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培訓小結
㈠ 國學智慧和內聖外王的學習心得
時間總是快的讓人措手不及,轉眼一個學期又要過去了。老師一直強調自己從來沒有把這門課當做一門課程,所以每次的開場白都是說和大家一起聊聊xxx話題。總結了一下,話題聊到現在,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是最開始課程的介紹,其次是關於「人文」的話題,之後便是關於「人生」的話題。雖然每節課都能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更偏愛於課程開始的對內聖外王的理解以及關於人生的話題,讓自己特別有感觸。
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得患失,其實做了也就這樣
「患得患失、做事優柔寡斷」我想這大概也是我最大的問題,其實自己很討厭這種感覺,但是就好像有一股魔力一樣,太難改變!想想這樣其實也真的是蠻心累的,太多的顧慮只會是成為牽絆,讓自己變的不那麼快樂!回想起來,自己似乎真的很少能夠特別堅定的去做一個決定,即使決定了一件事情,也總是會方方面面考慮太多的事情,想的樂觀一點可以為自己找借口說是考慮問題全面,不沖動,但也讓自己少了很多的瘋狂。閨蜜總是說我太為別人考慮,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拒絕,人太好!但或許也是因為自己太虛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吧!其實,有時候真的不用考慮太多,想做的事情也應該大膽的去做,去實踐!有些事看起來會很困難,其實做了也就這樣,即使做錯了也比沒做過好!
一件事若需要堅持,說明你內在的動力遠遠不夠
這是老師在第一堂課上講的一句話,記憶深刻。曾經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還可以從這個層面去理解「堅持」,在自己固有的思想里,只是單純的認為「堅持」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詞彙。難過時、困難時,咬咬牙,堅持一下就過去了!還會覺得自己通過堅持去達到某一個目標是一件多麼值得高興與驕傲的事情,現在想想也甚是可笑。回想起老師和我們聊對「生生學堂」的實踐和思考那節課,課上播放了視頻,看的很感動、很有感觸,印象中當時老師在頒獎現場的那種緊張與激動的樣子還在腦海中,文字似乎表達不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大概真的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記得老師說過就像生生學堂、經典誦讀等等對於自己來說並不是堅持,只是覺得這件事就必須是自己來做!正是因為足夠的內在動力,才可以這樣義不容辭的去做好一件事!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做最好的自己
從人文跳到人生,針對最近幾次兩性關系、人生幸福、人生選擇等這些主題,我覺得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一種「群居生物」,總是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環境。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回憶自己的大一時光,似乎除了學習和學生工作都想不起其他的事情。每一天都過的特別充實,那時的自己很喜歡在對自己說一句話「真正充實的大學生活並不需要你刻意去感知,只是在路燈昏暗的夜晚,當你走在夜色的校園時,覺得肩負重任卻一身輕松。」當時,室友也對我很不理解,但是我知道自己樂在其中,雖然也常常會有很多的煩心事,但是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目標,便會覺得很有動力。大二時期,雖然專業課程較大一時期多了很多,也依舊忙於學生工作,但是更多的和社會有了接觸,喜歡時不時的走出校園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今,到了大三,學生工作變的相對輕鬆了,課程也漸漸變少,有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煩躁、很迷茫,作為行管的學生,雖然自己的目標是考公務員,但是壓力很大,對自己的未來也很迷茫!害怕自己萬一考不上,專業課程又相對較為寬泛,沒有實質性的技能技巧,很難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但是在聽了老師從一名理工科的學生轉到管理類的故事後,卻也輕鬆了不少。當然並不是說完全放鬆,至少在「聽故事」的時候覺得很多事情不用過多的擔心,只要踏踏實實的走過現在應該走的每一步,前面總會有屬於你的驚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段旅途總會有意外的收獲成為生命的點綴
從課程初始談對對內聖外王的理解,講述「安身立命」是如何的重要;到之後的談老師自己的故事,並闡述大學教育及經典的意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想這句話也依舊值得我繼續思考和實踐;從文化復興,到毛澤東心路歷程對我們當下年輕人的啟示,到老師喜愛的人物—王**,再到關於人生話題的思考,我想老師分享給我們的這些東西都將會成為生命的點綴。有一天回想起來,大學還有一堂這么特別的課,這么特別的老師,這么特別的課程名,這么特別的點名形式……
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得患失,其實有些事做了也就這樣。只要內心擁有足夠的動力,那麼根本沒什麼堅持可言,一切都會變得那麼理所當然,就像一種習慣。我們每個人也不需要刻意去變成某人,需要的只是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生命的軌跡自然會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果你幸運,那麼在你的旅途中也必定會有意外的收獲成為生命的點綴!
