:步行時兩臂用力向前後擺動,可增進肩部和胸廓的活動,適用於呼吸系統慢性病的患者。
(5)摩腹散步法:一邊散步,一邊按摩腹部,適用於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腸道慢性疾病。
(6)小雨中散步法:在雨中散步比在晴天散步更有益。雨水不僅凈化被污染的空氣,雨前陽光中及細雨初降時產生的大量的負離子還具有安神舒氣,降低血壓的功能。在細雨中散步,還有助於消除陰雨天氣引起的人體郁悶情緒,使人感到輕松愉快。毛毛細雨猶如天然的冷水浴,對顏面、頭皮、肌膚進行按摩,令人神清志爽,愁煩俱除。
糖尿病治療之四:葯物治療
對於那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光靠運動,飲食可能無法控制病情。這時就需要配合葯物治療。以下是對一些常用葯的介紹。建議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西葯
磺脲類
最早應用的口服降糖葯之一,現已發展到第三代,仍是臨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葯。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而發揮作用。餐前半小時服葯效果最佳最。
雙胍類
口服降糖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誘發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如調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對於有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薦使用。為減輕雙胍類葯物的胃腸副作用,一般建議餐後服用。
糖苷酶抑制劑
通過抑制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為的造成「少吃多餐」),從而降低餐後血糖,故適宜那些單純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與第一口飯同服,且膳食中必須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麵粉等)時才能發揮效果。
噻唑烷二酮
迄今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葯。為胰島素增敏劑,通過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並能改善與胰島素低抗有關的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該類葯物應用過程中須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近年開發的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對餐後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稱為餐時血糖調節劑。進餐前服用。
胰島素
胰島素的種類非常繁多,常見的分類方法主要有:
根據作用時間分類
短效胰島素:即最常用的一種普通胰島素,為無色透明液體,皮下注射後的起效時間為20~30分鍾,作用高峰為2~4小時,持續時間 5~8小時。
中效胰島素:又叫低精蛋白鋅胰島素,為乳白色渾濁液體,起效時間為1.5~4小時,作用高峰 6~10小時,持續 時間約12~14小時。
長效胰島素:又叫精蛋白鋅胰島素,也為乳白色渾濁液體,起效時間3~4小時,作用高峰 14~20小時,持續時間約24~36小時。
預混胰島素:為了適應進一步的需要,進口胰島素又將其中的短效制劑和中效制劑(R和N)進行不同比例的混合,產生作用時間介於兩者之間的預混胰島素。
根據來源分類
牛胰島素:自牛胰腺提取而來,分子結構有三個氨基酸與人胰島素不同,療效稍差,容易發生過敏或胰島素抵抗。動物胰島素唯一的優點就是價格便宜。患者可以輕松負擔。
豬胰島素:自豬胰腺提取而來,分子中僅有一個氨基酸與人胰島素不同,因此療效比牛胰島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島素少。目前國產胰島素多屬豬胰島素。
人胰島素:人胰島素並非從人的胰腺提取而來,而是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純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價格較貴。進口的胰島素均為人胰島素。國內日前也漸漸開始具有生產人胰島素的能力了。
根據胰島素濃度分類
U-40:40單位/毫升
U-100:100單位/毫升,常專用於胰島素筆。
國內胰島素均為40單位/毫升,
國外胰島素則兩種都有。患者在用注射器抽取胰島素之前必需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種濃度胰島素,否則後果嚴重。
不同濃度的胰島素有不同的用途:
U-40用於常規注射
U-100主要用於胰島素筆
完整版請看這里:http://www.cljhealth.com/diabetes_gb.htm
❾ 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這三家中醫院校各有什麼優勢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養方面
中國中醫科學院
http://www.catcm.ac.cn/index.html
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直屬的惟一的國家級中醫葯科研機構,在中醫葯事業
的發展和科研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科學院擁有多家醫院和研究所,擁有若干研究
室和實驗室,更匯集了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中國中醫研究院(現在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於1955年,位於北京,是國家中醫葯管理
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現任院長為曹洪欣教授。
中國中醫研究院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學科齊全、設備先進、科研力量雄厚的中醫葯研
究機構,下設13個研究所、6所醫院及研究生部、中醫古籍出版社、中醫雜志社等學術單位;
有職工40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者800多人;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共同建立了臨床與信息、針灸、中葯三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針灸學會均設在中國中醫研究院。
中醫葯科學研究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的中心任務,50年來,中國中醫研究院在中醫葯基礎
理論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葯新葯開發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獲得科研成果近900項,其中獲國家級、部局級獎近300項;現有院級以上在研課題482項,
其中國家級課題200項、部局級課題258項;擁有國家新葯(中葯)臨床試驗研究中心(GCP)、
國家規范化中葯葯理實驗室、中國中醫葯文獻檢索中心和BSL-3實驗室, 是國家中葯安全性
評價中心(GLP)與中葯復方葯物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單位。
附屬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充分發揮中醫醫療的優勢和特色,為廣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務,現有病床1500多張。附屬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是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全國示範中
醫醫院。望京醫院是以骨傷科為主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眼科醫院是以中醫眼科為特色
的專科醫院。各附屬醫院在腫瘤、心腦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腸、皮膚、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種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重症的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療效,在國內外
有較高的聲譽。
中國中醫研究院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葯人才的重要基地,現有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
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和在職
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葯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後工作站。 中
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是全國藏書最多的中醫葯專業圖書館,其中珍本、善本、孤本書籍2萬余冊。