㈡ 學習《國學經典導論》的心得與體會
這個我沒時間給你全寫,給你個寫作主線吧:
一:文體方面,由白話般的《詩經》,商周時期的象形文字到春秋時的語錄體(如《論語》),南北朝時期華麗的駢文(四六句),以對仗和對偶,押韻和平仄為主;以及先秦兩漢的古文,可以用這個為線索寫一篇心得體會。
二:在思想政治,文化的變遷方面入手,各個時期的政治文化都受當時的主要文學大家影響,而且這些人大多是帝師,將相,以及改革者,並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學派爭鳴。比如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他們所影響的各個國家帶來的施政方針變化(最著名的當是合縱連橫),再比如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以及所引起的政治斗爭,明朝的東林黨,清朝的桐林學派等等。這也可以作為一個線索來寫。
三:可以用佛教傳入中國為分界點,即南北朝時期。並把佛教傳入中國前後的思想文化變遷作以對比,然後寫一下佛教對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文的影響。深入的佛教文化已經滲透到國人的骨子裡,然後寫一下嚴復,陳天華,譚嗣同等所譯所作的文章,以及辛亥革命以來西學東漸,這些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等。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㈢ 傳統文化國學學習心得開頭怎麼寫
潘守宇在北大講到:在整個20世紀,以熊十力、馮友蘭、錢穆、唐君毅、梁漱溟、牟宗三、徐復觀等人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家,也曾終其一生致力於儒學的現代轉型工作,並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巨大的悲願與擔當,對傳統儒學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與重建。但仍然存在兩個問題:一,其著作大部分屬於純學術研究,都是面對思想界
面多社會發言的,一般人不愛看,也看不懂;二,即使不封著作是面向大眾寫的,在他們而言已經盡可能通俗了,但對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講,依然有些高不可攀,曲高和寡。因為當今社會變化太快,時代隔膜既深且巨,故而其作品無論是在語言文字,表達方式,還是價值取向,審美趣味上,都已經與今天的讀者有了很大的距離!
讀這些書,中國人怎麼可能了解真正的儒學?當我們因信仰迷失和文化斷層導致嚴重的「精神貧血」時,僅僅把古代典籍稍加註釋,翻譯成白話文,就能接續傳統文化的血脈嗎?當許許多多中國人因人格教育缺失而活的焦慮不安、無所適從時,僅僅用現代學術概念的鏟子,去抄抄古人思想的冷飯,就能滋養我們飢渴的靈魂嗎?