中國醫史博物館是我國收藏文物最多的中醫專業博物館,收藏文物3000餘件。
中國中醫研究院主辦多種全國性的中醫葯專業期刊,其中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有《中醫雜
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葯雜志》、《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中國
骨傷》、《中華醫史雜志》、《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等。
作為我國傳統醫葯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國中醫研究院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
區的醫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民間團體有廣泛友好的聯系與交流,在國際傳統醫
學界有較大的影響。
部分重大項目研究進展
●冠心病血瘀證血小板活化相關因子的基因組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由陳可冀院士承擔。目前前期的臨床樣本採集、GPIIb–IIIa基因多態性及活性檢測及血瘀證患者基因差異表達譜構建等工作已全面展開。
●中醫學關於SARS發病、證候演變規律與治療方案研究
「863」攻關課題,由曹洪欣承擔。該課題系統研究了SARS的證候特徵與演變規律,提出了中醫治療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葯,證實了中醫治療SARS後骨壞死的有效性。該課題於2005年9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救治輔助決策技術平台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由曹洪欣、劉保延承擔。該課題旨在構建一個基於Internet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臨床救治方案輔助決策技術平台」,為快速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已初步建成專業基礎資料庫群、循證文獻查詢分析系統,基於網路的專家/專題研討系統及互聯網相關信息及時收集分析系統正在建設中。
●中醫葯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中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由劉保延、崔蒙承擔。目前已完成中葯基礎信息資料庫、古代中葯與方劑資料庫、中醫葯語言系統等七個主體資料庫的整合與發布;提交了各種相關標准;完善中醫葯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中心數據物理中心建設:與科技部科學共享門戶網站和醫葯衛生科學數據共享門戶網站進行了連接。
●中醫葯防治重大疾病臨床個體診療評價體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項目,由劉保延承擔。目前已經收集臨床病例3000餘例,部分適於中醫臨床個體診療特點的相關數字模型和數據統計、數據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該項研究所建立的評價支撐體系,可以在保持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同時,用充分的科學數據展示和說明中醫葯的治療效果和優勢。
●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軟科學研究項目,由曹洪欣承擔。該課題分為8個子課題組建專題研究隊伍,共有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究工作。該課題認真分析制約中醫發展的瓶頸問題,從戰略高度勾畫未來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開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現已完成《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研究報告,正在准備驗收。
●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研究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項目,由醫史所柳長華承擔。該課題以「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對中醫葯傳統知識概念與特徵、內容與分類、保護原則與方法、國際立場與原則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課題組採取集中工作方式,召開了14次由各部委專家組成的研討會,半年內完成了55萬字的研究報告。該課題已於2005年7月27日通過了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結題驗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http://ke..com/view/50099.htm#1
北京中醫葯大學
http://www.bucm.e.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醫葯大學創建於 1956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 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現在廣州中醫葯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醫葯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並,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葯大學,並成為直屬國家教育部管理的重點大學。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 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葯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於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葯學、制葯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葯衛生) 9 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葯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復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 9 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目前,學校全日制在校生總計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陸學生4956人,台港澳學生317人,留學生1341人),專科生1406人(高職1138人,護理專業268人),碩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學校是全國中醫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醫學 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均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葯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 9 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葯制葯與新葯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葯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葯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創辦於1958 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並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國家級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葯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於 1958 年的葯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 GMP 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首選必備中成葯。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葯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餘名高級中醫葯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餘名中醫葯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後與 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吳建偉 校長:高思華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醫葯大學
http://www.shutcm.e.cn/
1956年。解放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
【學校概況】創立於1956年的上海中醫葯大學,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高等院校之一。學校位於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科研教育區內,佔地600餘畝,建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信息樓、行政樓、外事樓、體育中心、博物館樓等,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優美。
目前,學校各類在校生有8200餘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碩士生944人、本專科生(包括高職)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長期外國留學生711人。另外,目前學校已與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有來自日、韓、俄、法、英、美、德、意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短期留學生每年600餘人次。
建校近50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各級各類中醫葯專門人才,校友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校擁有600多名專家和教授,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名全國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以及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等。校(院)本部在職教職工1200餘人(不包括附屬單位)。
學校現有19個二級學院及部門。3所直屬附屬醫院,曙光醫院、龍華醫院、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2所非直屬附屬醫院,普陀醫院和上海市中醫醫院。
12個附屬及共建研究所。9個研究中心。另外還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醫機構組成的醫教研聯合體。3個教育部基地:中國大學生武術訓練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3個一級學科授權的博士點:中醫、中葯與中西醫結合學科,同時也都是博士後流動站;1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3個碩士點;27個本、專科專業(方向);同時,學校還有9個繼續教育的本、專科專業。
該校實行研究院與學校合署的管理體制,上海市中醫葯研究院是全國七大中醫葯研究中心之一。學校現有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4個:中醫外科、中葯學、中醫內科、中醫骨傷學;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學科建設單位4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個;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點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三級實驗室13個。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朝著高層次、研究教學型、外向型方向不斷努力,建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中醫葯大學。(
【分科簡介】
基礎醫學院簡介
基礎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級學院。其前身為上海中醫學院基礎部,於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規模和職能的擴展,隨我校更名為上海中醫葯大學後,於1996年10月改稱為基礎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各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醫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分設5個學科大類、19個教研室,現有職工近160餘名,教師中碩士、博士學歷佔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學院管理的學生近1000名,其中碩士生、博士生200餘名。我院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博士點,5個碩士點。其中,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在建的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為上海市重點(特色)學科,學院是全國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訓基地。其他如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基礎及中西醫結合基礎等學科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學術優勢和地位。目前,學院承擔國家和部市級課題50餘項,科研經費愈千萬。在開展中醫藏象研究、中醫「證」的研究、中醫四診客觀化研究、中醫防治亞健康研究、中醫體質學研究、中醫學術史研究、中醫經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醫方證相關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績,並創立了具有中醫特色的解剖學科,其學術水平全國領先。近年來,我院先後主編國家統編規劃及新世紀課程教材20餘本。
學院聘請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訪及學術交流頻繁。學院有多名教授應邀赴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講學,在國際上為學校贏得良好聲譽。
學院在歷任領導帶領下,長期以來為學校的教學科研作出重大貢獻,成為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要支柱。學院名師輩出,名醫薈萃,金壽山、劉樹農、張伯訥、殷品之、張震夏、賈福華、沈濟蒼、萬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維康、段逸山、柯雪帆、嚴世芸、趙偉康、嚴振國、曾兆麟、施玉華、顧文聰等著名中西醫學家先後在學院任教任職。
目前學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訓、融匯新知、務實基礎、甘為人梯」的精神,為開創中醫教學科研和諧奮進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葯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建立於1972年,學院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中醫葯專門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宗旨,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建院3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各層次中葯專門人才1000餘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各級各類醫葯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中葯學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六十餘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佔全院教職員工人數的75%。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該院以人才需求為導向,逐步擴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規模,堅持高層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辦學定位,走多規格、多模式辦學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葯學院分別於1981年和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中葯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全國首批授予點之一。