儒學是一門生命的學問,是讓靈魂得以安頓、精神得以成長、人格得以完善的學問。如果這樣的學問不能用當下大多數人都能聽懂的語言,以人們願意接受的方式,應對人們的精神需求,療救人們的心靈疾患,從而讓人們在這個日益瘋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他就是一種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僵屍的東西,只配陳列在博物館里供人瞻仰。
這既是儒學的不幸,也是我們時代的悲哀!馮友蘭曾說: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不能「照著說」,而要「接著說」。「照著說」是照本宣科,頂多注釋,翻譯加點評;沒有新意;「接著說」則是首先把握古人的精神然後接著這種精神往下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與時偕行,到那個山上唱那首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通權達變,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詮釋,以期解決新的時代問題和人心糾結。
㈣ "我與國學"心得體會(300字)
知曉教育溫馨提示:從國學角度出發
㈤ 幼師外出學習國學心得
、什麼是‚心得體會"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在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產生有關某項工作的許多感受和體會,這些感受和體會不一定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對這項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簡單的理論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心得表達出來,就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
2、心得體會怎麼寫?心得體會的寫法
心得體會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I、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在XX活動(或X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關於XX活動(或XX工作)心得體會(或心得) 心得體會
如果文章的內容比較豐富,篇幅較長,也可以採用雙行標題的形式,大標題用一句精練的語言總結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標題是‚在XX活動(或X 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例如: 從小處著眼,推陳出新——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的心得
II、正文 這是心得體會的中心部分
(1)開頭 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2)主體 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華考範文網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3、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引出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刻性。在表現手法上,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往往緊抓一兩點,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描寫、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著重介紹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餘』』。
(2)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態,故作高深,更不能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3)語言簡潔,生動。心得體會在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議論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採用描寫、抒情及各種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3、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不要矯揉造作地拼湊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後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我們要開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閃耀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4、寫獨特新鮮的感受 檢查式的讀後感不可取,要盡力寫出有新意的見解來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該文一反常人論調,說孟嘗君只是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所以真正有治國之才的士一個也沒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臵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㈥ 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
學 習 心 得 體 會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書中所記錄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非常富厚,當真研讀《論語》,溫習具備要領論因素的格言警句,從「先聖」的教育思想中獲取營養,對西席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學藝術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每個中國人的職責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博識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長傳統文化的顯證,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立身在社會上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成或缺的精力氣力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授繼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部實質意義博大精湛,傳播的經典浩如煙海四位西席的培訓講座中,援用了《論語》的很多內部實質意義。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成長的效用
《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職位地方
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孕育發生重大影響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成長要建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上須先成長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長,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過教育引導使成為事實德政他通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恥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氣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關鍵效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附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勝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這類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極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意提供理論按照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效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導培養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論語》反映出孔子致力於通過教育來培養「士」、「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本身,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獲得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3.實施以道德教育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
按照《論語》,許多人可以從差別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這是指教學內部實質意義的4個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起首要求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文化常識的進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識的進修必須為德育服務
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指孔子教學的首要科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藝」偏重於才能和技術的訓練,「六書」偏重於文化常識,屬於文的范圍
總之,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識和技能技法培養等3個部分這3個方面,從教育內部實質意義結構,以及社會需要和個人人格形成看,是開端完備化了的這是孔子在教學內部實質意義成長史上的貢獻孔子對這三方面不是等量齊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於《論語》不正視自然科學和生產勞動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時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無類」,擴展了教育對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管教育的孔子創辦私學,在教育對象上舉行了相應的革命,實行「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辦學目標,這是孔子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雖門下人品稠濁,卻皆能兼收並蓄,教之成才,這說瞭然孔子教育家襟懷胸襟的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妙善化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修養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備富厚的實踐經驗,正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責的好西席,成為後世西席進修的表率《論語》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干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效用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西席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標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遷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長於舉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修養的重要要領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身的舉動舉行檢查,以便及時發明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如許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效用孔子認為,道德准則和規范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效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修養的標記
孔子認為,實際中不存在不犯錯的賢人,關鍵是看待錯誤的態度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認可本身犯過錯,並認為,過錯被旁人發明,是本身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斷地完善自我,升華自我
3.學而不厭,毀人不倦
西席要盡本身的社會職責,應正視自身的進修修養,掌握博識的常識,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4.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樣他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說瞭然自己做榜樣的重要性簡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孕育發生潛移默化的效用
5.愛護學生,忘我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西席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和學生有深摯的情誼孔子對學生傳授常識一無保留,做到了「忘我無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布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搭包羅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西席、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不雅點
7.不斷進修,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西席要講求教學要領,長於開導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西席必須本身時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貫通、新的體會、新的發明,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西席不僅給學生以常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如許才算是好的西席
㈦ 徵文: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00字左右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裡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㈧ 家長寫一篇100字心得,內容是孩子進城南小學學習國學經典誦讀後有什麼進步,家
家長寫一篇100字心得內容是孩子進城南小學學習國學經典誦讀有什麼進步,家長要讓他背誦一下看看。
㈨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去年暑假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