現有博士點1個,碩士點5個。現設置專業有七年制中醫學專業醫葯結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聯合辦學葯學專業、四年制中葯學專業。目前,學院在讀碩士生、博士生80餘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餘名。同時,學院積極拓展中葯科研領域,特別在中葯新葯開發、中葯制劑技術研究、中葯質量控制研究、中葯活性物質提取、中葯復方葯效學及葯代動力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隨著學校教學科研體制改革的深入,中葯學院將以中葯學教育高地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完善教學、科研、產業工作的管理,充分發揮優勢,為祖國的醫葯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針灸推拿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於1960年在全國中醫院校中最早建立針灸專業;1974年建立針灸推拿傷科專業;1978年建立針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國最早實行針灸、推拿獨立招生,建立針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針灸推拿學院。
作為全國最早建立的針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擁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的學院,近年來堅持大學的「高層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辦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需求,逐步擴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規模,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級中醫人才。目前開設專業及方向有:五年制針灸推拿專業、五年制針灸推拿學(康復方向)、五年制中醫學類(骨傷方向)、七年制中醫學針推英語班(與上海交通大學外語學院聯合辦學)。
學院擁有一支優秀的以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為主的教學科研師資隊伍,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任務。針灸學課程獲國家教育部精品課程。有多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名師獎」、「上海市寶鋼獎」和「育才獎」先進個人等殊榮,以及上海市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光榮稱號。
學院堅持以高層次、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發展思路,積極與上海復旦、交大、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等國內外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及柔性流動,不斷推動著科研水平提高和學科建設。在針灸經絡基礎、臨床研究和針灸推拿診療技術的客觀化、標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後獲得多項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並獲得和轉讓專利多項。
學院還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師赴東南亞和歐美地區國家講學交流以及醫療合作。也接待多國學者和團體的學習訪問,為中醫走向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
護理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護理學院是在原上海醫學高等專科的護理專業(大專)基礎上組建,並於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學院成立六年以來,在學校黨政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初具規模,並逐步完善了管理體制和教學體系。在2003年,隨著學校的整體搬遷到張江校區,護理學院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質量、辦學規模等各方面進一步發展,辦學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根據學校辦學的總體思路,學院確立了以堅持中醫特色為本、中西醫結合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多層次、多模式、外向型」的辦學形式,在原來單一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基礎上,於2003年9月開始招收護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護理專業(三年制大專)。
護理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生氣勃勃的師資隊伍,其中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所佔比例為40%。近年來承擔多項市級、校級課程建設和科研課題,獲多項教學、科研獎項,創建市級、校級優秀課程,主編、參編各類教材數本,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學院下設3個教研室(基礎護理、臨床護理及中醫護理學教研室)、1個護理學教學研究實驗中心,擁有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型和儀器。
學院擁有實力強大的臨床見實習基地如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市仁濟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國際婦嬰保健醫院、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等,為培養高素質的高級護理人員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教學質量是學院的宗旨和奮斗目標,幾年來,學院積極、穩妥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在教學內容上充實、加強中醫專業基礎課程和中醫專業課,強化學生外語交流能力,使他們成為具備中西醫兩套護理理論和技能,並富有創新意識、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自學院成立以來,本學院畢業學生的就業率達到100%。
醫學技術學院簡介
醫學技術學院成立於2000年元月,是根據就業市場對醫學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整合中醫葯傳統養生保健優勢,順應現代養生保健發展的要求,以培養養生保健、管理服務等醫學相關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為主的二級學院。經過7年的管理與建設,學院由設置之初的中葯制葯與保健推拿2個專業,60餘名學生,發展到至今中葯制葯、醫學美容技術及中醫營養等多個專業,2個校外辦學分院,共計555名學生。
目前設置了中醫營養教研室、醫學美容技術教研室和醫學技術聯合教研室。在依託其他二級學院專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師資的基礎上,學院專設「雙師型」師資12名,分別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科研項目一項,市級科研課題二項,校級課程建設三項。
學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現已和美麗田園美容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式培養中醫美容專業學生的協議,和上海市托幼協會建立了中醫營養後期專業培養的關系,和上海蓮氏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籌建健康實驗室等,為教師和學生教學、科研和實訓提供了較好的平台。
國際教育學院簡介
依託上海中醫葯大學的教育資源,是學校專設的面向海外的中醫葯高等教育機構,自創辦以來的近30年中已為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6000餘名中醫師、針灸師和理療師,並在全國所有的中醫院校中首次參照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為留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學院現有長期留學生440餘名,每年短期留學生人數1000餘名。學院還設有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建立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擁有英語、日語、法語、韓語等四個專業翻譯區域,能以多種語言開展教育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